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发明专利和获奖
1. 发明专利“一种苊衍生化合物及其用途”,2002.6;
2. 发明专利“制备苊衍生单一手性物的方法”2002.7;
3. 发明专利“从杂醇油或混合戊醇中同时分离提纯外消旋光学戊醇、光学活性戊醇、异戊醇的方法和装置”, 2002.8
4. 发明专利“环境情报快速感应型靶向式控制释放微囊”,2001
5. 国际专利“ Functional particles and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 plasma treatment methods”, 2002
6. 发明专利“固定微生物的多孔膜微囊载体”,2002
7. 发明专利“用新型硅橡胶复合膜制造低醇或无醇原汁发酵酒精饮料的过程技术”,2002
8. 发明专利“致密皮层-多孔支撑层聚合物复合膜的一种制造方法”,2002
9. 发明专利“固定微生物的多孔膜微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2003
10. 发明专利“智能化手性拆分亲和膜及其制备方法”,2003
11. 发明专利“细胞坏死信号识别型智能给药载体”,2004
12. 国家二类新药盐酸布替萘芬新药证书,2002
13.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垃圾制有机复合磷肥新技术3万吨/年工业性试验”,2003
14. 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
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科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 2008至201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4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发表文章52篇,SSCI和A&HC18篇,大大提升了我院在学校及全国高校中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竞争力。在“211丛书”中出版的许多著作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四川省等不同等级的社科成果奖。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6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计32项;以及教育部优秀教材奖、省教育厅奖等其它奖多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比较文学) 。
㈢ 饱倍儿真的是四川大学的科研成果吗怎么会商业化。
任何减肥药都不管用,要是管用韩红嘉玲早就瘦下来了。
㈣ 杜学元的科研成果
(一)著作
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
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
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
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
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67.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
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
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
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
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
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
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
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26.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
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78.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
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
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
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
(二)论文
◆1986年
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
◆1989年
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
◆1991年
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
◆1996年
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
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997年
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
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
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
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
◆1998年
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
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
◆1999年
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
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
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0年
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
◆2001年
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003年
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
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cation (HK),2003(16).
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004年
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
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
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
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
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
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
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
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
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
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
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
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
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
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
◆2005年
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
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
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
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
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
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
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
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
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
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
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
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
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
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
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
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
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
◆2006年
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
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
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
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
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
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
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
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
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
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
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
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
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
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
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
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
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
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
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
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
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
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
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
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
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
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
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
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
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
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㈤ 李洪涛的科研成果
主要科研项目及成果:主持教育部资助项目1项,工程科研项目2项,参与锦屏、瀑布沟和向家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的主要在研项目:(1)基于能量原理的爆破地震效应及安全评价(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绵竹市绵远河徐家坝堰塞湖处理工程应急处理方案设计(3)瀑布沟水电站伽哩俄呷料场开挖爆破舍勒村民房振动安全监测。目前参与的主要在研项目:(1)向家坝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爆破试验及爆破安全监测,(2)大岗山水电站坝顶以上边坡工程爆破试验及爆破安全监测,(3)大岗山地下洞室开挖爆破试验、爆破安全监测及围岩松动圈检测,(4)复杂地质条件下水电站超大型地下厂房开挖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水集团资助),(5)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陡边坡稳定分析及施工技术研究(中水集团、四川省资助)(6)大型调压室竖井群岩爆、有害气体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水集团资助)获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奖励:(1)200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2008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2008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最近五年中担任的主要课程:钢结构,钢结构课程设计,水利土木工程施工。最近五年发表的主要论著:近五年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书籍一本,主要有:(1)李洪涛, 卢文波, 舒大强, 杨兴国. 隧洞开挖爆破地震反应谱特征研究. 爆炸与冲击, 2008, 28(4):331-335(2)李洪涛, 杨兴国.利用窗函数进行爆破振动功率谱的平滑化. 爆破器材, 2008, 37(5):1-3.
(3)李洪涛, 卢文波, 舒大强. 朱传云. P波作用下的衬砌混凝土爆破安全振动速度研究. 爆炸与冲击, 2007, 27(1):34-39. (4)李洪涛, 卢文波, 舒大强. 不同类型钻孔爆破的地震反应谱特征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 2006, 27(SUPPL):103-106. (5)李洪涛, 卢文波, 舒大强. 小波分析在爆破振动加速度推求中的应用. 爆破器材, 2006, 35(5):4-7.(6)李洪涛, 朱传云, 卢文波, 舒大强. 白莲河水库第二溢洪道自溃坝爆破拆除振动安全监测. 爆破, 2006, 23(3):78-80.(7)李洪涛, 舒大强. 爆破震动衰减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8(1): 79-82. (8)郑娟, 李洪涛. 施工机械对地下洞室开挖方法的影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10): 44-46.迄今为止获得的主要荣誉: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水利水电学院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四川省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优秀学员。现任学术兼职:四川省工程爆破协会会员,四川省水电工程学会施工专委会会员
㈥ 李文泽的科研成果
一、专著
梦溪笔谈全译(合作),45万字巴蜀书社,1996
《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宋文学部三、辽金文学部,240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该书总共1200万字,由曾枣庄先生主编,本人任副主编之一,曾获2000年国家图书奖)
宋代语言研究,36万字北京线装书局,2001
《宋人年谱丛刊》(合作),500万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二、论文
辽代的官方教育及科举考试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4
司马光文集版本考述台湾大陆杂志,99卷2期。
宋代语言中的同义词聚合四川大学学报,2001、1
宋代的文字学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巴蜀书社,2001
现存司马光集版本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2
深裘大马歌悲风——金代诗词文学创作论略四川大学学报,2002、4
宋代公牍用语例释汉语史研究集刊第5辑,巴蜀书社,2002
金代女真科举考试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3、3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金代文学创作论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北京线装书局,2002
㈦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科研成就
学院一直坚持教学、科研、艺术创作并重的原则,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近五年来,学院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境外合作研究项目5项;出版高质量学术专著近40部,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及CISS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2007年5月,学院创办了《艺术》学术刊物。同时,学院高度重视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成果合理运用于教学中,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学院推行了“专业拓展计划”,由学院教师或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导师,以项目制为基础展开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取得良好效果。
㈧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科研成果
2005年,学院纵向和横向项目科研经费都达到了历史新高,科研的发展和科研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各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本年度SCI收录论文8篇,EI收录论文38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组织专题学术讲座十余场,聘请兼职教授9人。2005年8月,在苏显渝教授的全力引荐下,我院有幸邀请到现任国际光学学会副主席,德国Münster大学生物物理实验室主任,国际生命科学中的光学学会创始人和第1、2任主席,现任该学会名誉主席的Gert von Bally教授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和交流活动。
2005年,我院在纵向项目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院黄卡玛教授获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苏显渝教授获准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1项。另外在部、省级项目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㈨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十五”至2010年科技工作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至今,学院共承担,完成科研项目230余项。其中,“八五”攻关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项目39项,总科研经费超过亿元。已鉴定的科研成果7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MDSL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DRS航管雷达模拟机”),获省部级奖30余项。获成都市科技进步奖和其他奖20多项。累计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出版其他书籍50多本。
㈩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的科研成果
化学工程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学院主编教材获国家一、二等奖共计8项。
科学和工程研究方面,学院建立了从化工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转化、从化工工艺开发到化工设备设计的一体化科研体系。化工学院的基础研究集中瞄准学科前沿,在多相流传递过程、反应工程、膜科学与分离工程、分子计算化学与反应动力学模拟、冶金工程与设计、生物柴油与可再生能源、等离子化工、构型反应装置与催化剂工程、电子材料、低碳技术、化工过程装备等领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团队。近四年,学院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面上基金18项,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973”、“863”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基金支持;累计发表SCI/EI论文530余篇。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及部(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亿利达科学技术奖1项,发明专利150余项。2010-2013年,到校科研经费累计超过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