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书中看到 "辨证同一"这样的词,这里的"辨证"是什么意思呢
辩证统一即矛盾统一。
比如说警察和小偷,警察抓小偷,小偷躲警察,两者是互相矛盾的。但是,如果小偷没有了,警察也就失去了意义,也要随之消失,这又是统一
❷ 求书名:有西医病名,用中医方剂辩证论治的书。32开,左右翻页的。
脖起不坚,下午尿白浊,时常腹痛,怕冷,手指冰冷,十指盖月牙都不见了,腰有点酸,----这个说明是肾阳虚,所以怕冷爱暖,性欲差。不觉口干,脚爱出汗,容易发怒,---肝肾阴虚,肝失条达,容易发努。 建议按照中医辨证,进行疏肝解郁,温补肾阳。兼顾肾阴。
❸ 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
辨证论治理论在《内经》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专的基础,但病变属性质只强调了虚实寒热,病变部位只强调了表里,而且对于许多病症也没有具体阐明病变性质和部位。直到宋代,对大多数疾病还是以病名和症状作为治疗依据。直到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提出医生应首先分辨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观点,张介宾《景岳全书》明确提出“八纲辨证”的理论。后人将楼、张的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医学纲目》和《景岳全书》共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❹ 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经典书籍
1、《矛盾论》
《矛盾论》是197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著作,作者是毛泽东。《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在恩格斯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3、《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199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崇锋。
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本书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原理》以其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等鲜明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从第一版到第四版,《原理》发行了1 000万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同时表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❺ 7、东汉张仲景的哪一本书是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专书
主要是《伤寒杂病论》
❻ 辩证法的书
http://ke..com/view/924.html?wtp=tt
《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随谈》
马克思的著作
《矛盾论》
还有黑格尔的著作必不可少
http://news3.xinhuanet.com/photo/2005-11/13/content_3774213.htm
http://www.philosophypages.com/ph/hege.htm
❼ 各位老师:协记辨方是什麽书
主要内容为择吉、选择用事之用。说白了就是选择婚丧嫁娶、造屋动土、出门远行的占卜书。
《协纪辨方书》共三十六卷,为中国古代典籍中集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择吉、选择用事之用。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允禄、梅毂成、何国栋等三、四十人奉敕编撰,乾隆亲制序文。 收于《四库全书》第811册(子部)。又名《钦定协纪辨方书》。其主要内容是破除术数家繁碎拘泥,附会假借之说,删除了神煞、俗论及多相矛盾之处,而以五行生克衰旺之理来谈趋吉避凶之道。 序文中说:“夫协纪辨方者、敬天之纪、敬地之方也。”又称:“举大事、动大众,协乎五纪,辨乎五方、以顺天地之性”等等。
❽ 想学习辨证逻辑要看哪些书
你看斯穆里安的《这本书叫什么?——奇谲的逻辑谜题》和金岳霖的《逻辑》。
斯穆里安的《这本书叫什么?——奇谲的逻辑谜题》应该能让你对逻辑学更感兴趣。
陈波的《逻辑学是什么》和斯蒂芬雷曼的《逻辑的力量》似乎也可以,但是都有问题,或者说有不够深入和不够准确的地方。金先生的《逻辑》至少是很严谨和深刻的,语言上也通俗易懂。至于其他逻辑教科书,包括一些国外翻译来的教程之类的,最好先别看,有些观点根本是错误的。比如逻辑同一律有很多书的作者理解成了一种限制性的规则,根本就是一些没有真正弄懂逻辑学的人胡乱编辑的。
❾ 吴鞠通的辨证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说贡献很大,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的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不朽的中医著作。全书分七卷,以条文和注解相结合的方式对温病加以阐述,首卷“原病篇”摘引《内经》有关温病的记载,并加以注释,说明温病的始原。一至三卷是分述上、中、下三焦温病的证候及调治方法。四卷是杂说,提到救逆、紧急救治和病后调治各论,以便阅读者不致临床混淆。五至六卷是“解产难”和“解儿难”,分述妇科产后及儿科惊风、痘疹的论治。吴鞠通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并结合“卫、气、营、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大大地丰富祖国传统医学宝库。《温病条辨》写成后,立即被广为传抄,在医学界引起轰动,深得当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崇。颇有医学知识的礼部尚书汪廷珍为之作序:“吾友鞠通吴子……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写成《温病条辨》,这是不可多得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著作。医家张维屏在书后评介:“瑭在京治温病,全活甚众,于是采辑名贤著述,附以己意,阅十数载,考验而成书,……余观数月,见其苦心孤诣,缕析条分,诚治温病不可无之书也,……然贝4医必先明伤寒,而后能明温病,既识伤寒,又不可不识温病,而是书于温病,则固详且备矣。”《珍藏医书类目》评价《温病条辨》“颇有条理,可为治温病之津梁也。”《意园谈医书笔记》赞扬“此书为温病所必看之书。”……由此可见,《温病条辨》确是清代中医温病学的一部杰出之作。嘉庆十八年(1813)吴鞠通的这部伟大著作,在汪廷珍的支助下,得以刊刻问世,并很快传到了日本,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日本中医博士奈良贤太郎写了一部《内科温病条辨的研究》,淮安清代医家李厚坤继承吴氏学说,把《温病条辨》改成赋文,便利阅读背诵,以启迪后学者。现代中医学院把吴氏著作作为必修课程,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七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焦辩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❿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辨证施治专著是什么
第一本专著:《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理论在《内经》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但病变性质只强调了虚实寒热,病变部位只强调了表里,而且对于许多病症也没有具体阐明病变性质和部位。直到宋代,对大多数疾病还是以病名和症状作为治疗依据。直到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提出医生应首先分辨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观点,张介宾《景岳全书》明确提出“八纲辨证”的理论。后人将楼、张的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医学纲目》和《景岳全书》共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
1.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于公元 200 年至 205 年写成。全书共十二卷二十二篇,包括 397 法。除去重复的药方,共包含药方 112 个,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伤寒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与《黄帝内经》偏重于理论不同,《伤寒论》更注重临床经验,因此理法方药非常齐全。所以本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还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 《伤寒论》内容
作者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中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愈后、治疗进行了精辟的阐发,他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其中又将每经结合阴阳、表里、痰热、虚实进行了辨证论治,因此本著作中即体现了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两方面内容,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强调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