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红楼梦》现在那个学者研究得好
红楼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误区,远超出了对一部文学作品解读的范围,如果从研内读的成果说,周汝昌容无人能及,但周汝昌可以说是功过各半,在承认其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得不说,他把很多人带入了歧途,任何研究发掘都不能离开作品本身,把红楼梦定位为文学作品是最基本的前提,文学作品第一要素就是创作,故事原型可能有,但只是一个骨架,事件、人物、场景都是经过加工润色,甚至凭空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内容能有一般和真实场景对上的就可以称为报告文学了。而现在红学研究出现一个怪现象,红学家不像搞文学的,都好像搞刑侦学的,专门从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从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入手,推理出一大堆子虚乌有的东西来,反倒是很多摆在明面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是智障吗?当然不是,就是功利在作怪,否定谁都能想到的,拿出谁也想不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一鸣惊人,就像现在一些人极力否定岳飞,抬高秦桧是一个道理。在这方面刘心武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生搬硬套、指鹿为马、牵强附会、甚至颠倒黑白、无中生有,无所不用其极。楼主感兴趣的话,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
『贰』 红学会,红楼梦研究所是研究什么的,研究红楼梦什么
就不给你大段大段复制什么网络的东西了,告诉你红学会,红楼梦研究所的起源,成员,机构什么的恐怕也没什么意义,楼主自行搜索便可。
楼主要问这些学者在研究什么,我只能告诉楼主:红学。什么是红学,自然是以《红楼梦》为中心的学问。红学研究包罗万象,各种均有涉及,发展也是多经演变。这里无法说的详细,就简要介绍一下。
红学分为两大体系派别,就是人们常说的“旧红学”和“新红学”,二者相差颇多,但主要的区别就是旧红学索隐,新红学考证。旧红学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他们主要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清宫史或是乱七八糟的家族史(比如有人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和珅家史或是纳兰性德家史),总想将书中隐藏的家族史宫廷史内容找出来,咬文嚼字,对号入座,现在看来颇有误入歧途之嫌,称为“索隐派”。后来人们发现了脂评本红楼梦(《红楼梦》流传早期的手抄本,带有脂砚斋批语),知道了通行本(程甲本和程乙本,木活字印刷的《红楼梦》,带有后四十回)的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所著,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就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有曹雪芹本身的经历在里面。从此,结合脂砚斋批语研究曹雪芹的个人及家族经历的考证在胡适、鲁迅等人倡导下开始了,红学研究进入“新红学”时代,即为“考证派”。新红学是当今的主流红学,红学会,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研究院基本都是考证派别的。新红学以胡适《红楼梦考证》始,俞平伯《红楼梦辨》发展,至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而大成。今日各种资料的出现,使得考证成果日益涌现,考证派学者也是层出不穷,像冯其庸、蔡义江、张庆善都是不错的研究学者。
新红学作为当今红学主流,研究方向也是千变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凡是与《红楼梦》有关的都可以拿来研究。但最主要的还是集中于这四个方面。
一是“曹学”,考证派大头,就是研究曹雪芹个人及其家族历史的学问,希望借此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红楼梦》,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是“脂学”,旧红学少有提及脂砚斋这个人在红学界十分重要的人。旧红学使用的是程伟元高鹗出版的通行本《红楼梦》,删去全部脂砚斋批语,并续写了后四十回。而实际的原本《红楼梦》是带有脂砚斋批语的红楼梦。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非比寻常,考证得出或是其长辈甚至就是其父亲(争议太大,这里采用主流观点)。曹雪芹每写完一部分书稿,就交给脂砚斋等人誊抄批阅,这才修订成书。所以完整的《红楼梦》应包括正文和脂砚斋批语两部分。当然批书人不只是脂砚斋,包括畸笏叟在内前前后后共有二十余人,但署名“脂砚斋”或是“脂砚”的最多,就统称脂砚斋批语了。批语主要揭示成书背景,佚稿内容等等,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是“版本学”,人们发现了《红楼梦》的脂评本(古本),脂评本版本众多,比如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本、舒序本等等共有十多个(准确说应有十一个版本体系,其中戚本包含四种: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沪本、戚宁本),有人也将通行本的程甲本算为古本。
四是“探佚学”,面对残本《红楼梦》,人们总想知道八十回后的真实内容。考证发现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八十回后内容不明原因的丢失。探佚学就是探究这些的。梁归智1980年写下《红楼梦探佚》,周汝昌1981年创立此分支。83版红楼梦的八十回后内容即采用探佚学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像人物论,诗词文法,建筑医药食物历史都是研究内容,不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是研究的人也很多,成果也很丰富。
红学研究的方向很多,这么多字就算做个简单的知识普及吧,限于篇幅,没办法讲得详细,楼主见谅了。
『叁』 如果《红楼梦》是一本完结书籍,还会有这么多人来研究吗
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小说,它是当时(清代)封建社会贵族生活荣辱兴衰的缩影。整部书涉及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比如: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文化,教育,园林,建筑,服装,佛教,音乐,体育,餐饮,医学,环保,美容,礼仪,娱乐,社交……很多很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贾母就是领导人,下面分设各个机关单位,各司其职!
因为内容博大精深,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它不但在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奇迹。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和标本。愿有志于研红的各学、流派平等交流,以理服人,取长补短,为繁荣红学尽力,我无水平研考红楼。祝友友们出新的成果!让我们当下各色人等真正知道,身后有余知缩手, 眼前无路能回头!谢谢。作为一本小说,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研究。这其中需要很多机缘,缺了任何一点都不可能造成如此盛大的百年红学。
『肆』 红楼梦人物及性格探讨的课题研究报告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儿,因为失去了母亲,所以被贾母接到贾府当中。林黛玉在进入到贾府之后,由于失去母亲的打击,以及寄人篱下的原因,所以宝玉、宝钗有姨妈等亲戚的疼爱,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其性格上有一些孤僻。另外,林黛玉从小时候开始,就已经养成了多疑敏
感的性格,所以林黛玉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时,经常会说出一些怪话,让人不得不去思考这些话语当中的内在含义。
比如,其中有一章节,薛姨妈得到了一些宫花,所以让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带来给姑娘们和王熙凤佩戴。在送花的时候,由于顺路的原因,最后送到林黛玉的手中,就只剩下最后两枝花了。林黛玉在这个时候就问:
「这些花,是单独送我一个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
周瑞家就回答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林黛玉一听这话,立刻就敏感起来,并且说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能够给我」。
通过林黛玉与周瑞家这简单的几句交谈可以看出,林黛玉有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但是又因为自己是贾母的外孙女儿,是大小姐,所以在心理上又特别的自强
『伍』 急求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与人物 的个人研究过程综述和个人研究小结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与人物 的个人研究过程综述和个人研究小结
时间:2013.3
地点:市图书馆
参与人员:
目的: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的研究
承担研究任务:人物的个性分析
过程: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对其他一些与之有关的背景文献材料,名家的解读。首先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大致的了解;再通过对周围人们的问卷调查;有关老师的讲解,从而了解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与思想。【也可以再扩扩】
成果:<<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并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小结与反思:通过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个人研究过程,懂得了以往不懂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但是,通过研究也发现了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待加强。
针对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延伸思考:<<红楼梦>>的写作时代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清朝政治的腐朽和封建剥削的加强。
各族人民起义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加之曹雪芹家道中落,生活困苦。因此,<<红楼梦>>才有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尽力了呢,希望楼主采纳O(∩_∩)O】
『陆』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中的预期成果怎么填
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发散开来谈谈别的(比如文学、思想、历史、文化等等)。
『柒』 红楼梦研究报告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学习报告
2009年01月17日 星期日
一、研究目的:
1、《红楼梦》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个性鲜明,个个不一,以及每个人物的相貌,都像是用照相机照下的。如形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所以,第一个研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面貌、品行和性格,以及曹雪芹如此写的用意。
2、《红楼梦》是清朝作品,其中免不了有关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或风流婉转,或立意新颖,或沉着稳重,或词藻警人。如《第三十八四林校向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潇湘妃子作的《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其中不仅有些字不认识,而且诗意也不懂,故此目的为了解“红楼诗词”,进一步读懂古代诗词。
3、《红楼梦》中主要讲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关系,此故事发生在贾府、大观园中,贾府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一点,从文中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戴的,处处都能体现出来,同时也反映了清代贵族家庭的生活,以及兴亡衰败。可以用这两句形容: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所以这第三个目的是了解贾府生活,从各类活动上品味曹雪芹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批判。
4、《红楼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女性当人,歌颂女性。因为在此之前的小说把女性不当人,认为女性就是一种交配、生育的工具。男人不把女人放在眼里,称之为“贱人”,但《红楼梦》不仅仅是女性代表,还歌颂了女性,以林、薛二人为例,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是平等的,当然,包括主仆之间。那么这个研究目的就是看清“红楼思想”,揣摩并学习其中写作思想。
二、组织过程
1、读《红楼梦》,与妈妈共同探讨。闲时,会不时的给妈妈讲一两个其中的故事,共同思考其中的人物思想。
2、听电视上著名红学研究家周岭老师的讲座——“七品红楼”,观看“红楼梦中人”中选手表演,以更深刻的了解红学。
3、上网查询有关红楼梦的知识,并创办“红楼之家”博客,与网友畅谈红楼。
三、研究成果
1、人物
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么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绝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母的女儿贾敏之女,从小体弱多病,加上有点儿小心眼,比较多心,所以会“病如西子胜三分”,“娇袭一身之病”。曹雪芹把她的绝代姿容与西施联系起来,拥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然而,使她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丰富且优美的精神世界。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聪明,诗思敏捷,但太过于敏感,也许是她聪慧以及不幸的身世。虽说如此,但黛玉也并非心胸狭窄,耍小性儿的人,她“冰心玉壶”,谦和。她的才学更是不可低估的。她独特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力,使她在众多诗会中夺魁。还有一点,她是带有叛逆的才女,也正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的原因,是为了批判封建礼教。其实黛玉许多泪,都是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所流的。
贾宝玉,贾母的孙子,贾政与王夫人的二儿子,因长相清秀出世时嘴里衔着“通灵宝玉”,且又聪慧异常,于是被荣、宁两府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贾母溺爱,淘气异常,顽劣不堪。其身上有两个陋习。一是喜好男宠,也就是有同性恋倾向。养男宠是明清社会一些上层士大夫的陋习之一,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变态行为。书中薛蟠、贾珍、北静王等都有此陋习。贾宝玉的此陋习体现在他与几个人的关系——蒋玉菡、秦钟、柳湘莲。其二是多情,爱吃人家的胭脂。虽说他深爱黛玉,但是他先前与袭人、晴雯、鸳鸯、金钏儿更不用说,以致香菱、平儿,都套近乎。宝玉有陋习,但更重要的是他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崇尚自由。他不肯谈“经济学问”,他认为这是“混帐话”。还有他性格丰富,多情多思,无事忙所以说他的品行既可笑又可爱又可叹。
薛宝钗,薛姨妈之女,薛蟠之妹,也是后来贾宝玉的妻子。薛宝钗出身在“书香继世人家”,是大观园中受封建礼教残害最深的女子,与叛逆的黛玉形象形成巨大反差。薛宝钗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惜春画大观园,她主动提出了真知灼见,又是排笔,又是染料,又是选纸,显示出她多才多艺的另一面。湘云为办诗社发愁的时候,她主动帮助湘云办酒席,拟诗题,加上她为人憨厚、谦和、大度、宽容,使湘云常说“这些没有一个比宝姐姐正好的了!”虽然宝钗品格较好,但从她对金钏之死的冷酷,及听到两个丫鬟的私情话,怕她们怀疑自己,往黛玉身上推的小伎俩等,暴露了她本质的一面。
《红楼梦》中最难辨好坏是非的人物形象就是王熙凤。王熙凤,确实是书中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满的一个形象。她古代三从四德的女子。黛玉初进贾府,初识凤姐,也曾疑惑:“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读王熙凤的段落,最好玩,最易懂,如果没有凤姐这个形象,《红楼梦》会大失颜色。人们称王熙凤为凤辣子,她的确辣,管理荣宁两府,显然是个“女强人”,还要管着“琏二爷”不能越轨,导致了尤二姐悲惨命运。王熙凤,在有些时候,真的是“是是非非不好分辨”。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各有优缺点,更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再说说“红楼饮食”。
在红楼梦中,免不了各种美食,当然,曹雪芹也是对这些饮食下了功夫,写得让人仿佛亲临其席。如“赏桂吃螃蟹”那一回,从螃蟹的价格,大小,煮好放在蒸笼里,吃的时候不可多拿,须趁热吃,体弱的人只能尝点夹子肉,还得喝小口烧酒,还要倒些姜醋等,无不写得头头是道。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回,各色点心——螃蟹馅儿的小饺,牡丹花样的小糕,酥油卷儿,各种糕。还有刘姥姥吃的、用十几只鸡配的“茄子”、鸽子蛋等许多菜肴。还有写喝茶,光茶名就提过不少,什么“老君眉”、“六安茶”等。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这一回当中,作者把妙玉怎样沏茶,以及喝茶的感觉,表现得十分精彩动人,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茶文化。如用“旧年的雨水”,用“梅花上的雪”来泡茶,口感很好感到舒服无比。总而言之,《红楼梦》令人耳目一新的把一个封建官僚大家庭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生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3、很有意思的作书风格
《红楼梦》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谏文------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备众体”。小说中人物所拟写的诗词作品,能诗如其人,一一适合不同人的个性、志趣、修养。如前面提到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雍容含蓄,史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具有自己的风范、特点。也可以说,从这些诗词上也能看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坚持“追踪蹑迹”地忠实模写生活的美学理想。
《红楼梦》中,宝玉赠送黛玉两块旧帕,黛玉也悟出了他的心,此帕也作为两人爱情故事的桥梁,但这手帕究竟有何深意,经过探究,可以总结如下:1、手帕在古代应是作为定情之物的;2、旧帕留有宝玉的体温、温情、体贴------;3、见此帕如见人------;4、冯梦龙《山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曹雪芹作书可能颇受冯式影响。
四、总结语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网络全书。全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人物描写更是鬼斧神工。
《红楼梦》真不愧是一本巨著,一本“网络全书”。读红楼,品红楼,韵味无穷。
『捌』 谁能对周汝昌先生到目前为止在研究<<红楼梦>>方面的成就,做一个综述
周汝昌老先生是当今最重要的红学家,是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
....周汝昌(1918—)字玉言,天津市人,男,汉族,研究员,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转中文系研究院深造。此后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学时代就在南开中学校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论文、杂文、诗词等,大学时翻译、研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此后主要从事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同时还从事禅学与文艺关系的研究,《三国演义》的校定、注释和评介,《水浒传》的评注和唐宋诗歌的评注等。已出版论著多种和大批论文,主要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白居易诗选》(合著)、《曹雪芹》、《书法艺术问答》、《献芹集》、《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合著)等。同时,他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新著: 《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以短文讲“大旨”。全书130余篇,从赏析曹雪芹“绝特”个性,提出史湘云才是《红楼梦》全书主角,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以及红学研究者极少触及的红楼小人物的见解等观点。
...........《石头记会真》(海燕出版社二○○四年五月出版 十卷 共计五百万字 周祜昌 周汝昌 周伦玲 校订)“……,56年的大愿,总算成为现实。在红学研究史上,此书的出现应该有它应得的地位与价值,若能达到二百多年来比较系统全面地“斥伪返本”的初步成果,大体可以存于书林艺海、文化渊薮之间,个人的得失短长,就微末不足挂在心头了。…… ..——周汝昌”
附:“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
....记者在不止一个地方看到他说“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白呢?周老说:“我研究的其实不仅仅是红学,我主要研究的是诗学、书法、中华文化学。”有人曾抱怨周老将“红学”转变成“曹学”了,其实也与周老这个宽泛的研究范围有关,他认为研究《红楼梦》不是仅研究遣词造句,更要研究《红楼梦》所映射出来的所有历史信息,这些信息无疑都承载着传统文化。周老除了上述研究范围之外,他还是一个外文教师。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一直在用外文给外国客人讲《红楼梦》。”这一层原因之外,其实还包含着其他因素:国内人对红学一词并不是都抱有好感。这也许与历史记忆有关,向来红学研究就与政治的联系过于紧密。再者,周老告诉了记者当今红学界的沉闷。这沉闷包括学术方面的沉闷:现在红学研究进展缓慢。“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红学著作,但无论其规格、其品质,有价值的不多。” 另一方面的沉闷则是来自学术界的环境风气,“为什么我说一句话,大家亿万双眼睛盯着,议论,围剿?如果是严肃的批评我欣然接受,可是我遭遇的都是非学术的话,漫骂,造谣,攻击,所以我说,我最好还是离开这个所谓的界,我是界外人。我弄自己的学问不是很好吗?”
『玖』 红楼梦研究性课题报告怎么写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