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发布,名单里都有谁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年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份名单中都有谁吧!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 窦桂梅
钟南山,男,1936年出生,汉族(想必这位国之栋梁就不用过多介绍了吧)
海南大学教授张云阁
张云阁,男,1963年出生,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荣誉。张云阁率领团队历时11年成功构建高校思政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等问题的重大突破;他主持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使国内95所高校的10万大学生选学受益
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
肖敏,女,1977年出生,从事特教24年以来,她秉持“适性而教,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潜心育人。在聋生语文等学科教学中,她以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多元表达等方式破解沟通障碍,联通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带领团队建设“听障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听障学生手工艺”“残障学生校园游戏”“重度多重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等系列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动承担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教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何梅
何梅,女,1987年出生,汉族。她钟爱幼教事业,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桥,接送学生过河,为贫困山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2020年7月2日,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她率先冲进教室,采取先避后撤措施,在17秒内让32名孩子安全撤离教室,1分钟内完成全部躲避和撤离工作,确保孩子们在大灾面前安然无恙。她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每学期开展一次防震演练,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社会树立了正能量的幼儿教师形象。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教师 张桂梅
张桂梅,女,1957年出生,满族,她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她立德树人,始终坚持在一线言传身教,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给予困难学生母亲般的呵护,深受师生和群众爱戴;她敬业奉献,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的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抗争中,以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兰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 丁海燕
丁海燕,女,1967年出生,回族,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30余年,任教期间,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为学生辅导、补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吃送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丁妈妈”。热心帮助同事,指导年轻教师,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余深入到学生和群众中,利用家访等时机,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尽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长期义务照料村上的两名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书写师者风范,诠释立德树人。
㈡ 此次人民英雄称号的获得者有些谁此称号由谁授予
此次人民英雄称号的获得者有三人,分别是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他们都在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人民英雄称号的颁发和授予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的,称号的真正授予是由国家主席授予。
获得人民英雄称号的三人都是在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张伯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中医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推动我国中医药的向好发展。在此次疫情中,他针对病症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让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张定宇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身患渐冻症的他在疫情发生后毫不犹豫地站在最前线,带领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抗击疫情,救助病人。陈薇为我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她专攻疫苗研制。在我国发生非典疫情后她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首个帮助病情治疗的药物,在此次新冠疫情她也带领团队走在前面研制新冠疫苗,取得重大成果。
㈢ 张伯礼说过的名言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鏖战,4月16日下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和两位助手平安凯旋。
疫情期间,我们认识了一位博学的国士,同时,也被张伯礼院士的文采深深折服。这些日子,人们有幸读到了不少张伯礼院士创作的诗歌,也从中获得了很多精神力量和慰藉。
这不,刚刚踏上家乡的土地,张伯礼院士又创作了一首诗《赞媒体逆行者》:“莫说传媒皆书生,疫战不惧亦英雄。重装白甲救命使,君等何须生死行。”在张伯礼院士看来,“媒体人他们穿着隔离服在红区采访拍摄,很辛苦,非常给力。”
就连日常的交谈,张伯礼院士的语气都带着诗意。“我希望自己悄悄的去,悄悄的回来,”他说,“没想到被这么多人关注,最后成了英雄了。不过就是普通的人做了普通的事。如果这次不去武汉,我会后悔终生。”
众所周知,张伯礼院士因胆囊炎发作,在武汉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我把胆留在武汉了。去了武汉以后收获真的很大,别说生了病,就是牺牲都值!”
每一次面对采访,张伯礼院士都保有一腔热血和难以撼动的信心。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就是一剂良药,在多少个不眠夜里,抚慰着被疫情折磨的国人的脆弱神经,给了大家更多的力量。
把胆留在武汉,可张伯礼院士也从武汉带走了很多。“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一线对新冠肺炎这个疾病的认识要深刻得多。特别是进了红区,摸索出了经验,订立了指导原则,筛选了有效方药,这些收获很大的,如果不去现场根本看不到。”
在与新冠病毒斗智斗勇的几十个日日夜夜里,张伯礼院士和团队还建立了快速反应系统。“可以立刻把疫病的特点摸出来。现在我们后方有一个大平台,可以立刻汇总各种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规律,从而指导临床。这套应急反应模式也是一个收获。”
谈及专业,张伯礼院士的侃侃而谈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武汉人民带给他的心灵震撼久久萦绕在心怀。“我还带回来了武汉人民的奉献、牺牲精神,他们自觉自愿执行中央指示的精神,这些给了我很大的教育。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张伯礼院士与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情谊冥冥中已经触及灵魂深处。这次的离开不是别离,而是注定再相逢。张伯礼院士告诉记者:“在武汉中医院我感触很深,它不是最大的医院,也不是最先进的医院,但它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非常认真的医院。我在武汉中医院开设了一个名中医工作站,收了3个徒弟。因为我还承担着一些康复方面的国家项目,需要经常回去。给当地进行业务指导,开设康复门诊。”
在张伯礼院士心中,这次疫情对于中医中药的推广有着深刻的意义。“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药对急性传染病的疗效,大家对于中医中药更加信任了,给中医药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好的基础。从百姓到国家,甚至海内外对于中药治疗新冠肺炎都给予了充分的评价。未来,再遇到发生疫病的情况,如何快速、有效筛选药物的模式,在这次疫情中也进行了尝试。这次应对疫情有了成功的模式,我们也在总结经验。”
张伯礼院士和助手的休整环境相对舒适,推开窗是蓝天碧水,满眼的湖景让人流连。在这里,张伯礼院士没准又会生发出些许诗意,获得某些专业上的灵感……
㈣ 中国的抗疫成功,最大的功臣是谁
我国的抗疫工作取得成功,这离不开国家高层的英明正确决策和科学指导,更离不开如钟南山、李兰娟以及张文洪等抗疫专家和一全国大量一线医护人员的舍生忘死,拼命付出。但这一切的一切胜利成果的取得,咱们都不应忘记为抗疫取得胜利的最大功臣。
在一切大灾大难,也请记住人民群众也是一切困难的最大功臣!
㈤ 张伯礼事件
谈到国内马兜铃酸肾或“龙胆泻肝丸事件”,有一个人是绕不过版去的,即天津中医学院院权长张伯礼院士。按官方说法:“早在1997年,由于一剂中药复方药在日本导致肾损害案件,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等在全国最早展开了针对关木通毒性的研究,并完成国内第一份实验报告。实验结果证实,由关木通组成的复方药可造成肾脏损害。1998年,天津中医学院向国家药典委员会建议,在2000年药典修改中增加关木通损害肾脏的内容,意见被采纳。
科研小组进行文献调研发现,民国以前的药方中记载的都是“白木通”,老祖宗的中药没问题!为此,张伯礼科研小组于2000年向国家药监局建议,凡是中成药内有“关木通”者,一律恢复为“白木通”。这一科研成果曾获得了1999年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005年,张伯礼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至于为什么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草药还在一直入药,“龙胆泻肝丸”也一直在销售,直到五年后2003年才在舆论压力下禁用。官方解释是“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未及时转变,一些厂家未及时更改药方或说明书,才导致了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继续害人的悲剧。”
㈥ 程翼宇的代表性成果
1、2004年程翼宇等研究开发的“中药质量计算分析技术及其在参麦注射液工业生产中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围绕中药复方注射剂质量控制这一重要科技难题,以参麦注射液为具体研究对象,针对药材、中间体、制剂及制药工艺过程等重要环节,运用药物信息学技术,开展了中药材整体质量评价方法、中药制药工艺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参麦注射液物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形成了中药质量计算分析技术方法学,从而建立了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并将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参麦注射液工业生产实践。这一成果是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中药制药技术水平,实现中药科技进步的成功范例,为全国中药行业技术改造起了现代化示范带头作用。
2、2013年程翼宇教授作为第五完成人参与的项目“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高月、杨明会、范骁辉、王宇光、程翼宇、高秀梅、梁爱华、宁志强、王书芳、苗明三、马增春、张晗、肖成荣、陆倍倍、谭洪玲;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医学院) 。
3、2014年程翼宇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项目“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张伯礼、程翼宇、瞿海斌、刘洋、范骁辉、谢雁鸣、高秀梅、张平、刘雳、王毅、张俊华、康立源、胡利民、任明、张艳军;主要完成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
㈦ 张伯礼事件
龙胆泻肝丸事件详细介绍
2012-07-16 16:17 作者:刘圆
龙胆泻肝丸这种药,相信对很多朋友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龙胆泻肝丸是常见的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的药物,具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受到了很多朋友们的喜爱,但是前段时间,“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事件,受到了很多朋友们的关注,这是真的吗?龙胆泻肝丸对肾有危害吗?下面大家一起来了解下龙胆泻肝丸事件吧。
“龙胆泻肝丸”掀轩然大波
2012年2月下旬,新华社播发的一条《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祸根》的报道,被多家媒体广泛刊载,报道说包括一名作家、一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在内的十几名患者,被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经肾穿刺,被确诊为马兜铃酸肾损害,这其中的大部分人,有过服用龙胆泻肝丸或长或短的服药史。龙胆泻肝丸被称为“袪火良药”,国内有多家药厂在同时生产此药,亦不乏百年老字号药厂。报道中还说,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的主要原因是该复方制剂中含有一味叫“关木通”中药,它含有的马兜铃酸成分可造成肾损害。
据了解,我国药典上对于某些中药可导致肾损害早有提醒,并从用量上作了限制。1964年我国媒体也曾有过中药导致肾损害的报道,但因确认的病例较少,并未引起医务界的重视。
1997年,天津某企业为日本一家公司加工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在日本销售后也发生部分患者肾损害事件,为此闹起了国际纠纷,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受委托为这一制剂进行科学分析,结果发现,该药中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中医学院院长(现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和博士马红梅为此对“关木通”毒性进行了专项系统研究,证实了关木通确实可以导致肾脏损害,由“关木通”组成的复方也可以损害肾脏,而且关木通的剂量与肾的损害没有直接关系,长时间小剂量也可对肾造成损害。同时,研究还证实,关木通的清热利湿作用并不明显,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份关于关木通的实验报告,马红梅的论文《关木通及肾脏毒性研究》也获得了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何希时奖”。1998年,张伯礼等人向国家药典委员会建议,在2000年药典修改中增加关木通损害肾脏的内容,意见被采纳。
关木通原来是“误用”
老祖宗使用了千百年的验方为何出了问题带着这种疑问,张伯礼等人在研究关木通致病机理的同时,又进行了细致的
文献调研,结果发现,在民国以前的古书上,药方记载的都是“白木通”或“木通”,压根儿就没有“关木通”。关木通何以上了国家药典原来,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关东出产的关木通陆续进入关内,到70年代逐步在全国普及,而此时常用的白木通则由于货源较少,市场难见,这两种同名不同属的植物便被替换上场了,关木通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混乱时期进入了国家药典。据介绍,关木通为马兜铃科,含有马兜铃酸;而白木通为木通科,不含马兜铃酸,是安全的。
张伯礼等人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1999年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科研小组于2000年向国家药监局建议,凡是中成药内有“关木通”者,一律恢复为“白木通”。在国家药监局主持召开的“国际植物药高级论坛”会议上,张伯礼受委托做了关于关木通安全问题的主题发言,提醒医务界对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草药尽量不要使用,并提醒药厂尽快执行国家药监局的新规定。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未及时转变,一些厂家未及时更改药方或说明书,才导致了一桩桩悲剧继续发生。
上文就是小编为朋友们介绍的关于龙胆泻肝丸事件的内容了,相信朋友们通过阅读上文介绍的内容,对龙胆泻肝丸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关于龙胆泻肝丸事件的内容就为朋友们介绍到这里了,希望上文的介绍对朋友们会有用。
㈧ 张伯礼的主要从事
中药研究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临床疗效突出,深受广大患者爱戴。主持“益肾化浊法治疗内老年期血管性容痴呆”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证治方案。创建脑脊液药理学方法,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案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被推广应用。同时对高粘滞血症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目前正在主持着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医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研究》。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设计方法,搭建了中药方剂有效组分提取分离和活性筛选技术平台,诠释了中医药配伍特点和作用模式的现代科学内涵,为现代中药研制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完成的《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拓了中医工程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工程研究所,开展了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