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1、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到1966年,建成并投产的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1198项,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
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
农业技术改造的积极开展,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在粮食、棉花增长幅度较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一定的增长。这期间依靠农村集体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灌溉、发电、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现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我国航天技术,就是从1956年起步的。
对于这个时期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科技进步,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4、培育了良好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
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的污泥浊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在惩治贪腐、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文盲、发扬社会主义新道德、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5岁。而印度1952年人均预期寿命41岁,直到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比中国晚了整整35年。
5、在外交上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区别不同国家对我国的不同态度,同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链条。
1971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促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到1976年,在当时世界上独立的130多个国家中,同我国建交的达到110个。在国际上树立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尊严形象,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声誉。
(1)三件大事和两大理论成果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航天成就
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
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国先后两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从而打破了国际上的核垄断。
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并试航成功。
② 七一讲话从哪几方面总结了建党九十周年的光辉业绩
对照七一讲话的内容来写就是了呗。
③ 为什么要坚持三大成就和三件大事
“三件大事”: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大成就”: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七一讲话”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中国共产党90年来所做的“三件大事”,所取得的“三大成就”,目的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要走出一条能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道路,要为中国社会建立一个维护和保障最大多数群体利益的制度。90年来走得不容易,有彷徨也有曲折,但确实走了出来,并且看到了初具规模的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西方社会的制度及其发展方式已经很现成了,中国为什么不顺手牵羊“拿来”所用,而要如此大费周折呢?
我们说,中国不是不去学习西方,而是学不来,不能学,没有资本去学。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再看今日中国的处境,我们改革开放,真诚地走向世界,为世界制造绝大部分的产品,结果是什么?为西方世界打工可以,要想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不行。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制度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背后更有着数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还有着近百年的海外殖民掠夺“资本”,这样的制度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与历史必然。
制度研究表明,制度是非中性的。也就是说任何制度都有其占优群体和劣势境遇。一项制度可能让某一社会群体如鱼得水,占尽利益,却会让另一社会群体缘木求鱼,得不偿失。
中国不会像西方那样去欺负他国,但也不愿总是寄人篱下;中国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绝不能把绝大多数群体边缘化。怎么办?走一条自己的路。先找到了对西方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与西方社会平等对垒的“主心骨”,接着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形成了今日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0年来的革命、60年来的探索、30年来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道路不是对西方模式的“克隆”,而是对西方发展范式的突破与超越。在西方范式内发展,中国可能会有小的进展,但难有大作为。只有跳出西方发展的“三界”外,不在西方发展的“五行”中,才能真正地“超英赶美”。在这个意义上,“特色”不是一种借口,而是一种本能,一种策略。
有人会问,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会不会取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呢?我们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在可预计的相当长时期内,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道路的成功,不是消除了西方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提升了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相互竞争的水平。至于更长时间跨度下会是什么结果。我们不妨借用邓小平的一句话,我们的后来人比我们更聪明,他们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过早地宣布中国模式对西方发展模式的取代,对中国发展是不利的。我们不这样讲,也不赞同外国人这样讲
④ 90年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取得了哪三大成就
90年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取得了哪三大成就?“三件大事”: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大成就”: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党90年的光辉历程,具体来讲,就是“三个30年”、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三个30年”是指:第一个30年,1921至1949年,革命,理想追求,建立新中国;第二个30年,1949至1978年,建设,艰辛探索,有成功有失误;第三个30年,1978至2011年,改革,成功实践,取得辉煌成就。“三件大事”是指: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领会“七一”重要讲话,它对“三件大事”的表述有新提炼。以前是做了三件大事,现在是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前两件已经做完,第三件正在做、正在推进。讲话对“三件大事”的表述也更精炼。“三大历史性转变”是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独立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这 “三个30年”、“三件大事”、“三大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⑤ 中国完成三件大事和两大理论飞跃是什么
三件大事是:
第一件大事,领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件大事,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件大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0年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办了三件大事。
两大理论飞跃是: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⑥ 简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三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成就分别是:
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6)三件大事和两大理论成果扩展阅读: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面向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⑦ 几件事!主要!内容和意义
1927年 八七会议
http://ke..com/view/31326.html?wtp=tt
1935年 遵义会议
http://ke..com/view/33650.html?wtp=tt
1942年 整风运动
http://ke..com/view/135929.html?wtp=tt
1978年 十一界三中全会
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预示着中国即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由于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和坚持“左”的错误理论
、政策和口号,致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僵化局面被冲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它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⑧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是什么时候第二次结合
1、第一次结合,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以后。
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2、第一次结合,从1978年到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8)三件大事和两大理论成果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2、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它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邓小平理论基本遵循。
3、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它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
4、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们有着马列宁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源泉。
⑨ 中国建党90周年知识问答(必考点)急!急!急!我快走了!
★一个社会:即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三件大事:第一件:以毛泽东为领导集体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无数革命先烈。
毛泽东的系列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共产党人发刊词》《论新民主主义》《在晋绥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论十大关系》),文革期间的“三个世界划分”、“不称霸”。
周恩来的重要讲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皖南事变题诗、知识分子、科技进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少奇的著作及讲话:著作方面《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45年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朱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次反围剿,纪律检查、保护生产
邓小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整顿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社会本质论、发展是硬道理、92南巡,香港回归。
★三个一: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个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以来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⑩ 七一讲话精神是什么
记“七一”重要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
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一、从三件大事、三大成就、两大理论成果,领会好党的90年辉煌业绩。
二、从四个坚持、四个始终保持,领会好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根本点。
三、从四个考验、四个危险,领会好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四、从党的建设的五大任务,领会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途径。
五、深刻认识“五个坚定不移”,领会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政方针和重要任务。
六、从代表、赢得、依靠广大青年的必要性重要性这一科学论断,领会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七、从两个宏伟目标,领会好自豪不自满,两个永远保持等重要思想 。
七一会议的讲话内容:
总书记讲话反复强调和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年年开展党员先进
性教育,创先争优活动,反腐倡廉,践行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是明确党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
学习
了“七一”讲话,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
一身正气,一心为他人。我会把胡总书记的话牢记在心,用此来做为自己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我知道我很
难全部做到,但我会不懈的努力…
讲话中专门提到了青年问题。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倍感骄
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