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川西成果

川西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5 12:22:37

① 蜀地人口稠密,被称为天国,是因为良田万顷,远离战乱吗

《史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在古代所说的“天府之国”,其实是指的关东平原。但是自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以后,成都平原便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不受外扰,安心发展

川蜀之地,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中原想要入川只能够自汉中而下。然而此地,易守难攻。北有秦岭当道,东有三峡横亘。西部是青藏高原,因此想要完全控制此地非常艰难。就像当年的钓鱼城之战,蒙哥大汗率领几十万军队,久攻不下。

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三十六年。崖山之战以后,王立决议不再坚持,随后与三十六位同僚拔剑自刎。就单从没有外援的一座四川孤城,可以坚守三十余年而言,足可以看出巴蜀之地的富饶。否则,就单纯的因为粮食问题,也早就坚持不住了。

所以,每当外界发生战乱时,除非四川有人想要做大做强,否则轻易难以将战火引到此地。“宁为盛世犬,不做乱世人”。战火一起,人命就会如蝼蚁一般卑贱。所以,不发生频繁的战争,人口繁衍就会按照正常的规律进行。

② 汉代巴人的文化成就主要表现在

《华阳国志·蜀志》说:“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古蜀获得天府陆海的美誉是不容易的,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巴蜀先民累代的经营与开发。原来在西汉初以前,“天府陆海之地”是用来艳称“关中”的,到西汉后期,西蜀的富庶程度逐渐超过关中,人们说到关中时反而叫做“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了。

“天府陆海”之称是对巴蜀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的特色的最好概括。

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平原的开发与繁荣是从水利开始,赖水利支撑的。成都平原是一个冲积平原,上古之时,河道不畅,洪涝成灾,沼泽沮洳,原隰低卑。古蜀先民从岷山向平原迁徙,首要的任务是排涝排水,疏通河道,寻找安全的居住环境与适宜的农耕地。而这首先就要对川西平原水患的源头——岷江水系加以治理。几千年来,巴蜀农业都是把治水事业放在首位,出现了大禹治水、鳖灵开金堂峡、李冰建都江堰开成都二江、文翁治沱开湔江,和高骈改府河道这五次治水事业的高峰。加上近年来治理成都府河和南河的综合整治工程,一共是六次高峰,这充分体现了水利对于巴蜀农业发达的极端重要性。

西蜀是夏禹文化的起源地,中华民族古代最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即生于阳山,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禹兴于西羌”。诸多史籍都记载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的石纽,传说其母有萃氏女修己因吞神珠薏苡感孕剖胁而产禹,故其地名刳儿坪。今北川县、汶川县和理县乃至都江堰市的龙池都有“石纽”和“禹穴”的纪念地。北川县禹里羌族乡有石纽山,上有汉隶“石纽”二字石刻,传为扬雄所书。楷书“禹穴”二字为唐李白手迹,篆文“禹穴”不知书自何人。汶川县飞沙关也有“石纽山”纪念地,刻有“石纽山”三字石刻,字迹苍劲古朴。山上有刳儿坪岩洞,刻有“禹迹”两字。在理县的汶山寨也有石纽山,悬岩绝壁上刻有“石纽山”三字。总之,在汶山郡的范围内有很多大禹出生的纪念遗迹分布。

禹娶于涂山氏,在巴蜀安了家。在四川盆地内,现有两个涂山。一是重庆市巴县的涂山,一是理县通化的涂禹山。虽不可确指,但说明了西羌人的夏禹部族与土著涂山氏部族联盟的形成。

大禹治水是从岷江开始的。“峨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大禹治水的方略。先治岷山,“随山而导之”,“然后循水而导之”,“以察地势之高卑而蓄泄之”(《崔东壁遗书·夏考信录》)。疏导岷江,分别其支流向东泄洪,叫做“东别为沱”。这种办法在岷江试验成功了,就推向了全国,扩及九州。禹可以说是山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第一人。

开明氏鳖灵治水、开金堂峡是第二次高峰。杜宇望帝时,岷山及其支脉玉垒山发生大洪水,望帝无法治理,特请其相鳖灵治水,决开玉垒山,凿开金堂峡,用“东别为沱”的办法使洪水进人沱江。鳖灵治水成功,杜宇只好让位于鳖灵,是为开明。

近年的考古成果证明,古蜀治水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开始了。如成都方池街和成都军区第三招待所遗址的笼络卵石埂护岸工程,抚琴小区和指挥街遗址的木桩排列坝体工程,都是古蜀治水事业的先声,先民累代劳作的业绩。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蜀先民治水的最伟大的成果,是世界水利史上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型,是世界水利工程中历时最悠久、设计最巧妙合理、灌溉面积最大、使用时间最长而又连绵至今、综合效益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由蜀郡守李冰领导的,大约在秦昭襄王时期。他勤于王事,卒于任所,死后葬于他治理过的洛水即石亭江出山水口高景关之侧,今什邡洛水镇章山有他的墓园。1974年从都江堰渠首鱼咀外侧江底挖出一尊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所造的李冰石象,表明对李冰的崇敬并视为江神是从秦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以都江鱼咀,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部分为主干。鱼咀的作用是分流引水,控制岷江由峡谷进入平原的咽喉。在平原入口处江心河床上用竹笼盛石累成形同鱼咀的沙洲长堤,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用途是引水灌溉,流出都江堰后变为平原上多支分流的扇形水系,起着最主要的灌溉作用。外江则用于排洪,其水部分流入沱江。紧接鱼咀之后是金刚堤,堤的尾部筑有飞沙堰,它的作用是泄洪排洪。距飞沙堰200米处是宝瓶口,是由人工开凿出来的“离堆”,控制内江流量,使其内江进水量恰可供下游灌溉之用。如内江水量过大,则宝瓶口可起控制抬高水位的作用,使水越过飞沙堰泄人外江,保持水量的平衡。飞沙堰还起着利用江水直冲离堆而产生的横向漩流的力量自动横向排沙,向外江方向排出洪水中大量沙石的作用,据测算最多时可自动排出沙石98%。蜀中先民创造的这一水利工程的奇迹,是使得内江和宝瓶口以下渠道不致被沙石淤填,使得都江堰渠首工程不需用大量人力清淤就可以连续使用数千年的重要保证。为了观测水位,李冰立了三个石人于水中,“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水经注·江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则。李冰还采用了竹笼装石技术作为筑堤护岸实施岁修的手段,这种以多层竹笼卵石来减轻水势的以柔克刚办法一直使用了两千多年。为调节内外江流量的合理分配,李冰还发明了杩杈与羊圈调节水量的技术,这种技术也一直使用了两千多年,起着水闸的作用。据传李冰根据治水经验还总结出了都江堰维修原则的“深淘滩,浅包堰”的六字诀,至今惠益成都平原水利系统。后人将六字诀发展为治水三字经60字,刻在纪念李冰的专祠二王庙的墙壁上,这是两千多年治水经验的结晶。

成都二江(府河和南河)是成都城市的生命线,是成都文化萌芽和滥觞的摇篮,其开穿治理成功也是李冰的功劳。《史记》载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司马迁盛赞他引水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直到今天,都江堰灌区已扩大到一千万亩以上,都江堰和二江还仍然是成都城市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命脉。因其嘉惠后人,对城市起着因水而生、因水而荣的巨大作用,二江被历代文人赞誉为“锦江”。

后人为纪念李冰及其子二郎治水的功劳,在都江堰修建有“二王庙”,在四川各地建有“川主庙”,把李冰尊奉为“川主”。今阿坝羌族地区有二郎为羌王的传说,李冰父子也可能是羌人,至少都江堰的修建是羌族与汉族先民联合开发的结果。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促成了巴蜀地区秦汉时期农业的高度发展,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又在灌口分流,实施分内江水为蒲阳河,灌溉今天彭州一带土地的水利工程,扩大了都江堰的灌溉面积,灌口也因春耕时需水如金,被叫做“金灌口”。汉代的成都平原由于灌溉的保证、铁器的使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农业生产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水稻亩收可达30 斛至50斛,大约相当于今天亩产780斤至1160 斤,而当时全国中等土地种栗,一般仅得三、四斛,其粮食亩产量仅为成都平原的十分之一。

在汉代四川画像砖上,对于农业生产有生动的反映。再加各种陶俑和陶塑,则是巴蜀园艺、畜牧、家畜、养鱼等副业发达的文化反映。这与《华阳国志》说:巴郡“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蜀郡“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的文献记载,正可互相印证。

巴蜀农业在唐宋时期仍保持着“天府之国”的地位,享有“扬一益二”的美誉。唐人陈子昂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宝,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在唐代,剑南西川是全国诸州中最富庶的地区,是唐朝的重要财源地,在安史之乱之后,剑南西川和东川的税收财赋占唐朝国库收人的三分之二,可见其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说它是聚集了天下珍宝的“国家之宝库”,是“人富粟多,可兼济中国”的粮食基地,应该不是虚誉。宋代的巴蜀农业发展程度不低于唐代,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稻米产区“蜀地膏腴,亩千金,无闲田以葬”,(《宋史》卷344 (王觌传》)。南宋时期,川峡四路负担全国军粮总数的三分之一,仅由此就可见巴蜀粮产之丰富,府库之充溢。

唐宋时期,都江堰水利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比秦汉时大大增加,并增修了不少新渠。最著名的渠系有:唐玄宗时,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在新津西二里修通济渠,经120里至眉山入岷江,扩大灌田面积1600 顷。唐禧宗乾符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改府河道,在九里堤修縻枣堰,把郫江水由城南东流改为城北东流,转南与流江会合,形成“二江抱城” 的格局。为利农桑,又将“负郭丘陵悉平之”。今成都城西北府河以北地带就是那时夷为一望平川的。到宋太祖时,成都知府刘熙古重新整治九里堤和縻枣堰,既防水患,又有“沃野之利”,蜀人为此建“刘公祠”来纪念他,把九里堤称为“刘公堤”,后世误为“诸葛堤”。蟆颐堰是唐宋时可灌眉山、青神农田7万余亩的一条名堰,又叫蟆颐津。南宋嘉定年间,眉 州知州魏了翁曾主持修复蟆颐堰。都江堰在历史上有过多种名称,到南宋 时才正式有了“都江堰”之名,其水系经过整理已有三大派三大流,使川 西农田一直得以保持稳产高产的水平。

经济作物在唐宋时有新的发展,甘庶、荔枝、茶叶、药材、柑桔等是 巴蜀著名的物产。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 写的就是杨贵妃在长安要吃涪州城西五十里荔枝园产的鲜荔枝的故事, 当时成都、江州、戎州、泸州均产荔枝,闻名全国。甘庶生产的庶糖已成 为巴蜀向朝廷的“土贡”。遂州还生产冰糖,当时称为“糖霜”,遂宁人王 灼有《糖霜谱》专门记述遂州甘庶生产的经验。唐宋时的巴蜀是全国著名 药材产地,其中彰明(今江油县)是驰名全国的附子生产基地,杨士惠专 门写有《附子记》记述彰明附子生产情况。柑桔种植遍及四川盆地,以川 东北果州(今南充)、利州(广元)、梓州(三台)所产最为有名。园艺名 产则以彭州所产牡丹为最,号“天彭牡丹”,陆游专门写了《天彭牡丹 谱》,称彭州牡丹“近百种”,“红花最多”,以“状元红”为第一。据《成 都记》说:“彭州牡丹在蜀为第一,故有小洛阳之称。天彭谓之花州,牛 心山下谓之花村。”至今,彭州市丹景山牡丹仍为全川第一,每年都举办牡丹花会。

因四川盆地丘陵和山地甚多,巴蜀先民很古就开始修筑梯田。汉代画像砖里有水稻梯田模型,说明梯田在秦汉时已是巴蜀人在山区种水稻的一种重要方法。宋代巴蜀人叫梯田为“雷鸣田”。这个名称有两种来源,也反映了梯田的两种类别。一种是说“雷鸣田,盖言待雷鸣而后有水也”。就是靠春雨雷鸣养水的冬水田。另一种则是引用山泉水层层灌溉的雷鸣田,因其高田水层层流人低田而响声似雷鸣而得名。范成大在川东所写的诗句:“人间只见秧田润,唤作蟠龙洞里泉。”“旧雨云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鸣。”就是写的山泉雷鸣田。

林盘是川西平原农家一大特色。川西农家村落甚小,更多的是单家独户,门前流水,舍南舍北则为茂林修竹环绕,茅屋掩映于竹林之中,故范成大说川西“家家有流水修竹”。川西称这种流水修竹之家为“林盘”。每家拥有“林盘”一座,既美化环境,又是副业手工业的原材料。这种林盘特色至今仍在川西各地保持着,正如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所描绘:“一路江水分流,入诸渠皆雷轰雪卷,美田弥望”,“流渠汤汤,声震田野,新秋勃然郁茂”,“所谓岷山之下沃野者,正在此”。

③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在四川勘探获得几项新成果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着力提高油气勘探质量、全力抓好高效勘探,不但预计能全面完成全年的储量任务,而且在四川地区取得五项突出的勘探新成果,川西海相油气勘探再获新发现;南北向构造下沙溪庙组油气勘探获得新发现,隆兴1井在沙溪庙组测试日获产5.5万立方米;阆中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星101井在须家河组四段、三段测试均获得工业气流,在须四段测试日产量达17.5万立方米;川西南井研-犍为探区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金页1HF井在寒武系筇竹寺组喜获日测试产量5.95万立方米,首次实现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寒武系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威页1井、永页1井在龙马溪组钻遇大厚度优质页岩,勘探突破前景明朗。

④ 西南油气田在川勘探获得哪些新成果

西南油气田着力提高油气勘探质量、全力抓好高效勘探,不但预计能全面完成全年的储量任务,而且在四川地区取得五项突出的勘探新成果,川西海相油气勘探再获新发现;南北向构造下沙溪庙组油气勘探获得新发现,隆兴1井在沙溪庙组测试日获产5.5万立方米;阆中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星101井在须家河组四段、三段测试均获得工业气流,在须四段测试日产量达17.5万立方米;川西南井研-犍为探区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金页1HF井在寒武系筇竹寺组喜获日测试产量5.95万立方米,首次实现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寒武系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威页1井、永页1井在龙马溪组钻遇大厚度优质页岩,勘探突破前景明朗。

⑤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认识

1.2.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系统地划分了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及弧形构造体系等,各构造体系之间形成斜接,反接、叠加及穿切等复合联合关系,构造体系演化具四大明显特征;第一古构造体系控制构造-沉积迁移作用;第二构造体系叠加复合作用;第三构造体系差异性,即:同一个构造断裂带两端活动性及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深化了单一构造体系或多构造体系的复合控油源区及生、储、盖组合分布,如川西上三叠统及侏罗系油气区主要受控于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作用。

3)建立了3种构造体系控油模式:①新华夏构造体系与纬向构造体系联合控制广福坪气田模式;②反“S”型构造体系控制下的永宜气田,石油沟-东溪油气田及相国寺气田等;③纬向系与经向系联合作用下形成纳叙气田。

4)总结了四川盆地油气分布规律:①各时代古隆起控制油气田分布,如乐山-龙女寺、泸州、开江、大兴、江油-绵竹等古隆起及周围是油气田分布重要地区;②各时代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气分布,如震旦系与寒武系、寒武系与奥陶系、奥陶系与志留系、志留系与泥盆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等,这些区域性不整合面经历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造就了程度不同的碳酸盐岩缝、洞、孔储集体,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③沉积相控制油气田分布,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碎屑岩的三角洲相,及石炭-二叠系的礁滩相,均是油气田分布有利地区(带);④多期不同方向应力作用形成多组裂缝是油气有利聚集地区(带)。

5)指出了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有利地区和勘探方向:①5个古隆起及周围地区(乐山-龙女寺、泸州、开江、大兴及江油-绵竹);②石炭系-中三叠统碳酸盐岩礁滩相带;③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碎屑岩三角洲及河道砂体区;④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碳酸盐岩缝、洞、孔发育层(带);⑤各时期多应力方向形成的多组裂缝区(带)是油气聚集的重点,如川西和川中须家河组。

1.2.2 创新点

1)首次系统地划分了盆地及周缘地区构造体系类型,即华夏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系及弧形构造体系及其复合、联合关系。

2)首次恢复了在构造体系控制下的各时代盆地原型,即元古宙裂谷盆地、震旦-奥陶纪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纪挤压、克拉通盆地、石炭纪-中三叠世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新近纪前陆盆地。

3)建立了3类构造体系控油模式:①纬向和新华夏体系复合型;②反“S”型;③纬向构造体系与SN向构造复合型。

⑥ 甘南旅游业的预期成果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属于中国的特殊地区,从旅游角度看为特种线路,景点分散,沿途路况、食宿条件较差,旅途艰苦,参团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并作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不要抱有优越感,要容纳藏族同胞的种种不足,如抱着挑剔或享受的心态,建议不要参加。
1、甘南,川西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早上冻死,中午晒死”,所以一定要注意准备衣服。由于是草原,丘陵地貌一下雨雪便道路泥泞,所以雨靴可带来方便,不可穿凉鞋。另外,一定要有帽子,可防紫外线照射,还应备有晴雨伞,防晒霜,太阳镜。纪实题材比风光题材多这里的色彩对比强烈,所以这一地区宜拍摄彩色照片。高原天气多变,常有风雨骤至的时候建议多带几个塑料袋,用来保护设备。拍风光讲究拍取异常天气时的景象,若遇风雨雪雾天,正是时机不要错过。在九寨沟,黄龙景区宜用感光度低,颗粒细腻的胶片,而且要用三角架。药品:抗感冒药,胃肠药和外伤药。还建议备一种抗高原反应药:高原红景天。
2、游客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肺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糖尿病和贫血等疾病,以及医生认为不宜进藏或高原者不能参团,如隐瞒病情,后果一切由游客自身承担,旅行社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3、甘南地区的民风深受藏族宗教影响,有些现象和习惯,不能以城市人的心态标准来衡量和看待。请记住不要离团去观天葬,偶有不慎,就会触怒当地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4、藏族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遇上节日,藏族人衣着更是华丽,色彩缤纷,这些都是摄影的好题材,取景前要注意:一般寺庙的外围建筑可以随意拍摄,但殿堂内是严禁拍摄的,有些地方则注明付款拍摄,请勿偷拍。摄影人物也要小心,藏族人未必都喜欢被人拍摄,为免不必要的麻烦,取景前最好先打个招呼。
5、藏族人不喜欢随地吐痰,不喜欢被人摸头搭肩,不喜欢大声喧哗;车站等地点小偷较多,外出小心财物,不要随便施舍,否则可能不易脱身。当地治安算是不错,但若在偏僻地方或夜间外出应结伴同行,不要单独行动,不要掉队和离团。
6、在藏区,政治问题是十分敏感的,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不宜讨论政治问题。
7、参加人员应充分考虑到自身身体状况、人为或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对旅行活动(包括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影响,承诺在不增加旅行社和同伴负担的情况下参与本次活动。
8、参加人员应自备钱款、衣物、药品、食品及其他可能需要的应急物品或工具,并在出发前办理完毕旅游险或人身意外伤害险的投保手续。
9、参加人员应保管好自己的所有随身(或随车)物品,承担自己物品(包括车辆)丢失或损毁的责任。
10、参加人员应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旅行途中,参加人员因个人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责任自负。若由此给同伴造成损失,行为人应负赔偿责任。

⑦ 试述汉代巴蜀文化的辉煌成就

农业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前两个部分自战国以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誉。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以后,刘焉、刘璋父子先后领益州牧,统治益州本部;而汉中则在道教首领张鲁的控制之下。那时,中原大乱,益州独安,故而流民不断迁入。史载:“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者数万家”,而关西(关中陇右)民从子午谷奔汉中者亦“数万家”。在刘备规取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汉中地区也是“民殷国富”。

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护一个水利工程,可谓前无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利设施的重视。由于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今德阳)、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

工商业
在蜀汉农业发展的同时,工商业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蜀中素来富有井盐、铁矿资源。史载,蜀地“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的井盐,“一斛水得五斗盐”,产量不低。至于临邛的铁冶历史,更可追溯到汉代。蜀汉政权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武器制造。盐铁官营,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盐、铁之外,蜀汉的丝织业,特别是织锦业,上经两汉,至汉末三国达到发达时期。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期间,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否则,刘备据有益州之初,就用现成的蜀锦赏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象了。到诸葛亮治蜀时,设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晋左思《蜀都赋》形容其繁盛状况是:“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织锦业的规模和产量提高了。
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终蜀之世,锦和其他丝织品的产量一直较高。以至蜀亡之时,库存锦、绮、彩、绢尚“各二十万匹”。锦、绮都是名贵而技术要求极高的丝织品,能生产如此之多,充分显示出蜀国手工业生产的昌盛和发达。据专家考证:“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蜀中工业之盛,较之中原各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农业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基础。蜀汉手工业的繁盛状况,反过来说明了诸葛亮及其继承者治理蜀国,的确卓有成效,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⑧ 关于田园风光的资料

田园风光泛指风光自然的乡村,等同于田园风格。

现代居室中的田园风格设计当然倡导“回归自然”,只有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

而这样的自然情趣正好处于现今人们对于人类城市扩张迅速,城市环境恶化,人们日渐互相产生隔阂而担心的时代。迎合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心、回归和渴望之情。所以也就造就了田园风格设计在当今时代的复兴和流行。

(8)川西成果扩展阅读

关于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1、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作者】范成大【朝代】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2、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⑨ 56个民族

只要在网络上键入一个个民族的名称就可以了

或者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⑩ 四川汶川的地理位置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内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

全县现辖六镇七乡(六镇:威州镇、漩口镇、水磨镇、映秀镇、绵虒镇、卧龙镇。七乡: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三江乡、耿达乡)。2005年,全县总人口106119人。

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会融合的地带,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长达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鱼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48万千瓦,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605.54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

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向前推进。县域内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州财贸校、阿坝州电大等6所大中专院校,州水电、农业机械、交通、牧业等4所州级技工学校,农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为省重点中学的威州中学,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质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培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阅读全文

与川西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