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果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20 09:22:23

『壹』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取得了以下六项成果: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回”,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贰』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以来的两个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党和国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确保小康社会建成。

(2)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果扩展阅读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总路线的两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1、开创性地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及其政权组织系统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全新的国家制度。

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础。

2、重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

任何一场剧烈的社会革命运动,要实现其预定目标,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的本质与结构,而且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稳定的社会与法律秩序。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国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实现国家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与法律秩序。

这一时期先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司法改革运动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展开较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注重运用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与社会,借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1949年到1956年间,新中国的法律创制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的法律创制,其特点是运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秩序,保障各项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加快国家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立法亦开始启动。

4、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入了一个革命性变革的历史新时期。

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历史变革,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持续推进了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5、把依法治国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政治密切联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的权威,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的历史性任务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把依法执政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且长期执政的党。随着这一巨大而深刻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面临新的重大课题。

7、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五大在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性任务。

设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时间表,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当代中国的立法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肆』 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哪3大举世公认的成就

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高铁世界第一,航空航天名到世界前茅,网上支付人数世界第一的三大成就。

『伍』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最终中国共产党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陆』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很长时间内,中共中央一直设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过十几年以至几十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再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建国后的头三年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主导,注意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行将结束,在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指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行为)进行打击后,中共中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改变。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公布并阐述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良好基础。此外,还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改造形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特别是对资产阶级的成功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但由于在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社会主义改造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主要是过分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急于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限制以至取消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在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也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这些不足,从总体上说,是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不高,没有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分不开的。

『柒』 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哪3大举世公认的成就

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一九六四年成功版,完成原子权弹爆炸,七零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及后来由无人到有人截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在铁路方面高铁除西藏外都通了高铁,建桥上有港珠,澳大桥,杨浦大桥。

在天眼工程、农业上袁隆平的水稻杂交,医学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网络领域支付宝,五G。



(7)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中国发展进步之路,关键在于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需要注重高扬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从而具有远大美好的前景。

『捌』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新中国成立后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后的1952年到1956年,人均GDP从119元增加到166元,总人口从5.7482亿人增加到6.2828亿人,居民消费水平从80元增加到104元。全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左右提高到1957年的57岁 ,平均每年都有上百万劳动人口扫除文盲。

2、用了20年的时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这20年里,中国有许多不成功的尝试,指导思想不时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

中国的人均GDP从1957年的168元增加到1976年的318元,增长近90%,但居民消费水平只增长4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职工工资从624元下降到575元,生活必需品供应匮乏;

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1957年的57岁提高到1975年的68岁以上 ,增长速度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依靠独特的体制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基本民生需要,在此基础上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3、用了5年的时间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这5年里,在结束了十年动乱之后,党和政府在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同时,清算和改正“左倾”错误,调整了社会关系,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经济发展的目标也重新回到基本民生建设上来;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不但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而城市开启的自主择业、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设立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改革,不但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也给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打开了缺口;

高考制度的恢复则不但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也为新时期的社会流动开辟了新的途径。

4、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验性改革。

这10年里,中国明确了自己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上的飞跃,提出了从“翻两番”到“三步走”的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先富到共富的发展策略。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均GDP增长1.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7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71倍,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副食品供应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除极少数贫困地区外基本上解决全国居民的温饱问题;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得到加强,但合作医疗解体,农村医疗体系基本处在空白状态;城市户籍制和单位体制逐渐松动,“乡政村治”格局初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发展迅速,社会开始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得到发育和成长。

5、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创新性改革。

这是一次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这10年里,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经受住了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考验,提前实现“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按照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总体小康的评价标准衡量,2000年,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占比以外,其余13项指标都满足了总体小康的要求。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1年的53.8%下降到2000年的39.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6%下降到49.1%,农村贫困人口按当时的口径减少了2.2亿人。

与此同时,经济的改革发展引发了整体性的社会变迁:人口增长实现根本转型 ,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医疗等领域也相应进行了市场化探索;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化加剧,城镇化提速,“三农”问题凸显,社会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6、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进行民生建设的系统化改革。

这10年里,陆续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把社会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民生立法显著加快,民生政策密集出台;

针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快速转型,党和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课题来抓,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品供给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一时期,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2002-2012年,在人均GDP年均增长9.9%的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37%,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从6030元增加到16674元、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从1468元增加到5415元、增长1.7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37.7%和46.2%下降到了36.2%和39.3%,分别下降1.5和6.9个百分点。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日趋丰富,居民消费升级快速推进。人力资源相关指标也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建设不能满足民众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而且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和信仰危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

『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多,抗美援朝的胜利,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导弹,嫦娥上天,月背登陆,港珠澳大桥,…。

『拾』 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哪些举世公认的成就

两弹一星,举世震惊

阅读全文

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疫情投诉 浏览:149
知识产权合作开发协议doc 浏览:932
广州加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5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管理办法 浏览:455
消费315投诉 浏览:981
马鞍山钢城医院 浏览:793
冯超知识产权 浏览:384
介绍小发明英语作文 浏览:442
版权使用权协议 浏览:1000
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表 浏览:884
马鞍山候车亭 浏览:329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