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汶川地震一共有多少救援队伍
官方没有给出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救援队伍。
1、2008年5月13日,重庆消防总队的救援人员准备开赴灾区。 当日7时30分,重庆市公安消防部队由200名官兵、25辆消防抢险救援车组成的应急救援队紧急开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执行救灾任务。
2、2008年5月15日8时30分,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紧急调动命令,湖南省消防总队派出了第三批106名消防官兵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援行动。这是湖南省消防总队继5月13日派出110名、14日派出150名官兵之后,第三次派员赴川。
3、2008年5月13日~15日,军区武汉总医院3个医疗队和某陆航团立即出动,深入灾区参加救援。
4、2008年5月13日,河北省委省政府迅速组织32万毫升血液今天上午发往灾区,首批500万元救灾款也已汇四川。灾区急需的1万条棉被、1万套棉衣裤,也正在紧急筹备中,将以最快的速度运往灾区。
据悉,河北省已成立由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崇勇为组长的支援四川灾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河北省还组织了13支医疗队,医护人员234人,随时待命奔赴灾区。
5、辽宁省抽调120名医护人员、65名公安消防人员和13名通讯工程技术人员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目前辽宁省捐赠的1000万元资金已拨到四川省财政厅的捐款救灾资金专户,4000顶救灾帐篷、5万床棉被已由民航运输专机紧急运往四川灾区,第一批救援人员也已抵达。
以上内容参考:中央人民政府-重庆消防官兵开赴震区救灾
以上内容参考:央视网-湖南消防抗震救灾第三突击队开拔四川绵阳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青年报-越是艰险越向前
以上内容参考:鲁网-一场抗震救灾的斗争正在灾区打响
Ⅱ 天津理工大学海运学院的近五年的科研成果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来源及编号 时间 1 轮机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金建国 天津市教委: B01-0818 2013.10-2015.9在研 2 航海技术专业“卓越计划”配套实施工程: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应对新规则新挑战 荣雷 天津市教委: B01-0818 2013.10-2015.9在研 3 主推进动力装置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德福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YB09-40 2009.12-2011.11 4 轮机自动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宗涛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 YB08-27 2008.12-2010.12 5 船舶主机遥控系统实践教学研究 王宗涛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 YB11-23 2011.12-2013.12 6 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船电工艺和电气测试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荭娜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YB(09—39) 2009.12-
2011.11 7 STCW10公约下船电专业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李荭娜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YB(13—35) 2013.10- 2015.12 8 三维仿真技术在动力设备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韩佳颖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 YB10-26 2010.12-2012.12 9 船舶保安意识与职责的教学研究 李修强 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YB12-24 2012.11-2014.10 10 基于交际能力培养的航海英语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王婷 天津理工大学YB12-23 2013.1-2014.12 11 航海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估研究与实践 王婷 天津理工大学YB09-41 2011.1-2012.12 韩佳颖,《动力设备操作与管理实操讲义》
王永洲,《动力设备拆装讲义》
李修强,《船舶电站操作讲义》
李红娜,《船舶电工工艺和电气测试》
王宗涛,《轮机工程实验讲义》
航海教研室,《船舶操纵模拟器实验指导书》
航海教研室,《GMDSS模拟器实验指导书》 序号 项目名称 来源及编号 起止时间 经费
(万元) 主持人/参加人 1 电控喷射分层稀燃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研究 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090416 2009-2012 3 张德福 2 计算机辅助天文船位 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 2011.11-2013.11 4 赵薪 3 集装箱装卸仿真关键技术的研究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 2013.11-2015.12 4 赵猛 4 基于XML人机交互的船用急救软件开发研究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20801 2012.11-2014.11 3 李荭娜 序号 项目名称 来源 起止时间 经费
(万元) 主持人 1 电子海图及数字天象视景模拟航行训练系统的开发研究 天津海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13.3.20-2013.5.30 82 荣雷 2 船舶综合船桥系统的管理控制核心基于电子海图的航行工作站的研究开发 大连高新区科技有限公司 2013.3.18-2013.5.30 80 荣雷 3 SMIT柴油机负载研制 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2011.4-2012.12 20 金建国 4 潜水型压差传感器 天津海洋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12.10-2013.12 10 金建国 5 螺旋锥齿轮数控仿真软件系统 天津天大精益数控技术有限公司 2012.4-2013.12 22 韩佳颖 序号 题目 作者 发表时间 刊物名称 论文收录 1 Effect of Unstable Motion on the Braking Performance of a Tugboat 荣雷 2013 Computer-Aided Design, Manufacturing,Modeling and SimulationⅡ EI : 20130515974024 2 Comparison between Vessel's Displacements Calculated by Bonjean Curves and Hydrostatic Curves 荣雷 2013 Advances in Mechatronic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EI : 20130615997287 3 从走锚全损事故到走锚后的应急预案 荣雷 2012 船海工程 核心 4 Design of simulating control system on marine oily water separator 金建国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712-715, p 2836-2839, 2013. EI : 20133016541281 5 Design of combustion scheling simulating control system on marine auxiliary boiler 金建国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694 697,
p 2139-2142, 2013 EI : 20132416421210 6 A Review of Biodiesel Appication on Marine Engine 张德福 2013 Renew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EI :20134717003801 7 SWD6LTM410C船用柴油机拉缸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张德福 2011 中国修船 核心 8 一例船用柴油机气阀烧蚀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张德福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9 船用柴油机液压气阀敲击事故的分析与排除 张德福 2011 中国修船 核心 10 船用柴油机气缸注油器发展及故障分析 张德福 2012 中国修船 核心 11 基于解析计算的螺旋锥齿轮切削仿真算法 韩佳颖 2010 农业机械学报 EI:20110313600505重要 12 准双曲面齿轮啮齿仿真与齿面接触分析 韩佳颖 2010 机械设计 重要 13 螺旋锥齿轮滚切加工瞬时切削厚度控制方法 韩佳颖 2013 机械设计 重要 14 螺旋锥齿轮滚切加工残留高度的精确计算 韩佳颖 2012 机械科学与技术 核心 15 基于VRML的虚拟拆装训练系统的实现 韩佳颖 2012 船海工程 核心 16 准双曲面齿轮切削仿真及齿面误差分析 韩佳颖 2010 制造技术与机床 核心 17 船舶货舱温度遥测系统的设计 李荭娜 2013 船海工程 核心 18 Design of the Improved CPR Simul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Telemetry 李荭娜 2013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s.433-435.Part2 EI:20134716999221 19 Hardware design of CPR Simulat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CM 李荭娜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1 Proceedings EI:20114614518289 20 Micros photoelasticity for studying crazes in polycarbonate 王宗涛 2010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37-38,pp:648-651 EI : 20110213560140 21 Formulating state equations of RLCM active network over F(z) 王宗涛 2010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 pp:3771-3774 EI :20111013723451 22 F(z)域上RLCM有缘网络的拓扑分析 王宗涛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3 船舶锅炉低硫燃油使用分析 王宗涛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4 轮机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王宗涛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25 轮机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王宗涛 2010 船海工程 核心 26 F(z)域上RLCM有源网络的拓扑分析 王宗涛 2010 船海工程 核心 27 邦戎曲线与静水力曲线计算船舶排水量的比较 崔建辉 2013 航海技术 核心 28 海峡型散货船载量的计算 崔建辉 2012 航海技术 核心 29 Research of computer assisted astronomical positioning algorithm 赵薪 2010 CISP2009 EI:20100212631261 30 某船辅机连杆大端轴承内孔变形的修复 张金良 2011 船海工程 核心 本专业培养适应船舶电气控制的要求,掌握电气、电子(包括电力电子、通讯电子)、控制及其网络技术等知识,符合国际海事组织STCW国际公约中规定的“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 与“无线电通讯”三项高级海员职能要求,能够胜任现代船舶各项自动装置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维修工作的船舶电子电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主要适任于航运企业和海员劳务外派单位船舶的高级船员,也可在航运企业从事机务管理工作,在船厂从事船舶修造工作,或者到海事和船检部门从事船舶安全检查及船舶检验工作。
Ⅲ 室内装修引发的污染物介绍
装修污染猛于虎,中国环境研究科学院张金良研究员表示,我国的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过程带来的污染,如化纤地毯、板材、壁纸等,尤其是低档材料,污染更为严重;建筑本身造成的污染,如某些建筑材料由于原料的放射性背景较高,而存在放射性污染物;家具和家电带来的污染,如布艺沙发喷胶带来苯污染,板式家具释放出的甲醛污染。科学研究表明,以上材料中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达300多种,其中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有5种:
●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主要来源于家具、壁纸等。能引起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
● 苯———主要来自涂料、油漆、胶合剂、墙纸、地毯、合成纤维和清洁剂、溶剂等。苯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却是强致癌物,长期吸入会破坏人体循环系统和造血机能,导致白血病。
● 甲醛———主要来源于板材,如人造板、夹心板以及胶合剂等建筑材料。长期接触会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癌症;而低剂量的接触者会出现慢性呼吸道疾病、妊娠综合征等,甚至引起鼻咽癌。
● 氡———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氡已成为仅次于吸烟的肺癌第二大诱因。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氡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就像“无形烟”,它的主要藏身之所是花岗岩以及瓷砖和洁具等陶瓷产品。平均每立方米空间内氡含量升高100贝克,肺癌风险就增加16%。在美国,每天有约60人被氡杀死,超过了艾滋病致死人数。
● 氨———主要来自混凝土添加剂和室内装饰材料。氨气极易溶于水,对眼、喉、上呼吸道作用快,刺激性强。短期吸入大量氨气后会出现流泪、咽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呕吐、乏力等。尤其在冬季施工时,大量存在于防冻液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专家杨功焕研究员表示,装修中的有毒物质与白血病可能有关联。支修益称,装修材料导致的室内污染确实是癌症的重要原因。在两岁男孩患肺癌的案例中,装修材料污染就是被怀疑的罪魁祸首之一。
Ⅳ 浅论劳动和商品的二重性
近年来,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与中国经济实践的结合问题展开了讨论。笔者对讨论中涉及的劳动和商品的二重性问题有一些看法,现以本文加以论述。
一、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讨论
本文论证中将要涉及下列几个问题,有必要首先专门进行讨论。
一是事物的质和量。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物质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而引起运动,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状态。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且构成事物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时间、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事物质和量的特性包括:第一,惟一性。即一事物不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质和量,否则就变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事物了。第二,不可拆性。即一事物的质和量是不能拆开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事物的质和量是不能拆开互换的,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具有一定质的量。第三,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量以及量的界限。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有上下两个关节点。所谓关节点就是度的两端的数量极限。超出这个极限,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二是事物属性叠加原理。事物的属性按产生的时间顺序可分为固有属性和叠加属性两类。事物的固有属性是事物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亦称先天属性。第一事物都有自己的固有属性(本质属性),它决定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叠加属性是事物形成之后叠加在事物本身之上的属性,亦称后天属性。
事物的固有属性与叠加属性的关系可归纳为事物属性叠加原理。在平面上以事物的固有属性存在的始点A向右作一时间轴, 在以后不同时间里按先后时间顺序叠加上不同的属性B、C、D ……这些属性至固有属性毁灭的X时刻止,存在的时间长度不同,形成一个阶梯状,如下图。
附图{F13N301}
图中叠加属性的始点B、C、D分别投影到AX时间轴上,将AX 轴分割成AB段、BC段、CD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过程。这些过程相加即形成事物AX的全过程。每个子过程,都构成一个台阶。除AB过程外,其余过程都有若干属性叠加。相邻的两过程,后者比前者增加一个属性。每个台阶的阶面属性为该过程的属性,即该过程的质。该过程的量为过程经历的时间。
以人为例,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有意识,能劳动,这是人的本质属性。以人的基本属性存在的始点A在平面上向右作一时间轴, 在此基础上先后叠加上在幼儿园获取的幼儿园知识属性B, 在小学获取小学知识的属性C,在中学获取中学的知识属性D……这些属性至人死亡止皆存在。将属性B、C、D……的始点分别投影到AX轴上, 就形成幼儿园阶段(BC)、小学阶段(CD)、中学阶段(DE)……这些阶段相加,就构成人生全过程AX。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于其他阶段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如小学阶段的质就是获取小学知识,量就是从上小学开始到小学毕业这段时间过程。实践中人们不仅要关心每个过程的质,而且还关心每个过程的量。如对大学毕业生,人们不仅要关心他们学习什么专业(指过程的质),还关心他们是本科毕业还是专科毕业(指过程的量)。
三是交换。交换是劳动产品形成之后,人们叠加在劳动产品之上的属性。它是两个利益主体分别将所属的客体产权转移到对方的经济行为。根据这一定义可知,完成一个交换必须同时存在三个条件:第一,两个不同利益(即两个不同所有制)的交换主体。一个利益主体内部间客体转移,如夫妻二人相互拿对方的物品,又如交换双方在交换中获取的利益归第三方所有,这些交换均不成立。第二,存在两个不同质(即存在社会分工)的交换客体。第三,交换主体双方自主同意交换。交换者是否同意交换是依据交换中获取利益大小作取舍。不允许以权力、暴力、人情等因素作取舍。这样双方在各自利益目标范围内进行讨价还价,平等竞争,最后双方确认一个都能接受的价格,并以此办理交换客体产权转移手续,即等价交换。于是我们得出交换定理——劳动产品实现交换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同时存在:(1)两个不同利益的交换主体; (2)两个不同质的交换客体;(3)交换主体双方自主同意交换。首先,这三个条件是充分的,即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时,劳动产品的交换即可实现;其次,这三个条件是必要的,即当其中一个条件不存在时劳动产品的交换则不能实现。如当条件(1)不存在时,条件(2)、(3 )随之也不存在,当然交换也不存在;当条件(2)不存在时,形成欺诈,交换即不成立;当条件(3)中一方不同意交换,交换当然不能实现。
此定理对现实经济生活作用非常大,如国有企业三角债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经济秩序混乱,其原因就是交换定理作用的结果。(注:张金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思考〔M〕.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9.
张金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创建实现交换的条件〔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45—5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创建实现交换的条件〔J〕.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2):120—126.)本文所提交换,均系符合交换定理的交换。
二、劳动过程、劳动产品过程及商品过程的质与量
恩格斯在哲学上有一句名言:“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注:马列著作选读(哲学)〔M〕.37. )因此,人们的劳动、劳动产品和商品均可视为过程而进行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首页提出:“每一种有用物品,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二重的观点去考察,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注: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 )现在我们在讨论过事物质与量的依存关系、事物属性叠加原理和交换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人的劳动过程、劳动产品过程和商品过程的质和量。
第一,劳动过程的质与量。劳动是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人类劳动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今天,就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人类劳动是个过程。劳动过程的作用是通过质和量来表现的。劳动过程的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作用力对劳动对象的作用;劳动过程的量,即劳动过程经历的时间,简称劳动时间。不同的劳动者,劳动过程的质和量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劳动的质和量构成劳动的统一体。
如果把人的劳动过程分解的话,不难看出一个劳动过程存在的三个条件是:劳动的质(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劳动的量(劳动时间),劳动对象。不难证明,如果这些条件不同时存在,劳动则不存在。
第二,劳动产品过程的质和量。经过人们的劳动而创造的使用价值,人们称其为劳动产品。由于劳动产品从实用价值形成到使用价值毁灭,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可以把劳动产品视为一个过程,称劳动产品过程,简称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按形态可分为有形劳动产品和无形劳动产品两类。有形劳动产品是常见的一类,其特性表现为:形态是生产该劳动产品所耗用劳动时间的载体。这样有载体的劳动时间就可以位移。生产该劳动产品所耗用的劳动时间不等于使用者使用该劳动产品的时间。有的前者时间长,有的前者时间短。无形劳动产品如电力、运力、劳动力等,其特性表现为:无形劳动产品无载体不能位移,它与正常时间同步,随着正常时间存在而存在、消失而消失。无形劳动产品作用的时间等于使用者使用的时间。
有形劳动产品与无形劳动产品共同的特性:一是存在质——使用价值,二是存在量——使用价值存在的时间。劳动产品的质与量是一个统一体。笔者以前的文章中把生产劳动产品的时间视为劳动产品过程的量,下文将证明这是错误的,这里特予以更正。
第三,商品过程的质和量。商品是劳动产品发生、发展和灭亡历史中所经历的一段过程。这段过程在质与量方面不同于劳动产品所经历的其他过程。
先讨论商品过程质的规定性。这一问题马克思早就作过科学的论断。他说:“作为商品,它们都是经历交换过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注:资本论(第3卷)〔M〕.1957:1013.)恩格斯也说过:“这种租税谷物和什一税谷物,不会因为它们是为别人生产的,就变为商品。要变为商品,这个产品必须经过交换,转移到别一个把它当做使用价值来用的人手里。”(注: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商品本质属性——经过交换, 观点是一致的,是科学的。事实上,交换的实现,交换双方原来各自所属的物,随之发生形态变化,即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这时的劳动产品就具有了经过交换的特有属性,这一特性正是商品与产品的本质差异。这一属性是劳动产品形成之后人们叠加在劳动产品上的。
其次讨论商品量的规定性。我们利用属性叠加原理来研究商品过程界定问题。如果生产者从投料开始(O时刻)至使用价值形成(A时刻)在平面上连结OA,再延长到使用价值毁灭(X时刻)止,形成OX 时间轴。这样,OA为劳动产品形成过程的时间,AX为劳动产品固有属性——使用价值存在的时间。
劳动产品属性叠加图
附图{F13N302}
人的一生在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可叠加很多属性。而劳动产品则不然,它的一生在固有属性(使用价值)基础上仅叠加两次属性:第一次叠加的(从B时刻起)是经过交换的属性,第二次叠加的(C时刻起)是使用过程的属性。这两种属性从叠加时起至使用价值毁灭时止均存在。我们将B点、C点投影到OX轴上,这样OX轴可以分成四段:OA是劳动产品形成过程;AX是劳动产品过程,该过程包含三个子过程:AB为劳动产品等待交换过程,BC为商品过程,CX为物品过程。
OA为劳动过程,简称劳动。其质是劳动者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作用力对客体的作用,其量OA是劳动时间。AX为劳动产品过程,简称劳动产品。其质是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其量是劳动产品存在的时间。该过程包含三个子过程:AB为劳动产品等待交换过程,简称产品,其质仍是使用价值,其量AB是等待交换的时间;BC为商品过程,简称商品,其质是劳动产品经过交换,其量BC是商品过程的时间(即从第一次实现交换到最后一次实现交换——使用者获取劳动产品的产权止经历的时间),商品就是经过交换且未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注:张金良. 论商品的新定义〔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30— 3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论商品的新定义〔J〕.理论经济学, 2001,(1): 14—18.);CX为物品过程,简称物品, 其质是劳动产品进入使用过程而发挥的作用,其量CX是进入使用过程的时间。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上述各过程的质和量皆构成各过程的统一体。这些过程的质和量的共同特性包括:(1)惟一性。 即一个过程不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质和量,否则即变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过程了。(2)不可拆性,一个过程的质和量是不能拆开独立存在的。 两个过程的质和量是不能拆开互换的。也就是说,过程的质是具有一定量(过程经历的时间)的质,过程的量(过程经历的时间)是具有一定质的量。(3)不同质的过程具有不同量以及量的界限。上述O、A、B、C、X是事物质所能容纳量的活动范围的上下关节点,即保持过程质的极限值。
以商品为例,商品是劳动产品从使用价值形成时起到使用价值毁灭时止这一历史过程中所经历的一段过程。这段过程的质——经过交换与其量BC为商品过程的时间,二者构成商品过程的统一体。商品过程质和量的特性:商品的质(经过交换)和量(商品过程的时间)是惟一的,不存在与商品质和量不同的质和量;商品的质(经过交换)和量(商品过程的时间)是不能拆开单独存在的。商品的质(经过交换)是具有一定量BC(商品过程时间)的质,商品的量BC(商品过程的时间)是具有一定质(经过交换)的量。B、C为商品过程的上下关节点,即在BC范围内,劳动产品均有经过交换的叠加属性,在关节点B、C以外的区域上非商品的质和量了。
由劳动产品属性叠加图可知,劳动产品在商品阶段的属性有两个:一是固有属性——使用价值,二是叠加属性——经过交换。劳动产品在物品阶段的属性有三个:一是固有属性——使用价值,二是第一次叠加的属性——经过交换,三是第二次叠加的属性——进入使用过程。不少同志在文章中不区别劳动产品所处的阶段,笼统地称劳动产品为商品。由于不区分事物所处的不同阶段,事物的不同阶段的质与量的属性也就被掩盖了。这会给经济研究造成混乱。
三、对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的质疑
根据以上讨论,现在来剖析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的科学性问题。
思考一: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商品的质和量。
本来商品过程的质是经过交换,量是商品过程的时间。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使用的标题则是“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又说“当做使用价值,各种商品首先是异质的;当做交换价值,它们却只能是异量的,所以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原子”。(注: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这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质(使用价值)与商品的量(价值)构成商品的质与量的统一体。这样,在商品的质(经过交换)和量(商品过程的时间)之外,又存在一个“商品”的质(使用价值)和量(商品价值)。这与商品的质和量惟一性原则相悖了。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里也未解释“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取代商品的质和量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种取代能否成立?
首先,考察劳动过程(OA)与劳动产品过程(AX)的关系。马克思说:“决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的量,或这个使用价值生产上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注: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显然, 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劳动过程(OA)的量。马克思把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所有劳动过程的质与量拆开取其量——劳动时间,加工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再把劳动产品过程的质与量拆开而取其质——使用价值,将二者捏合成“商品”过程的量和质,这显然与事物质和量的不可拆性相悖。由于劳动过程(OA)与劳动产品过程(AX)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即劳动过程(OA)终止之时,也即劳动产品过程(AX)存在之时,这是非同时存在的两个不同的统一体。因此,使用价值为非具有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质,商品价值为非具有使用价值的量。
其次,考察劳动过程(OA)与劳动产品经历的商品过程(BC)的关系。前边已证明过,商品过程是劳动产品发生、发展和灭亡历史中所经历的一段过程,这段过程是在劳动产品过程(AX)存在之后才存在的。因此,劳动过程(OA)与商品过程(BC)在时间上是前后间隔的两个统一体。这样,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非商品过程(BC)统一体中的量,它与商品过程(BC)这个统一体毫无关联。
再次,考察商品过程(BC)与劳动产品过程(AX)的关系。前边已证明过,商品过程(BC)是劳动产品过程中的一个子过程。这样,商品过程(BC)除了具有母过程(劳动产品过程)的属性——使用价值外,还具有自己这个子过程的特有属性——经过交换。因此,商品过程(BC)与劳动产品过程(AX)才有区别。所以,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过程(AX)的本质属性,非劳动产品经历的商品过程(BC)的本质属性。
总之,劳动过程(OA)、劳动产品过程(AX)和商品过程(BC)在时间轴上所处的时间、位置不同,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统一体,其中任两个统一体的质和量是不能拆开重新组合的,也不能取代第三个统一体的质和量。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非商品的质和量。
思考二: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并非劳动过程的质和量。
我们知道劳动过程的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作用力对劳动对象的作用,劳动过程的量是劳动时间。而马克思则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60.)这里,马克思把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人为地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视二者为“劳动”的二重性,即质和量。他还认为,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价值,不决定使用价值。这样,在劳动的质(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和量(劳动时间)之外又存在一个“劳动”的质——具体劳动和量——抽象劳动。显然,这与劳动的质和量的惟一性是相悖的。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里也未回答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取代劳动的质和量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种取代能否成立。现在讨论,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质和量是否就是劳动的质和量。
首先,讨论具体劳动是否就是劳动的质。从经济实践中考察,马克思称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的论点是正确的。因为具体劳动的质和量相结合作用于劳动对象上,形成使用价值。由于具体劳动包含着劳动的质和量,二者构成劳动的统一体。所以人们也无权力、无能力将具体劳动的质和量拆开,使具体劳动只能表现质而不许表现量。因此,具体劳动并非劳动的纯质因素。
其次,讨论抽象劳动是否就是劳动的量。既然抽象劳动表示劳动的量,按照事物量的规定性,抽象劳动应当有量的数量表现。但马克思没有直接说明抽象劳动的量究竟是什么。为了寻找表现抽象劳动的量,这只能从马克思著作中来推理。马克思说:“决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只是社会必要劳动的量,或这个使用价值生产上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注: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则是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任何一个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注: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这就是说,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而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于是抽象劳动的劳动量就等于商品的价值量,又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某劳动产品的所有具体劳动时间的加工值。这样抽象劳动量就等于具体劳动时间的加工值。正因如此,所以它不构成劳动的质所对应的量,因为这个值在一般情况下不等于生产某种劳动产品所需的具体劳动时间,这样就会出现具体劳动的质存在的时刻,不是这个加工值延续到的时刻。当具体劳动时间大于这个加工值时,具体劳动的质仍然存在而加工值已进行完;当具体劳动时间小于这个加工值时,具体劳动的质已不存在,而这个加工值还未进行完。这样,这个加工值不是这些具体劳动的质应具有的量,具体劳动的质也不是这个加工值应具有的质。因此,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非劳动过程的质和量。事实上,具体劳动的质和量就是劳动的质和量。抽象劳动纯属主观设定。
思考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决定商品的质和量。
我们知道,商品是劳动产品发生、发展、灭亡历史过程中经历的一段过程,这段过程的质是经过交换,其量是这段过程经历的时间。首先,讨论具体劳动与商品的质——经过交换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具体劳动不存在时,劳动产品亦不存在,这样劳动产品交换也就不存在。因此,具体劳动存在是劳动产品经过交换的必要条件。当具体劳动存在时,劳动产品也就存在,但劳动产品的交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说明,具体劳动不决定商品过程的质——经过交换的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产品积压,就说明具体劳动的存在不决定劳动产品交换一定能够实现。其次,讨论抽象劳动与商品过程的量——商品过程的时间二者的关系。前边按照马克思的论点推出,抽象劳动的量等于生产该劳动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该劳动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劳动过程(OA)中的量,商品过程的时间是商品过程(BC)中的量,二者是非同时存在的两个不同的统一体中的量,二者经历的时间长短互不制约。这样,抽象劳动就不决定商品过程量的存在。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决定商品的质和量。
思考四: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是正确的,但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是不科学的。
前边讨论过,劳动存在必须有三个要件:一是存在劳动对象;二是存在劳动过程的质,即劳动者要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三是劳动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判断,马克思所说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论点是正确的。因为具体劳动过程的质与量相结合,对劳动对象产生作用,才生产出使用价值。马克思说抽象劳动生产商品价值,笔者不明白抽象劳动是不是一般劳动。若是一般劳动的话,劳动的三个要件就应当存在,这样,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结果应当相同,即生产的都是使用价值。可是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生产的是商品价值。这样,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比较,劳动的三个要件相同,仅仅因为马克思设定的劳动名称不同,就能使劳动的结果由使用价值变为商品价值吗?显然,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决定主观的原则是相悖的。若不是一般的劳动的话,劳动的三个要件就不存在,这样抽象劳动怎会生产出商品价值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未解释这一生产过程是如何进行的,生产实践中也不存在这样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
此外,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解释,劳动二重性中抽象劳动是劳动的量的表现。但由前边推理可知,抽象劳动量等于商品价值量。这样,抽象劳动量既是马克思称谓的劳动二重性中的量,又是马克思称谓的商品二重性中的量,抽象劳动量能一身兼二任吗?以上论证说明,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完全是马克思主观设定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采用主观设定的方法构筑的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及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的理论是不科学的。
四、一点看法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与其他门类的科学一样,都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对象不同罢了,决非主观设定的记录。它要求人们只能揭示和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不允许主观设定、制造经济关系。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劳动价值论不断提出质疑,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经济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器,揭示和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剖析和摒弃经济理论中流行的非科学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才能指导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Ⅳ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目
(一)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巨大变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和开发利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家底不清,严重制约着国家资源管理和重大决策。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国土资源部部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土矿等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矿产资源家底,搭建资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经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人4年的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核查,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1.创新技术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种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家底,为提升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实基础
(1)制定了矿区核查、数据库建设、省级汇总、全国汇总等5个技术要求,保证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可靠性。
(2)针对原储量库中以矿区、矿权、矿山为上表单位,造成矿区范围重叠、交叉或遗漏等混乱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压旧、不重不漏”的原则,从矿区历次勘探报告的对比分析着手,理清了采矿权、上表矿区及矿体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重新划分矿区,保证了矿区不重叠和全覆盖。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年报.2013
(3)确立以块段为基本数据采集单元、采矿权为核查单元、矿区为统计单元的矿区核查技术原则,首次从微观到宏观,系统理清了每一个矿区累计查明、消耗、保有、压覆、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及其空间分布,全面理清了资源家底,保证了核查结果的可靠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万多个矿区数十年来形成的10多万份原始勘查和矿山生产报告。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资料分析与现场核查,系统清理了历次勘查、开采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虚报、错报、误报、重复上表和挂账等导致储量表虚高不实的问题,挤掉了资源储量的水分。
(5)通过对未上表、漏上表、尾矿和堆置场等资源储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据工业指标变化重新估算,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储量。
(6)查明了我国28个矿种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品质和详细空间分布。
(7)以块段为基本单元,对全国6884个煤炭核查区的14种煤类、硫分、灰分进行了系统核查,并按国家、省、矿区3个层次编制分布图,为国家及各省煤炭资源规划、开发、保护及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从原始勘查报告入手,对2002—2009年找煤阶段提交的7800亿吨资源量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其实际已达到333级别,从而使我国煤炭保有量达到20000亿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
(8)为更加客观地反映保有矿产资源储量的实际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资源储量(国家储量)概念和测算模型,并从矿区级别逐一测算了25个矿种可回收资源储量。按照测算出的可回收资源储量,我国矿产资源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升。
(9)基于以块段为基本数据单元的核查成果数据库,首次建立我国25个矿种矿区—省级—全国等多层级矿产资源品位—吨位模型,查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品质的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以资源自身内部参量为依据,通过地质条件、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指标类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吨位模型及煤炭资源概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为井田煤炭资源评价和煤炭资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示意图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班
2.首次建立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以及实施“一张图管矿”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数据模型设计采用矿区套合图、工程分布图、储量估算图、储量利用现状图和矿区储量数据库的“四图一库”结构,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以矿山为最小数据单位、按“矿山→矿区”模式的一维属性数据管理向以块段为最小数据单位、按“块段→矿体→矿山→矿区”模式的二维半空间数据进行双向储量数据管理的飞跃。数据库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含28个矿种的25753个全部矿区,数据量达3000GB。
(2)首次通过GIS空间图形方式对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分类和图示定位表达,为矿政部门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国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的实际情况,把矿区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分为已占用保有、已占用采空、已占用压覆、已占用损失及未占用保有、未占用采空、未占用压覆、未占用损失、未占用残留9大类;首次按统一分类编制了全国、省、矿区3个层次的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图,彻底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不清和无法精确定位问题。
(3)融合全球三维基础地质地理底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矿区资源储量GIS专题数据,实现全国—矿集区—矿区—矿体—块段的多级导航、空间查询、储量数据汇总统计、煤质煤类分类统计、自动成图成表、矿区三维可视化等功能;自动生成矿区—省—全国不同层级的品位—吨位模型、煤类—吨位模型、铝硅比—吨位模型;设计储量计算边界提取“凸包算法”及程序,首次获取每个矿区矿体最大外边界精确坐标。设计完成矿山动态监测图形空间数据规范和储量电子台账管理子系统,可追溯保有、采空、损失的演变过程和空间位置,实现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测,为实施“一张图管矿”奠定坚实基础。
(4)采用B/S、C/S双重系统架构,在核查和储量动态监管过程中从矿区级数据库建库到省级汇总、全国汇总,针对不同工作阶段开发了不同级别的系统平台,实现储量数据逐级汇总上报及质量检查;通过基于点对点数据传输算法,实现矿山→县→地市→省→国家储量动态监测数据的多层级传输和电子审批功能,实现了储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计算机化。
3.对我国矿产资源国情的新认识
(1)核查后全国轻稀土保有资源储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资源储量减少62.6%,应对稀土资源按配分进行精细化管理。
(2)核查后锡、锑、萤石保有资源储量大幅减少,优势资源地位岌岌可危。应大力加强勘查,有效调控开采总量,维护优势资源地位。
(3)铁矿、铝土矿、煤炭等资源占用率不高或占而不采,制约着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一是要从“给矿权配资源”向“以资源设矿权”的管理思路转变。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环境容量,合理配置未占用资源,盘活资源存量;二是引导超量占用资源的企业扩大产能,有效提高国内资源供应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矿产资源储量分布格局明显变化,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一些矿种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内蒙古轻稀土占全国稀土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5%,广东省取代江西省成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云南、西藏、甘肃等西部地区锑矿储量地位明显上升;二是内蒙古、云南等省(自治区)矿产种类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大,在我国资源供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5)科学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实资源基础。铁矿找矿勘查应鼓励找寻富矿和浅部矿,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矿勘查,不支持境外铁矿草根勘查和绿地项目;煤炭的勘查重点是提高规划矿区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找矿;加强重稀土、锡、锑等传统优势矿产的找矿勘查力度,维护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地位。
这些认识对我国资源战略、规划、政策、产业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裴荣富、梅燕雄、戴自希、张金良、瞿泓滢、叶锦华、朱谷昌、龚羽飞、吴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了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采用在矿床储量排序基础上的线性趋势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储量下限值,具有客观实用性。根据该方法确定的世界22种矿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储量标准(下限值),经世界地质图委员会认可,成为国际采用的全球标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比世界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22种矿产、1285个主要矿床数据,从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编号、矿床名称、国家、洲、经度、纬度、矿种、资源储量、类别、状态、主岩、类型、规模、成矿时代、成因、地质构造背景、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域、成矿区带等19个主要属性。
2.以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为国际合作平台,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并开展全球成矿规律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前寒武纪地块、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构造带、前寒武纪地块显生宙沉积盆地、显生宙造山带、新生代风化壳5类地质构造背景和39种地质构造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背景—环境分类体系。
裴荣富院士(左2)与国外同行交换看法
项目研讨会
在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上,标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矿种、成因类型、规模、成矿时代等主要属性,圈定全球成矿单元界线。其中,编图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钨、锡、钼、汞、锑、金、银、磷、钾盐、金刚石22种;成因类型划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复杂成因(叠生)矿床,进一步划分为33个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划分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两级;成矿时代划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矿单元划分为4个成矿域、21个巨型成矿区带。
3.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全球成矿规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划分出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和北美、格陵兰、欧洲、乌拉尔—蒙古、西伯利亚、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地中海、西亚、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东亚、伊里安—新西兰、南极等20多个巨型成矿区带,具有全球普适性,推动和发展了全球成矿学。
提出地球物质系统的统一性决定了全球成矿作用的统一性。首先,地壳产出的各种矿床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4类成矿作用,即岩浆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叠生成矿作用;其次,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矿作用强度不断增强,成矿作用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继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成矿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矿域而言,劳亚成矿域和冈瓦纳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均较复杂,以前寒武纪地块及叠加其上的显生宙沉积盆地和构造带为主,成矿作用贯穿整个地质时代。劳亚成矿域以天然气、煤炭、铁、钾盐、石油、铀、锰、铬、铅锌、镍、钨、钼、锑、金、银、磷、金刚石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冈瓦纳成矿域以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金刚石、铅锌、铜、镍、铁、金、铬、锡、铀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成矿时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为主。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地质构造背景比较简单,以显生宙造山带为主,成矿时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前者以锡、钾盐、铅锌、铝土矿、铜钼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后者以铜、钼、金、银、镍、钨、锡、铅锌等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为特色。
提出成矿偏在性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偏爱产在某一特定地质背景和它们现存的构造位置上,它们对成矿区域、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和成矿背景均具有十分明显的选择性。
提出异常成矿作用的概念。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常规成矿作用(过程)中受特定地质事件激发的异常成矿作用的产物,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氧大气变态”(过氧事件)和“还原大气变态”(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发隐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层圈不谐调运动导致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则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
4.在编图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主要类型矿产资源和各大洲矿产资源进行了战略评价,研究探讨了我国矿产资源战略问题
根据静态保证年限(储产比)和资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潜力很大。在22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静态保证年限大于100年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锰、钾盐、铁、磷、铬、铝、钼、镍、铀、钨11种,静态保证年限为50~100年的矿产资源有天然气、铜、石油、铅锌5种,静态保证年限为10~50年的矿产资源有锡、锑、金、银、金刚石、汞6种;资源查明率大于50%的矿产资源有钼、铜、石油3种,资源查明率为30%~50%的矿产资源有锰、天然气、金刚石、铁、煤炭、铝、锑、铀、钨、汞、锡、金12种,资源查明率为5%~30%的矿产有铬、银、磷、铅锌、镍、钾盐7种。
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矿产资源特色,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很低,能源矿产资源不足,大宗矿产资源短缺,克服资源的瓶颈约束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产生强劲需求决定了立足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矿产资源编图过程中,通过8年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及其成矿图分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茨基博物馆、阿根廷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伊朗地质调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地质院校、科研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矿业企业的应用情况表明,该项成果不仅为在国家层面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部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从全球宏观视野破解我国矿产资源难题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和科学指导,而且对具体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学习世界矿床地质、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状况、部署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指导海外投资并购决策与资源开发选区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将对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说明书
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即将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英文版),使该项成果的应用扩展到全球地质学领域,在发展全球成矿学、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发挥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
获奖等级: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张作衡、裴荣富、段焕春、符巩固、李永峰、王义天、谢桂青、余金杰、张长青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鑫达地质矿产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项目以广泛的野外调查为基础,采用现代成矿学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对我国重要的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厘定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这些矿床的成矿环境、控矿要素和分布规律,总结出区域成矿规律,开展矿床模型研究,指导区域找矿勘查部署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和工作进展具体如下:
1.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编写完成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本项目置于国际平台,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充分吸收了近15年来我国在矿床学及成矿环境和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针对部分矿床、矿集区和成矿区带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模型进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矿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考虑要素,其次将矿床类型作为二级考虑要素,最后典型矿床作为三级考虑要素。以我国最主要7类金属矿床,即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与中酸性花岗质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钼矿床,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以海相火山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以碳酸盐岩溶矿的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和金矿床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一系列影响建模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了解剖研究,为建立客观和合理的矿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成果为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开展特定的矿产及其组合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目共计完成了26组矿产110个矿床模型研究和编写,把我国矿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实了矿床理论。
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
2.通过一批典型矿床深入研究,确认了矿床新类型,建立了一批矿床新模型,丰富了成矿理论,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
(1)确定石居里为我国首例与海底喷流有关的塞浦路斯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与地幔柱有关的后碰撞环境铜镍矿新矿床模型。
(3)首次提出胶东金矿集中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金矿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5)建立了华南下寒武统底部黑色岩系中钼镍多金属矿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矿区带典型矿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床模型,但在矿集区尺度矿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属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项目在秦岭、长江中下游和德兴等开展了矿集区尺度模型研究,为成矿预测和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外专家通过对小尺度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从成矿过程和成矿元素及围岩蚀变分带入手,提出矿床模型,如斑岩铜矿模型。通过大尺度成矿区带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型,为找矿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思维,针对典型矿集区开展研究,探讨了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的有机联系,创新性地建立了3类矿床组合模型。每个矿床组合模型表明在矿集区内各类矿床之间互为找矿指示,可以直接指导深部和外围隐伏矿的找矿勘查,并取得多项找矿预测成功范例。
(1)东秦岭栾川和付店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钼矿+脉状铅锌银金矿的矿床模型。
(2)华南德兴矿集区斑岩铜矿+脉状铅锌+金矿的矿床模型。
(3)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层控铜金矿的矿床模型。
4.响应“走出去”和“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国家资源战略决策,比较全面系统地编著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介绍了当今国际上主要类型矿床的矿床模型,有效地引导我国企业在国外按照国际思维开展找矿评价
为了更加切实地为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本项目通过大量国外文献资料的详细综合研究,首次从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勘查发现简史,以及对找矿勘查的启示等理论研究和找矿应用两个方面对国外重要类型矿床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本次工作共选择了国外造山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岩浆型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黑色岩系型矿床、砂岩型铀矿床、红土型镍矿床、红土型铝土矿床等13种重要类型矿床。以该成果为蓝本,编著出版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一书,这一成果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国内矿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关管理部门、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以及地质院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5.项目专家在地勘单位、矿山、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了120多次有关运用矿床模型开展找矿勘查的学术报告,并依托项目出版两本专著,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门和矿山企业的重视,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交流,并应邀参加了一系列专题汇报,到找矿勘查现场进行实地切磋,结合找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编撰的《中国矿床模型概论》和《国外主要类型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两本图书,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矿床学及地质勘查工作者的欢迎。总印数为6000册,是近年来地质领域及研究成果类专著出版中印数最多的书籍,截至2013年3月底,销售量近4000册,被认为是近年来科技书籍中的热销书,而且销售情况依然处于上升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点基金项目(40434011)等发表的学术论文74篇,在SCI数据库中被收录33篇,在CSCD数据库中被收录36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计论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博士后5人、博士8人、硕士25人,目前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数继续从事金属矿床模型研究及找矿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