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诺贝尔成果奖

诺贝尔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1-08-16 15:13:31

㈠ 什么是诺贝尔奖

意大利的圣雷莫。

海风撩动了诺贝尔的衣襟,拂乱了他已经斑白的头发。他转过身来,面对大海:

“真是谜呀,茫茫大海一般的谜!我追求科学,接受和平,祈盼进步。我为此付出了我的全部。我没有结婚,没有子女。我一直以为,我的发明就是我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但是,我最重要的发明、我的‘长子’——炸药,却被人直接用于战争,使战争更加残酷,使更多的人丧生于战争!”他叹息着,“一切都是谜。大自然是谜,人类更是谜!都已经快六十的人了,但在我的眼睛里,一切的一切仍然还都是谜!”

对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对如何才能使世界获得长久和平的问题,诺贝尔事实上始终有他自己的考虑。

诺贝尔一生追求科学与和平,并且认为这二者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同时他还非常喜爱文学。看来,他以科学制止战争的理想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了,但是,他仍然不放弃他的追求,他仍然决心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献给他的理想。

现在,诺贝尔知道自己在人世间不会再有许多时光了,他自问:自己还能为人间留下什么呢?他所拥有的只有那笔数目庞大的财产,然而,物质财富再多,也有耗尽的时候,为什么不让这笔财产用来鼓励、保护、支持人们追求科学、文学、和平事业这些崇高的活动呢?让这些财产在人们崇高的精神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一想法,使诺贝尔激动,也使诺贝尔充实,于是,诺贝尔提笔写下了一份长达4页的遗嘱,最后明确了对他的遗产的安排。他将这份遗嘱(zhǔ)交给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保存。

1896年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病逝于他在圣雷莫的别墅。他的遗体被运回他的祖国,火化后,以隆重的礼仪安葬在斯德哥尔摩(mó)北方公墓的一座家族墓穴里,与他的父母和弟弟埃米尔长眠在一起。

他去世之后,留下了一封永远造福人类的遗书,主要内容如下:

我余下的资产要变为金钱,存于妥当的地方保管;这笔资产就成为基金,其利息应自动成为奖金,每年分配一次,奖给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多贡献的那些人。

上述利息应均分为五份,按下列方法来分配:

一份奖给在物理学界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界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实用化学方面有新发现或改良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方面写出最优秀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金受奖者是能以最大的努力、有效的促进国际间合作,废除或裁减常务军队,以及能组成和平会议的人。

我指定的遗书执行人是拉古纳·索尔曼(他是随同诺贝尔在国外工作的瑞典人,诺贝尔的好友)。

……

我确实希望在发给奖金时,不考虑受奖人的国籍(jí)、民族、肤色以及任何问题,应审查谁是最佳得奖者……

诺贝尔的遗书公布之后,执行人拉古纳·索尔曼立即着手清理他的财产,变卖诺贝尔在世界各地所开设的工厂中所占的股份,组成诺贝尔基金会。

诺贝尔的遗产在缴(jiǎo)纳财产税后,即成为诺贝尔基金会的基金,总额在3100万瑞典克朗以上,相当于200万英镑(bànɡ)。

基金会的章程及颁奖机关在1900年6月29日的瑞典国会上,由瑞典国王正式公布。

诺贝尔基金会从此成为一个独立进行活动、不受政府管理的组织。它的代表是董事会,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1人提任董事长,董事长由瑞典政府任命,其他董事由各颁(bān)奖团体指定。

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由22条正文及4条临时规定组成,其中前面的13条是有关评选的一般规定,后8条是管理基金会的方式,最后1条为有关变更章程的规定。

该章程所定的颁奖机构如下:

一、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二、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三、瑞典文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四、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颁发诺贝尔和平奖。

因为在诺贝尔去世时,挪威与瑞典是最亲密的联盟国家,所以,诺贝尔在遗嘱中指定由挪威来颁发和平奖。

后来,由于诺贝尔奖的声望越来越高,瑞典银行1968年在其300周年纪念之际,决定设立经济学奖,它的全称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瑞典银行通过捐赠方式通知诺贝尔基金会将每年一份的金额(相当于同年度一份诺贝尔奖的奖金额,并另加金额的65%作为评选工作的费用)交由其处理。

诺贝尔基金会自1969年开始,将经济学奖交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和其他诺贝尔奖一起,同时举行授奖仪式。

除了上述颁奖机构之外,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还规定了诺贝尔奖的申请与评定程度。

诺贝尔奖的申请不是由具有研究成果的个人或团体直接提出,而主要是采取推荐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的方式。

每年9月,诺贝尔委员会向世界各地有关的科学家、研究院成员和大学学者发出通知,向他们征询下一年度的诺贝尔奖候选人提名;次年2月1日之前,这些推荐材料必须送达诺贝尔委员会(即是诺贝尔基金的理事会)。

诺贝尔委员会从2月1日开始,对收到的获奖候选人推荐材料进行初步筛选,并由下属的诺贝尔研究所对所推荐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查研究。

委员会成员在经过一番详尽地分析、激烈地争论之后,于同年秋,向各颁奖机构提交秘密报告和推荐材料。

各颁奖机构在对经过初选的候选人及其成果进行评议后,再采用秘密投票方式决定评选结果。10月中旬前后,公布评选结果。

整个过程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各奖项中,除了和平奖以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奖,只授予个人。如果一个成果由两人或三人合作取得,则平分奖金;如果有两人或三人同时分别得到某一研究成果,也平分奖金。但一份奖的获奖人数不得超过3人。

和平奖,在多数情况下授予个人,但是也可以授给机构和社团组织。

诺贝尔奖金刚开始的时候,根据各学科的不同,只有3.1万美元到7.2万美元。

后来由于基金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团体的捐赠,在1994年的时候已增长到约143万美元。

每届得奖人的姓名都将流芳百世,永享最大的荣耀。

㈡ 诺贝尔奖包括哪几个奖项

主要设置的奖项: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

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就是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在诺贝尔遗嘱之列。

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学奖励系统,获奖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 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但相对于科学成果的汇聚,诺贝尔奖更应该是一种象征,其意义更在于激励人类在智力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创新。

㈢ 求今年诺贝尔奖得主及其成果~详细点~

2009年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于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来自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出生于1961年。另外,杰克•绍斯塔克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他于195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们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物理学奖

高锟(CharlesKao)、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Smith)三人分享。
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3名得主的成就分别是发明光纤电缆和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光纤之父”高锟发明的光纤电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光纤电缆以玻璃作介质代替铜,使一根头发般细小的光纤,其传输的信息量相等于一条饭桌般粗大的铜“线”。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通讯的模式,为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础,使“用一条电话线传送一套电影”的幻想成为现实。
电荷耦合器件(CCD)则是一种用于探测光的硅片,用电荷实现存储和传递电荷信息,比传统的底片更能敏感地探测到光的变化。因此CCD对信息的表达,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固体成像、信息处理和大容量存储器是CCD的三大主要用途。各种线阵、面阵传感器已成功地用于天文、遥感、传真、摄像、照像等领域

化学奖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

文学奖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Hertamuller)
德国作家穆勒"以诗和散文描述一个并非自己拥有的景象"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秘书恩格伦德说,穆勒获奖原因是她以特别犀利的语言描述了在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据悉,穆勒曾因拒绝与特工合作而被开除,后被骚扰。她的作品在罗马尼亚受到禁止。

和平奖

奥巴马(Obama)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9日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经济学奖

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将分享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分别在有关个体之间如何互相合作共享资源方面以及在公司内协同工作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两位获奖者对超越金融市场之外的经济治理进行的各项研究在挑战传统观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 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将在今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㈣ 诺贝尔奖是什么意思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㈤ 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

诺贝尔奖有有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是美国著名免疫学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研究平台负责人、免疫学教授。艾利森被认为是分离出T细胞抗原(T-cell antigen)复合物蛋白的第一人。

10月2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亚瑟·阿斯金、杰哈·莫罗和唐娜·斯特里克兰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其中一半奖金授予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因其在“光学镊子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领域所做的工作。

阿瑟·阿什金发明的光学镊子搬运粒子的情形就酷似一个无形的机械手,这个看不见的机械手将按照你的意志自如地控制目标粒子。

10月3日,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尔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他们使化学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并通过定向进化技术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㈥ 中国有哪些研究成果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实现量子反常霍复尔效应

清华大制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2013年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既是理论物理领域的突破,又具有极高的商用价值。
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芯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地前进,“这就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上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高速路上前进。”
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在零磁场中就可以实现量子霍尔态,更容易应用到人们日常所需的电子器件中。

㈦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七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法籍华人 高行健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平简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把高质量的学生变成高质量人才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回顾20世纪科学的发展,杨振宁认为主要成就体现在3个方面:学会了控制电子的行动;发现了研究极小结构的方法;离开了地球引力实现了登月梦想。

展望21世纪,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我这样说原因有四: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杨振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几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从那时就培育和积累了一大批基础人才。“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比如清华大学的生源就不比美国哈佛大学的差,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高质量的生源变成高质量的人才。”杨表示有信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条件的改善,继本世纪的华裔科学家之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必将于下个世纪在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在隆重的颁奖
仪式上,他先用汉语然后用英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说“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中国人有句古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害处 。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1月出生在美国
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后来 ,丁肇中曾这样说起过自己的身世。他说:“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在一个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出世。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美国公民。这个突来的小插曲 ,却也影响了我的一生。”他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丁观海教授一家人回国后不久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 ·七事变”,孩提时代的丁肇中,伴随着兵慌马乱的岁月。
他回忆这段时日时曾说:“我在出生3个月的时候回到了中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其父丁观海先在山东大学执教,1938年到重庆大学任工程学教授。母亲丁隽英任四川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起初就读于重庆磁器口小学,直至抗战胜利后,随父母迁到天津,勉强念完小学。1948年冬,丁观海到台湾省台南工学院教书,并举家迁至台湾。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进入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他发觉自己的兴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学期,他选了些物理学和数学的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系。
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实验进入到关键的时刻,高能加速器中质子相撞,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他与同事们的心。当他们将粒子质量的方位降到30—40亿电子伏这个范围的时候,突然间一个新的粒子出现了,它以极长的寿命分解出正负电子。丁肇中此时兴奋极了。不过,严谨、慎重的这位华人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发现。从8月至10月,他们又进行了多次这样的实验,待取得无懈可击的
数据时,丁肇中才于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成果。科学实验有很多趣闻。丁肇中的实验是在东海岸进行的,正当他已经捕捉到瞬息万变的J粒子的时候,在西海岸,美国物理学家希特带领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组也发现了这种新的粒子。的来,东海岸和西海岸发表的实验报告几乎一样。不同的是,对这种新粒子,丁肇中称之为“
J”,希特呼之为“Ψ”。那么到底是谁首先发现这种新粒子的呢?这是一桩难分难解的悬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时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将,他们所发现的新粒子被称之为J/Ψ粒子。

[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曾在哈佛大学和李远哲合作从事分子束研究的赫希巴哈教授称赞他为“惊人的实验天才”。后来李远哲发展了赫希巴哈用交*分子束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思想,创造了新的一代交*分子束装置。用此装置来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所得到的信息和反应过程的细节远远走在反应轨迹的理论计算前面。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装置。李远哲被誉为“分子束化学真正的实现者”。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李远哲还在反应动态学、光化学、光谱学、分子间与分子内能量传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李远哲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他是获奖中最年轻也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华裔化学家。李远哲是中国人,他在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也做了一定的贡献,他帮助台湾省搞原子分子研究所,1986年指导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建成分子光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声响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顶尖学者以及贵宾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朱棣文正站在学术最高殿堂之上。此时此刻,尽管欧洲正飘飞着圣诞季节的白雪,朱棣文心里却是无比的炽热。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荣耀,脑子里闪过的是许许多多在实验事里度过的日子——看着实验结果成功失败,起起落落……而今,他终于精精确确地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术,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从而拥有了学士界最闪亮的光环,永远在世界物理学的史册上留名。

朱棣文,这位史丹福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学生喊他Steven。平日里习惯穿着淡色长袖衬衫,袖子整齐地卷得高过手肘,显得很是清爽自然。自从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个划破宁静夜空的、来自斯得哥尔摩的电话传来喜讯,他和他的家人便开始不得清静。从那时起,他就被媒体包围着。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是一身简单的休闲服装,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他还是一样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2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朱棣文的获奖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当时他还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员。在低温物理的研究领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这个物理学名词它让朱棣文“甜在心中,爱不择手”。原来“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朱棣文他们所进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却原子后,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温中非常活泼,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乱跳,若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冷却至几近绝对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时活动得非常缓慢,再利用光与原子交互作用的时间拉长了,便可用来精确测量物理量。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事实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测量”,这样的解析早已令学术界和科技业界感到惊喜乐观。利用原子在超低温状态时,科学家可进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这项应用将使得石油开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对这项研究非常有兴趣。相同的应用还可能发现环宙间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应用则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术,可以解读DNA。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1949年自大陆来美,现在已有八十高龄。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大学念经济系的朱李静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属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档”。朱父于1964年当选第五届院士,朱棣文则在父亲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顾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荐下,于1994年以高票获选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国圣路易、维吉尼亚、纽泽西等多个大学任教授,还担任过美欧地区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个企业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法学博士,现为洛杉矾执业律师。这个家庭,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博士之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朱棣文有着自己的人生皙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虽然朱父和三个杰出的儿子都是顶尖科学人才,其实,当年朱父不太赞同朱棣文念物理,因为“这一行要出头太难了”。从小就爱画画的朱棣文,父亲觉得或许建筑对于他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而他,也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这条被视为崎岖的路。
在学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着浓厚的科学家气质,而且饶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兴地发表学术演说,深度中还能穿插趣味。无论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学上,他都有一套“以退为进”的哲学。他对自己、对学生并不会定下过高的要求,他觉得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才会激起更旺盛的动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爱运动,每周五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档“溜车”。在他,运动带来的爆发力正如同物理实验中击出的美丽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物理的世界中。在他,获得全球的认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朱棣文却答: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希望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 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挪威裔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长女爱琳曾在武汉留学。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参考资料:http://www.lczxx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0&ID=830

㈧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交叉成果奖有几项

1901 W.C.伦琴 (德) 发现X 射线
1905 P.E.A.雷纳尔德(德)事阴极线研究
1908 G.李普曼()发明彩色照相干涉(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 G.马克尼(意利)、 K . F. 布劳恩(德)发线电通信 O.W.理查森(英)事热离现象研究特别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1 W.维恩(德)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4 M.V.劳厄(德)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现象
1918 M.普朗克(德)确立量理论作巨贡献
1919 J.斯塔克(德)发现极隧射线普勒效应及电场作用光谱线裂现象
1921 A.斯坦(德)发现光电效应定律等
1925 J.弗兰克、G.赫兹(德)发现原电碰撞规律
1932 W.K.海森堡(德)创建量力

阅读全文

与诺贝尔成果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