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的鄞高概括
2004年已首届招生10 个班417 人,学校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崇尚“自由、自律、博学、博爱”的办学理念。以造就具有自由人格的人,造就能自我教育的人,造就胸怀开阔博学会用的人,造就对社会富有爱心和责任的人为培养目标。
鄞州高级中学初步建设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敬业奉献、业务精良、求实创新的教师队伍,有不少教师在全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至2009年底,学校有高级职称教师38人,占专任教师28%,中级职称教师37人,占专任教师27%,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55%; 35周岁以下89人,占专任教师65.9%;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33人,占专任教师100%。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18人,占专任教师13.1%,省教坛新秀4人,省优秀教师4人,获省、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教师涵盖语文、数学、化学、生物、历史等多学科。市级教坛新秀10人,5位教师由于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分别获全国或省级优秀园丁获。有19位青年教师参加市特级教师带徒活动已毕业。 创办五年来,学校积极构建自己的教育特色。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全面实施英语小班化教学;全面营造“书香校园”的特色文化,以“无门图书馆”影响巨大;课程建设全市领先,是宁波市新课程实验示范学校,初步建成规范而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体育艺术模块教学在全市具有较大的影响;四年来,尽管招生政策经历许多调整,但学校凭借高品质的教育和良好的办学声誉,初步形成稳固优质的生源。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学校创办时间虽短,但教学绩喜人。2007年学校首届409名毕业生参加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第一批上线为209人,重点率达51%;本科率99.02%;上线率100%。2008年再创辉煌,在整体生源质量有所下滑的情况下,高考重点上线人数246人,上线率率50%、本科率98%,上线率100%,2009年高考又进一个台阶,高考重点上线60%,本科率99.8%,上线率100%。高考各学科的平均成绩参照全大市所有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几乎全部晋身全市前十位。连续三年的高考证明,我校整体教育质量已跻身全市一流重点中学行列.四年来,各科会考平均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大都在90%以上。这一结果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规划的设定目标。
各级各类竞赛开局喜人。数理化生每届竞赛都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前茅,并多次学校宁波赛区B组集体优胜奖;语文、艺术等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均有不俗表现;校机器人竞赛选手以宁波市机器人大赛高中组第一名身份代表市队参加省决赛;继2006年四人进入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宁波赛区大赛前十名,其中两位同学代表宁波市参加浙江赛区决赛后,2007、2008年各有一位同学代表市队参加浙江赛区决赛。
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校学风好、校风正。教师敬业爱岗、甘于奉献、勤奋踏实。赢得了家长的普遍信任,政府的高度肯定及社会各界的鼓励和赞誉。办学声誉鹊起。学生全面素质好,遵纪守规、文明礼仪、勤学乐学已成风气。学校的全面工作陆续得到各级主管部门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相继荣获区先进工会、先进教工之家、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市“五四红旗团委”、市第三批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文明学校、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确保各学科教学的前提下,英语学科适倾斜。每个教学班配一名外语教师,实行20 人一班的单班授课,让每位学生有充裕的语言交流机会;每周固定的外教授课特色英语活动,为学生提供全真的英语学习情境;中小班教学
学额每班约40 人,英语授课每班20 人,在全市公立高级中学率先实行中小班化教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在校独立的生活、学习、健康、社区活动的成长档案袋,定期的家校联系,全面的叙述学生情况反馈。让每个学生真正受到更多的关注。 自由
教育不是束缚、不是扭曲、不是愚弄、不是服从;教育是宽容、是发展、是启迪、是成全。
只有解放人,才能发展人。
倡导教育自由就是倡导个性,标立特色,张扬创造。
自律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教育是创造新人的艺术,通过教育人认识自己,理解存在,表达生活,形成精神变革。
教育的价值只有通过受教者成为一个自律者才得以体现。
一个自律者就是在道德上自持自爱、人格上自尊自重、学习上自主自能、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人。
博学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博爱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爱人”,在于对人本身的无比崇拜和无限信心。
教育要以博大的爱心去滋润受教育者的情怀,使他们能以不竭的爱去关怀和追求人间美好的一切。
以“品质、品位、品牌”的管理理念,形成高品质的学校管理体系、精英化的师资队伍、稳固优质的生源和独特的学校文化,确立鄞州高级中学的教育品牌。将学校办成一所现代化、高品位、有特色的,跻身省一流重点中学行列的,在全市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办学声誉并具备实验示范作用的新型省一级重点中学。 鄞高讲坛:为学生增加知识、点拨智慧。
英语小班化教学
夏秋午睡 春冬长跑 从2003年7月开始,学校由政府全额投入超亿元新建,地处鄞州新城区,占地约180亩,建筑面积五万五千余平方,计划办学规模36班,在校生约1600人。全面实行中小班教学。政府对鄞州高级中学的办学寄予着极高的希望,同时也给予了尽可能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将鄞州高级中学办成一所现代化、高品位、有特色的,在宁波市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和地位,在若干领域具有试验示范作用的新型普通高中,是全区上下的共识。
鄞州区是基础教育的强区,教育均衡化特质明显,全区8所普通高中已有4所被评为省一级重点中学,除本校新建,其余均为省级重点中学。各校教育质量普遍较高、综合实力强,因此办学竞争激烈。 学生:拥有健全的品行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一个不同程度的爱好和特长,身体健康。每年高考近100%学生上线,40%左右学生上重点大学录取线。在各级各类学科、艺术、体育、科技等特长竞赛中有一批学生获奖。
教师: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师资队伍。拥有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有影响的一定数量的名师和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拥有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20%。5-10%的教师有过国外考察或短期培训经历。教师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师乐业安居、身体健康、有成就感。
学校: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制度完备、富有特色,全面教育质量高,五年内形成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体系、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稳固优质的生源和独特的学校文化。力争首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基本水准,确立鄞州高级中学的办学声誉。确保评上省二级重点中学,争取学校的综合实力达到本市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基准。 第一个五年是学校的立基固本之年;第一个五年是学校的立足生存之年。
坚持办学方案中确定的精品办学、特色立校的办学策略。坚持把教学品质视为学校的生命,使全校教职员工牢固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至上而下根据岗位职责建立学校品质保证体系,以高品质的管理造就高质量的学生。自始至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视为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支点,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尊重教师、要求教师、发展教师,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建立一套引进、任用、培养、考评和选拔教师的有效机制。打造以“中小班教学”、“英语强势”、“书香校园”和“学生成长档案袋”为主的教育亮点,通过引进特长教师,开设特色课程,构建特色课堂,开展特色活动,建设特色文化,经营鄞州高级中学的特色品牌。以优秀学科组建设为基础、优质常态课建设为核心、以名优教师培养为把手,不遗余力狠抓教学质量。 全面实行中小班教学,英语教学推行不超过24人的小班化教学。以现行课程体系为依据,以新课程改革为参照,构建以必修、选修、活动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国家标准开足必修课程,确保基础性课程。待客观条件许可,即专设阅读课、英语口语课和研究型实验课等特色课程。
建立完善学校选修课程结构。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选修课题,完善选修办法,保证选修课题数量和质量,编订《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选修课指导手册》。试行选修学分制度,将学生选修学分作为学生奖学金、评优及毕业的必备依据。
活动课实行俱乐部制度。编订《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活动课程俱乐部会员手册》,科技、艺术、体育、学科竞赛、社团等特色活动实行俱乐部制,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可以作为终身爱好的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体验性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劳动课。充分利用社会、社区教育资源,保证每年开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讲座,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及学生发展需要,做好“培元工程”,办好“培元班”,使“培元班”成为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品牌。落实培元班的管理、教学、辅导责任,灵活调整“培元”课程,制定《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培元班”管理手册》,使培元班的选拔、施教、管理制度化。
确立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的通识。以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为基础、优质常态课建设为核心、以名优教师培养为把手,以教学质量评价奖励办法为保障。不遗余力狠抓教学质量。
以教风、教艺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重点,以课堂教学、个别辅导为突破,以多种形式的学科活动为载体,推进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每学期推出优秀教研组和优质备课组,制定《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比奖励办法》。
在强化教学常规检查同时,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为教师的教学创新营造自由空间。对于考评优秀、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实行常规免检免查。
健全学校听课、开课、评课制度,全年实行推门听课,倡导主动开课、听课不打招呼的氛围,教研组经常性组织评课,做到听课、评课、开课有记录。
加强教研活动的规范化,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主题、有特色、有总结。继续实行“教学开放日”活动,继续开展“与名校同行”活动,争取和名校教研组建立帮扶联系。通过优质常态课评比,形成校内“教学明星”队伍。有计划引进高质量、高规格的各级大型教研活动,拓宽教师教学视野,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提供机遇。
加强考试研究,由教研中心组织骨干力量进行高考命题研究,搜集模拟资料,建立研究性题库,邀请高考研究专家来校讲座;加强应考策略研究,注重对学生的考试心理和考试技巧的辅导。从青年教师到老教师,定期进行高考模拟测试,测试成绩列入教师考评项目。
推行学情分析常规化,重要考试后,由年级组负责召集学情分析会议,教务处和教研中心参与指导。每班必须有学情分析报告,份要落实到学科、落实到学生。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奖励办法,将教学质量与教师的绩效资薪挂钩,在学校财政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不断加大教师教学业务型竞赛和高考成果奖的奖额。 自始至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视为学校学生发展的支点,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尊重教师、要求教师、发展教师,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建立一套引进、任用、培养、考评和选拔教师的有效机制。
加大引进名优教师力度,区教育局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名优教师引进的安置补贴。实施学校的教职工“安居工程”,在现行政策环境下,本着使全体教师安居乐业的愿望,试行安居补贴。
应届优秀大学生的招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向引进优秀的名牌大学毕业硕士方向靠拢;在教师引进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学科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和地域结构。
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制度。形成教师的始业培训、专业培训、师德培训为构架,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师训机制,争取部分优秀教师赴国外考察和短期培训。
加快新教师培养步伐。做好校内“师徒结对”,评选优秀对子。为每学年在教育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新教师设立“新叶奖”。每年抽出适量资金,争取和市特级教师协会建立帮扶关系,能成为市特级教师协会的教师培养实验基地。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考试,积极参加宁波市特级教师带徒活动。全力支持各学科邀请省内外名师来校访问讲学。
制定并逐步完善《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教职工考核评聘办法》,以制度形式确保师资队伍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确保教师多劳多得、质优多得,合理拉开教师收入差距。坚持以学生满意、德才兼备、专业加特长作为考评教师的基本标准。
提升教师的教研意识。贯彻在教学中科研的教研指导思想。坚持教研和课堂结合、教研和学生结合、教研和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科特色建设相结合。根据学校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思路,优先确立“中小班”教学模式、“英语强势”学科建设、“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数字化管理等相关的课题。
依据《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教职工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设立专门的教科研成果奖,教研成果列入教职工学年度考评。鼓励教师以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不断积累教研成果,全力支持教师著书立说,对于确有学术价值的教师个人著作可由学校联系出资出版。 建立完整的学校决策、议事、监督制度。教代会作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学校重大决策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校长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赋予的权力及教代会通过的决议依法管理学校。学校成立顾问团,聘请专家担任决策顾问。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学校的重大决策须报请党支部酝酿讨论,保证党组织对学校管理的全程领导和督促。
除教代会制度,为了保证教职工正常的参事议事、民主管理学校,设置议事厅,学校定期确立议事主题,共商学校大计。为表彰在学校政策制定过程中表现积极、意见和建议被学校采纳的教职工,设立“金点子奖”。
学校的重大决策、财务、招生、评先等依据国家规定实行校务公开,接受民主监督。对于在教育管理中有重大决策或管理失误的,可以由教代会启动弹劾程序。
建立并不断深化、细化《鄞州高级中学教职工职责规范》、《鄞州高级中学绩效工资实施办法》、《鄞州高级中学教职工考核评聘办法》、《鄞州高级中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及分配制度。注重细节管理,力求教育教学管理有据可依。
着手干部队伍的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队伍的举荐、考察、任用制度。试行校内干部述职、民主评议制及重大责任事故主管问责制;在教职工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试行中层岗位竞聘。逐步充实管理队伍,加强干部队伍的培训,提高部门独立决策、独立管理的能力,加强各部门分管工作的计划性,强调重在落实,成在细节,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制定部门工作考核办法,干部能上能。
强化管理中的职责权关系,加强部门职能意识,强化部门管理权限,逐步提高与部门工作职责相符合的责任薪资和岗位津贴。 建设“全员德育” 、“体验德育”和“爱心德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主题活动,活化德育活动的载体。通过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德育和周末大舞台的结合、德育和主题班会的结合、德育和特定时期节日的结合、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等途径,开展“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科普教育”等德育主题活动。以“爱情课堂”(青春期教育)、“形象大比拼”(养成教育)、“我的心事有谁懂”(心理健康教育)、“模拟法庭”(法制教育)等诸如此类的创新的德育形式变德育知识为德育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自主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机制。实行德育量化考核,通过德育量化考核让学生确立对自己的言行和成长负责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利用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建立“学长团”,帮助学生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学会自我管理。
建立并不断细化全员德育制度,设立全员德育奖,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落实育人责任,将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和每一位任教者的工作业绩挂钩。
提倡“爱的教育”,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教育是爱的事业”的共识,全面关心、爱护和要求学生。设立“爱心基金”。
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渠道。成立家长委员会。联系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劳动基地。
制定《鄞州高级中学“学生成长档案袋”实施方案》,做好“学生成长档案袋”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制定落实《班主任职责规范》、《班主任学期考评细则》和《班主任工作常规》的基础上,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艺术的培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水平。班主任队伍建设“四个一”——每学期组织一次外出考察学习、和每一位学生一次以上谈话、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个教育案例。确保班主任待遇,在岗位津贴、聘龄津贴、考评等方面向班主任倾斜。造就一支有视野、有水平、有爱心的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建设以“学习化”为内核的“书香校园”。根据办学方案,逐步建成有特色的文化走廊、全开放的师生图书馆、文化艺术厅、学术研究中心和“学术吧”;启动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和办公室的文化建设,让让书籍走近学生从而让学生走进书籍。在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书香校园”工程,设置“读书座”,开辟“书香角”,设立“阅览窗”。结合硬件建设,开展全校性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读书作为考评教师的指标之一。每年设立“读书周”,邀请专家开读书讲座。涵养学生的书生人格。 依托政府的投入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在五年内全面完成学校的各项应加安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校内环境和学校周边环境。
完成校内所有教育教学场所的现代教育设备添置。建成适合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室、实验室、活动室、报告厅、演播厅、机房、电子阅览室、小班化特色教室。
建成机器人俱乐部、车模俱乐部、生物标本室等特色活动室。
建成集网络、电话、电视、校园印象、安防为一体的信息中心。完成高规格的校园网建设,实行教育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实现管理、办公、教学、考评、消甚至是家校联系等的网络化、一卡通。成为省内外数字校园数字化管理的示范。
建成集阅览、借书、购书为一体的开放型图书馆。在现有建筑条件下,逐步完善艺术中心的设施设备,建成专用的音乐欣赏室、艺术创作室、健身房。
建成适合训练、比赛、集会合一的可拥有一千余座位的大型球类馆和室内游泳馆。
建成适合训练和活动的网球场。
制定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办法,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逐步完善生活设施,完成一、二、三餐厅的简易装修和环境布置工作。加强餐厅的卫生和食品质量管理,健全善管会职能,有效控制菜价,力争师生满意。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学校超市,依托名牌超市,尝试超市运营新模式,方便师生生活。
在市政供热不到位的情况下,在2006年上半年确定并实施学校供热方案。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初步形成有防护带、课间休闲区、沿河晨读区、对岸生态林构成的校园绿化环境格局。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校内合理布置艺术小品,增加环境品位。在第一期“筚路蓝缕”植树活动的基础上,继续鼓励师生参与校园绿化建设,开展集创业与绿化为一体的建校绿化活动。
开展节能活动,提倡节约校园,拟定用电用水标准和电器设备的使用时限,加强检查,将节约和师生考核挂钩。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坚决推行校内垃圾分类处理办法,提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② 宁波市第三中学的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33个班级,学生 1400余名,教职员工130人,有省特级教师2名,市骨干教师4名,中高级教师90人。教师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涌现了一批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楷模以及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强,已经连续两届获得宁波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③ 宁波市解放南路小学的取得成就
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我校逐步完善了科普育人机制,增强了学生的科普意识,促进了学生科普能力发展。在理论上,出版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研究》一书,获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在实践上,科普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近300多人次的科技比赛获奖,1项发明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1项科普活动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二等奖,5名同学获得了市科技英才奖,曾被《宁波日报》誉为“科技英才的摇篮”。学校获得了中国青少年科普活动实验基地、示范学校、全国雏鹰红旗大队、省绿色学校、省“科技节优秀组织奖”、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市环保模范学校、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十件新事、市教育创新奖、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40多项集体荣誉称号。
④ 宁波市第七中学的现任校长
崔景刚,男,1971年1月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8月李惠利中学曾任年级组长、团委书记等职。1999年8月宁波四明中学曾任政教主任、副校长等职。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任宁波曙光中学校长、书记,现任宁波市第七中学校长。获得宁波市第四批名校长称号,曾被市教育局评为课改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市政府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个人,被宁波大学、市教育学院聘为省“领雁工程”骨干校长培训班实践导师。撰写的论文《学习不良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开展特色健康教育,塑造特色校园氛围》、《初中生学习策略使用特点的调查研究》等多篇论文发表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中国经济信息》、《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主持的课题《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办法矫治初中生学习问题行为的研究探索》、《促进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等获得大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奖、大市教育成果奖。
⑤ 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在全省率先开展整体教育改革实验,相继进行“审美教育”、“数学建模”和“选择教育”等全国或省级立项课题的实验研究,科研成果荣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与日本的长冈井市和德国的亚琛市缔结友好关系,进行教育交流,是宁波市最早对外开放的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整体教育效能,在德、智、体、美和实践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个性特长鲜明、学习潜力充足、具有审美情操的高素养学生。同时,为宁波师范学校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实验基地。
⑥ 急求一份关于宁波的城乡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占大头
据该市劳动保障部门调查,余姚市共有法定年龄段(女16至50周岁,男16至60周岁)内的劳动力47.06万人,公务员、事业单位及省部属单位人员2.62万人,外来劳动力25.53万人。由此可见,余姚城乡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0%。其中,农村劳动力39.3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3.6%,比重很大。城镇劳动力7.67万人,只占16.4%。
失业率
农民低于市民
据调查,在余姚市的47.06万名城乡劳动力中,有42.51万名就业,其中城镇6.51万人,占15.3%,农村36万人,占84.7%;全市尚有2.02万人失业,全社会失业率为4.5%。其中,城镇失业人数6229名,失业率为8.2%;农村失业人数为1.4万人,失业率为3.5%。不难看出,农民的失业率低于城镇人员。
岗位多
余姚人外出打工少
调查表明,由于余姚经济发展迅速,岗位资源丰富,绝大多数余姚人在本地就业。经调查,在42.51万名就业人员中,市内打工的39.77万人,占到了就业总人数的84.51%;市外打工的2.74万人,仅占5.49%。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成了就业的主渠道,吸纳了28.12万名城乡劳动力,占就业总人数的66.1%。
当务之急
提高劳动力素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余姚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绝大多数城乡劳动力有了工作,生活基本稳定。然而,下面的一组调查数据,却让人难以乐观。
首先农村劳动力多,低水平就业、不充分就业还比较普遍。在39.38万名农村劳动力中,7万余人尚处在低水平就业和不充分就业状态,其中约有3万人从事非正规就业,靠做钟点工、季节工等临时性工作为生,就业稳定性差。其次是文化程度低,全市有83.4%的适龄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另外,有技能的职工少,中高级技工更是稀少。劳动力中轻视学技术的现象相当普遍,据统计,在2.02万名失业人员中,暂无技能培训意向的有1.92万人,高达94.71%。
人人有工作,必须以人人有技能为基础;转移农民,还得提升农民。余姚市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快转岗就业的步伐,为农民洗脚上田铺平道路。
⑦ 宁波市鄞州中学的办学成果
高考成绩 2012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理科一本上线人数325人,重点率81.25%;文科一本上线人数61人,重点率88.4%;文理合计一本率82 .3%。
2013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理科一本上线人数325人,重点率81.1%;文科一本上线人数33人,重点率66%;文理合计一本率79.4%;1人获厦门大学艺术特长生高考降分22分资格,获得此资格的同学宁波仅有两名。
2014年,该校理科共381名同学参加高考,330人上一本线,理科一本率86.6%;文科共有76名同学参加高考,65人上一本线,文科一本率85.5%;文理合计一本率86.4%;体艺共有4名同学参加高考,全部上一本专业学校录取线;6位业余AP班同学,有4人被美国前50名大学录取;其中文科有四位同学进省前100名,史珂同学724分,排名第9;朱家荣同学720分,排名第13;杜妲仪同学713分,排名第34;叶学雯同学706分,排名98;理科俞旭东同学通过竞赛已被北大预录取。
2015年,该校理科共330名同学参加高考,297人上一本线,理科一本率90%;文科共有111名同学参加高考,89人上一本线,文科一本率80.2%;文理合计一本率87.5%;体艺共有17名同学参加高考,基本上都上了一本专业学校录取线,其中体育1名学生在全省排名第16,1名学生排在19名;有5人被北京大学录取,还有一大批学生被国科大、复旦、上海交大、中科大、浙大提前批录取;其中,有3名学生进全省文理科前100名,理科徐祺同学排名40名;张之远同学排名64名;文科张颖同学排名第93名。 学科竞赛 时间学生赛事名称获奖情况/荣誉2014年1月潘丙翔全国化学竞赛(初赛)二等奖 汪林磊第三十届中学生物理竞赛(鄞州区)三等奖 岑雪聪第三十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宁波市)二等奖 华丹琼浙江省化学竞赛(鄞州区)三等奖 童谣一等奖 俞佳楠浙江省物理竞赛(鄞州区)三等奖 2014年8月虞浩磊2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崔嘉彦、张志聪二等奖郑浩、胡憾等4人三等奖 2014年11月徐邵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郑可、梁楚等9人全国二等奖应思豪、戴拓等13人全国三等奖 备注:以上为部分学生学科竞赛成绩 其他竞赛 时间学生赛事名称获奖情况/荣誉2007年4月孙天宇第二十一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08年11月屠乐天、蔡俊歆第二届“VEX亚洲机器人联盟锦标赛银牌 2013年1月徐志杰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二等奖 2013年7月王喆、徐宁第8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机器人超级轨迹赛全国二等奖周豪、张俐辉遥控机器人擂台赛全国冠军 2014年5月戴拓2014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 2001年3月,该校赵嫣萍老师《做人与作文的互动关系——中学生作文的当代内涵初探》一文获第四届“师魂杯”全国优秀教育论文大赛三等奖。
2005年10月,该校技组乐天硕老师在2005年度浙江省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2006年10月,该校刘海老师负责的《重点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发展性研究》课题获2005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年2月,该校政治组朱云方老师的《班级生本化和谐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鄞州区第十一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8年1月,该校汪纪苗老师的教学设计《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王建平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问题》、何春芬老师的教学设计《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获浙江省教研系统三项教学评比一等奖;姚玮董老师的教学设计《蜀道难》获二等奖;王仕杰的教学设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刘海的教学设计《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获三等奖。
2009年6月,由该校朱云方老师负责的《班级生本管理模式的构建与研究》荣获宁波市第六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由刘长林老师负责的《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化学探究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荣获三等奖。
2011年10月20日,在宁海中学举行的2011年宁波市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中,宁波市鄞州中学语文组岑斌老师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2013年,该校生物组三位教师在鄞州区高中生物学科教师解题能力竞赛活动中获奖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
2013年至2014年,在鄞州区第十五届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复评中,该校两位老师的《基于自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两项课题分别获的一等奖和三等奖。
2014年,在宁波市高中生物学教学活动评比中,该校1位老师获一等奖。 校训 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追求和谐
崇尚科学: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弘扬人文:传承和发扬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等各种精神文化现象。
发展个性:与时俱进、创新思维,使个人的魅力独特。
追求和谐: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为家庭、为校园、为社会营造一种和谐氛围。 校徽 宁波市鄞州中学的校徽内圈部分是一个类似于“鼎”的标志和学校的创办时间“1952年”,外圈的上下部分分别是该校的中英文名,两边分别有两颗五角星,采用白色作为背景,深红色作为唯一颜色标志,体现该校师生纯洁、独特、一心一意的办学思想与追求。 2015年4月8日,该校地理社和推理社联手,打造了“步步为赢”拼图活动。
5015年5月,模拟联合国协会组织系列校内会,会议贯彻了该校模拟联合国协会“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良好氛围”的宗旨,秉持“发展、务实”的精神,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自身见解并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加深对政治时事思考的舞台,更是互相协作交流的平台。
根据2015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16个。 推理社模拟联合国气候酷派音悦社漫画社心理社天文社话剧社英语社萌芽记者团萌芽广播站萌芽电视台街舞社书文会爱心社摄影社
⑧ 黄孟轲的教育实践
黄孟轲老师从教三十年,在语文教育上大胆走出一条改革创新的路子。他把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现已逐渐形成了“立足树人,培育思维,注重审美“的大语文教学观。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著名特级教师方仁工等专家先后对他的写作审美教育及大语文思想尤其是“人生与作文”的创新改革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走出了一条真正的教学新路。《人生平台上的语文》、《中学作文案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人生与作文》等教育教学专著出版后产生良好的反响,受到同行的好评。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他还另外选编一套《文学的魅力》的语文读物,深受学生欢迎。 他主持的语文教育成果获得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一、二等奖,又获全国中语会首届“语通杯”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被评为全国中语会首届语通杯“优秀实验教师”奖。黄老师任教的历届高中毕业班高考语文成绩优秀,多次为宁波大市第一。指导的200多篇学生习作在《当代》、《中国校园文学》、《作文通讯》等报刊发表,指导90余篇学生习作在全国新概念等作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他指导培养的学生岑孟棒、王文雅、高昭军、高一洋等8位学生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大奖,其写作才能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被《萌芽》杂志等媒体誉为中国“80后”重要作家。他获得全国最佳作文指导奖与一等指导奖等十余次。
⑨ 宁波近几年来的变化有哪些
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从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农民了。统计显示,1978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9元,30年后的200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051元,是30年前的78倍。 在过去30年里,借改革春风,宁波广大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农村环境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07年宁波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400亿元,与刚实行改革开放的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24.4%。工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比重从1978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87%。此外,宁波市还形成了十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经比例从1978年的66:34调整到了目前的42:58。 农民收入大幅提升。1978年,宁波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9元,1998年突破1000元,2007年首次突破1万元,达到10051元,比上年增长13.6%,已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两位数的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29:1缩小到2.219:1。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达85%以上。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宁波市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截至2007年,宁波市已建成全面小康村222个,环境整治村1517个,总数接近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二。 农村服务不断健全。宁波市已提前实现了村村通硬化道路和客运班车的目标,基本实现了让农民喝上清洁安全饮用水的目标,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如宁波市滕头村去年被评联合国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全市象滕头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统计显示,2006年宁波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稳居浙江省第一,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度已达83.2%,比浙江省、全国分别高出15.1和43.3个百分点,并连续三年位居浙江省之首。
⑩ 惠贞书院的所获荣誉
惠贞获奖记录小览:
序号 获奖年份 荣誉称号 授奖单位
1 1999 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浙江省教育厅
2 2001 第三批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 宁波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3 2002 2001年度“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 宁波市教育局办公室
4 2003 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 宁波市教育局
5 2003 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初中) 宁波市教育局
6 2003 2002年度市直属“行为规范达标学校” 宁波市教育局
7 2003 2002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宁波市教育局
8 2003 2001—2002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宁波市教育局
9 2003 宁波市首届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三等奖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10 2003 第四轮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 宁波市教育局
11 2004 2003年度先进团组织 共青团宁波市委
12 2004 江北区A级示范化食堂 宁波市江北区卫生局
13 2005 2004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江北区文教街道
14 2005 宁波市首批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宁波市教育局
15 2005 2004年度城管环境卫生先进单位 文教街道
16 2005 宁波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宁波市教育局
17 2006 数学信息语文星级学科教研组 宁波市教育局
18 2006 江北区第二批平安校园达标学校 江北区教育局
19 历年进效实毕业生人数 01进效实35人,02进效实53人,03进效实72人,04进效实62人。
20 前两年上省一级重点分数线情况 2005届上省一级重点人数104人,比例53%;2006届上省一级重点分数线人数117人,比例49%
现在已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