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城市风道有过成功案例吗
——尚缺统一标准,各地均在摸索,国内应该没有成功案例。
目前,广州市正在编制的《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中也明确要求,确定广州市主导风向进入城市的主要廊道,提出城市“造风、聚风、通风”策略,建立广州市城市风廊、水廊、绿廊、视廊等。
国外城市关于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和研究开展较早,已有许多成功案例。
(1)德国的慕尼黑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伊萨尔河沿西南-东北方向从城中穿过,绵延13.7千m 。慕尼黑距离阿尔卑斯山北麓约有45千m ,海拔高度约为520m ,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降水量较大,经常会下暴雨。实践发现,充分利用临近阿尔卑斯山的地理优势,将山上干热的焚风引入城市,能很快改变城市温度,甚至在冬季也是如此。慕尼黑利用伊萨尔河建成5条城市通风廊道,通过这5条城市通风廊道可以连通城郊,焚风直接从城市中穿过,能把城市内部的污染空气吹散稀释,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和热污染问题。
(2)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
马斯达尔城是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借助人工运河,形成水廊,引入凉爽的海水进行降温,还运用气候学、城市规划的原理,设置风廊,引入通风,改善局部小环境。在城市北部边界适当开放,并设置长短不一的凹形带状空间,形成朝向北方的风廊系统,便于引入来自北部波斯湾凉爽的空气流,改善城内微气候,风力的进入还可以促进运河水体的蒸发,进一步降低气温,促进了城市局部气候的改善,并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极端气候的侵袭。
(3)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
马斯达尔城是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借助人工运河,形成水廊,引入凉爽的海水进行降温,还运用气候学、城市规划的原理,设置风廊,引入通风,改善局部小环境。在城市北部边界适当开放,并设置长短不一的凹形带状空间,形成朝向北方的风廊系统,便于引入来自北部波斯湾凉爽的空气流,改善城内微气候,风力的进入还可以促进运河水体的蒸发,进一步降低气温,促进了城市局部气候的改善,并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极端气候的侵袭。
(4)德国斯图加特
斯图加特是德国内陆的一个工业城市,由于盆地型地理环境的限制,常年风速微弱,大气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为治理空气污染问题,斯图加特市利用常年微弱季风将西南部丘陵地区的新鲜空气引入市区,在丘陵边缘布置了 4949hm2 的放射状城市森林系统 建设了一条长 8km,面积 200hm2 的绿带,把斯图加特市的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串接在一起形成连续的空间序列。由于风道规划合理,加上政府在能源、交通等方面采取的措施,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斯图加特转变成为全世界污染防治的模范城市。
(5)日本福冈市
福冈市以缓和热岛效应、吸收CO2、净化空气为目的,从城市层面与片区层面开展了城市风道建设。在城市层面上,保护城市范围内的大面积水域和森林以形成风道通过沿河建设绿化带将北部博多湾产生的凉爽海风导入城市通过保护森林带及其向城市建成区延伸的丘陵地带、建成区内的树林地、农用地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公园等,将山风导入城市内部。在片区层面上,加强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化的建设,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6)日本旭川市
旭川市地处北海道中部的上川盆地,全年风力较弱,严重的热岛效应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为改善城市环境,旭川市实施了风道计划,利用绿带分割城市热岛,将市区内的神乐冈和常磐公园作为较大的冷空气生成区,整合市内较小的街头绿地和花园作为冷空气的有效补充区。此外,旭川市还将街区内的河流与周围绿化相连接,拆除阻碍风道的大型障碍物以保证风道畅通。旭川市城市风道的建设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并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B. 望着雾霾的天气引出自己的思考大作文
最近一段时间,最引人关注的当属“雾霾”天气。今年入冬的一场超级雾霾席卷大半个中国。104个城市中毒“沦陷”,平均雾霾天创52年之最;许多城市深陷十面“霾”伏。
金华也在前段时间刚经历了一个灰头土脸的周末,本月6日和7日,市气象台连续发布两个霾橙色预警信号,这在我市尚属首次。7日,金华的PM2.5指数一度高达510,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即“爆表”,该天的平均指数达到了482,列全省第一。
出现如此严重的雾霾天,并不是一个城市的过错,是全国大范围的区域性雾霾天气所致。近年来,全国平均年霾日数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尤其是以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更为迅速的中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在受雾霾影响的城市,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100米,造成了当地的航班停飞、道路封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明显增加,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一、雾霾的概念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也称灰霾,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霾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重点城市灰霾天气监测结果显示,组成霾的粒子极小,颗粒物PM10尤其是PM2.5是霾的最主要组成部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煤炭燃烧、机动车尾气、扬尘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雾本身不是污染物,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低层空气中的水汽与霾相结合,形成雾、霾的混合物。
二、防治雾霾的规划思考
雾霾是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过度排放物在特定气象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解决雾霾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行节能减排,使用无污染清洁能源。同时,城市大面积雾霾的产生与城市规划布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有关,是对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检验。城市雾霾促使我们对传统城市规划进行反思,并对未来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针对金华市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如何做好雾霾的防治工作,仍需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从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及城市高层建筑布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合理规划城市结构,预留控制城市风道
城市通风廊道也叫城市风道,就是在城市建设生态绿色走廊,在城市局部区域打开一个通风口,让郊区的风吹向主城区,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把大气污染物吹出去,对城市的雾霾会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还能改善微气候环境,夏天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通风廊道”更多的是一种对城市结构的改造。
构建大尺度的“城市通风廊道”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绿色廊道。在规划布局上,根据城市主导风向设置通风廊道,从远郊及市区打通城市风道,沿城市快速路、公路、铁路、河流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并严格控制其建设行为,从而形成绿地风廊、道路风廊、河流风廊。如市区开展的城市绿道网建设,三江六岸绿化廊道建设等均很好的构建了城市的通风绿廊。
二是建设被誉为城市“绿色项链”的环城林带。在污染物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就可以增加污染物扩散的速度,而环城林带是全年四季360°的绿色廊道,任何风向吹过可形成城市风道。金华特殊的区域盆地位置,常年平均风速偏小,而随着城市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阻挡了空气运动和城市风道,严重的影响城市通风散热。金华总体规划对城市三环预留了一定宽度的环城林带,但在城市细化建设时,有些地方并没能完整的按要求控制下来,相反在一环、二环周边高楼林立,像大桶一样对主城区形成包围圈,使主城区污染物不易扩散,导致城市空气污染进一步加重。
三是严格控制城市风口,利用六大绿楔形成城市“穿堂风”。利用山体林地、河谷水道等自然条件,通过串联建设并采用建设限高等规划手段,形成开敞的空间和城市大“出气孔”。目前,金华主城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大部分生态通风走廊已基本形成,并正在发挥作用,可确保郊外的凉爽空气吹进来,把主城的热空气置换出去。同时,城市发展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导致六大绿楔逐渐吞噬的现象依然存在,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者复合建设将产生叠加效益,其整体的生态效益比起单纯的一项都要强。国内城市如杭州、武汉、上海等均已开展了构建“城市风道”的相关研究和建设,国外如德国慕尼黑、英国伦敦等均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了城市风道的问题。
相关的研究及经验表明,“城市风道”的建设,并不是临时设计做出来的,而是有赖于提前谋划,进行空间预留出来的。它也并不需要大拆大建,可以结合旧城改造、结合新区开发、结合具体项目审批、结合我们的公园建设、生态带来打造,有意识地逐渐完成。
(二)、有效组织城市空间,构建城市风道
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打造城市通风走廊,一方面要构建绿色廊道,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考虑气候环境特征,譬如道路走向、建筑布局应考虑城市的主导风向,为风留出一条条的通道。
金华近几年高层建筑量突飞猛进且布局无序,阻挡着风道的形成。金华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因此需要东西向道路来组织风道,而且最好能贯穿整个城市,否则风到了某一个地方,被建筑物阻挡,就要再向上“翻越”,延缓了去霾、散热的速度。如江北的锦绣金华,沿回溪公园西侧密麻的布置了一排高层建筑,夏天清凉的东北风原本可以长驱直入,经过义乌江还能夹带一些凉润的江风,顺江堤、公园、道路和比较低矮的建筑群,一路向老城区吹去,但随着回溪街锦绣金华成排成片的高层居住的建设,正好阻挡在风向由东往西吹去的行经路线上,导致风速急剧下降,加剧影响了城西片去霾和散热。
在城市不同功能区中,不同土地价值及开发强度,其高层建筑分布的密度及位置等有所差异,对于一些处于可能影响城市风道的城市功能区内,应当进行城市高层建筑的控制和分析,尤其100米以上高层建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较大。因此,针对城市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在城市重要风道及其周边需开展城市空间高度控制研究,如对三江六岸景观带沿岸进行高层建筑点位设置研究,既未雨绸缪地进行空间预留,同时又可控制并塑造城市天际线。例如:武汉市规划部门2005年曾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了“城市建筑规划布局与气候关系研究”。该研究即前瞻性的考虑城市开发建设与城市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从空间形态上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考虑地块建筑布局与风向的关系,顺应城市通道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出一条‘风走廊’,可以缓解雾霾天气的发生,减少热岛效应的产生。”徐匡迪说。
营造“通风廊道”,即需要控制高层建筑的高度和数量,在高楼林立的地方留出“大缺口”,让城市像人一样拥有“出气口”。预留风道,让风裹挟着污染物顺利出城。
在地块建设层面,目前欠缺在建筑布局中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考虑,成片高大建筑立项时,也未进行科学的气象论证,缺少对建筑物高度、朝向是否阻挡了城市风道形成的相关分析,使得城市大气难以良性循环运转,导致城市成为一座透风不佳的城堡,风进不来,霾出不去,成为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由于金华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建筑布局的最佳朝向为南偏西15度左右,若考虑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关系,有利城市通风的建筑布局应与城市街道存在一定角度,而在地块建设中,任由高层建筑按其南北向布置,将极易堵塞城市风道。因此,急需开展城市高层建筑布局与城市气候的相关研究,预留不同地块高层建筑空间位置,并研究不同用地性质建筑布局形式对城市风道的影响。如居住小区建筑的布置形式上,错位布局优于行列式;点式和条式结合,优于单一平面布局;面风向半围合式也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
下一步,建议围绕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及城市高层建筑布局等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尽快开展城市规划与气候关系研究,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2、尽快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使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有序;
3、开展市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修编和绿线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各类绿线的控制范围,并按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严格执行;
4、根据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加快市区公园、城市绿楔、环城林带的建设,构建以三江六岸绿带为骨架,城市绿楔为通风口,环城林带为360°通风廊道的生态绿地系统。
C. 什么是城市风道
城市风道又称城市通风廊道。主要作用是引风,导流,降霾,缓解强热岛效应。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城市风道的建设。如果没有在规划的时候考虑,后期风道的建设会比较麻烦。这时候,可以考虑人工干预技术,建立城市智能风道系统。
D. 城市建设通风廊道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通风廊道的作用,主要是为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它的形成对改善城市微气候、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作用。
E. 通风廊道的走向是怎么确定的
Ventilation corridor"
例句
对景洪水电站通风廊道进行了假设简化并绘制了网络节点图;
Put up hypothesis and simplification on ventilation tunnel and draw ventilation network nodes chart in Jinghong hydropower plant.
F. 在国外,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和研究进展情况是什么可以提供一下雾霾治理的防治计划及地方政策公告吗
1、利用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等清洁室内颗粒物粉尘
微尘传感器S7-L Smart Dust产品利用光学的对射原理,可以精准地检测出经过吸尘器的手柄或延长杆管道、扫地机器人、抽油烟机、粒子检测仪器等设备的通风管道中的粒子数量和浓度数据。
2、利用带净化功能的空调提升空气质量
勒夫迈粉尘pm2.5激光传感器模块LD15根据激光米氏MIE散射理论原理开发;可实现很高的分辨率和粒度分级。封装很小也因此适合集成到小型消费类设备中。另外它提供全面校准的数字输出,以及UART和PWM输出,很易于使用。
3、利用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PM2.5等颗粒物
红外PM2.5粉尘传感器模块GDS06利用光学散射的原理,获取颗粒物浓度大小。勒夫迈PM2.5粉尘红外传感器应用领域:带净化功能的空调,空气净化器,车载净化设备,便携检测仪,新风系统,智能检测仪等。
G. 如何规划建设通风廊道,沿线地区会否面临大拆大建
“禁在城市通风廊道上新建高层建筑群”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高层建筑群会增加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降低风廊空气流通效率,是空气流动的瓶颈区。二是风廊上高层建筑物迎风风速较大,有诸多弊端:高层建筑后部形成大面积静风区,夏季会异常闷热,影响舒适度;其后部的回流如果遇上有污染物,会造成近地层空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等。
对于已有的高层建筑也不能人为强拆,而是通过自然淘汰的方式,到达使用年限后再拆除,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H. 通风廊道为何引起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
因为自2000年以后,以雾霾天气为代表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规划和建设城市通风廊道逐渐引起各地政府的青睐,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相关的专家和社会学者,也纷纷开展了关于城乡规划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