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祭拜土地神
祭拜土地神是初一十五,三支香,宜上午拜拜,准备水果或者饼干都可以的。水果可以是苹果,梨,橘子或者橙子。水果拜的种类要单数。但是数目要双。也就是你可以拜一样或者三样水果,但是都要双数的。也就是拜苹果的时候,苹果数要双的。2个苹果或4个苹果或6个。最后还要烧点元宝
2. 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孺子篡 什么意思
这是西汉帝系口诀。
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孺子篡,高是汉高祖;惠是汉惠帝;文景是汉文帝与汉景帝;武是汉武帝;昭是汉昭帝;宣是汉宣帝;元是汉元帝,成是汉成帝;哀是汉哀帝;平是汉平帝;孺子指的是汉孺子刘婴,他没有称帝便被王莽篡位。
帝系:
(1) 汉高祖 刘邦(前202-前195)
(2)汉惠帝 刘盈(前194-前188)
(3)汉前少帝刘恭(前188-前184)
(4)汉后少帝刘弘(前184-前180)
(5)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
(6)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
(7)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
(8)汉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
(9)汉废帝刘贺(前74)
(10)汉宣帝刘询(前73-前49)
(11)汉元帝刘奭(前48-前33)
(12)汉成帝刘骜(前32-前7)
(13)汉哀帝刘欣(前6-前1)
(14)汉平帝刘衎(1-5)
(15)汉孺子刘婴(6-8)
最后是王莽【篡】汉结束了西汉。西汉,共历14帝、15主,刘婴没有称帝,只能称为“汉末主”。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
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恢复发展生产。在国家机构上基本沿袭秦制,但也有所改变。主要是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的势力难以过多膨胀。
在文帝、景帝、武帝治理时期,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设刺史来监督和控制地方政权。采用察举、征辟的方法选官,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注重兴修水利、推行新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改革币制,颁布“缗钱令”,增加了国库收入。
汉武帝即位后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8年十二月,西汉外戚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就是新朝建兴帝,至此,西汉灭亡。
3. 土地到底能不能自由买卖简析商鞅变法
不过还是有人明确说的,比如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中明确指出:“公元前350年,又下令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言之凿凿,很清楚。他老人家是大史学家,一定是有很精确的考证的,我们似乎不用怀疑的,不过他老人家也没在这本书是说明他依据的史料是什么,他的弟子张传玺先生在《简明中国古代史》和他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剑桥中国史》的秦汉卷中大致也是持这一观点,不过它是说这是依据董仲舒说的。
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是这么说的: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列传》说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开”就是开拓的意思。《战国策·秦策三》载蔡泽的话说:商君“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决裂”的目的是为废除井田制,董仲舒曾指出: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商鞅这次对土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就是所谓“坏井田,开阡陌”;另一方面是重新设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后世人说商鞅“灭庐井而置阡陌”。《秦律》严禁对土地权的侵犯。云梦秦简《法律问答》有一条律文:“盗徙封,赎耐。”就是把私自移动田界看作“盗”的行为,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但允许出钱赎罪。接着又对律文解释说:“何知为封?封即田阡陌、顷畔封也,是非而盗徙之,赎耐。何重也?是不重。”说明田界不准“盗徙之”,这是对土地权的侵犯,应该判处耐刑,并认为这种刑罚“不重”。但是土地的所有权到底在谁的手中,实在无法可知。董仲舒先生是西汉人,他是怎么知道这一情况的,也许他也是看了什么书或者什么资料,或者是自己推断的。按林剑鸣先生指出:尽管汉代的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除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汉书食货〉〉)。其实从现在的资料考查,那不过是董仲舒的一种猜测,直汉武帝时代以前,土地买卖还是很有限的。林先生说董大儒是猜的,他的一猜让这么多人都晕。咄咄怪事!?
《秦简徭律》说:禁苑“其近田恐兽及马牛出食稼者,县啬夫材兴有田其旁者,无贵贱,以田多出人,以垣缮之,不得为徭。”据说这一条被很多人认为是土地私有,可以买卖的论据,不过这句话,实在也没有说得很明了。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有“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在《秦国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作者为是:“甘罗为故丞相甘茂之孙,如田宅为私有,何须朝廷复赐之,可见甘茂被谗害出奔外国,其田宅遂为国家收回。”以这则史料来说土地并非私有的,不过,也不是很给力了,因为这等于说甘茂是叛国者,他的土地国家也可以很自然地没收的。丝毫不能证明什么土地是私有的。该书的作者接着说:“秦简中没有一条允许土地买卖和世袭的律文,就可以说明国家是不承认土地私有的。”显然该书作者是熟读了秦简,以至于这敢样说,想来是这样的吧!
林剑鸣先生在他的《秦汉史》中指出:从现有的资料看,秦及其以前有关土地买卖的资料只有以下两条:(1)“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而随文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中也找不到明显的土地买卖的资料。先假定真的就是这两条史料,可是这两条也不是秦国的,还真不太好说。至于〈〈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材料也没看过,(不是不想看,是找不到。)听他老人家说也就相信了?
张金光先生指出:“商鞅实行的田制改革,其实质就是土地国有化。”而并非私有化。
看来还真不好说,好在听过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4. 为何东西汉土地问题如此突出
这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做了不少大事,可是其结果是很多中下层为此买单,结果,他们失去土地,土地反而被地方上的大户(即豪强)集中在手上了。而且,根据汉武帝的要求,通儒学的人才能进系统内,因此,地方豪强们普遍利用家底优势,在一族子弟中培养几个能读书的,当时,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种大家族还只是初期。到了汉元帝时开始,已经有士族开始掐话事人的情况了,小地方就更糟了。于是,没有土地的一般人越来越多,问题自然越来越大(士族跟话事人争夺人力资源)。
5. 儒释道三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擦出了哪些激烈的“火花”
佛道儒三家在我国的流传都历史悠久,然而最早在中国传播开来的还是起源于本土的儒与道。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型的了。佛教从它的发源国印度到中国起源于汉明帝,它的起源就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道教与佛教之间的摩擦了。
文明相会导致冲突,这是自然的,从另一种角度讲,也是必然的。在西方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纷争十分激烈,甚至现在还有因宗教信仰问题引起的战争,何况他们的起源还都是同一宗。能像我国这样,虽然有过宗教纷争,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三教渐渐融合的现象,还是源于强大的包容性。
6. 武汉一女子花6000万买556个车位,转手14万一个卖出,结果如何
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地下停车场的产权有两种情况:一是社区地下停车场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 ,这意味着这些停车位没有土地使用权和区域分配,所有所有者购买的地上建筑区域是共享的。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财产法》,住宅区地下停车位的产权归所有者所有,开发商或房地产公司无权未经授权处置。 当然,开发商或物业公司在征得业主会议的同意后,可以按照业主会议的授权出租该停车位,其租金收入将归业主所有,以弥补该物业的不足。 管理费用。
对于个人而言,为了防止类似的“住房投机者”成为“车位投机者”,也可以实施购买限制政策,以防止人们将其用作“库存”和实行“垄断”的手段。 如今,停车位只是商品,可以出售和出租。 有人说,这个土豪只是投机性地低买高卖。 实际上,任何商品都是低价买入和高价卖出的。 否则,利润从何而来?
7. 求佛教土地经全文!!
土地经是后人伪造的,非佛教经典,佛教有(地藏菩萨本愿经)学佛一定要先了解佛教,不要跟人盲修瞎练,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希望你擦亮眼用心看,不要被假相骗了,您有时间听听净空法师讲的大经科注(儒释道直播)。听经明理,不会走弯路,阿弥陀佛
8. 儒林外史 《王冕》讽刺了什么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9. 商鞅变法中“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此处存疑为什么采纳
首先,楼主您说的商鞅变法,可以划分到“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这个版块里,商鞅的变法,在整体来看最重视的实际上是刑法,第二才是经济的新策,通俗的说新策最主要的是 没有军功的人地位低这一条,不管是奴婢,家产还是您所说的土地,都是按照爵位区别,而军功越大爵位越大,所以土地的划分源头来说是按军功分的,可能有些乱,实际上商鞅变法有2次,总项目大约11个,这些项目被用来改变秦国所处的落后贫穷的半原始社会,董仲舒有些过于绝对,商鞅的变法中第一赏赐就是军功,在经济这方面主要的就是军功和劳动,劳动越多的人福利也就越多,所以土地的分配只是一部分,这次的改革实际上是彻底改变,军事、政治、政府、社会结构甚至是风俗习惯的改变,连道德价值标准和人生观念都要改变,因而柏杨老前辈说这次的变法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云云,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辉煌变法。我就说这么多,如果对我的答案有什么意见,洗耳恭听。
纯手打,绝对无抄袭,参考为 1.张荫麟版《中国史纲》 2.柏杨《中国人史纲》 也有部分源于《资治通鉴》 主要还是个人见解,有什么存疑的地方尽管说。
10. 怎样祭祀土地
祭祀土地的方法:
烧肉、鸡、香烛、三杯酒及一对沙田柚(每个柚子都要以红笔在外皮上垂直写上招财进宝四个字)。衣纸选用运财禄、地主贵人符、贵人马及禄马等,将之焚香三拜后火化即可。
基本简介: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