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绘成果密级的划分是怎样的
测绘成果密级的划分:
1)绝密级测绘成果
包括:国家大地坐标系、地心坐标系以及独立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参数;分辨率高于5’×5’,精度优于±1mgal的全国性高精度重力异常成果;1:1万、1:5万全国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图保密处理技术参数及算法。
2)机密级测绘成果
包括:国家等级控制点坐标成果以及其他精度相当的坐标成果;国家等级天文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卫星大地测量的观测成果;国家等级重力点成果及其他精度相当的重力点成果;分辨率高于30’×30’,精度优于±5毫伽的重力异常成果;精度优于±1m的高程异常成果,精度优于±3″的垂线偏差成果;涉及军事禁区的大于或等于1:1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1:2.5万、1:5万、1:1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空间精度及涉及的要素和范围相当于上述机密基础测绘成果的非基础测绘成果。
3)秘密级测绘成果
包括:构成环线或者线路长度超过1000m的国家等级水准网成果资料;重力加密点成果;分辨率高于30'×30'~1°×1°,精度在±5mgal~±10mgal的重力异常成果;精度优于±(1~2)m的高程异常成果,精度优于±(3~6)的垂线偏差成果;非军事禁区1: 5 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或多张连续的、覆盖范围超过6km2的大于1:5000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1:10万、1:25万、1:5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数字化成果;军事禁区及国家安全要害部门所在地的航摄影像;空间精度及涉及的要素和范围相当于上述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非基础测绘成果;涉及军事、国家安全要害部门的点位名称及坐标;涉及国民经济重要设施精度优于±100m的点位坐标)。
2. 成果出生无锡哪个区
成果个人资料
姓名:成果
出生地:江苏无锡
微博昵称:成果成果成狗
所在地:北京
性别:女
生日:1995年5月23日
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个人资料中没有注明哪个区
3. 地质成果
一、地质成果概述及成果分类
(一)地质成果概述
地质成果是地勘单位在我国领域内通过合法勘查活动,按规定申请登记后获得的可供进一步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勘查成果及与之相应的探矿权和优先采矿权的总称。它既不同于实物资产,也有别于无形资产,是一种与自然矿床(矿体)等资源型资产及探矿权、采矿权密不可分的知识性、信息性资产。
(二)地质成果分类
按其性质、用途不同,可以分为:
1.矿产地勘查报告
矿产地勘查报告,是指在特定区域或成矿区带或已知矿产地,按照地质勘查工作程序,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图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阶段性勘查报告或最终勘查报告。按地质工作阶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划分为:
(1)地质普查成果,包括固体矿产普查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初查、概查、普查报告;1∶20万及小于1∶20万比例尺(不含区调)的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概查、普查报告。
(2)地质详查报告,包括固体矿产详查报告;水文地质详查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详查报告。
(3)地质勘探成果,包括固体矿产地质勘探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初勘、详勘、早期开发、油气田开发地质报告;水文地质勘探报告。
2.有价值的勘查资料
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勘查资料:
(1)以进行了地质勘查成果登记为基准,最早独立说明某一矿产地的地质状况,可作为矿产地发现权的证据。
(2)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种勘探手段而获得的有价值的资料成果。
(4)能作为勘查登记的唯一依据。
3.实物成果
实物成果是指地质勘查单位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取得的可以单独评估入账的实物成果,具体包括:
(1)新发现的矿产地(点)、水源地;
(2)工业用油气井(探采井);
(3)探采结合扩孔水文成井。
地质成果按其所有权不同,可以分为:
(1)地勘单位自有地质成果,是指地勘单位使用自筹资金(包括主管部门投入的资金)等进行地质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矿权的地质成果。
(2)国家地质成果,是指地勘单位使用国家预算资金(包括中央及省级财政预算)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其矿权属于国家的地质成果。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将地质成果视作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这主要是从地质成果具有无形资产的某些特性来考虑的:①地勘单位主要是承担国家预算内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地勘单位不存在地质成果作为资产入账问题。地勘单位承担的社会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质成果作为交换条件的地质项目外,也是一种劳务性的承发包关系,也不涉及地质成果入账问题。②地勘单位自筹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是以对外转让或投资为前提的,地勘单位报经批准将地质成果对外转让或用于投资,既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种资产让渡行为。因此,必须将地质成果作为资产入账。③用于转让或投资的地质成果,同购入或自行开发取得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获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出让,后者是为了持有。④地质成果实际上是地勘单位的工作成果,类似于企业的产成品,属于存货范畴。正因为如上原因,现行制度将地质成果视同地勘单位的一种特殊产品核算是合适的,并不是否定地质成果所具有的无形资产属性,也不构成与财务制度的矛盾;同时也便于与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一致。
二、地质成果的计价
(一)地质成果的计价
地质成果的计价是指地质成果的入账价值的确定。地勘单位拥有的各项地质成果并不是全部计价入账,只是用于自行开发、转让或向其他单位投资的地质成果,才予以计价入账。也就是说,地勘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以及报经批准用于对外转让或投资的国家地质成果,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账。因为地勘单位的自有地质成果,主要是用于自行开发、对外转让和投资;地勘单位使用国家预算资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权给地勘单位进行对外转让或投资时,既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资产投入,也是国家对该项地质成果所有权的让渡,所以,都应该作为资产计价入账。
地勘单位的地质成果一般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地质成果的实际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质成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勘查、申请登记及为获得探矿权、优先采矿权所支付的总成本费用。按其来源不同,可作以下处理:
(1)地勘单位使用自筹资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质项目总成本以及申请登记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价入账。
(2)地勘单位购入的地质成果,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即买价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计价入账。
(3)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由国家作为资产投入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计价入账。
(二)地质成果入账时间
地勘单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账的地质成果,其入账时间也不同:
(1)地勘单位经批准准予转让、对外投资的国家地质成果,在转让、投资行为确立、产权发生转移时,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价计价入账;平时以备查簿形式登记反映。
(2)购入的地质成果,在取得产权时,按实际支付价款加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税费计价入账。
(3)地勘单位自有地质成果,应于申请登记被主管机关批准后,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入账。
三、地质成果的会计处理
(一)科目设置
地勘单位应设置“地质成果”科目进行核算。该科目借方登记由各种渠道取得的地质成果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地质成果转让、投资等的减少数,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地质成果的结存数。
(二)地质成果取得
(1)自筹资金取得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地质勘查取得的地质成果,其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应先在“地勘生产”科目进行归集,待地质项目完成验收、报告已备案,按规定的程序申请登记后,再按其实际成本,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地勘生产”科目。
(2)国家批准转入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由于其实际成本费用已作为国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国家预算拨款核销,因此,地勘单位在取得国家授权时,应对该项地质成果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确认,以其评估确认价值作为地质成果入账价值。批准确认时,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国家基金”科目。
(3)购入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购入地质成果,按实际支付价款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计价入账。会计处理为,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质成果转让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实行有偿使用;有偿转让地质勘查成果必须经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转让价格以资产评估确认价值为基础,本着自愿、协商的原则确定。由于地勘单位地质成果的转让方式不一样,其转让收入的确定、会计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1)地勘单位以拍卖、出售等形式转让自有地质成果,以收取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凭据时确认收入的实现。按实际收取的转让价款,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科目;同时,按地质成果账面价值,结转地质成果实际成本,借记“经营成本——地质成果转让成本”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发生的交易费用及上缴税金,分别借记“经营费用”、“经营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2)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国家地质成果对外进行有偿转让时,应在地质成果资料正式移交受让方验收签证同时收取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凭据时,确认转让收入的实现。由于国家地质成果资料转让实现的收入必须先扣除原已由国家预算拨款核销的实际成本(作为转增国家基金)后,其剩余部分才作为经营收入处理;如果没有剩余或者转让价格低于实际成本时,则应将全额转入国家基金。因此,其账务处理与转让自有地质成果账务处理是不一样的。将地质成果入账并计算差额(净收入)时,借记“地质成果”,贷记“国家基金”、“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支付交易费时,借记“经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转让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如低于实际成本,则按转让价款全额转入国家基金即可。
(四)地质成果长期投资
1.科目设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单位以自有或国家地质成果作为投出资产,与其他单位联营或折价入股,或者投给多种经营企业,应在“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核算内容应包括地质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视其对被投资单位有实际控制权与否,如有实际控制权,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质成果对外投资的核算
(1)地质成果投资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质成果进行投资,按合同价或协议确定价值,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当合同价或协议价大于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合同价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地质成果”科目,按其合同价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地勘发展基金”科目;当合同或协议价小于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合同价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地勘发展基金”科目,按地质成果账面价值贷记“地质成果”科目。
② 以国家地质成果投资,按评估确认价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同时,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
(2)地质成果投资收益的核算
地勘单位以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收入或被投资单位派发的股利。这两部分收益与其他长期投资收益一样,在“投资收益”科目中进行核算。收到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或被投资单位派发的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3)地质成果投资收回的核算
地勘单位用地质成果对外进行投资,联营期满或转让股权收回投资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投资的账面金额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如属自有地质成果,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如属国家地质成果,借记或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大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小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投资收益”,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② 以国家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大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当收回的金额小于该项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国家基金”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3.在权益法下地质成果对外投资的核算
地勘单位采用权益法进行地质成果投资的核算,其会计处理方法与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参照长期投资中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五)地质成果摊销的会计处理
1.地质成果摊销期限的确定
地勘单位已登记入账的地质成果用于自行开发的,应在其收益期限内平均等额摊销。由于开发性地质成果的受益期限与矿产地有效开采年限密切相关,一般可根据预计矿山服务年限加以确定,没有服务年限的,按预计受益期限不短于10年期间内摊销。
2.地质成果摊销的账务处理
地勘单位自行开发的地质成果,应从开始开发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务年限内分期等额摊入管理费用。其账务处理为:地质成果转入自行开发利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先转入无形资产,再按每月地质成果的应摊销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4. 地籍调查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地籍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版等级等基本信息,
为土地登记提供权依据资料。
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工作中为确定土地权属、
明析产权的实质性调查,
其成果资料是保
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
解决土地产权纠纷的重要凭据。
同时,
通过地籍调查
还可全面掌握一个地区的土地类型、
数量、
分布和利用状况,
以及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
间、
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分配情况,
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
为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及有关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控土地供需、规
范土地市场等提供信息保障。
地籍调查形成的资料成果主要有:
(
1
)地籍调查表、宗地草图和界址点、界址边勘丈原始记录。
(
2
)地籍控制测量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和平差计算成果。
(
3
)解析界址点成果表。
(
4
)地籍铅笔原图和着墨底图、地籍图分幅接合表及宗地图
5. 项目的预期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情况怎么填
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
1、宣传教育;
2、机构设置和决策流程:核心机构、部门协调、决策
3、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制定(专利、专有技术、商业秘密、商标和名称、著作权、软件、芯片、不正当竞争)(开发、合作和技术引进)
4、开发:检索分析、保密(承诺、信息控制)、产权归属、知识产权利用、资料记录(资料、报告、日志、项目参与人签署)、项目终结时的整理;
5、保管:控制和权限、成果分级、证书合同等保管
6、利用:检索、更新、防止侵权(技术、信息和产品引入和合作利用的知识产权审核)、
7、合作、合同:产权审核、保密、产权归属(在先作品、工作成果、后续开发)、竞争禁止、责任划分(质量和知识产权)、侵权应对合作、质量和侵权认定机构的指定。
9、登记申请:动议关注(核心机构负责)、分析利弊、检索、侵权分析、登记方式和范围(技术内容、权利范围、地域范围)登记;
10、诉讼和纠纷:市场关注、侵权分析、证据收集、策略制定、策略实施、重大决策流程;
11、发表、广告、宣传、研讨会、采访、参观、安全保卫、用品垃圾
12、激励
13、费用管理
14、其他一般条款
6.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概况
庞振山颜世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面积257.2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壳最厚、地层最新的大陆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壮丽的自然地理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是研究地球奥秘的天然野外实验室。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数据,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项目组对保存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的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进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开发编研了系列成果。本文从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入手,对其馆藏单位分布、地质资料类别、形成时间、形成单位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服务的集群化和产业化起到引领作用。
1 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数量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外地质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编制了大量的地质报告及论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共有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17777种。
2 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区划上,涉及6省(自治区)、201县(市),即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四川省西部地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其地质资料已遍布各个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见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种,占总量的31.59%,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地区分布
3 成果地质资料形成时间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分布于20世纪初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见表2。由表可见,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绝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并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相对均衡。
表2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
4 成果地质资料类别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来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工作涉及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矿产勘查类资料最多,共8814种,占总量的49.58%;科研类资料次之,共3380种,占总量的19.01%,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物化遥勘查成果资料、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水文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物化探异常查证成果地质资料(表3)。
表3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类别统计表
4.1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5万最多,共计561种,约占40%;其次为1:20万,共518种,约占37%;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共83种,约占6%;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1)。
表4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地质资料
4.2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152种,约占65%;其次为1:5万,共60种,约占26%;1:50万、1:1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2)。
图1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2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3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29种,约占64%;其次为1:5万,共9种,约占20%;1:100万共7种,约占16%(表4,图3)。
4.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1:20万最多,共计107种,占该类资料总量的55%;其余各种比例尺该类资料数量较少,为5~16种(表4,图4)。
图3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4 不同比例尺区域水工环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5 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8814种(图5),按矿产类型分:能源矿产共1614种,占矿产勘查类资料总量的18%;贵金属矿产1384种,占15.70%;非金属矿产1379种、占15.65%;有色金属类1217种,占12.67%;黑色金属类1117种,占12.67%;水气矿产、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属类矿产较少。
需说明的是共有1924种成果地质资料为综合勘查,包含多个矿产类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3799种,占矿产勘查类总量的43.10%;其次为预查,共2977种,占总量的33.78%,详查、勘探、开发勘探及钻井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图6)。
图5 不同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6 不同工作程度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6 地质科学研究资料
青藏高原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及中法、中美等多个合作项目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壳形变测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工作,以及地质结构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矿产研究方面,原地矿部开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矿产成矿规律以及盐湖矿产研究等。在生态环境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在西藏、喀喇昆仑、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科研成果地质资料3380种,占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总量的19.01%。
5 报告提交单位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质构造丰富,在地质工作的历史中,除了当地地质队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内地的许多优秀的地勘队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区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提交单位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行业和部门。
按报告提交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统计,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最多,共4932种、占总量的27.74%;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分别为3777种、3522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超过300种)还有西藏自治区、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和陕西省,其余省(市、自治区)较少。
共有20个行业(部门)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表5),其中地矿部门共提交11814种,占总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行业(部门)还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说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未统计。
表5 成果地质资料提交单位的行业分布
6 部分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介绍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许多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主要有下列各种。
6.1 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为日本人嘱托、涩谷、长之助编写的《黄河上游测量调查报告书》(日文),形成时间为1918年3月1日,现保存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档号:0258。报告由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完成,工作地区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区黄河上游地段内,对研究该地区水文地质有一定参考价值。
6.2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为翁文灏编写的《甘肃省地震考》,形成时间为1921年1月1日,现保存于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档号:0589。报告详细列表记载了从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及人员、财产损失情况。同时还简单地列表记载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情况。该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记载了甘肃省地震发生的时间,并统计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次数。
6.3 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的地质报告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资料馆保存有一份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为《祁连山幅10-47-(9)矿产图及说明书》,档号:5479。该报告形成时间为1974年12月1日,为1:20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工作区位于祁连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甘肃省肃南县。在6411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实测剖面186.5千米、金属量样1185个、岩石光谱样3136个、自然重砂2121个、化学样1128个、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个。通过工作,建立了测区地层层序,对岩石的化学成分及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区域矿产调查,新发现矿点30余处,对本区分布较广的铁、铬矿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震旦纪地层中发现了含钾岩系,并进行了初步普查评价;圈定了普查找矿远景区。
6.4 著名地质学家编写的地质报告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谭锡畴、李春昱、叶连俊、关士聪、徐克勤、孙菽青、王曰伦、郭令智、袁见齐、李承三、冯景兰、孙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杨敬之、丁毅、薄绍宗、崔克信、谷正伦、孙云铸、王钰、黄汲清、郭文魁、罗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郑绵平、杨钟健、张炳熹、涂光炽、盛莘夫等人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近百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7. 国家级标准样地成果
甘肃省 10 个国家级标准样抄地的景观及剖面照片见图 6-5 ~图 6-14。
图 6-5 高台县巷道乡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6 敦煌市七里镇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7 临泽县蓼泉镇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8 凉州区羊下坝镇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9 玉门市柳河乡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10 靖远县乌兰镇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11 永靖县刘家峡镇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12 武都区汉王镇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13 西和县十里乡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图 6-14 甘谷县磐安乡上北街村国家级标准样地景观及剖面照片
8.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阶段性,是证明你做这是是有分阶段分步骤的,
阶段性成果,你这阶段的成果专或发现,
然后简述出来属。简述:简单的叙述。你可以这样说:xxx事情,的第几阶段(或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后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发现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
写论文,计划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这个阶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么数据
2。什么问题完成3.~~~
简述最好分点说明~
9. 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质量筛选原则,对研究区主要块体如塔里木、准噶尔、西伯利亚显生宙以来的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筛选,初步建立了研究区质量可靠的显生宙古地磁极数据库,并重点对研究区及邻区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筛选。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动曲线,并编制了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纬度变化图。 由此视极移曲线推测参考点(39°N,84°E)的古纬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奥陶纪塔里木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区(16.7°S);至志留纪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纬度地区(漂移量达3840 km),同时顺时针旋转了12.5°;志留纪至泥盆纪塔里木块体基本保持稳定;塔里木块体自泥盆纪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动约13° (1400 km),并顺时针旋转了40°,这表明,塔里木块体可能正向北消减到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罗世之间,塔里木块体北向移动已不存在,但在二叠纪仍发生了26°的顺时针旋转,表明塔里木块体在这一时期与哈萨克斯坦块体的碰撞可能已开始减速。 三叠纪—中侏罗世塔里木块体逆时针旋转了16°。
3)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块体的晚石炭世—二叠纪古纬度在95%置信范围已趋于一致,即两块体在二叠纪前对接缝合,形成天山造山带。
4)华北与塔里木两块体记录的磁偏角是在侏罗纪才比较相近,古地磁极也已在95%误差范围内(朱日祥等,1998),说明两块体间的对接与缝合是在侏罗纪完成的。
5)准噶尔块体石炭纪—二叠纪时已成为一整体连接到劳亚大陆(Laurasia),自石炭纪以后几乎未发生视极移(即南北向净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对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白垩纪研究区主要块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
准噶尔、塔里木块体、华北块体、华南块体早、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一致,这表明当时各块体相对于古磁极的相对运动或位移较小。对于整个欧亚视极移曲线(APWP)来说,这是个U形圈或稳态时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将早、晚白垩世数据平均来获取白垩纪的古磁极。
尽管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华北和华南块体的古磁极与欧亚各块体的磁极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这表明,在古地磁数据的误差范围内,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和西伯利亚块体在晚侏罗世时已处于其现今的相对位置。 欧亚、准噶尔、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块体的白垩纪古磁极近似地沿一与中亚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圆排列,这意味着这些块体在一级近似的情况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较少的旋转量。
由北向南,欧亚块体与准噶尔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离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这相当于650±530km的南北向缩短(即古纬度差为5.9°±4.8°),同时准噶尔块体相对于西伯利亚(参考点位于44°N/86°E)逆时针旋转了2.4°±5.8°。
准噶尔块体和费尔干纳块体古磁极间的角度差异产生了可忽略的纬度差0.3°±6.9°和相对于费尔干纳附近参考点(40.5°N,72.5°E)15.7°±10.0°的旋转(Chen et al., 1993)。
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无意义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块体与欧亚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较之与准噶尔的系统偏大,这相当于420±605 km(古纬度差3.8°±5.5°) 的缩短和2.11°±6.3°的旋转(参考点位于40°N/77°E)。
塔里木块体与藏西古磁极间的角度差为8.5°±6.4°,但古纬度差并不大(5.7°±6.2°)。 这意味着两者间近南北向缩短量为630±680 km(即古纬度差为5.7°±6.2°),以及相对于参考点34°N/80°E具有较大的旋转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鲁番盆地白垩纪平均视磁极与同一时期的准噶尔块体、欧亚大陆间的角度差分别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尔和吐鲁番之间可能发生了相对运动,存在径向运动(6.4°±6.7°),但并无明显的旋转(4.0°±6.7°)。
吐鲁番盆地白垩纪平均视磁极与同一时期塔里木的视磁极很相近,两者间的角度差为4.3°±6.2°(Cogne et al.,1995),在统计上无意义。 这表明吐鲁番与塔里木块体间自晚侏罗世以来未发生明显的相对运动,当时的塔里木已是刚性块体,其地理范畴已包括了吐鲁番盆地。
综上所述,据古地磁资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块体间的缩短量分别为650 km(西伯利亚和准噶尔块体之间,主要在阿尔泰)、420 km (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之间,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块体之间,主要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所有这些由古地磁资料获取的缩短量和旋转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的中亚整体变形状况。
7)选择新生代变形幅度相对较大的塔里木块体西缘喀什-阿图什地区和变形幅度较相对较小的北天山北缘玛纳斯地区作为野外重点采样区,对其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个古地磁样品的测试及分析。 结果表明,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凹陷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存在严重的重磁化现象,所获得的5个采点的平均剩磁方向较离散。 这说明各采点所在推覆体之间可能存在相对运动。 研究区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实测磁倾角普遍存在浅化问题,即实测磁倾角比由欧亚大陆视极移曲线预测的磁倾角要浅(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浅19°,这与该区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协调的)。 Thomas et al.(1994)在对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纪、新近纪)红层进行古地磁研究时也报道了类似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说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古磁倾角来研究该区新生代各块体间的纬向运动(即南北向缩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现实的,但利用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火成岩的古磁倾角有可能获得该区新生代各块体间的纬向运动状况。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变化来确定各块体绕垂直轴的相对旋转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来逆时针旋转了18.9°,拜城逆时针旋转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来顺时针旋转了21.0°±10.4°,这些结果与地质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10. 如何进行科技成果登记
1.登记材料规范、完整; 2.已有的评价结论持肯定性意见; 3.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专和政策。 二、提属交《科技成果登记表》及下列材料 1.应用技术成果:相关的评价证明(鉴定证书或者鉴定报告、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报告、行业准入证明、新产品证书等)和研制报告;或者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书、植物品种权证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和用户证明。 2.基础理论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本单位学术部门的评价意见和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证明。 3.软科学研究成果:相关的评价证明(软科学成果评审证书或验收报告等)和研究报告。 三、程序 1.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对办理登记的科技成果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出具登记证明。科技成果登记证明不作为确认科技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2.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对已经登记的科技成果应当及时登录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并在国家科技成果网站或者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上公告。四、相关文件《科技成果登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