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经络的现代
现代分形经络,1996年张声闳提出“间隙维”(出错):间隙,而邓宇等提出了“分形维经络”;经络是粗糙,不光滑,非管,细胞充填的细胞群的经络。
●自身调节-经络
●细胞群-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分形经络
经络山脉学说: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修正稿]ele经络产生至今,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基于此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
一.全新的视角度
1. 经络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实现的,因此应当认定经络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
2.经络都是处于两条血管之间,经络应当与血管的影响有关.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经络现象明显,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经络现象不明显,进食前后,进食不同的食物,也会使经络现象发生变化,经络应当与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环绕恒星旋转,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同理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条特殊的山脉-----经络。
5--10请到网络:经络学说词条中查找。
二.现代科学的论证
1.生理学中写明,蛋白质、氨基酸在血液碱性时显负电性,在血液呈酸性时显正电性,健康人体的血液为弱碱性。我认为,当蛋白质等显负电性时,它们的负电性会吸引中和血液中盐的正离子,排斥盐的负离子,这些被排斥的负离子,一部分会中和掉红细胞外边所吸附的部分正离子,使红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红细胞外的正离子数,使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负离子,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进入血管壁内,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条血管显负电性。
两条显负电性的血管,会使两血管之间其它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靠拢于两血管,而使两血管的中间部分形成一条肌细胞内负离子的数量大于细胞外细胞间液正离子的数量。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一条线,这条线上的肌细胞内外之间,处于一种正负离子的弱平衡状态。
2.有实验,敲击经络线上发出的声音比敲击敲击其两侧发出的声音响,这正好证明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流向两侧血管,经络线上形成空洞的结果. .
3.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动静脉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动性,这恰好证明了上述论证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正确性.这种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动性的原
4--12详细内容见于网络:经络学说
三.本论点的否定
由于我没有人体立体解剖学的资料,因此希望有专家从以下几点批判本论点:
1.人体的经络线是否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运行的。
2.经络线是否是在动静脉相互转化之间的毛细血管处。3.食入不同的食物,对于经络是否影响。4.脉搏的快慢是否影响经络现象。
当然我更希望从更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方面批判本论点。
以上观点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为了科学的进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论文发表于《医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页,论文名称《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解读》
作者:李传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丰广街
本文所用资料都是来源于医学教科书《生理学》 2009年,饶平凡,刘树滔,郭静科等人首次通过自由基特定显影技术获得清晰度最高的经络路线照片,并刊登在《Bioscience Hypotheses》杂志上。
2005年,代启彬提出经络是“类分化细胞集合”论断。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1992年,中国曾邦哲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经络宽带效应是三体互动的混沌现象)与系统医学模型等。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古义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联系脏腑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行气血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② 经络是什么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
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
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
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
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
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
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
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
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
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
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
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
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
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
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
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
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
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
,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
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
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
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
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
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
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
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
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
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
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
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
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
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
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
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
,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
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
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
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
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
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
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
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
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
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
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
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
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
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
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
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
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
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
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
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
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
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
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
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
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
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发现循经低流阻通道
人体的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一部分是血
液和淋巴液,流动于脉管之中,另一部分存在于组织间隙之中,称为
组织液或脉管外体液。早在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经络
可能是脉管外体液的流动路径,但这一假说一直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
九十年代,笔者根据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对组织液在组织间隙中形成
定向流动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循经路线上组织对体液流动
的阻力(流阻)较小是形成组织液定向流动的重要条件。在这一思想
的引导下,我们寻找各种测量组织流阻的方法,终于建立了一套能够
连续扫描测量组织流阻的实验装置。使用这一装置,我们分别在小型
猪、小家猪和人身上发现了循经低流阻点。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测量组
织液压波传播的方法,用于测量低流阻点之间的连通性,结合γ照相
机观察同位素迁移的方法,终于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下存在着具有低
流阻特性的组织液通道,简称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并且首次在循经路
线上发现了具有功能意义的体液通道结构。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资助
下完成的,这一课题延续到“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中,并受到评
审专家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正电子照相机发
现循经低流阻通道具有运输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能力,证明它与《黄帝
内经》所说的经脉有濡养组织、滑利关节的功能相吻合。其次,我们
在猪身上测量到7~8条与人体经脉分布非常接近的低流阻通道,证明
它与古典经脉概念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于通常的血管和淋巴管,
是一种新的结构分布。形态学研究发现,低流阻通道位于《黄帝内经》
所说“分肉之间”的组织间隙之处,符合古典经脉的解剖定位。综合
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古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循经低流阻通道可能就
是经脉的实质或其实质的一部分。具体讲,它可能是卫气在经脉路线
上运行的通道。
经络研究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经络研究成果如果不能与临
床实践相结合,不能实际指导中医的临床及保健,就很难说是一个真
正的成果。因此,在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后,我们随即进行了与临
床有关的研究工作。
“疏通经络”与医疗保健
近年来,“疏通经络”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中医药保健品的广
告中,然而,人们对它的真实科学内涵并不十分清楚。疏通经络原是
中医针灸中的一个概念,《黄帝内经》中有“欲以微针通其经脉”的
话,就是用针灸疏通经络的意思。这句话记载在《黄帝内经·灵枢经》
的开场白中,阐述了针灸治疗的目的,是针灸学的核心思想。然而,
由于人们对经脉的实质看法不一,或曰血管,或称神经,而针灸是怎
样疏通这些结构的,则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
我们在循经低流阻通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刺对这一通道影
响的实验研究,分别在人体上和猪身上观察了针刺前后循经低流阻通
道及旁开对照区的流阻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显著降低循经低流阻
通道的流阻,而对其他地方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针刺可使得这一通
道扩张,阻力进一步降低,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更多的物质可以沿着这
一通道运输。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使营养性物质更
多地从血管运输到细胞,而将细胞的代谢产物更快地从组织间隙中运
送到血管和淋巴管之中,再通过肾脏等排出体外。本研究至少从一个
侧面阐释了针刺疏通经络的机理,这一研究结果在2000年第五届世界
针灸大会上报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
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经络总是和保健联系到
一起,它到底是商业性炒作,还是确有科学道理?这一问题对以疏通
经络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或健身等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根据
我们的研究,如果把人体看做是一台机器的话,人体的各个组织就好
象是这台机器的零件,而经络则相当于这些零件的缝隙,而非零件本
身,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恰恰类似于机器的零件缝隙。一台机器要做
一个运动,各部件之间就要保持良好的滑动,如果某个间隙中的润滑
性丧失,将导致零件生锈和零件之间的粘连,外表上可能看不出,但
可表现出一定的动作障碍。人体上存在着非常类似的情况,当由于某
种原因通道阻力变大时,体液流动出现障碍,一些代谢废物堆积在组
织间隙中,出现类似生锈的情况,这时会有组织变硬、动作僵化及压
痛等现象。当细胞外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细菌就会滋生,出现病理
反应,一旦侵入到脏器,就会诱发炎症,最终导致某一脏器的衰竭。
现代发达的外科技术可以做到切除、缝合乃至更换器官,但从中医的
角度看,这是下策。疏通经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保持经络的畅
通则是中医保健的主要目的。
保持经络畅通的途径很多,但无外乎放松肌肉、积极活动,
特别是做精细的运动如太极拳等。而且,不良情绪可牵动一些与
之有关的平滑肌和表情肌,导致经络不通,而后者进一步加强了不良
情绪的持续,这是中医“七情”对人体伤害的机理之一。“六淫”作
为某种意义上的物理量可对经络通道产生不良作用,因此调节情绪、
顺应四时变化也是保持经络畅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到了已经出现经
络不通时,就需使用针灸、拔罐等中医手段疏通经络。近年来,我们
与有关方面合作,重新挖掘了一种最古老的医术———砭石疗法,即
使用一种特殊材料的石头对经络体液通道进行疏导,发现它在治疗颈
椎病、腰腿痛等痛症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我们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微量二氧化碳测量仪探测经脉穴
位经皮肤释放的微量二氧化碳,称为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运用这一
方法的一个最重大发现,就是证实了左右相同经脉、互为表里的阴阳
经脉和手足同名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中医左病右治、上病下
治和表里经互治的临床经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一个重要的进展就
是发现十二经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失衡度及相关性与疾病有着密切
的关系,这一发现为中医的客观诊断和建立中医临床诊疗科学体系是
有积极意义的。
③ 经络学说的经络学说发展简史
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神经学说,细胞社会学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1995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92年,中国曾邦哲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与系统医学模型等。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修正稿]ele经络产生至今,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基于此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
一,全新的视角度
1, 经络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实现的,因此应当认定经络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
2,经络都是处于两条血管之间,经络应当与血管的影响有关,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经络现象明显,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经络现象不明显,进食前后,进食不同的食物,也会使经络现象发生变化,经络应当与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环绕恒星旋转,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同理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条特殊的山脉-----经络
5,山峰位于两条大河之间几条支流的源头交汇处,人体的穴位是否也在两大血管之间的几条支血管的末端交汇处呢.
6人体的单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条大血管,人体是立体的,两条血管与它们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后三条经络,三条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条经络,而人体的单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条经络,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7,经络线上有几处急转折,我解释为两条血管与另外两条血管发生了交叉,经络线也就发生转折,这是任何一种经络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学说,都无法解释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脉构成一张网,山脉网镶嵌在河流网之间,人体的经络也不是几条简单的直线,每条经线还会分出许多支叉,大的支叉又会分出许多小叉,人体上所有的经线也构成一张网,这张网应当镶嵌在血管网之间,它们的关系应当同山脉与河流的关系相似.血液的性质,血管的通畅状态,会影响着经络,反之,经络的变化也会影响着血液和血管,
9,因为本人没有见到过完整的经络解剖图,不能保证经络传导只此一种,在肌肉和血管的断处也可能借助于神经传递一下.
10,我们不能通过解剖来证明电路里存在着电流,是否可以说,经络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为人体死亡和离体的组织相同的是失去了活着的血液的影响,失去了血液的影响,经络已经消失了,又怎么能通过解剖来发现呢。
二,现代科学的论证
1,生理学中写明,蛋白质,氨基酸在血液碱性时显负电性,在血液呈酸性时显正电性,健康人体的血液为弱碱性.我认为,当蛋白质等显负电性时,它们的负电性会吸引中和血液中盐的正离子,排斥盐的负离子,这些被排斥的负离子,一部分会中和掉红细胞外边所吸附的部分正离子,使红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外的正离子数,,使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负离子,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进入血管壁内,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条血管显负电性.
两条显负电性的血管,会使两血管之间其它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靠拢于两血管,,而使两血管的中间部分形成一条肌细胞内负离子的数量大于细胞外细胞间液正离子的数量.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一条线,这条线上的肌细胞内外之间,处于一种正负离子的弱平衡状态
2,有实验,敲击经络线上发出的声音比敲击敲击其两侧发出的声音响,这正好证明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流向两侧血管,经络线上形成空洞的结果. .
3,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动静脉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动性,这恰好证明了上述论证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正确性.这种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动性的原因.
如果说血压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负离子渗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显负电性,那么血压也同样会使血液中的负离子进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体显负电性,只是由于大血管中的血压较低,进入血管壁中的负离子较少,大血管肌细胞内外之间正负离子数量的差距较小,细胞内外之间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产生动作电位而已.
毛细血管没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红血球显负电性.毛细血管也就显负电性.到此我们完整的证明了整条血管显负电性的科学原理.
4,如果说血管的作用是运输和容纳血液,则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那么它对外形成经络,对内排斥红细胞,使红细胞处于一种悬浮状态.另外它还会吸引血液中的正离子,使之汇集于血管内壁,使红血球保持自身的负电性.
5,当人体的血液碱性逐渐降低,经络线上以汇集到两侧血管的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也随之逐渐回到经络线附近.这时的经络现象也就不明显了.而当人体里血液的碱性增强时,血液中的蛋白质等的负电性也会增强,红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负电性也会增强,也就是整条血管的负电性增强,则两条血管之间的经络线也就更明显了.
6,当金属针刺入经络线时,金属针的自由电子,中和了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本来很少的正离子,破坏了本来很弱的肌细胞内外的正负离子平衡,使针刺处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肌细胞内涌出的负离子,又中和了其两侧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它们也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又影响其相邻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如此下去,向针刺处的两端发展,进而使整条经络产生动作电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经络产生动作电位.这就是经络现象.当经络线上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它也会使其两侧至两血管间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这些在血管附近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又会吸引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中的正离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边,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因其细胞间液的正离子的减少,其肌细胞的内外平衡被破坏,使之产生动作电位,致使血管发生收缩和后来的舒张,进而改善了血管的输送血液的效果.当人体的血管运输血液的功能增强了,人体的各个脏噐以及其它组织的功能也同时得到了改善,这就是经络治病的原理.
7,当人的生命死亡之后,红细胞的负电性消失,血管壁肌细胞的负电性也随之消失,由经络线上靠拢到血管两侧的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也就回到了经络附近,这时经络线上肌细胞的内外的正负离子相等了,经络线也就消失了,人体死亡经络线消失,因此离体的解剖是不能证明经络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经末梢处的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其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些正离子的移动,使人感受到了疼痛.当经络现象产生时,经络线上肌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会固定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致使神经末梢处的负离子,不能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正是针灸能够止痛和麻醉的科学原理.
也有人在经络线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只是经络现象造成了肌细胞的一些变化.经络现象越强烈的地方,其变化越明显,它们是经络现象产生的结果,不是经络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上述对中医经络的证明,我们发现了一个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细胞的内外离子数是不同的,在经络线上,肌细胞内部的负离子数大于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在血管附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少于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同山脉一样,山脊处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处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血管平滑肌整体显负电性.
10,我还认为,人体的神经细胞启动肌细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经络线上进行的,因为只有在经络线上神经细胞才会以最小的力,启动肌细胞工作.这也是人们曾经误将神经解释为经络的一个原因.而同一经络线上的不同穴位与不同的神经末梢共处,因此针刺不同的穴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说当人体经络现象不强烈的时候,针刺相关器官神经末梢处的穴位,治病效果才会更好.
11,人们顺着山脉的正脊处行走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处再顺着山脉的方向行走,就比较困难,因为会受到山梁阻挡.有科学家实验,经络线上两点之间的电阻比经络线两侧的两点之间的电阻低,我们可否认为在经络线两侧两点之间的电流流动,需要克服血管周围的多余的正离子的影响,因此电阻比较大,而经络线上的正离子比较少,电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单纯是血管的物理影响,总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经络线上是应当不会有较大的血管的.
12,在经络线上注入盐溶液,盐溶液沿经络方向流动,是因为经络线上肌细胞显负电性,负电性的肌细胞的吸引造成盐溶液的流动.
三,本论点的否定
由于我没有人体立体解剖学的资料,因此希望有专家从以下几点批判本论点.
1,人体的经络线是否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运行的.2,经络线是否是在动静脉相互转化之间的毛细血管处,3,食入不同的食物,对于经络是否影响.4,脉搏的快慢是否影响经络现象.当然我更希望从更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方面批判本论点.
以上观点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为了科学的进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论文发表于《医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页,论文名称《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解读》
作者:李传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丰广街
本文所用资料都是来源于医学教科书《生理学》
④ 何谓经络
经络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⑤ 中医基本理论的现代经络发展简史
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1995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⑥ 什么是经络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中医用了几千年的名词,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某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按摩那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那种人一般称之为经络人,只有很少人有这种情形。因此,可以说经络学说是从治疗经验中发展出来的,是中医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国在汉朝时曾经处决一个名为王孙庆的叛党头目,将其进行活体解剖,然后将细竹片放入血脉中,观察其流动。结果发现人体的血脉(血管)和医典中的经络不相吻合。这次的实体解剖,就经络学来说是一次失败的实验。因此,在中国的医学领域中,从此就放弃了解剖人体,解剖学在中国成为验尸官所必需了解的知识,而不是医生所必需学习的功课。
后来西方的解剖学传入中国,中国的医生在解剖中找不到经络,加上当时的中国国力薄弱,整个社会正进行全盘西化的改造,西方的所有科学都被中国人认为是先进的象征,中国人的自信心完全丧失。对中医的态度也一样,特别是西医对一些致命传染病的明确疗效,更让人们对中医失去了信心,甚至一度认为中医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玄学,在汪精卫主政的南京伪政权,还曾经考虑立法废除中医。
1960年代,北韩有一个名为金凤汉的科学家,宣称找到了经络,并将之命名为“凤汉管”,这个发现轰动了全球医学界,也引发了各国对经络研究的兴趣,日本随即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进行经络的研究,扬言在十五年内解开经络之谜。当然视中医为祖先遗产的中国也很紧张的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到北韩去实地学习,并加紧研究,深怕这个祖先遗产的谜由其它国家先解开来。接下来的几年,全球科学家不断要求北韩公布研究成果,北韩却始终拿不出具体的证据,最终金凤汉由于拿不出具体的证据而跳楼自杀,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这件事使得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非常尴尬,许多人放弃了研究,更有偏激的人根本否定了经络的存在,经络成为谜信的一部份。一直到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国政府在北京向美国代表团实体演示针刺麻醉下的开心手术,那种血淋淋的神奇场面,使得参观的美国专家们惊得目瞪口呆。但是此时的中国医界,分成了两派,一派人认为没有经络只有穴位,否则不能解释针刺麻醉的现象,另一派人还是坚持经络的存在,但是提不出具体的证据,这些讨论也就愈来愈低调。
19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高层认为经络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必需投入资源加以研究,可是当时主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多数专家都反对,只有复旦大学的费伦教授(本书的指导教授)认为经络存在了几千年,虽然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具体的证据,但是也有可能是我们过去使用的手段不对,或科技能力不足,今日科学进步了,也许有新的方法可以找到经络的证据。因此,力排众议,该项目以十三比一的投票比数差点被否决。由于反对的声浪太大,因此,这项研究仅拨了很少的经费,由费伦教授成立项目进行研究。
由于费教授是一个精于分子物理学的化学家,不是一个医生,因此对这项研究采取和过去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方法。首先放弃传统上成立正式组织的方式,采用一种名为虚拟组织的新式组织,项目中没有全职的研究人员,完全视研究需要机动的调集上海各种相关科学家及设备,花了近十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几项经络存在的具体证据。
这个研究首先认为解剖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不会有任何未发现的线状或管状组织,因此,将寻找的目标放在经络附近的组织分析,由于现代生物分子学进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远较二十年前进步得多,加上这个小组的成员不再以医界专家为主,而以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基本科学的专家为主,从物质最基本的规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机会特别大。
在这个研究之前,天津有一个小组在经络研究方面,曾经发现当针刺入穴位时,会使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那份报告并没有说明这些钙从那里来,从常识判断人体的钙主要在骨头中,但是骨头里的钙不可能在针刺的瞬间释放出来。因此,判断在人体的穴位附近应该存在着可以随时释放钙离子的钙库。找到这个钙库应该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质存在证据。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维定位,并在磁共振 (MRI) 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同时备用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中医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针灸时,到了每一层会有针感,患者会感觉到酸、胀、麻,而施术的医生则会有粘针的感觉,这个实验瞄准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是一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仅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
于是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物质证据,从此没有人可以怀疑经络和穴位是虚无飘渺的了。
接着小组继续对这片骨间膜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是由三条胶原纤维构成纤维条,再由五条纤维条卷成一束,数量繁多的这种线束结成片状,有点像计算机中的排线结构。再对这种胶原纤维进行分子层次的分析,发现它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 (Bio-Liquid Crystal) 的物质。
根据物理学的常识,晶体结构的物质对声、光、电、热、磁等物理能量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参考上海交通大学过去对特异功能人士的实验,知道气功师所发出的“功”当中,有很大的成份是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远红外光。因此,小组对结缔组织的物理特性测试,首先就从远红外光的透光性做起。很快的又得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实验证明胶原纤维在径向对9-20微米的远红外线具有近100% 的透光率,横向方面则几乎完全不透光,也就是说对于该频率范围而言,胶原纤维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
接着再从国外医学研究文献中了解,人体的所有组织,甚至小到个别的单一细胞,都至少有两根胶原纤维连结着,它很可能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人体各个脏器外部的保护膜,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光纤维。中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主干,在一般的中医经络图中主要画的就是经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几乎遍布全身,和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这项研究的论文1998年三月第一次发表在中国大陆的“科学通报”上,接着在2000年应邀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传统医学研讨会”中发表,也在2001年在“两岸中医药研讨会”中发表。虽然这些报告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这项研究最终将造成的影响必定远不止如此。
这项经络物质证据只是针对经络天、人、地三个层级中的地层所做的一小部份研究,除了这项证据之外,经络和穴位必定存在着其它的现象。上海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中的丁光宏博士所带领的小组,随后又发现人体的毛细血管多数呈不规则状,唯独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经过流体力学的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这有点像海洋中的洋流,没有管子,但有水流。这也很像在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荣卫之气的卫气,荣气是血管中的血液,这里发现的管外流场,很可能就是卫气。这项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中,受限于目前设备的极限仍很难在活体中直接观察到这个现象,而在死体上血压消失后经络根本就不再活动,也就无从看到这个现象,这就是经络研究中最大的困难,需要了解活体的细微变化。
这些经络附近的特异现象,可以说明人体的经络不是一个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逐渐出现更多经络存在的证据。例如在“天”和“人”两层必定也有其它经络存在的证据,还待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发现。
生物进化的过程,最早是从单细胞生物开始逐渐发展的,在早期简单的生物中,许多生物并没有大脑,却具有结缔组织(研究团队最早发现的经络组织),大脑是很高级的生物才具备的器官。从这个现象看来,主宰人体脏器运行的并不一定是大脑,更有可能是由经络系统直接调节和控制的。
用现代的计算机术语来说,人体很可能不是单一计算机控制的系统,而是多个计算机加上一个高速的通讯网路所建构的,大脑不过类似公司网络中总裁(CEO)的终端机而已。这也说明我们祖先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定义中,包括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独独漏了“脑”的可能原因。
现代医学是建构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经络系统在过去发展解剖学的年代中,限于科技能力而无法看到,直到上个世纪末人类的科技能力才刚有能力发现部份经络的证据。如果真如我们所推测的“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原来的解剖学很可能漏掉了人体最重要的部份。这就像观察一棵树没看到树干只看到树叶一样;也像解剖计算机时,只看到部份的硬件就以为那是计算机的全部,没想到还有软件的存在,更不知有网络这样的怪物一样。
今日中医的没落,很大的原因是现代中医的教学,一进学校就先教了这种一知半解的解剖学,使得这些初学的准医生们脑子里就架了一个没有经络的人体结构,再开始教经络和穴位,当然满脑子充满疑问,如何学得懂中医呢?
随着经络物质证据的出现,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定对整体医学界造成很大的影响,原有的解剖学必需跟着调整,当然以解剖学为基础的整个现代医学也必定会跟着发生巨大的变化。
本图是穴位所在骨间膜表面的各种元素含量,下图是非穴位的含量。其中氩气为一不变的常数,和下一张图中的各种元素相较,穴位的各种元素均远较非穴位多出至少一个数量级。
⑦ 研究发现人体经络存在的证据,对医学界有哪些意义
说起经络这个词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医,经络确实是中医的一个代名词,人体的经络在医学上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些中医争议,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经络是存在的,但是从过西医的一些研究来看经络是不存在的,在西医中只有血管,对于很多中医来说经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经络才能够对病人的病情有着更好的了解,这本身是医学界的一些争议,但是经络这个词经过研究发现它确实是存在的,然后也有一些证据摆在面前,这对于医学界来说可以说是有个很大的意义。
此外,经络的存在也为医学界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同时医学界也将迎来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在医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中医方面可能也是会进行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⑧ 中医中的经络学的研究方法
每人都有自我感知能力,现代人都已退化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过程中,很容易进入返观内视状态,对于气在体内的运行用意识加以调控,所以对自身的经络穴位有清楚的感知能力。
现代要具备这种能力,只有通过练习气功了,加强体内气的强度,来进行感知。
还有中药的归经也是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就是医者服用一种中药,某条经络内的气会产生变化,从而确定它的作用。针灸也是一样,所以针灸可以达到和用药一样的效果,因为原理都是一样的。
如果想自己感觉一下就练气功试试,只要到了先天境界,也就是打通大小周天,就可以感觉到任督以及十二主脉了,至于络脉那还得加强。
我知道一套适合自学的气功,【真气运行法】,100左右可开大小周天,可以下载到,自己看看。
⑨ 被国际认可的中医经络是什么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循经传感探经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⑩ 经络是怎么发现的
1960年代,北韩有一个名为金凤汉的科学家,宣称找到了经络,并将之命名为“凤汉管”,这个发现轰动了全球医学界,也引发了各国对经络研究的兴趣,日本随即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进行经络的研究,扬言在十五年内解开经络之谜。当然视中医为祖先遗产的中国也很紧张的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到北韩去实地学习,并加紧研究,深怕这个祖先遗产的谜由其它国家先解开来。接下来的几年,全球科学家不断要求北韩公布研究成果,北韩却始终拿不出具体的证据,最终金凤汉由于拿不出具体的证据而跳楼自杀,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这件事使得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非常尴尬,许多人放弃了研究,更有偏激的人根本否定了经络的存在,经络成为谜信的一部份。一直到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国政府在北京向美国代表团实体演示针刺麻醉下的开心手术,那种血淋淋的神奇场面,使得参观的美国专家们惊得目瞪口呆。但是此时的中国医界,分成了两派,一派人认为没有经络只有穴位,否则不能解释针刺麻醉的现象,另一派人还是坚持经络的存在,但是提不出具体的证据,这些讨论也就愈来愈低调。
19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高层认为经络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必需投入资源加以研究,可是当时主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多数专家都反对,只有复旦大学的费伦教授(本书的指导教授)认为经络存在了几千年,虽然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具体的证据,但是也有可能是我们过去使用的手段不对,或科技能力不足,今日科学进步了,也许有新的方法可以找到经络的证据。因此,力排众议,该项目以十三比一的投票比数差点被否决。由于反对的声浪太大,因此,这项研究仅拨了很少的经费,由费伦教授成立项目进行研究。
由于费教授是一个精于分子物理学的化学家,不是一个医生,因此对这项研究采取和过去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方法。首先放弃传统上成立正式组织的方式,采用一种名为虚拟组织的新式组织,项目中没有全职的研究人员,完全视研究需要机动的调集上海各种相关科学家及设备,花了近十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几项经络存在的具体证据。
这个研究首先认为解剖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不会有任何未发现的线状或管状组织,因此,将寻找的目标放在经络附近的组织分析,由于现代生物分子学进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远较二十年前进步得多,加上这个小组的成员不再以医界专家为主,而以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基本科学的专家为主,从物质最基本的规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机会特别大。
在这个研究之前,天津有一个小组在经络研究方面,曾经发现当针刺入穴位时,会使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那份报告并没有说明这些钙从那里来,从常识判断人体的钙主要在骨头中,但是骨头里的钙不可能在针刺的瞬间释放出来。因此,判断在人体的穴位附近应该存在着可以随时释放钙离子的钙库。找到这个钙库应该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质存在证据。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维定位,并在磁共振 (MRI) 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同时备用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中医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针灸时,到了每一层会有针感,患者会感觉到酸、胀、麻,而施术的医生则会有粘针的感觉,这个实验瞄准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是一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仅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
于是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物质证据,从此没有人可以怀疑经络和穴位是虚无飘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