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氯喹成果

氯喹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20 18:33:52

㈠ 屠坳坳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确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
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啊

㈡ 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四大重大技术成就

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

㈢ 屠呦呦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理由】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威廉-坎贝尔以及Satoshi Omura 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阿维菌素、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寄生疾病的疗法。现在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佛霉素已经应用到世界上所有受寄生疾病困扰的地区。
疟疾感染每年接近2亿人。青蒿素被用于所有疟疾肆虐的地区。当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时,可以减少超过20%因为疟疾而引起的死亡。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0万人被救。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寄生虫病治疗的现状,三人的研究成果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贡献。(摘自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

㈣ 科学家们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有哪些成功因素

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内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培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㈤ 屠呦呦青蒿素能得诺贝尔奖,同样科学成就高的钱学森为什么没得奖

屠呦呦的青蒿素在医学上面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同样的科学成就钱学森,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不代表他的成就没有贡献。

㈥ 屠呦呦新闻200字

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在国内(曾由“523”办组织全国七大省市筛选中草药3200多种,亦有人做过青蒿,认为无效而放弃),国外(美国结合侵越战争需要,筛选化合物达三十万种)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经大量提取药物,安全性实验及自身试服后于1972年,1973年分别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单体,在海南昌江疟区作首次临床研究,证实具有胜于氯喹的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离得到青蒿素单体后即着手进行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研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有机所和生物物理所协作,最终用X—衍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青蒿素是一个具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也是一个与过去抗疟药结构完全不同的新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为此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能解决抗性疟疾的新药,而且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

㈦ 噒噒酸氯喹是哪家生产的

国内不少药企生产磷酸氯喹,包括: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专医药股份有限属公司天平制药厂、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张家港宏港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天台药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方野实业有限公司、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制药二厂)。

磷酸氯喹是德国拜耳公司首次合成得到的成果。是该公司所有研发人员的成果,不是单独一个人研发的。

㈧ 科学家们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有哪些成功因素

摘要: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和化学结构确定的简单介绍谈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青蒿素 化学结构 发现过程 化学教学 天然产物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

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011年的9月23日,我国81岁高龄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一、青蒿素发现与获奖意义

1.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是传统中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青蒿作为药物的文字记载。青蒿为常用中药,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中药青蒿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之功效,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青蒿素又名黄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我国政府临时组织“523”工作组,专门寻找新的抗疟药,但没有找到有效药物。1969年原本处于科研停顿状态的中医研究院应“523”办公室的请求,中途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员临危受命,承担抗疟新药研究的重任,终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2.青蒿素的获奖意义

青篙素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其突出贡献是突破了60多年来“抗疟药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传统医学观念,发现了迥异于以前的新型化学结构,其快速、高效、无抗药性、低毒的特征令全球医学界为之震惊和欢呼。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的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青蒿素对疟疾的良好疗效,是中医药对许多疑难杂症能产生特殊疗效的最好证明。青蒿素的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中药,使世界对中药的疗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寄予厚望。



二、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青蒿素的发现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而中国开始进行抗疟疾的研究是为了一项秘密的外援任务。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越南和美国两军都因疟疾严重减员。越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帮助他们解决能够替代氯喹的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周恩来批示特设“523办公室”,包括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调动全国的力量展开抗疟战。然而,前期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1969年以屠呦呦为首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学家应邀加入“523办公室”。此时国内多个省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研究员首先面临的问题仍是怎么找药。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实验筛选抗疟药物。虽然通过研究发现青蒿素可能是治疗疟疾的良药,但动物试药后结果并不理想,屠呦呦研究员猜想可能是温度对青蒿素的提取存在重要影响。

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研究员用乙醚从中药青蒿的成株叶子中提取了中性部分,恰是这部分物质对鼠疟、猴疟疟原虫具有100%的抑制效果。继而在1972年从青蒿中分离出这部分的活性物质——青蒿素。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1975年青蒿素注射剂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76年周维善等经研究证明青蒿素为一种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1977年解决了质量标准问题。

1978年上海药物研究所成功地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得到了疗效比青蒿素高许多倍的蒿甲醚。

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1985年,青蒿素注射剂在临床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86年青蒿素获得一类新药证书,并获得“国家发明奖”。然而,屠呦呦研究员并未停止前行。

1992年7月,其独创的双氢青篙素再次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其抗疟疗效高于青篙素10倍,并获得国家科委评选的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三、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确定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蒿素,是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34,具有过氧键和δ-内酯环,有一个包括氧化物在内的1,2,4-三恶烷结构单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结构如图1所示。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四、教学启示

1.利用天然产物,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所谓天然产物,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界产物,如岩石、石油、动植物等。狭义指化学这一学科内,由动植物体内分离出来的具有某种结构的物质,这些物质往往具有特殊作用和经济价值。许多天然产物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物质。与天然产物相反的概念是化学合成物质,化学合成物质具有研发成本高、筛选命中率低、研发周期长以及毒副作用大等缺陷,但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物质则没有这些缺点,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充分利用天然产物,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物质,尤其是本土的特色物质进行研究。青蒿素就是从我国特有的青蒿中提取出来的,这是利用本土特色天然产物成功研制出新产品的最好例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天然产物,如植物中的色素、土豆中的酶、大理石中的碳酸钙、甘蔗中的糖,蜂蜜中的糖,矿物中的有用物质等,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传承与创新并存,完善化学教学

青蒿素是我国医药卫生科学工作者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和方法,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的成功制取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医书,例如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元朝《丹溪心法》、明朝《普济方》、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等。然而这些医书的记载都不是很详细,且没有说明其科学依据,屠呦呦研究员就以这些医书作为重要参考,并从东晋葛洪的处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中得到了灵感,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验,终于成功地提取出青蒿素。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时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我们平时做人做事的重要准则,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坚持这一准则。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前人的成绩,一味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把教科书视为神圣不可超越的或已经过时,也不能把前人的成绩视为完美无缺,而应有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扬过去好的化学教学内容和好的化学教学方法,同时吸纳外来的、适合本土的化学教学信息,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注重团队协作,提高整体实力

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奖,但是青蒿素的发现其实不是其1个人的功劳,而是“523项目”小组的共同成果,只是屠呦呦的功劳最大,而拉斯克奖又只能由个人获得,不能为集体颁奖,所以才将该奖项颁发给在此研究中功劳最大的屠呦呦1人。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不分彼此,打破各个学科相互封闭的传统研究模式。可以说,团队协作是青蒿素得以诞生的最根本原因,虽然屠呦呦研究员功不可没,但是仅靠其1人,也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只有团结协作,才有可能出现第2个、第3个青蒿素这样的旷世之作。

在化学教学上也是如此,只有组建教学团队,团结协作,锐意教改,有效教学,才能大幅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才会培养出化学学科拔尖人才。

4.咬定青山不放松,遇到困难不放弃

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屠呦呦研究员经过190次的失败实验,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成功的。科学是严谨的,条件稍有差别,得到的产物就会有很大差别,无论是科学家的研究还是平常的学生实验,在得不到确定产物时,不应立即放弃,而应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多次实验,坚持下去,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虽然遇到较大的阻力,但只要我们锐意教学改革,克服实验经费困难和课时不足,利用替代物品,长期坚持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相结合,千方百计开展一些课内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㈨ 陈国祯的人物成就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都是当时较有影响的论文,对中国消化和代谢疾病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国祯于1939年赴美进修消化病学和进行科学研究,先后在美国士丹佛、芝加哥等医学院学习工作。1940年归国,并首次将硬式胃镜技术带入中国,为中国消化道内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48年秋,陈国祯从北京来到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任内科主任,继任博济医院副院长和副教务长。1949年广州解放,陈国祯放弃友人邀请出国工作的优厚待遇,决心留在国内为新中国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和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在院系调整中合并为中山医学院,作为院务委员、教务长和内科教研室主任,陈国祯积极投身于建设这一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医学学府。陈国祯和全体师生一道努力,使学院迅速成长壮大,几年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卫生部认可为全国四所重点医学院校之一,陈国祯本人也被评为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和被邀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并参加历次全国教育改革会议,参与和领导医学院教学计划和内科学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和统一工作。 1956年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十四届内科学术会议,并作了论文宣读。在主持医学院的工作中,陈国祯倡议和大力促进广州市内医院间的技术合作,团结广大医务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活跃了广州的医学学术活动,同时为医学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以保证教学质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国祯虽已满头银发、体力下降,但决心在晚年加倍努力工作,以补偿损失。陈国祯担任了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处理学院的各项繁忙业务,帮助中华医学会及其广东分会的重建以及进行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会的筹建工作,并重建了中山医学院消化疾病研究室,还毅然承担了培养消化内科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重任。陈国祯担任12名硕士生的导师,并培养出了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消化内科博士生。陈国祯对研究生严格要求,从招生考试、制定研究课题及计划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都亲自把关,一丝不苟,使其研究生毕业论文水平都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有的还达到国际水平,发表在国外刊物上。陈国祯还亲自主办了近十届全国性消化病学习班,培养出数十名消化专业人材,陈国祯们都成为全国各地消化内科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为国内的知名学者。陈国祯虽年逾古稀,仍坚持不懈地学习,即使在陈国祯髋关节做手术后,行动不便,仍拄杖回院参加活动,不管风吹雨打,从不间断。编写了高质量的内科学教材与专著,陈国祯先后担任了1977年、1979年和1980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内科学》教材、《中国医学网络全书消化系统疾病分卷》的主编和《内科理论与实践(症状学)》的主编,又担任了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内科学》教科书第二版的主编工作。其中《中国医学网络全书消化疾病分卷》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陈国祯教授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重建中山医学院消化疾病研究室后,陈国祯认识到消化性溃疡是一常见病、多发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影响重大,决定将该病定为消化研究室的科研主攻方向。围绕此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终于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使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完成的课题有 “中医补脾活血药物防治消化性溃疡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十二指肠溃疡与壁细胞数的关系”、“吸烟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十二指肠溃疡与前列腺素、十二指肠碳酸氢盐、性激素、钙离子的关系,此外还进行了生胃酮、珍珠层粉、甲氰味呱、前列腺素等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临床研究,以上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除了消化性溃疡这个主攻课题,还完成了肾上腺皮质激素、丙酸皋丸素、苯丙酸诺龙、甘草次酸、氯喹对肝炎和肝硬化防治的探讨等研究。又主持了广东省3万多例消化性溃疡发病情况的调查和中南五省(区)20多万次胃肠内镜检查的并发症调查。1979年以后,陈国祯被邀请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考察和演讲,在耄耋之年,以壮心不已的实际行动来为中国的卫生教育事业不断奋斗。

阅读全文

与氯喹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疫情投诉 浏览:149
知识产权合作开发协议doc 浏览:932
广州加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5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管理办法 浏览:455
消费315投诉 浏览:981
马鞍山钢城医院 浏览:793
冯超知识产权 浏览:384
介绍小发明英语作文 浏览:442
版权使用权协议 浏览:1000
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表 浏览:884
马鞍山候车亭 浏览:329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