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树臣的研究成果目录
〔著作类〕
《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1987年1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3年1月。
《苏维埃行政法总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
《中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12月。
《科技法律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法律文书写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12月。
《嘉靖新例》(点校),中国稀见法律典籍集成乙编二册,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台湾汉光书局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二卷),(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6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鸟瞰》,大象出版社,1997年12月。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3月。
《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9月。
《法学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3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中国法律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3月。
《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1月。
《判例制度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月。
〔论文类〕
“朱熹法律思想探索”,《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5期。
“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探索”,《法学》(上海),1985年5期。
“耶律楚材与元初封建法制建设”,《法学论文集》(北大),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6月。
“运用判例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北京司法》,1986年4期。
“论判例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地位”,《法学》(上海),1986年6月。
“孔子与铸刑鼎”,《孔子法律思想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
“从判例法时代到成文法时代——对春秋末期法制变革的再探索”,《自修大学》,1987年3月。
“《易经》与我古代民法”,《法学》(上海),1987年4期。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探索”,《自修大学》,1987年5期。
“应当重视法律文化的研究”,《法学》(上海),1987年6期。
“一部礼治的盛衰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主旋律”,《自修大学》,1987年7期。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上下),《中国法学》,1987年4-5期。
“中国法律文化探索”,《北大法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讲座(连载),自修大学
绪言“一个萌芽中的法学分支——法律文化学”,1987年8期。
第一题“法律文化理论”,1987年9-10期。
第二题“中国法律文化的起源”,1987年2-12期。
第三题“神治·任意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1期。
第四题“礼治·判例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2-3期。
第五题“法治·成文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4-5期。
第六题“礼法合治·混合法”时代的法律文化,1988年6-7期。
第七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终结与新生”,1988年8-9期。
第八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线索”,1988年9期。
第九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规律”,1988年10期。
第十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评判”,1988年11期。
第十一题“中国法律文化的现状与未来”,1988年12期。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批判”,《烟台大学报》,1988年2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评判”,《学习与探索》,1988年4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法制建设”,《政法丛刊》,1988年4期。
“法原:中国法观念的萌动、萎缩与觉醒”,《比较法研究》,1988年4期。
“晋国文化:法治思潮的发祥地与输出港”,《晋阳学刊》,1989年1期。
“法律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1期。
“关于法律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外法学》,1989年1期。
“法律文化述要”,《政法丛刊》,1989年2期。
“让历史预言未来——论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与宏观样式”,《法学研究》,1989年2期。
“历史没有捷径——论中国传统法观念的总体落伍与局部早熟”,《青年学者》,1989年2期。
“生命固应重,人格犹宜尊——近代法观念的一大变革”,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2月2日。
“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风貌”,《北大法学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5月。
“判例法与我国法制建设”,《法律科学》,1990年1期。
“中国法律实践的历史足迹”,《中国法治四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法系的特征及其价值”,《人民日报》,1990年1月15日(6版)。
“中国成文法探源”,《政法论丛》,1990年4期。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传说时代的社会状况与法的起源”。
“中国成文法的起源”,《学习与探索》,1990年6期。
“从以刑统例到以罪统刑”,《文史知识》,1991年2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构成及其对实践的影响”,《法学研究》,1991年2期。
“名辩思潮与成文法的诞生”,《中国法学》,1991年4期。
“亲亲与尊尊——孔子的直与封建法制”,《文史知识》,1991年7期。
“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之争”,《文史知识》,1991年11期。
“从荒阅到质要——中国古代奴隶制法一瞥”,《文史知识》,1992年1期。
“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中外法学》,1992年1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成因”,《学习与探索》,1992年2期。
“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点”,《中外法学》,1992年6期。
“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论纲”,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中国的混合法——兼及中国法系在世界的地位”,《政治与法律》,1993年2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笔谈)”,《中外法学》,1993年2期。
“失序的法文化透视与对策”,《法学史》,1993年3期。
“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
“循吏酷吏与汉代法律文化”,《中外法学》,1993年5期。
“法字新考”,《中外法学》,1994年1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基础”,《法律科学》,1994年2期。
“夫与父孰亲——先秦伦理观的一次裂变”,《文史知识》,1994年3期。
“中国法律样式的反思与重构”,《学习与探索》,1994年5期。
“走出法系——论世界主要法律样式”,《中外法学》,1995年2期。
“走向东方,走向混合法——从中国法律传统的角度看判例法”,《判例研究》,1995年2期。
“正视传统,开创未来——《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座谈会纪要”,《法学研究》,1995年3期。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遗产”,《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5年3期。
“判例意识与判例价值”,《判例研究》,1995年3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律文化建设”,《学习与探索》,1995年5期。
“淡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整”,《中外法学》,1996年2期。
“大力扩充以法治国的法”,《法律科学》,1996年3期。
“二千年来之法,荀法也——荀子与中国封建法律文化”,《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4月。
“现代中国的法律样式”,《中国研究》,1996年7月号。
“中国法律样式一百年”,《走向法治之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古代的法学、吏学、律学和谳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5期。
“横的法与纵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终结”,《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1期。
“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学习与探索》,1997年1期。
“沦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季号。
“法律涵量、法官裁量与裁判自律”,《中外法学》,1998年l期。
“裁判自律引论”,《法学研究》,1998年2期。
“春秋决狱:儒家经义与判例法”,《判例与研究》,1998年2期。
“再论横的法:对先秦法律文化的再探索”,《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论世界三大法律样式”,《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两个转变,三个课题——关于中国法史研究的几点想法”,《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启动裁判自律工程,探索司法改革之路”,《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淡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整”,《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中外法学》,1998年5期。
“劲士精神与成文法传统”,《法律科学》,1998年5期。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实践”,《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
“怎样理解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性”,《人民日报》,1998年9月15日第10版。
“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1期。
“荀子的混合法理论”,《判例与研究》,1999年3期。
“荀子法律思想新论”,《法律史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
“铸造灰色之法”,《法学研究》,2000年l期。
“《左传》与古代法律文化”,《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
“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法学研究》,2001年2期。
“怀念恩师张国华先生”,《法律史论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尚书》与古代法律文化”,《法律史论集》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地域文化与比较法律文化研究”,《比较法在中国》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
“判例意识的觉醒与判例机制的诞生”,《判例与研究》,2003年1期。
“三辟”与“参辟”,《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说‘象刑’”,《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五辞’辨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有教无类’新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束脩’新解”,《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古往今来说‘无讼’”,《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刑讯的产生、原因及其禁绝”,《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云梦秦简对法史研究的价值”,《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纵横”,《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法律传统与欧洲法治精神”,《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法观念的启蒙”,《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历史决定论’的是与非”,《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儒家法律传统及其对实践的影响”,《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法史研究要注意五个相结合”,《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时代呼唤活的法律”,《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中国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法官认证方式实务调查分析与对策”,《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自省自砺努力提高两个素质”,《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倡导三种精神提高队伍素质”,《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学历、能力及其他”,《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开创首都法制建设一盘棋的新格局”,《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商法的制定与国际规约”《武树臣法学文集》,同上。
〔日文论文〕
“中国の法文化”,《比较法学》,25卷1号(1992年3月)。
“中国法律文化の总体精神と宏观样式”,《法政研究》60卷(1993年11月)。
“中国の传统的法文化の社会的成因”,《法政研究》62卷(1995年8月)。
“法の渊源を寻ねへ”,《法政理论》29卷3号(1997年2月)。
“中国法百年の样式(上、下)”,《法律文化》,1997年3期、4期。
『贰』 王志成的已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编著《常微分方程》(与贺建勋合写) 。
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参加并已完成版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权点项目“泛函微分方程及分支问题”(批准号: 19331060; 执行期限:1994.01-1998.12), 是其中一个子课题“泛函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及其应用”(批准号:19331062)的负责人; 以及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非线性泛函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应用”(批准号:19831030; 执行期限:1999.01-2003.12), 任顾问;主持并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时滞微分方程及其离散类似”(批准号:19971026; 执行期限:2000.01-2002.12);
『叁』 黄芳的科研成果目录
专著
1、《走私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2、《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研究》,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译著
《国际刑事法院导论》(英文原著作者:威廉.A.夏巴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
(一)关于国际刑法问题的研究
1、《论国际刑法中的引渡问题》,载《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论国际犯罪及其刑事责任》,载《刑事法学要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论实现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途径和方式》,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6期。
4、《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研究导论》,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5、《论罪刑法定原则与国际刑法的关系》,载《法学家》2002年第3期。
6、《香港与外国签订的移交逃犯协定概览》(合作),载(澳门)《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澳门检察律政学会2002年出版。
7、《香港与外国签订的刑事司法协助协定研析》(合作),载《法学家》2003年第2期。另载(澳门)《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澳门检察律政学会2002年出版。
8、《香港与外国签订的移交被判刑人制度研究》(合作),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9、《如何开展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合作),载《检察日报》2002年7月8日第3版。
10、《区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律研讨会综述》(合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4期;另载(澳门)《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澳门检察律政学会2002年出版。
11、2002年刑法学年会论文:《论打击恐怖犯罪国际合作的原则和方式》。
12、2002年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论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的协调》,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3、2003年国际刑事法院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论中国刑法典中的国际刑法规范》(合作),载《法学》2003年第9期。
14、2003年国际刑事法院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引渡法及引渡条约研究》。
15、《国际刑事法院相关问题探索》(合作),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8月11日,法制时代B1。
16、《在积极探索中走向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事法院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作),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7、《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的基础理论问题》,载《国际区际刑法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博士论文摘要:《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研究》,载《中国刑事法学》(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外国刑法中的国际犯罪立法模式探讨》,载《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0、《酷刑及酷刑罪的界定》,载《酷刑遏制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中国现行引渡制度基本问题研究》,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欧盟成员国间引渡制度研究》(合作),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3、《简论酷刑罪的概念和特征》,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24、《惩治恐怖犯罪与人权保障问题》(合作),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5、《香港与外国刑事司法合作制度研究》(合作),载(台湾)《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5期、第6期。
26、《关于加强我国刑法与国际刑法协调与衔接的建议》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2004年8月9日;另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7、《论惩治恐怖主义犯罪中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审判萨达姆的几个法律问题》,载《法制日报》,2005年6月28日,第8版。
29、《关于破解期权腐败司法难题的对策》,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信息专报》2007年4月9日第13期。
合著
1、《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副主编兼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新编国际刑法学》,副主编兼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刑法学》,副主编兼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香港特区的国际刑事司法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比较法学》“俄罗斯法”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硕士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刑法学》“排除犯罪事由”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律硕士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3、《中组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大纲学习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7、《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金融诈骗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经济法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危害税收征管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3年版。
12、《危害税收征管罪的认定与处罚》,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13、《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新刑法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15、《刑法适用手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刑法新罪名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译文
《论希腊妇女的犯罪》(俄文),载《法学天地》1989年第6期。
专业审校
《引渡与国际法》(合作),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如何破解腐败期权的司法难题
爱尔兰访学见闻
评中国对《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投反对票的五点理由
赵燕案审理的法律启示
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
审判萨达姆的几个法律问题
关于加强中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的协调与衔接的建议
酷刑及酷刑罪的界定
家乡印象
思 父 亲
外国刑法中的国际犯罪立法模式研究
惩治恐怖犯罪与依法保障人权
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导论
交通肇事罪中犯罪主体的认定
论国际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论实现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途径和方式
论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的协调
论中国刑法典中的国际刑法规范
论罪刑法定原则与国际刑法的关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外国移交被判刑人制度研究
中国引渡法及引渡条约研究
『肆』 深度编研
深度编研是指在现有的地质资料基础上,对资料上的信息有了新的认识或矿物发现后,进行新的研究而取得新的成果。
能进行深度编研的人,不是一般的地质资料管理人员,通常是具备地质专业技术和地质专业技能素质的专业出身人员。在地质资料管理队伍中,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原来从事地质专业技术专业人员转岗来到馆内做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他们对熟悉地质专业研究,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是由于年龄关系不能适应地质野外工作的艰辛而转岗到资料管理岗位的,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地质资料管理实践后,在空余时间开始翻阅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地质资料,有时也是无目的地翻看,却在其中发现了地质认识或矿产新的闪光点。在地质工作岗位上从事的地质工作,往往任务是上级布置的课题,整天围绕课题工作,无瑕顾及自己的兴趣,现在可以利用管理地质资料的岗位这一得天独厚的“淘宝”条件,潜下心来利用空余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于是出现了地质资料的深度编研。
深度编研,需要将各独立单元的物探、钻井、化验分析等地质资料联系起来思考,创造出新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会更加方便地质科技人员利用地质资料,属于资料利用服务的层次的提升;深度编研需要在思路上另辟蹊径发现新的闪光点。
(一)深度编研的要点
1.熟悉馆藏
了解资料馆中所藏资料家底,做到胸中有数。然而要了解馆藏,就得翻阅分类目录。翻阅了分类目录后,已对馆藏有了初步了解,再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群详细查阅二级目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2.搜集资料用户的反馈
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因为地质资料的管理与编研是为了服务于用户。用户在利用资料方面有什么需求,是需要进行回访、调查研究的。用户回访这也是现代企业中的一项客户制度。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行工作是至高无上的。如某企业展开综合找矿研究,地质资料馆得知后,就录井信息中的其他矿产进行关注和研究,收集单井矿物录井信息资料。
3.观察实物资料
根据兴趣点,有目标地选取实物资料进行了解,到现场仔细观察岩心岩屑,查看这些实物资料以往做过的实验测试报告,确定自己的兴趣点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4.取得领导支持
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兴趣点目标,作过细资料分析,形成初步计划,并努力争取得领导和项目管理部门的支持。
5.立项,获取资金支撑
没有资金支撑,深度编研会受到制约。而争取立项是获取资金支撑的源泉。作深度编研,仅靠现有资料做新的集成可能不够,往往需要进一步收集本馆没有的相关地质资料,如果是矿产资源,还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进而投入一部分新的地质工作量,求证储量,必要时取样进行特定化验测试,研究矿产开发与环保的可行性,成本与收益分析等。
在内蒙古自治区古东乌珠穆沁旗铜多金属区,有色地质部门等不同勘探队伍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各自形成了一些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管理或地质技术人员分别出去收集全相关资料,弥补自身馆藏了不足。通过对该区物化探资料的综合分析,优选出8个极有找矿前景的铜、铅、锌、银等金属矿靶区和靶位,单位在此基础上展开了野外调查,市场调研和环保认证,最终得以立项。
(二)深度编研主要成果类型
1.成果图件
了解以往区域内工作程度,进行勘探程度图件编制。如:下扬子区勘探井井位编图、扬子区地球物理勘探程度图等。还有一些单位,编制了“勘探图形数据库”,为矿区勘探开发程度、课题研究和管理发挥了作用,相关部门给予高度评价,编研成果利用率大幅上扬。
2.二次解释
利用新设备、新技术对历史数据资料进行重新处理或解释,修正原来解释结果。二次解释,主要是对地球物理勘探工区的二维数据、三维数据重新处理和解释,对地球物理测井数据的重新处理与解释等。由于技术软件和处理设备的不断进步,重新处理或重新解释能在原勘探区内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或新的思维促动。对历史资料进行重新处理或重新解释,拓宽了原有的勘探思路,能扩大矿区认知面积。
大港油田在2001年度,查阅了600多口井的井史资料,从开发数据库中获取8万点数据信息,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对历史资料进行重新评价和综合分析,复查发现964个微型构造,有233口井改变了解释结论,为85口新井位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3.新矿藏地质报告
在地质资料中发现新的矿产,编写出新的矿产地质报告。如华东一个矿产企业是石油天然气勘探的专业队伍,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油气地质资料。他们在发现油气录井图显示出其他矿产迹象,如江苏金坛地区油气资料情况异常而又不是油气迹象,于是查看了金7井的岩心,发现了氯化钠矿床。1997年组织精细查阅,立专题研究,先后编写出《金坛盐矿勘探地质报告》、《金坛盐矿首采矿区认证报告》,1983年江苏相关地方政府针对这样的矿产资源优势基础上,建起了年产300万吨真空盐厂。1981年,还是这个单位,从三十多条地震剖面中发现了苏北一区块有类似“盐丘”的地质构造特征,单位仔细研究分析了该区所有地质资料后,立项“苏北坳陷区淮安—洪泽地区成盐找钾地球物理特征及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氯化钠矿床储量在2500亿吨以上。交由地方开发利用。华东的油田企业对找油地质资料进行深度开发,立专题编研,找出了金坛、淮安、洪泽三大盐矿和黄桥大型二氧化碳气田,开发这些矿产,带动了一批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地方出现了相应的产业群,产业群的上下游企业为当地提供了“链式”就业机会。
盐矿标本、天然碱标本
山东某地质调查研究院是原是做矿产调查的事业单位,他们利用自己积累的基础地质资料,增加了少许调查手段,先后为山东电力设计院完成了山东第一核电站可行性研究认证报告,其成果得到国家核安全局、水电部专家高度赞扬。同样是他们,还开展了同江—三亚高速公路的莱西—胶南段工程地质报告、东营市农业生态地质调查和有关地区环保地质调查成果。
江西有色地质调查局,引入新技术指标开发老资料,使“呆矿”获得了新生。如江西景德镇庄湾砂金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用岩金矿工业指标圈这矿体,结论显示:品位低、矿体零散,不具工业价值。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引入了采金船生产指标,对资料进行重新研究,发现矿体大部分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写出矿点工业远景规划,1985年投产后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了江西省黄金工业支柱矿山。
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存有大量普查地质资料,在有色勘探地质资料中发现水泥灰岩显示,他们于是对镇平县山一个水泥灰岩立项详查,编写了水泥灰岩地质勘探报告,探明储量体3000多万吨,后来建成了日产2500吨高标号大型水泥生产基地。
地质资料管理单位或部门还可就地质资料利用建立咨询档案,积累标准答案,还可主动就用户利用“目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强调针对性和及时性和准确性。
地质资料的深度编研,与当代的知识服务不谋而合。
『伍』 徐国祥的主要课题成果目录
[1]统计指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5月-2006年12月,课题组组长;
[2]上海人才国际化目标、指标体系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上海市人事局项目,2005年7月-2005年12月,课题组组长;
[3]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项目,2004年12月-2005年12月;
[4]社会保障体系统计方法研究,上海统计局项目,2005年6月-2005年9月,课题组组长;
[5]现代服务业统计界定研究,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2002年5月-2004年4月,课题组组长;
[6]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2年5月-2004年1月,课题组组长;
[7]浦东新区人才现状、需求与开发研究,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项目,2003年6月-2004年3月,课题组组长;
[8]上海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及产业技术人员抽样调查研究,上海市人事局项目,2003年11月-2004年3月,课题组组长;
[9]营业部佣金定价研究,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项目,2003年6月-2004年2月,课题组组长;
[10]张江高科技园区人才规划,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项目,2003年6月-2004年3月,课题组组长;
[11]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年度考核方案设计研究,上海市科协委员会项目,2003年11月-2004年5月,课题组组长;
[12]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全国普查办公室项目,2002年9月-2003年12月,课题组组长;
[13]我国股票指数产品创新及其风险控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6月-2003年12月,课题组组长;
[14]我国指数期货合约模式的定量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01年4月-2003年12月,课题组组长;
[15]上海市静安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市静安区政府项目,2003年5月-2003年12月,课题组组长;
[16]证券指数体系及其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9年6月-2001年12月,课题组长;
[17]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财政部资助项目,1999年6月-2001年12月,课题组长;
[18]股票定价模型研究,企业集团项目,2001年3月-2001年8月,课题组长;
[19]指数产品创新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项目,2001年1月-2001年6月,课题组长;
[20]人才指数编制及相关系统研究,上海市人事局项目,2000年9月-2001年4月,课题组长;
[21]全国统一股价指数研究——指数期货标的物选择的实证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项目,1999年11月-2000年12月,课题组长;
[22]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1999年12月,课题组长;
[23]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统计局项目,1998年6月-2001年12月,课题组长;
[24]面向21世纪的统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教育部项目,1998年12月,课题组长;
[25]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8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1997年,负责统计思想史部分;
[26]上海证券指数系列编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项目,1997年,课题组长;
[27]体制转轨时期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7年,课题组长;
[28]上市公司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资助项目,1996年,课题组长;
[29]期货交易中保证金和涨跌停板的关系及其数学模型研究,上海证券期货研究中心资助项目,1996年,课题组长;
[30]上海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和监控体系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6年,主要完成人之一;
[31]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经济功能的统计测定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资助项目,1995年,主要完成人之一;
[32]股价指数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资助项目,1995年,课题组长;
[33]人事宏观管理指标体系研究(分课题),国家人事部资助项目,1995年,课题组长。
『陆』 查询一本档案编研成果图书,并说明类型,大事记,专题概要
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在快节奏中无版暇顾及权读书给人带来人文精神的提升,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发展到最后都是归根于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别上。
『柒』 李春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目录
1.主持公安部项目《治安管理处罚基本理论若干问题研究》,已完成;
2.主持《从首都大接访看公安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3项校级项目,已完成2项;
3.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安全基地项目等;
4.发表上述项目阶段性成果文章多篇。 1.治安管理处罚基本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2.从首都“大接访”看公安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3项。 研究生课程:治安行政执法研究、治安管理比较研究
本科生课程:治安案件查处、治安管理学等 1.治安案件查处教程,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任副主编,;
2.治安管理学概论,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参编;
3.治安案件查处案例教程, 校级辅助教材,主持人;
4.治安案件查处案例教学研究,主持人,已完成(获教学成果获奖励);
5.治安案件查处, 公安部、公安大学两级精品课程,主持人;
6.治安管理处罚法通论,独著;
7.治安案件查处中疑难问题解析,独著; 此外,发表《论治安管理处罚权》、《我国治安管理处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近代违警罚法沿革》、《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之检察监督》等文章近20篇,主编《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与应用》等著述4部,参编著述3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多次参加全国治安学学术研讨会、全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参加香港大中国地区犯罪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学术研讨会等。
『捌』 编研成果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系列性是根据什么区分的
编研成果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系列性是根据内容结构区分的
『玖』 学位论文中文章尚未录用科研成果目录要写么
我们要对症下药。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
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同学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那么选择哪一个人不会成为问题,会成为问题的是,怎样描写这个人,很显然,按照我们老一套的写法是不行的。
『拾』 王占峰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一)著作类
1.《美国文学散论》 专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11月
2.《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史》 参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3.《师范生初出茅庐必读》 参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4.《实践与真知论丛》 副主编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二)论文类
1.《巴黎圣母院》与《红字》比较谈 《绥化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社会悲剧与家庭悲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与《寒夜》比较谈 《阜新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3.当代军事题材文学的启示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西线轶事》比较谈 《绥化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
4.《安娜·克里斯蒂》和《德伯家的苔丝》比较谈 《绥化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5.社会悲剧下的家庭悲剧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2期
6.听得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也谈师专外国文学课教改问题 《绥化师专学报》增刊1990年
7.嘤嘤鸟鸣,求其友声——读《唐宋诗词英译》 《绥化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
8.拓宽的现实主义——田纳西·威廉斯戏剧摭谈 《绥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9.威利自杀发微——兼比较卡夫卡的《变形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0.俳句纵横谈 《绥化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
11.影片《乞力马扎罗的雪》改编得失谈 《绥化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12.师专外国文学课教学片读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年第4期
13.恒远不累的游人——尤今 《绥化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14.试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5.我快要到达我的天堂了 《农垦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16.麦尔维尔与戈尔丁比较谈 《北方论丛》1996年第6期
17.闯进坟墓的人——简析凯瑟琳·安·波特的《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18.文学性与自传性:双重魅力的建构功能 《求是学刊》1997年第2期
19.关于学分制的思考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年第2期
20.外国文学教学三题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21.但丁与泰戈尔创作之比较 《实践与真知论丛》1997年第4期
22.关于学分制的摭谈分析 《绥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23.乡土自然:诗情画意寓哲理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4.斯芬克斯之谜:关于《俄狄浦斯王》的解读 《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25.传达人生光明的使者——尤今评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6.生命与灵魂的拷问 《绥化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27.文学·历史·文学史——思考美国初期文学发展的历史叙述 《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28.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阐释 《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9.生命与灵魂的拷问—《黑骏马》与《沙漠里的爱情》比较谈 《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
30.《蝴蝶梦》叙事视角解读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