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海洋勘探成果

海洋勘探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6 09:36:13

① 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2012年6月,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至7062米海底并开展作业,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蛟龙”号成功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迈出了业务化运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257名科考队员在160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中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请的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勘探矿区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顺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中国正在逐步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1)海洋勘探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意义

坚定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漫长,管辖海域广袤,海洋资源丰富。习近平同志指出,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

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世界大国,坚定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纵观人类发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我国坚定走向海洋,坚持走的是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② 我国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有哪些

一、海洋油气勘探技术形成阶段(1991—1995年)
1.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评价技术
在引进和总结国内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经过科技攻关掌握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油气资源评价新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了一套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少量钻井资料的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流程;研制了国内第一套在NOVA机上实现定位、构造、速度、数据自动分析的流程,初步实现了资料整理自动化;采用了先进的区域地震地层学分析方法和流程,研究各层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对生烃、排烃等资源定量评价方法有所创新;提出了TTIQ法及计算机程序,采用了圈闭体积模糊数学法、圈闭供油面积及随机运算概率统计等先进的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国内油气资源评价的新水平。
在一维盆地模拟系统基础上,开发多功能的综合盆地模拟系统。系统耦合了断层生长作用、沉积作用、压实作用、流体流动、烃类生成运移,以及地壳均衡作用、岩石圈减薄和热对流等因素,能从动态的发展角度在二维空间上再现盆地构造演化史、沉降史、沉积史、热演化史、油气生排运聚史。主要特点是:正反演结合、与专家系统结合、与平衡剖面结合,来模拟多相运移、运距模拟三维化及三维可视化等。
此外,在国内首度研制成功了PRES油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该系统从功能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凹陷评价,包括地质类比评价、生油条件评价、储层条件评价和油气运聚评价;二是局部圈闭评价,包括油源评价、封闭条件评价、储集条件评价、保存条件评价及综合评价。系统的第二版本实现了运聚评价子系统与盆地模拟系统的挂接,可在三维状态下进行运聚模拟评价。其研制成功开创了专辑系统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地质专家系统技术的发展。
2.海上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
海上地震技术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技术,是涉足研究深度、广度最大、最省钱、最适合海上油气勘探的技术。
在地震资料采集方面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双缆双震源地震采集,研究成功了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系统,掌握了先进的海上二维、三维数字地震资料采集及极浅海遥测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装备了包括一次采集能力可达240道的数字地震记录系统;电缆中的数字罗盘能准确指示电缆的实时位置;三维采集质量控制的计算机系统,可做5条相邻侧线的面元覆盖,并实时显示和不同偏移距的面元显示,装有可进行实时处理和预处理的解编系统;配备了卫星导航接收机和组合导航系统。
在资料处理解释方面,已掌握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常规处理和三维资料处理以及特殊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了地震地层学、波阻抗剖面,尤其检测、垂直地震剖面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广应用计算机绘图系统和解释工作站;掌握了地震模式识别和完善的地震储层预测软件;研制开发了面元均化、多次拟合去噪、道内插等配套处理技术。
一些成功的应用技术具体有:QHDK-48道浅水湖泊地震勘探接收系统,已用于我国浅海和湖泊的地震勘探中;三维P-R分裂偏移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运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一项进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叠后偏移处理,提高了三维波场归位精度和断层分辨能力;海洋物探微导航定位资料处理程序系统,有较强的人机对话功能,在VAX机上可读ARGO、GMS、NOR三种格式的野外带,可对高斯、VTM和兰伯特三种不同投影系统数据进行处理;DZRG处理系统实现了国产阵列机MCIAP2801与引进的VAX-11/780机的连接,从而提高了原主机的使用效率,从30%提高到68%,地震资料处理速度提高了60%~70%,为VAX类计算机配接国产AP机开创了一条新路。
这些技术在海上勘探中,得到过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南海大气区勘探中,首次使用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为东方1-1气田评价提供了可靠有力的资料依据。
3.数控测井与资料分析处理技术
数控测井是当代测井的高新技术,该系统包括地面测量仪器和相应配套井下仪器适用于裸眼井、生产井以及特殊作业井的测井作业,是一套设备齐全、技术先进、适应性广泛的测井系统。
1985年9月,中国海油与国家经济委员会签订了“数控测井系统”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合同。1986年5月提出数控测井系统开发可行性方案报告。1991年在胜利油田进行测井作业,该项目难度大、工艺复杂,各项技术指标接近并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证明了HCS-87数控测井地面系统工作可靠、预测资料可信。1991年获得中国海油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二等奖。
由于实行双兼容,在长达5~6年的科研过程中,可以及时把一些阶段成果用于生产,为测井仪器国产化开辟了一条新路。1991年7月,中国海油与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合作完成数控测井地面系统国产化的任务。为了满足南海大气区勘探高温高压测井的需要,中国海油研制成功了耐温230℃、耐压140兆帕的测井仪,其解释效果与斯伦贝谢公司的解释软件达到的效果相同。
4.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大中型构造油气田的能力
在早期主要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七五”富生油凹陷研究和“八五”区域地质勘探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具备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大中型构造油气田的能力。这些油气田的寻找主要依靠盆地地质条件类比、盆地演化史定量分析和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软件的支持,排除了各种地质因素干扰,还地下构造的真实本来面貌,提高了海上自营勘探能力和勘探成功率。
二、高速高效发展海洋石油(1996—2008年)
经过了20多年勘探开发工作,已经深谙我国自然海况条件,需要我们大力开发核心技术,才能高速高效地发展中国海洋石油业。进入“九五”期间我国海洋石油科技发展以实现公司“三个一千万吨”和降低油桶成本为具体目标,进入了高速、高效、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1.“九五”后三年科技工作的重点
1)解决三大难题
(1)海上天然气勘探。
(2)海上边际油田开发。
(3)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
2)开展四项科技基础工作
(1)建立海上石油天然气行业与企业标准。
(2)建立中国海油信息网络上的科技信息子系统。
(3)开展海上油气田钻采工艺基本技术研究。
(4)开展海洋石油改革与高速发展战略软科学研究。
3)攻克八项高新技术
(1)海上天然气田目标勘探技术。
(2)海上地球物理高分辨率、多波技术。
(3)海洋地球物理测井成像技术等。
(其他技术与勘探无关,故此处不详细列出)
由于上述“三四八”科技规划的实施,在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取得了一大批优异成绩,充分显示了科技进步产业化的巨大威力。
2.“863”海洋石油进入国家高新技术领域
在《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主题》的6个课题研究工作中,中国海油技术达到了创新的纪录。分别是:(1)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2)海洋地球物理测井成像技术;(3)高性能优质钻井液及完井液的研制;(4)精确的地层压力预测和监测技术;(5)高温超压测试技术;(6)海底大位移井眼轨道控制技术。
特别的,在“863”计划“九五”期间27项重大项目中,海洋石油的《莺琼大气区勘探关键技术》更为显著。其中的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海上高温超压地层钻井技术、海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海上成像测井技术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863”计划执行16年间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同时培育了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支撑,更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形成顶天立地之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3.“九五”技术创新硕果
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跻身前列,研制了海上多波地震勘探设备,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研制出的框架式多枪相干组合震源、立足于不叠加或少叠加的处理技术、聚束滤波去多次波等技术,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成像测井系列仪器达到了国际90年代中期水平,属于国内先进技术。认可的技术创新有:(1)八臂地层倾角测井仪的八臂液压独立推靠技术;(2)高温高压绝缘短节;(3)薄膜应变型井径与压力传感器;(4)多极子声波测井仪的高温高压单极、偶极,斯通利波换能器;(5)高温专用混合厚膜电路芯片;(6)电阻率扫描测井仪的24电扣极板技术;(7)内置电动扶正、八臂独立机械推靠器技术。
解决了高温超压钻井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温超压钻完井液、精确的地层压力预测和监测技术、高温超压地层测试技术。
确认高温超压环境可以成藏,莺歌海中深层有良好的砂岩储层和封盖层,二号断裂带是断裂继承性发育带,既要重视古近系断裂批复结构的圈闭,又要注意新近系反转构造及砂岩体的勘探。
三、勘探技术分析
1.海洋石油地质研究与评价
富生油凹陷的分析与评价技术说明了我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基本规律,也是油气选区的基本依据。中国近海51个主要生油凹陷,经多次评价共筛选出10个富生油凹陷作为勘探重点。富生油凹陷占总储量发现的84%,其中5个凹陷储量发现超过了1亿吨。
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形成的石油地质研究系统,它强调了在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的框架上,用模型研究和模拟研究正、反演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全过程,使油气运移——这一石油地质研究中最薄弱的一环有了可操作研究方法和量化表现。该技术不但使中国海油地质研究跨入世界石油地质高新技术前沿,而且在珠江口盆地的实践中,发现了重要的石油勘探新领域。
三维智能盆地与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中国自主开发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计算机工作平台,这套系统突破了许多高难度的技术课题,实现了三维数字化盆地的建立和油气运移、聚集的模拟。
精细层序地层学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成功应用的典范,大大提高了对地下沉积预测的能力,取得了丰富的应用成果。
勘探目标评价与风险分析方法,石油地质软件科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它反映了勘探家由“我为祖国献石油”到“股东要我现金流”的观念性的转化。通过规范勘探管理,将单纯追求探井成功率转变成储量替代率、资本化率、桶油发现成本等全面勘探资本运营管理,使探井建井周期缩短2/3,每米探井进尺费用降低40%。
2.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技术
从1962年至今,我国海上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已走过40个春秋,从初期光点记录到24位模数转换多缆多源数字磁带记录;从炸药震源到高分辨率相干空气枪阵列震源;从光学6分定位、罗盘导航到DGPS、无线电声呐综合定位导航;从单次二维地震到非线性多次覆盖三维地震;从“一炮定终生”的无处理地震到运算速度达每秒70亿~80亿次的大规模并行数字处理;从二维模拟处理到全三维数字处理;从NMO速度分析和叠加到DMO速度分析和叠加;从二维叠后射线偏移到全三维叠前波动方程时间偏移至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从人工解释绘图到人机交互三维可视化解释绘图;从单一的构造解释到构造、地震地层学和岩性地震学综合解释;从单一的纵波地震勘探到转换多波地震勘探;从常规二维地震作业到高分辨率二维至三维地震作业,我国海上地震勘探技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基本上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水平。海洋石油人多年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查清我国海域区域地质和有利沉积盆地的分布,为勘探指明方向;查明了盆地主要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的分布,为油气钻探提供了井位;发现了以蓬莱19-3油田为代表的多个亿吨级大油田和以崖城13-1气田为代表的多个大气田;直接使构造和探井成功率不断提高,分别达到53%和49%;为开发可行性研究、建立油气藏模型、编制OPD报告,提供各种主要参数和地质依据。
上述成果充分证明,海洋物探在海洋石油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其技术发展是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增储上产的重要手段。
3.海洋石油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是伴随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成长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前,海上测井作业只能选用陆地上最先进、最可靠的测井仪器进行。到20世纪80年代,利用国家改革开放赋予海洋石油的优惠政策,有计划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1981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并直接引进美国西方阿特拉斯CLS-3700多套技术装备。与此同时,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紧紧抓着技术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关键,积极开展数控测井技术研究与开发,逐步形成了研究、制造、作业、解释、培训“五位一体”的机制。先后研制成功HCS-87数控测井和ELIS-I成像测井地面以及部分下井仪器设备。同时,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测井设备的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勘探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
在开发海上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海洋环境保护,这是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技术。1996年,中国海洋石油以全新的“健康、安全、环保”理念,实施安全、健康、环保、管理体系,开始步入科技化、规范化、井然有序的法制管理轨道。
安全生产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海洋石油工业有着投资大、技术难度高、环境因素复杂、风险大的特点,一旦出了事故,施救工作非常困难;在小小的平台上,集中了几百套设备和众多人员,一旦发生爆炸起火,人、物将毁于一旦;作业人员日常接触的介质不是易燃,就是易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损害。因此,加重了安全环保的工作责任,必须建立完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海上油气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就此建立了完善的健康安全环保机构、安全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观测海洋、检测海洋,及时进行海冰、台风、风暴潮、地震等特殊海洋环境的预报,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观测、监测和预报系统研究及综合、集成、生产应用等工作,形成了海上固定平台水文气象自动调查系统、海洋环境要素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和各种灾害监测预报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膨胀,陆上大型油田日益枯竭,于是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海洋,因为那里有着很多未探明的油气储量。尽管过去由于技术不成熟人们对海洋望而却步,但自深海钻井平台出现后,人类就开始向几百米甚至几千米海洋深处进军。
随着海洋钻探和开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深水的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大。90年代末,水深超过300米的海域为深水区。目前,大于500米为深水,大于1500米则为超深水。研究和勘探实践表明,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据估计,世界海上44%的油气资源位于300米以下的水域。随着未来投资的增加,海上油气储量和产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深水油气储量增长尤为显著。到2010年,全球深水油气储量可达到40亿吨左右。
面对如此良好的开发前景,我国海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协调发展、科技领先、人才兴起和低成本等4个发展策略。尽快提高中国海油科技竞争力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海洋石油勘探部分,我国通过建立中国海油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依托工程有机地衔接,创造条件使其发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天然气的勘探也需要进一步解决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高温超压气田勘探开发技术、非烃气体分布于工业利用等;深水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需要深水地球物理采集和处理、深水钻完井技术、深水沉积扇研究、深水生产平台等多种技术。
我国海洋深水区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水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油气储藏条件决定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发展海洋石油勘探技术需要面对如下问题:
(1)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很大差距。截至2004年底,国外深水钻探的最大水深为3095米,我国为505米;国外已开发油气田的最大水深为2192米,我国为333米;国外铺管最大水深为2202米,我国为330米。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是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实现深水技术的跨越发展是关键所在。
(2)深水油气勘探技术。深水油气勘探是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包括长缆地震信号测量和分析技术、多波场分析技术、深水大型储集识别技术及隐蔽油气藏识别技术等。
(3)复杂的油气藏特性。我国海上油田原油多具高黏、易凝、高含蜡等特点,同时还存在高温、高压、高CO2含量等问题,这给海上油气集输工艺设计和生产安全带来许多难题。当然,这不仅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石油界面临的难题。
(4)特殊的海洋环境条件。我国南海环境条件特殊,夏季有强热带风暴,冬季有季风,还有内波、海底沙脊沙坡等,使得深水油气开发工程设计、建造、施工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国渤海冬季有海冰,如何防止海冰带来的危害也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
(5)深水海底管道及系统内流动安全保障。深水海底为高静压、低温环境(通常4℃左右),这对海上和水下结构物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对海底混输管道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来自油气田现场的应用实践表明,在深水油气混输管道中,由多相流自身组成(含水、含酸性物质等)、海底地势起伏、运行操作等带来的问题,如段塞流、析蜡、水化物、腐蚀、固体颗粒冲蚀等,已经严重威胁到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海底集输系统的安全运行,由此引起的险情频频发生。
(6)经济高效的边际油气田开发技术。我国的油气田特别是边际油气田具有底水大、压力递减快、区块分散、储量小等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采用人工举升系统,这使得许多国外边际油气田开发的常规技术(如水下生产技术等)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意味着水下电潜泵、海底增压泵等创新技术将应用到我国边际油气田的开发中;同时也意味着,降低边际油气田的开发投资,使这些油气田得到经济、有效的开发,将面临更多的、更为复杂的技术难题。
高科技是海洋油气业的重要特征,海洋油气业的发展正是我国石油能源产业“科技领先战略”的最直接体现。只有坚持自主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海洋油气业的核心竞争力。2004年以来,我国在海洋石油的勘探新领域和新技术、提高采收率、边际油田开发、深水油田开发、重质油综合利用、液化天然气与化工、新能源开发、海外勘探开发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2008年,中国海油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一项成果是针对中国南海西部海域所存在的高温超压并存、井壁失稳严重等世界级重大钻井技术难题,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构造钻井关键技术。截至2008年底,这些技术在南海西部海域7个油田以及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探井及评价井共计76口井的钻井作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钻井井眼复杂事故率从40%~72%降至5%以下,远低于国际上20%的统计指标,井眼报废率也从5%降至0%,不仅节约了可观的钻井直接成本,而且加快了边际油气田的开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国海油的钻井技术水平,扭转了之前该海域复杂井作业技术依赖外国石油公司的历史。
而经过十多年的自主研究,中国海油开发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海洋石油开发要求的成像测井系统(ELIS)。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满足海上石油测井要求的成套技术装备。该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测井设备对我国海上和世界石油测井市场的长期垄断。截至2008年底,中国海油累计生产装备10套,总值达5亿元人民币,产品已进入国内外作业市场,年服务收入达3.8亿元人民币,创汇2800万美元,效益显著。
同时,中国海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截至2008年底,中国海油累计获得授权的有效专利达423项,其中发明专利105项。
2008年,中国海油首次获准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实现了科学研究层次的新突破。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里,中国海油将承担6个项目和两个示范工程。

③ 海洋矿产资源及勘查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开展战略性、基础性的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海岸带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不同海区的油气勘查与评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调查,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多金属结核勘查和极地/南大洋地质科学考察,以及国家各类专项调查研究和参与IODP、IGBP等国际合作。我国海洋地学界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应用高新技术,在海底探测技术、河口海岸第四纪地质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古海洋学、海洋油气田快速评价技术方法和大洋多金属结核(壳)、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调查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2.1 区域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概况

尽管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和高新技术研发取得跨越式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区域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性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总体水平相差较大。估计区域调查、矿产勘查程度落后15~20年,科学研究水平落后10~15年,高新技术水平落后20~25年(表2.1)。

表2.1 国内外海洋地学科技发展趋势和水平差距对比

续表

2.2.2 海洋矿产资源概况

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海洋矿产资源分布、种类及其资源量比较丰富。包括滨岸平原地下卤水、滨海砂矿、建筑砂砾石、海底煤田、陆架区的石油与天然气、陆坡区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国际海底区域中国开辟区的多金属结核,以及正在进行勘查的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矿床等(表2.2)。

表2.2 中国管辖海域矿产资源及其资源量

续表

2.2.2.1 石油与天然气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石油供应与国家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油气资源形势十分严峻,自从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原油消费量增长迅猛,而原油产量却增长缓慢,净进口量从1994年的290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5600万吨。2007年我国石油产量突破2.00亿吨(含海外3500万吨),而消费量高达3.50亿吨,进口依存度达48%。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2大消费国。原油消费量和净进口量增长之快及原油产量(包括海外份额)增长缓慢的状况(表2.3,图2.3),令人担忧。

表2.3 1994~2007年我国原油供需情况表

图2.3 1994~2007年来我国原油供需情况变化图

温家宝总理强调:“国土资源部门不能放松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责任,争取在地质调查程度低的陆地新区和海域有新的发现”。“油气勘查要选准重点,集中力量,有所突破,力争拿下整装大油田。这是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海域油气资源是陆域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接替,我国管辖海域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已有的地质调查及矿产资源评价表明,我国海域内发育中新生界厚度大于2000米的沉积盆地38个(近海域11个,南海中、南部27个),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最新评价了36个沉积盆地共拥有油气资源量为358亿~410亿吨油当量。其中近海域11个沉积盆地拥有218亿~242亿吨油当量;南海中、南部海域25个沉积盆地为141亿~168亿吨油当量(表2.4、表2.5)。在36个沉积盆地中,有11个盆地是单一盆地油气资源量超过10亿吨油当量的高丰度盆地。其中,近海的5个高丰度盆地拥有近海油气总资源量的90.6%,约为我国管辖海域油气总资源量的53.0%~55.0%,它们分别是:渤海湾、东海陆架、珠江口、琼东南和莺歌海5个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量均在20亿吨油当量以上,渤海湾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更高达100亿吨以上。

表2.4 我国近海11个盆地油气潜在资源概况

表2.5 南海中南部海域各沉积盆地以沉积岩体积法估算的资源量

南海中、南部海域6个高丰度油气盆地,拥有该海域油气总资源量的75.0%,约为我国管辖海域油气总资源量的29.0%~30.0%。它们分别是:笔架南、万安、曾母、文莱-沙巴、南薇西及北康6个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量均在10亿~20亿吨油当量以上,曾母盆地位于我国传统疆界线以内资源量达到40亿吨油当量以上。在这些盆地中,有的是由于勘探探投入力度不足,尚未做出准确评价;有的则由于存在海域争议无法成为可开发利用资源。因此,发现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就成为解决海上油气后备接替区的当务之急。

2.2.2.2 天然气水合物

1999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首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西沙海槽进行并首先发现了BSR。2001年,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负责的“215”专项,首次在东海冲绳海槽进行了以寻找天然气水合物为目的的高分辨率地震综合调查评价工作。

2007年5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水深1245米,在海底下183~201米,层厚18米,丰度20.0%,甲烷含量99.7%;5月15日,在第4个站位又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水深1230米,海底下191~225米,层厚34米,丰度20.0%~43.0%、甲烷含量99.8%。

迄今为止,南海陆坡共圈出11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总面积为125833.6平方千米,总资源量693.3亿吨油当量;东海冲绳海槽共圈出10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东边界为冲绳海槽中央地堑连线的水合物分布总面积为8643平方千米,总资源量约为401.62亿立方米。应当指出,上述总资源量目前尚无钻井资料证实,因此风险系数较大。各远景区的分布状况和资源量如下(表2.6、表2.7):

表2.6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及资源量

表2.7 东海冲绳海槽中南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及资源量

2.2.2.3 建筑砂砾石

石英砂矿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省(区)沿岸,以福建、两广石英砂砂质最佳。石英砂矿主要赋存于滨海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海积阶地、风成砂丘和海滩上,砂体长数百米至上千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厚数厘米至数米,矿层1~4层,埋深一般小于15米,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沿海岸呈水平状微向海方向倾斜,矿层较稳定,其分布范围、厚度、矿物成分、粒度及化学成分均变化不大,探明储量30.70亿吨。

2.2.2.4 滨海砂矿

滨海砂矿主要包括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锡石、铬铁矿、铌钽铁矿、砂金、金刚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砂矿探明储量约3000万吨,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诸省(区)。各类矿床191个(其中大型35个、中型51个、小型105个):①独居石、磷钇矿、钛铁矿、金红石、锡石、铌钽铁矿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地带;②锆石遍及上述各省(区)沿岸地带,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海南;③砂金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台湾;金刚石砂矿则发现于辽宁省复州湾。

2.2.2.5 海底煤田

山东龙口市东北约5千米海域,为陆上北皂煤矿向海底延伸,可采煤层6层,煤系地层总厚度67~278米,一般厚约200米,煤田分布面积约150平方千米,主采煤层厚约10米。探明储量10亿~12亿吨。

该矿于2005年6月投产,其第一个采煤工作面当年试采完毕,共开采原煤8.2万吨;第二个采煤工作面于2006年8月10日正式投产,至2007年1月底完成试采,共开采原煤42.5854万吨。

2.2.2.6 滨岸平原地下水、地下卤水

1)地下淡水。受地理环境、地形条件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复杂,地下水环境特征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长江口以南(包括长江口)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长江口以北地区(简称北方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水资源短缺;在平原海岸海陆交替相沉积层普遍分布,地下水咸淡交错、水质复杂;在滨海平原北方地区浅部以咸水层为主,有些地区淡水层埋藏很深,南方地区常见咸淡水层交错分布,淡水层中夹残留咸水透镜体。我国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拥有海岸线的沿海城市有53个(不包括县级市),其中22个是滨海城市。我国的沿海地区是人口、城市、经济最密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活跃的地区。人口高度集中、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沿海地区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沿海地区的地下水汇水范围较小,地下水资源量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北方地区缺水,传统的多水地区也严重缺乏洁净的地下水。因此,沿海地区缺少洁净淡水资源的问题将是制约经济发展、困扰人民生活的严重问题,对地下淡水资源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2)地下卤水。地下卤水是在干燥气候和内陆海湾低平潮滩环境下,经蒸发—浓缩—埋藏而形成的。它的形成不仅与气候条件有关,而且同本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第四纪海陆变迁过程有关。在黄海、渤海沿岸低地平原区,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有着广泛的分布。目前,已探明的滨海相地下卤水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地区,具体分布在:莱州湾(包括黄河三角洲)、渤海湾与辽东湾沿岸滨海平原区。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第四纪地层中已发现有卤水分布。在辽宁的清水河滨海区,已探明的卤水分布面积约8平方千米,卤水储量达1774.00万立方米;在渤海湾,已探明的卤水分布面积达到1212平方千米,储量达到12.29亿立方米;在莱州湾两岸,已探明的卤水分布面积为3527平方千米,卤水储量达78.80亿立方米。

2.2.3 世界海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现状

2.2.3.1 石油与天然气

世界海洋大陆架面积约2800万平方千米,近海含油气盆地约1600万平方千米,其中具有开发远景的面积达500余万平方千米。据有关资料估算,海洋石油探明地质储量约15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地质储量的2/5,已探明可采储量350亿吨,占世界石油可采储量的1/3;海洋天然气地质储量为46.6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天然气总地质储量(140.0万亿立方米)的1/3。

迄今已在800多个含油气盆地中发现大、中型油气田500余个,其中超过6500万吨的大油气田220个、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油气田有10个。近20年来,全世界发现的新油气田有60%~70%是在海域,其中大部分在陆架区,少量在深水陆坡区。目前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勘探开发,每年打各类探井约2000口,其中深水钻井已达450~2000米以上,井深小于3000米占20%;3000~5000米占70%;超深井(大于5000米)占10%。

现今海上采油气的国家已达40余个,拥有各类钻井平台约3000座。近年来,拥有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发达国家,其勘探范围已扩展到大于300米水深的陆坡区,并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海洋石油产量从1990年的9.07亿吨增至2007年的12.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4%;2007年海底天然气产量7000多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5%。近20年来,世界石油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是来自海洋。

2.2.3.2 滨海砂矿

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急速增长,海洋沿岸及浅海陆架区的砂矿成为矿业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如:金、铂、锡、钍、铬、钛、铌、钽、锆、金刚石、琥珀和石英砂、砾石等都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开采对象。这些滨海砂矿广泛地分布于许多沿海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南非和欧洲一些沿海国家。

这些砂矿作为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在逐年增长。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沿海国家从滨海砂矿中开采的钛铁矿占世界总产量的30%,独居石占80%,金红石占98%,锆石占100%,锡石占50%以上。虽然目前大规模开采的主要是滨海地带的矿床,但在最近20~30年间,由于地质勘探和采矿工业技术方法的改进,开采水下砂矿已变得更为有利,开采水深已达到50~100米,因而浅海陆架区砂矿资源所占比重有所增大。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有储量巨大的砂锡矿;印度和斯里兰卡沿岸有极丰富的独居石、锆石、钛铁矿砂矿;加拿大和日本沿岸有大量的磁铁矿砂矿;西南非洲的沿岸和陆架区有金刚石等。这些有经济价值的砂矿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2.2.3.3 大洋矿产资源

迄今为止,人类在深海大洋底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有: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软泥、热液硫化物、磷钙土等。这些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

20世纪70~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联邦德国及发展中国家印度、中国、韩国等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钴结壳和热液硫化物矿床的调查研究。发达国家甚至已完成深海底结核的试验性开采,一旦时机成熟即可投入商业性开发。

1)多金属结核。大洋多金属结核中含有80余种金属元素,其中Mn、Fe、Cu、Co、Ni、Zn的含量较高。有人计算过,仅太平洋CC区约有540.00亿吨干结核,其中含Mn100.00亿吨、Cu5.20亿吨、Co1.15亿吨、Ni6.50亿吨。在整个大洋底,目前已发现67处远景区(21个矿域、81个矿区),其中太平洋底13个矿域、41个矿区,大西洋底2个矿域、20个矿区,印度洋底6个矿域、20个矿区。金属结核富集区资源量为817.00亿吨,其中太平洋占80.0%、大西洋占10.5%、印度洋占9.5%,而且在总资源量中,富Ni-Cu型结核占25.0%、富Mn型占3.5%、富Cu型为3.5%,其余为Fe-Mn型结核。

2)富钴结壳。铁锰结壳是一种生长在海山基岩上自生的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由于它含Co量较高,又称富钴结壳。结壳厚度一般2~5厘米,主要分布于水深较浅的海山区(小于3500米),最佳水深800~2800米,富集区结壳的厚度大于5厘米,其丰度和覆盖率都远高于多金属结核,平均丰度可达40千克/平方米,覆盖率达80.0%~100.0%,含有数十种金属元素,但含量较高的有Mn、Co、Cu、Ni、Pb,还有Pt、Ag、Ti等,其中Co含量特别高,平均0.5%,最高可达1.8%~2.5%,Pt含量也高达2×10-6,比陆地同类矿床高出几十倍。在大洋中富钴结壳分布的海域较广,几乎海山、海台、海丘地区都可找到。主要分布于中太平洋海山,南太平洋一些群岛周围海域;大西洋火山区,中大西洋、南大西洋一些海隆;印度洋一些群岛周围海域。其中以中太平洋海山区和中南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分布广、厚度大,钴含量高且具有较高的商业经济价值。如莱恩-库克群岛海区结壳分布面积约5.5平方千米,估计资源量为21.5亿吨,其中含Co146.5万吨、Cu17.2万吨、Ni99.0万吨、Mn5.3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太平洋西部构造隆起带上,富钴结壳的资源量达10.0亿吨,Co金属量达到数百万吨,经济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

3)热液硫化物。大洋底热液矿化物矿主要分布在水深1050~3700米的大洋中脊两侧断裂构造带的热液活动区。至今已发现和勘探了200多个热液活动区,并证明此类热液硫化物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现已探明10余个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其中7个位于EEZ区:①沙特阿拉伯和苏丹的亚特兰蒂斯Ⅱ海渊;②加拿大的中谷和勘探者海岭;③汤加的劳海盆;④北斐济海盆;⑤东中马努斯海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轴海山;⑥东中国海的冲绳海槽和日升矿区;⑦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海盆。在这些海域中只有3个(EPR13°N、TAG、Logachev)位于国际海底区域中。如TAG热液硫化物矿床储量约500万吨;东太平洋海隆勘探者海岭矿床储量150万~200万吨;北胡安·德富卡海岭储量近1000万吨。据有关海底“黑烟囱”的勘查资料表明,大多为小、中型矿床,金属资源量为150万~2376万吨。

④ 勘探成果

设计孔见矿,使原先只到A7线矿体有效延伸至A10线,向西南方向推进近150 m,为开发A7到A10线之间的矿体提供依据,矿石资源量扩大了近一倍,解决了危机矿山燃眉之急。此成果获安徽省地矿局找矿科技进步二等奖。

⑤ 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主要成果

早在1958~1964年,原石油工业部华东石油勘探局304、305联队完成了合肥盆地1∶20万重力、磁力普查工作;1970年,刚刚成立的安徽石油勘探处以合肥盆地为重点,在盆地东部和南部进行光点记录地震和模拟地震勘探。

1988~1989年及1991~1992年间,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局第二地质调查处在盆地东部完成数字地震测线13条694km,1993~1996年,南方项目经理部在盆地中部目标区部署并完成数字地震测线19条,在中部和西部部署区域大剖面5条,合计24条,1258km。这些地震剖面的完成,一方面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吴山庙、木厂埠和小庙等局部构造。

1999~2001年底,胜利石油管理局在合肥盆地共完成二维地震31条3452km(图1-4),其中区域大剖面12条;电法剖面8条,包括5条EMAP(707.3km),3条MT(484km);重力测量27686km2;航磁测量30416km2,其中化探、重力、航磁已覆盖全盆地。以上资料的获得为查明合肥盆地的构造、断裂、地层及圈闭发育特征等提供了物质保证。

图1-4合肥盆地1999~2001年度地震部署图

(一)重力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

经过重力勘探,取得了覆盖全盆地的重力资料,发现了众多的局部重力异常,基本掌握了合肥盆地的重力场特征、断裂体系的展布及其性质(贾红义等,2002)。

(1)确定了华北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区、大别山区及合肥盆地不同地层单元的密度界面。

(2)通过对合肥盆地重力场特征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定了合肥盆地主要断裂体系及其展布特征。

(3)发现了与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和右旋压扭有关的构造形迹以及吴集断裂的分布范围和右行走滑的构造形迹。

(4)利用延拓法、求平均场法、二次导数法及趋势分析法等求取剩余异常,然后进行对比,确定了盆地的重力异常特征,并对局部重力异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解释。

(二)航磁勘探取得的主要认识

对合肥盆地曾进行过1∶100万航磁勘探并覆盖全区,部分地区有1∶20万、1∶10万、1∶5万航磁资料,但由于测量时间不同、测量仪器精度不同,导致航磁资料在反应构造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胜利石油管理局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缘进行了1∶5万高精度航磁勘探,地质效果较为明显,弥补了过去不同比例的航磁资料在反应构造方面的不足,并发现了很多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磁异常(董波等,2002)。

(1)在盆地内部及周边的97个点进行了岩石磁化率测量,获得600个磁化率数据;同时还对安参1井石炭系以上地层进行了磁化率测量。

(2)根据磁异常反应的断裂特征,识别出76条NE向、NW向、近EW向和近NS向断裂。

(3)圈定出143个局部构造异常,并根据异常形态、幅值等异常特征及地质构造分析,确定基岩异常凸起27个,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异常35个,沉积层构造异常81个。

(4)根据磁异常特征,圈定出盆地内及周缘火山岩分布范围,发现盆地内部火山岩分布比较局限,而盆地南缘和东缘较为发育。

(5)通过航磁测量,发现以肥中断裂带为界,盆地南部为弱磁场分布区,北部为强磁场分布区,反映出盆地具有不同的基底性质。

(三)电法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

近两年的电法勘探(图1-5),获得了盆地的电性资料和较为丰富的地质成果,这对合肥盆地的基础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张升平等,2002)。

图1-5合肥盆地电法勘探测线部署图

(1)通过井旁MT的测定,确定了不同层位的电性特征,并为钻井地层划分提供了佐证。

(2)在电性分层的基础上,查明了各剖面的电性结构和电性层的电性特征。

(3)结合钻井资料,对各电性层进行了地层层序研究,进而确定了各剖面的地质结构。

(4)根据剖面上电性变化规律,查明了主要断裂的剖面位置,确定了断裂体系的平面展布。

(5)根据电法资料,再次验证了华北型古生界逆掩于大别山之下的观点。

(6)利用电法资料圈定了中、新生界的分布范围,为研究盆地地层的分布提供了参考。

⑥ 我国的海洋勘探事业蒸蒸日上你知道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

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6)海洋勘探成果扩展阅读

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⑦ 中国海洋领域的成就

2012年6月,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至7062米海底并开展作业,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蛟龙”号成功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迈出了业务化运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257名科考队员在160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中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请的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勘探矿区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顺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中国正在逐步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⑧ 海洋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海洋开发领域持取得的成就有:开采油田,合理进行海水养殖,充分利用空间建设海底隧道和海上人工岛,还有专注于海洋绿色环保事业等等。
正确运用词语,才可以让这一类内容的表达更加的精准,具体形象生动,让人能够清晰明了的理解它的内涵意思。
运用词语需要辨析以下几方面: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同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同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细微差异。
(一)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将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
1.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的词语。如:鼓励、成果、抵御、聪明、节俭、呵护。
2.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的词语。如:煽动、后果、抗拒、狡猾、吝啬、庇护。
3.中义词:不表示褒贬的词语。如:鼓动、结果、抵抗。
(二)从词语的语体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称之为语体色彩。
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
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

⑨ 我国海洋领域有多少成就

我国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海水增养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岛等一类的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⑩ 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在海底油气开采、海水增养殖、及海上人工岛等一类的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阅读全文

与海洋勘探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