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进程度和创新程度有什么区别
先进程度和创新程度的区别就在于先进和创新上。先进不一定有创新,创新也不一定是先进,二者的评判标准不同,规则也不同。先进和创新的含义,具体如下:
首先仕进;位于前列,可为表率。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又制俗书数十余部,非斥先进所作典论。宋王安石《谢王司封启》:“不以先进畧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今后辈不知先进遗风者多矣。 要想成为先进、模范的个体、群体,必须有深刻、正确的信仰理念与科学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地判断个人行为与社会实践是否符合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实际,能正确地识别是非曲直、利弊得失、善恶美丑、功能价值,才能正确地识别前进的方向,争当先进。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2. 某产品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技术可行性怎么写
你这是写专利申请文件?
3.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对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理论有了新的提升
(1)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钻机优选指数e概念。深部找矿钻探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钻探设备的选择,其中最关键的是钻机的选择。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对具有不同技术性能特点的动力头钻机和立轴钻机进行计算分析,首次提出了钻机优 选指数e概念,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不同可钻性地层条件下选择钻机的优选指 数e低=1.0297;e中=1.0303;e高=1.0402,成为优选钻机的重要依据。当动力头钻机与立轴钻 机的台月效率比Ed/El/E1>e时,选择动力头钻机才能取得更好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
对这两种钻机来讲,不能简单地说哪种钻机适用于深孔钻探。当前的动力头钻机,虽 然技术性能先进,施工效率一般比立轴钻机高,且事故率低,安全性好,但是,由于其过 高的购置成本和提下钻速度慢的缺点,严重制约着其优良性能在深孔钻探中的发挥。目前 市场条件下,动力头钻机适用的孔深应根据地层的可钻性确定,一般情况下,中等可钻性 地层,适用于1500m以浅的深孔;高可钻性地层,适用于1200m以浅的深孔;可钻性较低 的地层,可用于3000m以浅的深孔。只有将动力头钻机与钻塔组合使用,才能在深孔钻探 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确立了深孔钻探方法体系。深孔钻探方法是事关深孔钻探的成败和钻探效率、钻探质量的关键。钻探技术首先是一项生产实用技术,要求钻探方法必须具有可靠性和良好 的实用性。在现实中,不能幻想有一种神奇的钻探方法来完全解决深孔钻探问题,而实际 上,无论哪种钻探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实用条件和优势。对当前技术较成熟的取心钻探方法 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对比证明,WL钻探方法仍然是目前深孔钻探中完善可靠、适用高效、综合地质效果最佳的钻探方法。当前,先进实用的深孔钻探技术就是以WL钻探为首选方 法,根据不同情况优化组合其他方法而形成的钻探技术优化组合。将液动锤与WL钻探技 术组合形成液动锤WL钻探技术,可进一步发挥二者优势,成为目前深孔取心钻探效率最 高、技术先进的钻探方法,应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在特殊环境和地层条件下,结合实 际组合应用定向钻探、气动锤RC或泡沫钻进技术等,可有效解决深部找矿钻探诸多施工 难题,取得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对深孔钻探防斜有了新的认识。对一般各向异性和倾角小的非造斜地层,采取常规WL钻探技术、工艺即可控制孔斜,满足地质要求;对各向异性和倾角大的较强致斜地 层而言,钻孔发生弯曲是必然的,应研究掌握并利用矿区钻孔弯曲规律,采用满眼钻具、防斜钻头和液动锤冲击回转钻探(或组合采用)等防斜技术加以预防控制,以减轻孔斜,达到地质目的;但对严重强造斜地层,应研究采用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技术,方能从根本上 有效控制钻孔弯曲。
(4)优选了深孔钻探冲洗液体系。深孔钻探用冲洗液虽与浅孔用冲洗液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深孔钻探用冲洗液应具有更优的性能,即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护壁性、流变性和 低固相或无固相,最终要根据地层特性来确定。LBM泥浆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切力、低失水和高分散性等“四低一高”特性,是一种深孔钻探性能优良的新型泥浆,尤其在破 碎、漏失等复杂地层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创建了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组合方案,并形成典型钻探技术组合体系
根据深部找矿钻探的特点,针对影响深孔钻探的7种主要客观因素:钻孔深度和地层硬度、破碎程度、造斜强度、水敏性、漏失程度、研磨性,运用试验优化技术原理,采取 正交试验法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组合共18种,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大量生产试验对比 对每种组合各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从钻机、钻探方法和工艺措施等方面创 建了18种钻探技术优化组合方案。
深孔钻探,应根据实际施工条件采用相应的钻探技术优化组合。譬如,坚硬、破碎地 层深孔钻探,岩心堵塞和钻头寿命短,使WL钻探技术不提钻取心的技术优势大打折扣。将WL钻探技术与液动锤组合,形成液动锤WL冲击回转钻探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岩 心堵塞并延长了钻头寿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二者的技术优势,大大提高深孔钻探效率。如2000m深孔钻探,在中等可钻性较完整地层和高可钻性破碎地层分别可节约钻探总时间 26.36%和38.81%以上。
当受地表特殊条件限制或因地层、矿体复杂,采用常规钻探技术难以达到地质目的,或者基于节省钻探成本、缩短勘探周期考虑,应在WL钻探技术基础上,组合应用受控定 向钻探技术,一可避开地表特殊条件限制;二可有目的地控制钻孔弯曲,从根本上解决因 自然弯曲而无法钻穿矿体的难题;三可有效解决孔内复杂事故,从而提高地质找矿成果质 量,节约钻探工作量和成本,缩短勘探周期。如一个设计孔深1500m、施工10个分支孔的矿 区,采用受控定向+WL钻探技术优化组合,可节约工作量11800m,节约直接成本381万元。
当矿区上覆岩层坚硬且其岩性、构成已较清楚而无需取心的情况下,可采用气动锤 RC与WL钻探技术组合,分别用于同一深孔的浅孔段和深孔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技 术的优势,尤其是发挥气动锤RC钻进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以提高钻探效率、缩短工 期、降低成本。如本溪铁矿区,24个深孔,共35940m钻探工作量,若每个孔上部600m采 用气动锤反循环施工,可节约成本324万元,节约时间22512h,合938d。
(三)指导生产实际,解决技术难题,取得新的突破
(1)利用和控制强造斜地层钻孔弯曲取得突破。在济宁铁矿典型强造斜复杂地层,研究掌握了矿区钻孔弯曲原因及其规律,并利用矿区钻孔弯曲规律,采用满眼钻具、防斜钻 头、液动锤WL冲击回转等钻探防斜技术组合,有效减轻钻孔弯曲,取得明显效果,钻孔 顶角弯曲强度分别比前期施工降低53.46%,61.66%,42.24%。保证了该矿区深孔钻探的 正常进行,共完成深孔41个,2000m以深的4个,最深达到2100.18m,曾创造国产机具固 体矿产钻探孔深全国纪录。
(2)液动锤WL冲击回转深孔钻探取得新的进展。在济宁强造斜铁矿区,应用液动锤 WL冲击回转钻探防斜、降斜效果明显,有效减轻孔斜,平均钻孔弯曲强度下降42.24,并成功应用至1870.12m。在玲珑东风金矿区硬脆碎酥地层,采用液动锤WL钻探技术,在 克服硬脆碎复杂地层钻进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完成深孔6个,工作量6910.88m,平均时 效2.10m、台效508.52m、回次进尺1.91m、钻头寿命39.27m,分别比同矿区常规WL提高 43.84%、12.88%、13.93%和20.89%。在本溪铁矿区坚硬打滑地层,克服坚硬打滑地层 钻探,试验完成进尺477m,平均时效1.03m、钻头寿命17.7m,分别比常规WL平均提高 41.9%和88.8%。
(3)动力头钻机合理选择应用效果明显。在玲珑金矿东风矿区及周边矿区硬脆碎漏复杂地层,应用动力头钻机完成深孔15个,钻探工作量18043.16m,平均机械钻速1.55m/h,台 月效率462.65m,分别比该矿区立轴钻机施工同类深孔提高6.2%和2.7%。
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认识
1.2.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系统地划分了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及弧形构造体系等,各构造体系之间形成斜接,反接、叠加及穿切等复合联合关系,构造体系演化具四大明显特征;第一古构造体系控制构造-沉积迁移作用;第二构造体系叠加复合作用;第三构造体系差异性,即:同一个构造断裂带两端活动性及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深化了单一构造体系或多构造体系的复合控油源区及生、储、盖组合分布,如川西上三叠统及侏罗系油气区主要受控于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作用。
3)建立了3种构造体系控油模式:①新华夏构造体系与纬向构造体系联合控制广福坪气田模式;②反“S”型构造体系控制下的永宜气田,石油沟-东溪油气田及相国寺气田等;③纬向系与经向系联合作用下形成纳叙气田。
4)总结了四川盆地油气分布规律:①各时代古隆起控制油气田分布,如乐山-龙女寺、泸州、开江、大兴、江油-绵竹等古隆起及周围是油气田分布重要地区;②各时代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气分布,如震旦系与寒武系、寒武系与奥陶系、奥陶系与志留系、志留系与泥盆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等,这些区域性不整合面经历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造就了程度不同的碳酸盐岩缝、洞、孔储集体,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③沉积相控制油气田分布,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碎屑岩的三角洲相,及石炭-二叠系的礁滩相,均是油气田分布有利地区(带);④多期不同方向应力作用形成多组裂缝是油气有利聚集地区(带)。
5)指出了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有利地区和勘探方向:①5个古隆起及周围地区(乐山-龙女寺、泸州、开江、大兴及江油-绵竹);②石炭系-中三叠统碳酸盐岩礁滩相带;③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碎屑岩三角洲及河道砂体区;④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碳酸盐岩缝、洞、孔发育层(带);⑤各时期多应力方向形成的多组裂缝区(带)是油气聚集的重点,如川西和川中须家河组。
1.2.2 创新点
1)首次系统地划分了盆地及周缘地区构造体系类型,即华夏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系及弧形构造体系及其复合、联合关系。
2)首次恢复了在构造体系控制下的各时代盆地原型,即元古宙裂谷盆地、震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纪挤压、克拉通盆地、石炭纪-中三叠世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新近纪前陆盆地。
3)建立了3类构造体系控油模式:①纬向和新华夏体系复合型;②反“S”型;③纬向构造体系与SN向构造复合型。
5. 科研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怎么写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10%这一数字是否意味着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林金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具备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条件。在高校,许多教师和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这些想法和实践得出的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市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场的需求,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吸引投资,得以转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这些方面往往很难完全符合市场的要求,从而很难将投资者的目光吸引过来。因此,创新的概念变为现实生产力本身就很难超过10%。
“科研成果应该并且必须得到转化,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没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只有进行有效转化,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林金桐认为,科研成果得以转化是鼓励高校教师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好激励方式,“鼓励知识分子自主创新单靠金钱和名誉是行不通的,只有让他们看到自己辛苦研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对他们形成有效的激励。”在此过程中,林金桐表示,中外大学校长大多认为高校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责任。
1∶10∶100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林金桐认为,在基础研究开发阶段,政府的投资是主体,“当然,承担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重要职能的大型国有企业或者跨国公司也可以参与到这个环节中”。到了科研成果开发阶段,就是风险投资参与的时期了,“风险投资参与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恰恰是成功的那部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等到完成科研成果的开发,接下来就是各界投资商积极参与的时刻,在看到市场前景之后,投资商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投资,完成科研成果的最终投产。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尽管成功率只是近10%,但是它们为社会带来的收益是成百上千倍的。”林金桐呼吁国内金融系统和风险投资资金积极参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为什么风险投资资金不愿意流向高校?为什么银行系统的资金不投入到高校科研转化上?说到底,还是缺乏创新意识的体现。”针对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科研开发上,银行不敢也不愿将资金投入高校科研的现状,林金桐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国外的信息通信高科技公司可以留出18%的利润额用于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以其企业规模和利润总额来看,国内目前很少有几家企业在科研上花费如此重金的”。
除了企业和银行系统缺乏创新意识之外,林金桐还表示,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缺乏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的学生在学业完成之后,更多的是选择当个白领或者其他形式的打工者,很少有人会考虑自主创业。林金桐认为这也和我国目前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淡漠的创新意识有关。
据林金桐介绍,目前,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科研成果的专利权许可给企业,高校获取技术转让费。二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发明人利用自己的发明自筹资金创办公司。三是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相结合,这也是目前北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最成功的模式。东信北邮就是以这种模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6. 创新创业的项目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怎么写
科学性也就是理论依据,可以理解为可实施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就是你作品的亮点所在,包括哪些领先与你所研究的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的!
7. 到底什么是创新性成果具体写些什么
创新性成果,就是现在还没有在本行业有应用,可自己有所突破或改变的成果,也可作为创新性成果。这个方面的材料挺多,至于新的发明与创造就更是了。
具体的写法,标准,现状,差距,改进的措施,具体的效果,来写。
8.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本次工作主要依托于近年在小兴安岭东南一带开展的国家基础地质大调查、黑龙江省矿产调查和多金属矿普查等项目的成果研究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早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时空演化、形成的构造背景等研究基础上,对其成岩成矿作用特征、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和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多金属成矿模式,并对研究区内进行了区域成矿条件分析、圈定了多金属、金等成矿远景区等,进行了找矿潜力分析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的认识如下:
(1)提出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由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合和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碰撞后崩塌期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等组成,并新取得似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年龄为191.4~231.0Ma、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年龄186.3~207.0Ma(全岩Rb-Sr等时线/全岩K-Ar法)和二长花岗斑岩的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90.8~202.08Ma年龄等成果;以上同位素年龄特征说明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的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谐调一致、相近为特征;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75.1~222.0Ma;以上说明岩体形成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2)提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具有显著的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特征的新认识,岩石中普遍发育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MME型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寄主岩石与包体等具有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矿物不平衡结构的宏、微观特征和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主量、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特征。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岩体中的形态多样的(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中基性脉岩(群),根据其出露规模、与围岩界面特征、产出形态、与闪长质包体共存特征,以及与围岩同位素年龄相近等特征,将其重新认识为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同深成作用岩墙;并提出大安河矽卡岩型-低温热液蚀变岩型岩金矿床成因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墙——闪长岩密切相关的新认识。
(3)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首次厘定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其岩石成因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地壳古老变质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分异作用参与,共同控制有关,岩石形成于大陆碰撞后垮塌、伸展体制的构造环境。
(4)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表现出复杂多样性,暗示其形成环境由碰撞加厚-碰撞后崩塌、拆沉减薄至正常地壳-减薄地壳的大陆动力学构造背景有序演化的特征,但总体上反映出大陆碰撞向碰撞结束崩塌松弛初始阶段的开始环境,并提出研究区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是多金属矿集区、(超)大型矿床形成有利构造环境的新认识。
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成岩、成矿年龄范围为175.1~231.0Ma,均值为192.12Ma,恰好与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时间(峰值190 Ma)相互耦合,说明了小兴安岭地区的早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的峰期为两大构造域的转换期,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
(5)依据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成因及其大陆碰撞不同阶段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划分出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一是: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矽卡岩型-斑岩型Mo-Au-Pb-Zn-Fe成矿亚系列,二是:碰撞后崩塌期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有关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Fe-Pb-Zn-Mo成矿亚系列。上述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中,存在着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一些差异,前者以钼、铅成矿作用强烈、伴随铁、金、锌成矿作用,后者以铁成矿作用为主,伴随钼、铅、锌成矿作用,且成矿作用较弱和分散,这可能与成矿构造背景、岩浆源区性质、岩体成因与壳幔岩浆物质混合比例、混合作用强度、岩浆侵位深度、围岩性质等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6)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与斑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Mo、Pb、Zb、Au、Fe等矿床关系密切,且其成矿作用强烈,形成了大型斑岩型鹿鸣钼矿床、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以及中小型翠岭钼金矿等众多多金属、金矿床、矿(化)点;岩体成因、大规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构造域碰撞后伸展动力学机制下的构造松弛和拉张环境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区域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底侵作用的识别,从壳幔深部演化角度审视成岩成矿作用,解释了研究区内与早中生代花岗岩密切相关的铁、钼、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是由富含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为区域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系统提供了成矿物质与热能,这些为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及金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拓宽了思路。
(7)对小兴安岭东南的鹿鸣—兴安—前进地区最近几年发现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和典型小西林铅锌矿田等为重点进行了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以及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研究工作。在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铁矿田中,新取得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分别为:200±1Ma、197±1Ma、197±1Ma、207±2Ma;由此得出,小西林铅锌矿田中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铅锌铁成矿作用叠加的新认识,说明矿田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成矿作用,以及后期加里东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等多期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改造等复杂多样的成矿作用。
在鹿鸣—兴安—前进地区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中,含矿花岗岩岩体U-Pb锆石年龄为195.3~225.0Ma,说明与多金属成矿有关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8)据成矿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区域上的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
(9)在研究区内新圈定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铁多金属、金等Ⅰ级成矿远景区3个,Ⅱ级成矿远景区2个,Ⅲ级成矿远景区1个,分别为:五星-小西林铁铅锌I级成矿远景区、鹿鸣-兴安-前进林场钼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二股-徐老九沟-神树铁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守虎山-北影林场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丰茂-东风-格金河铁金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红星-清水铅锌铜铁铌钽Ⅲ级成矿远景区等,并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多金属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和找矿潜力分析。
9. 创新成果具有哪些特性
创新的基本特性:
1.目的性: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特性贯彻于版创新过程的始终
。
2.变革性:创新是权对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种深刻的变革。
3.新颖性:创新是对现有的不合理事物的扬弃,革除过时的内容,确立新事物。
4.超前性:创新以求新为灵魂,具有超前性。这种超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超前。
5.价值性:创新有明显、具体的价值,对经济社会具有一定的效益。
10.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建立了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因模式
认为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深部岩浆,围岩中的矿质组分也参与了成矿。来源于岩浆的成矿热液经由矿区F5断裂向上运移,在平面上分别向SW、NE扩散,同围岩中被活化的矿质组分一起在合适的空间富集,随后经历了次生富集的重要阶段。
(二)对查干敖包铁-锌矿床成因认识有了新进展
综合认为查干敖包铁-锌矿与石英闪长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因类型属矽卡岩型矿床。矿床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下,含矿的古老残留洋壳部分熔融,受到富钾基性地幔的交代后侵入到浅部,岩浆交代大理岩、自身发生钠长石化析出成矿物质。
(三)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研究取得新进展
认为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具有多期次热液活动特征,早期以高温热液活动为主,晚期则以中-低温热液活动为主。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和围岩、是一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四)划分了研究区的矿床类型
将研究区内的矿床(点)划分为3种类型,即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点)、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点)和中低温热液矿床(点)。
(五)总结了东乌旗北部一带金属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认为以东乌旗-伊和沙巴尔深大断裂(F2)为界,西侧主要为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铜、钨矿床;东侧主要为铁、铅、锌、银、金等矽卡岩型或中低温热液型矿床;铜矿点主要分布于额仁高毕复式向斜的核部;在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的交汇部位,矿床(点)分布密集。
(六)总结了找矿标志和提出了找矿方向
找矿标志包括:① 晚古生代的火山-沉积岩地层;② NW向张性断裂和NE向张扭性断裂;③ 正的航磁异常、低电阻率和高极化率;④ 面型分布的综合化探异常;⑤ 硅化、褐铁矿化、锰矿化、萤石化以及钠长石化等。有利找矿部位包括:① 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交汇的锐角部位;② 沿阿尔哈达-查干敖包呈NE向分布的印支期富碱花岗岩类的外接触带;③ 航磁正负异常交替部位,即航磁0等值线附近;④ 阿尔哈达西北部、吉林宝力格西北部以及查干敖包矿区外围已发现的化探异常位置;⑤ 已知矿区的外围和深部。
(七)花岗岩类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
认为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属岛弧花岗岩,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而阿尔哈达岩体则属A型花岗岩,后两者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
(八)首次获得了研究区内5个花岗岩类岩体的年龄
通过对岩体中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法年龄测试,获得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14±8.8 Ma,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99±5 Ma,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84.3±9.7 Ma,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234±6 Ma,阿尔哈达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18±5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