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观心(观照)
一、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成佛之后,佛也不可得,哪还有什么东西可得?所以是无得;既然无得,你证个什么东西呢?所以是无证;无得无证,你本来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无修。然而你的习气不了,还是要修。如何修呢?无修之修,即是时时观照,不要用什么方法来修。所以,无修之修还是需要的。
二、下座观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时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觉除。你只看着它,久久,能看的正念与所看的妄念,一齐化去,则亲见本来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须善根福德全备者方克承当。
叁、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於斯,夕於斯,流离於斯,颠沛於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
四、为何要时时观照?因为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第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五、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么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么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於无形,“囫”(口+力)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位一谈心,什么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认为心中心法下座后的观照,没讲清楚,而台湾禅师来传的观照有下手处。他认为观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元音老人对此说进行评价:真没讲清楚吗?如果初观心的人对样样事都清楚,这是观境而不是观心。观心者知境本虚而不将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两空,当下无念。正无念时也不执着於无念,而当念起时也不落於有念,有无皆消,当下灵觉。而此灵觉之性,非心非境,全体是空。正于空时,却又了了分明,全体是假。空假不二,更无分别取舍,正於此时,正观历然矣!这不是如实观照吗?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淫乐长期藏贮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再说,讲这个观照已是多余,已是钝置了行人。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这不是着相吗?细品食味与淫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形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淫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八、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了。
九、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念佛也是观照、也是止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号摄住,思想不动了,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听,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观。纵然不出声,心念阿弥陀佛,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照。照顾佛号、不杂用心,是止;照见佛号、明明历历,是观。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说的“识得”,识得不为冤啊!
十、只观境,不观心,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
十一、元音上师海口开示弟子问:请师父开示观心法要。
元音上师答曰: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
师答曰: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
弟子曰:噢!正念没有,就是无记。
师答曰:对!正念没有,就是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
师答曰:不要怕。从前来果、虚云禅师他们看话头时,常常是拿着饭忘记吃的,他们才看得紧,执着得狠呢!巡堂的僧人发现后,"啪”地一巴掌打过去,参禅人心一惊:哎呀!我的话头给他打掉了。参禅人正看话头,还没恰到好之处,功夫火候还不到,就被这一打惊住了。所以,坐禅时不能这样乱打人。看话头,看到恰到好处时,外面有个声音,“哗”地一激发,就打开了。(注:如今精进用功者少,懒懒散散者多。曾见几多人观得紧也?遑论太紧乎?)当然,用功要善於调整,松紧适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调,甚至发不出声音;太紧,弦要断。故松紧适度,方能奏出优美的乐曲。我师父骧陆公说,做功夫就像手里握一只鸟,握得太紧鸟要死,太松了鸟要飞走。要即不捏死鸟,也不要让它飞走,松紧适度。做功夫太紧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顾身体实际,加时、加座,太紧了身体吃不消,那时要生病的。身体吃得消,就加座加时,吃不消就放松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做功夫,无论上座修法,还是下座观照,都要善於调和。
师答曰:对!能看的心不能没有,所以要看着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时,“匢”地脱开来,能看的心没有了,那就好了。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记你就把它拉回来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觉,只是一观就睡着了。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车上是睡不了觉的,现在我一观心就睡着了。
师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掉举,一是昏沉。掉举时念头多,念头不多时,就昏沉睡着了。做功夫昏沉时,眼睛要张开,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声念,把昏沉驱走。
Ⅱ 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此,很多大儒都给出过自己的解读。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中庸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芒。今天,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发掘中庸的思想内核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严以律己。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精诚至诚。中庸的枢要在于“诚”。《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大道总是适合其用、适得其宜。
厚德载物。“谦”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诗经·大雅·皇矣》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说,决不能厉声厉色地对待老百姓,而应对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罚”,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万物。可见,中庸大道的弘扬,不在强行说教,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和谐包容。中庸既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梁惠王上》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即立足多数人的需求治理社会,着眼全社会的包容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官者自修向上、展现自律风范,百姓尊重官员、理解仁义之官的艰辛和苦衷,以官民同心同德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当全体社会成员都衣食无忧、工作无虞时,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中庸思想的实质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平衡、稳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实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Ⅲ "观照"在佛教和禅宗里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修行要在什么地方修?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的生命到底是多久?只有活着的时候叫生命,注意听!死了还叫生命吗?死了就不叫生命。过去的叫生命吗?过去的不存在。各位注意听啊!我们的生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生命只有活着的当下!那么,我们要在什么地方修,怎么个修法?“我打坐不起心动念,我可以坐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以后呢?又起心动念了,他修了两个小时!
我们到底要修多久?各位,这样讲你们听懂了吗?修行要修多久,定要定多久?生命活着的时候那一刹那,生命活着的当下!我在说话,你们在听话,就在这个当下,如果要你们不颠倒,如果要你们不造业,如果要你们不起烦恼、不起贪嗔痴、不起无明,难不难?不难对不对?其实,懂今天我讲这个话的人,要解脱就这么简单!这样知道吗?注意听啊!要懂得那个法的奥妙啊!离开生命活着的当下,就没有所谓的生命了,也不用修了。注意听啊!修很久是很难的哪!叫我二、三十年不动很难哪!但当下不动难不难?当下不生气难不难?当下不贪嗔痴难不难?都不难。就是这个当下,因为生命只有当下,注意听哦!生命没有几秒钟,说一、二、三、四、五、六、七,没有这个哦!生命只有当下,那你们还在担心什么?
我现在问各位:你们现在在听法的当下,有痛苦吗?“没有”。当下有没有烦恼?“没有”。您现在有没有生死的问题?“没有”。那我们不是一直讲要灭烦恼吗?要断烦恼吗?那您现在不是就断了吗?不就灭了吗?您说:“怎么可能?我离开又有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深思啊?为什么现在没有,离开会有?我再问:你们现在既然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贪嗔痴,那这样的身心状态之下,当下您能看清楚吗?“我知道”。那护持这一点难吗?“不难”。生命,就是时间的幻相。我们所感觉到的生命之流,就是在一种流动的过程里面,我们一直是这样的观念。其实,生命到底有多久,什么叫生命?活着叫生命,对不对?死了叫生命吗?不会。那过去了的算生命吗?不。未来的算生命吗?也不。那什么时候叫生命?你们现在在听我说话的当下叫生命哦!注意听!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对不对?未来的还没有到,对不对?那都叫生命吗?不是。那生命到底要活多久?就是活着的当下而已,注意听!如果明白这个,注意听哦!明白这个的话,修行要修多久?禅定要定多久?注意听!听懂的人很快就受用啊!
你们不要落在时间的幻相中,要活在当下啊,生命只有当下!注意听!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那生命只有当下,是不是这样?那修行只有修当下,注意听哦!定力只有当下在定,您就不会被时间的幻相迷惑,那修行就不难!
看到灭,寂灭的灭,明白了,当下明白了,您当下留下的是什么?如实知哦!这个明白叫如实知哦!如果六根触六尘产生的六受、六想、六思都是即生即灭的话,能够看清楚的话,哪一个人如实知的当下不是清净解脱呢?问题是这个“如实知”是这么难!而且,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我们一直潜在并且很深的哦:“师父,您现在说的我没有,但是我回去就会有”。注意听!你们现在注意听哦!你们回去真的会有吗?当下把这个观念搞清楚以后,回去马上要注意哦!回去真的有吗?回去跟现在不同吗?你们回去以后的生命的每一刹那跟现在不同吗?注意听哦!那好,现在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回去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这个叫修行用功。你们现在有功课了。
每一个当下都有因缘、有让您明白见法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这个法要明白的人,能把握生命中、生活中每一个当下,能去觉知、观察,去明白它,每一个因缘的当下都有机会。贪嗔不起的当下,如实的清净自在要发觉。我们在狂心中,不知道狂心如幻,歇即菩提。这个“歇”,怎么歇?了解真相,自然就歇。
什么叫生命?现在能作的,才叫生命。过去,已经没有了;未来还没有到。什么叫生命?如果我们真的落入时间相、相续相,我们就被时间相迷惑了,就落到过去和未来。其实,生命只有当下,离开当下,没有生命!是不是这样?一刹那以前已经过去了,已经永远不再来了;一刹那后还没有到,您怎么样也体会不到——活着只有当下!
活着的时候,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我们加上一个“觉知”,加上这个觉知就能慢慢体会到“正智正念”、“系念在前”的重要,您才会活在真正的生命里面!您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如实地活在生命的当下!当你们在听我说话的时候,你们不颠倒,正智正念现前,这个当下就是定,当下没有贪嗔痴,当下没有烦恼,懂吗?当下没有被烦恼妄想束缚,当下身心安然自在,这个就是定!那有人会讲:“师父,这个很难保持啊”!我说:要怎么保持?生命只有当下,还要保持什么?正是因为落入了时间相,才要保持。生命没有时间相啊!生命只有当下,那要保持什么!所以,您只要当下能够不颠倒,当下不贪嗔痴,当下不随烦恼走,那个就是定,那生命永远只有当下啊!这样知道意思吗?所以,保持当下的清净难吗?要修禅定难吗?只保持这个当下真的很难吗?修行只在这个当下很难吗?禅定只定这个当下很难吗?只要有正智正念——当下的正智正念就好,注意听!正智正念不要很久,只要当下有正智正念就好。当下有正智正念的人,当下就不颠倒,当下不会落到过去,当下不会落到未来,当下就是清清楚楚、不动不摇。生命只有当下,对不对?只要您活着,有觉知的时候,保持这一念觉知就好,这样难不难?不要二三十年修行哦!不要几生几劫的修行哦!修行只有当下!这样明白吗?活在当下的人,当下觉照,当下就清净。那个烦恼是幻相,我们不知道那个是幻相,当下找不到的是真相,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是真相,我们相信幻相,不相信真相,就在这里!所以,学法要有悟性,我这样讲也是一种启发,但是您要去体会,您要去当下明白、去提取,懂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不懂,它会再来。
我们禅修时不是讲这个问题吗?师父为什么讲如实观照用一个“看”字?“看”就是找,“看”就是觉知,“看”就是注意它,“看”就是观察它。当你“看”的时候,绝对找不到!我为什么用这个作为你们的下手处?为什么要你从这里进去去体会它的奥妙?体会到了它的奥妙,进一步才能体会什么是法性。体会到法性的本然,你们就有位置了,就站在法性上,不再颠倒了,这个是过程。入手处不明白它的奥妙,后面的成果是不会出来的!这是我一生所学最重要的关键所在,拿来给大家作个入手处。所以,这个正智正念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师父的如实观照,其实就在一刹那中,在一个“看”字中间让您发觉什么叫正智正念,这个就是师父的善巧处!
“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这几句话很重要,大家划起来,这个是心要,我们用功的心法,这个就是心要,要注意!因为安住在这一种觉观之中,它的过程就是这样子:“觉诸受起”,我们内心“起”了感受的时候,要很清楚明白地发觉它的“起”;“觉诸受住”,这个受的过程我们叫“住”,就是起后到灭前感受所经历的过程;“觉诸受灭”,那个受消失了。最后一句要注意听:“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受灭以后,正念而住。住在什么地方?念起念灭后,就在那个地方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我常常都点重点,你们用功的人要抓住那个重点!比如说,我们讲如实观照,当你在“看”的时候,很多人说:“我看到了念起、念住、念灭”,其实不可能的!能看到的只有念灭,注意听!也不是一个念的“灭”哦,是根本在里面就找不到东西!那个时候是什么?等于我们一般有起有灭,而真正在你“看”的当下有没有起灭?是没有的。那没有,等于是灭后啦!那灭后是等于什么?灭后等于未起啦,注意听!这几句话要记着!听懂的人,这几句话就会受用啊!正念而住,就住在这个地方,注意听!而这个地方要不要用心住?明白的人根本不用心住!为什么?因为本来就这样,还要用心吗?我在点重点,我经常会讲一些重要的,大家听懂的人就懂,不懂没关系,慢慢体会。
再看经文:“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第一个是受,第二个是想,第三是觉,都是我们心灵的作用:心灵感受消失了,想消失了,觉知消失了,这个是心灵的过程。在心灵的作用之中,要很清楚地“看”清楚,然后在这个“看”字的作用之下,你会发觉它的奥妙。看的作用之下产生的是什么?只要看清楚这个,“是名善男子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们讲正念正住,在什么地方叫正念正住,这个就点出来了。我们的心灵会起、灭,受想觉都是心灵所起的观念和作用的一些过程,“看”清楚,尤其是在灭后。这里讲灭后,其实应该是平常都在灭,平常从来就没有起哦!起,也是天空浮云哪!注意听哦,明白这个就能安住。这样子的明白,念念都在这个中间叫正念,注意听!
“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以后呢?它能“离欲,灭尽到舍”。这个过程,我们有参加禅修的人或有真正在使用如实观照的人,这个地方要铭记在心!注意听!修行,我们总是觉得可以慢慢来:“我现在还没有办法达到那个境界”,那么,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我慢慢来”,还有一种时间的观念:“我现在还不会,我慢慢来,我一步一步地来,我次第地来”。我现在可以告诉各位:如果你的观念里面还有时间的观念、次第的观念、慢慢来的观念,我可以告诉你:你跟法是不可能相应的!生命——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生命活着只有当下!这个当下不能解决,寄托于未来,落于时间相,没有一个能解脱的!要注意听!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即使你们在听经的时候,每一个当下都是悟入的因缘,都是见法的因缘,就是在谈这个。当你有时间观念,落于等待未来的时候,是不可能跟法相应的!所以,这里就讲:观察生灭、无常,当下有没有看到它离欲?这个“离欲”不是我现在观察,其他什么时候才忽然间产生,当下!注意听!当下是不是能离欲?当下是不是能够看到它灭尽?如果你当下不能体会,哪里还有第二个因缘可以体会呢?我一直强调:生命只有当下!如果你说:“我将来有机会,我等下一次”,你什么时候能看到呢?因为“现法见”是讲当下的,当下的身心马上可以证明的!我很重视这个地方,一直强调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啊!就在你们现在听法的当下就是!是不是无常?是不是生灭法?如果是生灭法,当下是不是就离欲?当下是不是跟灭相应?当下有没有一个决定性?它确实舍了。
不管您的身心现在是苦受、乐受,只要你是在如实的观照中,你一定会发觉:它真的是无常的,它真的是生灭的。你也会发觉:观察的当下不可能有执着,观察的当下就离开欲望。只要你有做如实观照的人,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问题:只要你在观察中,也就是在观照中,那个贪欲不见了,那个烦恼也不见了,那个快乐也不见了,是不是这样?如果你有在观照的人就会知道。所以,不但知道它的生灭无常,也可以真正的离欲不执着,甚至于当下的体会是与灭(寂灭)相应的!甚至于发觉你的那些执着、贪欲,当你不再执着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舍离的感觉。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修行,在观照,在禅修都好,其实我要各位体会的都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在如实观照的观察中就会这样?所以,为什么叫你用一个“看”字?“看”就是在观察,“看”就是在观照,只要你是如实地、全心全意在观照中的话,你发现的必定是这个!
快乐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一观照之下,它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什么叫原来的样子?就是本来不生灭的那个地方,那个叫本来。只要不迎不拒,也就是当下很客观地观察它,就会看到原来的样子。很多人在讲:“师父,我只要一看,什么都看不到”。为什么每一次看都看不到?这个就是奥妙!如果不是“看”能够看到这样,那何必看?为什么看不到?这个就是问题了。看不到是什么意思?那个看不到的时候是什么呀?有生灭吗?有变化吗?还是不生不灭呢?还是寂静的?还是宁静的呢?奥妙不都在这里吗?我们不知道本来就是这样子。那个叫本来,那个是不生灭的,那个叫做清净的,注意听哦!当你们在听法的时候,全神贯注在听法的时候,稍微向内观一下:它有没有起落?有没有贪嗔痴?有没有烦恼?如果没有,那是什么?是不是不生灭?是不是不动?是不是清净的?是不是如如的?我们一直不知道什么叫本来,我们找不到一个安住点。它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你没有发觉到。它一直在那边,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你们从来没有发觉到!
众生的病源就是想:从意念中生起了过去的记忆,或者是幻想于未来。叫你们一秒种不想,比死还难!师父抉择这个“看”字的奥妙在哪里?看,回归当下;想,落入过去未来。使心清净有什么难呢?只是不攀缘而已,不落入过去、未来而已!当下哪一个不清净!问题是为什么不能活在当下?因为你们想惯了!所以,师父用一个“看”字,让你们超越意识的牵引,而看到真相:一切法的法性空寂,本来清净。不然,你要从哪里解脱?从哪里看到真相!
Ⅳ 观照修行的信心
你要明白为什么念佛。
Ⅳ 关于昆虫记的文学常识
1.昆虫记是【法 】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 】的传世佳作,一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昆虫,将昆虫世界化作人类获得 【知识 】、【趣味 】、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益书。
2.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3.昆虫记是法布尔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的十大卷大部头的书,是个奇迹,而这部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 】多种文字。
4.昆虫记中,法布尔不但仔细观察了食粪虫劳动的全过程,而且不无爱怜地称它们为【清道夫 】。
5.“它们扇动双翅,四足高高翘起,黑黑的肚子卷起触到黄色的足,用大颚仔细搜索,从闪亮的淤泥表面挑选出精华”这是法布尔描写【长腹蜂雌虫】从淤泥垒建巢穴时的情景。
6.法布尔称赞【黄蜂】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蜗牛】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
7.昆虫记从片段来说就是一部【传记 】,从整体来说则是无愧于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的辉煌的虫类【抒情诗 】。
8.法布尔赞美昆虫的爱情,特别是在【西绪福斯虫 】这一章中刻画得更是细致入微。
9.昆虫记在第三卷里写到懂的三种垒筑蜂分别是【 石垒筑蜂】、灌木垒筑蜂和 【棚檐垒筑蜂 】。
10.三种垒筑蜂使用的是同一类建筑材料,即含有【石灰质 】的粘土,里面掺入少量沙粒,再加进泥匠自己的唾液柔和而成。
11.垒筑蜂们使用的是同一类建筑材料,它们是用【B。唾液 】把含石灰质的黏土、沙粒柔和而成的。 A。水 B。唾液 C.蜜 D。泥浆
12.当隧蜂不在家时,经常到它家打家劫舍的是【 C.飞蝇 】
A.蜘蛛 B.甲虫 C.飞蝇 D。蝉
13.萤火虫的进食方法是【C.用咀嚼器磨烂食物 】。
A.先切成碎块 B。先消化、后进食 C.用咀嚼器磨烂食物
Ⅵ 学会怎样观照与觉知
当你的身心都停止时,那就是静心。你要抛掉所有的作为,去觉悟它,即使只有片刻,你只是在你的中心。一旦你获得了诀窍,就能处在那种状态,想多久就多久。 一旦你觉知了你的本性,要开始做些事情,并保持本性不被打扰的警觉,然後你就能做些较复杂的事情。在新的生活方式中,你变成了旋风的中心。但你是超然的,这就是静心的全部秘密,你成了一个观照者,看着身边事情的发生,保持你的中心不应失落。 整个的关键就是,觉知、观照要始终保持,不受遮蔽,不受干扰。不要无觉知地行为。观看、觉知和警觉的品质——那就是静心所在。 静心者到了最后会变成一面镜子! ! ! 观照:就是“观自在”,观察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觉知,时刻保持于当下。什么也不用做,只是旁观,念头都是自起自消,自行解脱,与你何干?自性本自清净。 要清楚的是: 观照、觉知、看。 不是眼睛在看,而是心在看! ( 而且是练到了不由自主地在看!) 不是耳朵在听,而是心在听! (是不由自主地在听!) 不是鼻子在呼吸,而是心在呼吸! (是不由自主地在呼吸!) 不是舌头的感觉,而是心在感觉! (是不由自主地在感觉!) 不是身体的感觉,而是心在感受! (是不由自主地在感受!) 万念由心起,但要炼到如如不动!(而且要炼到不由自主地去观照、觉知、看) 才是上乘功夫 ! 努力吧,佛子们! 请注意你不忘记观照、觉知、看。 一:你要成为一个观照者 当你什麽事情也不做的时候——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在任何层面上——当所有的活动,你只是存在,就是在,那就是静心。你不可能做它,你不可能练习它:你只有去觉悟它。 无论何时当你能找到只是存在的时候,那麽你就抛掉所有的作为。思想也是在做,全神贯注也是在做,沉思默想也是在做。即使只有一个片刻,你不做任何事情,你只是在你的中心,完完全全地放松——那就是静心。而一旦你获得了它的诀窍,你就能处在那种状态,想多久就多久,最终你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处在那种状态。 一旦你已觉知你的本性能保持不被打扰的方式,以後慢慢地你就能开始做些事情,并保持你的本性不被打扰的警觉,那就是静心的第二部分——首先,学会怎样存在,然後学会一点点行动。清扫地板,洗个澡,但保持你自己的中心,然後你就能做些较复杂的事情。 比如,我在给你们演讲,但我的静心并不受干扰,我能不断地演讲,但在我的中心裏面,甚至连一点微澜都不起,它只是宁静,完完全全地宁静。 所以静心并不反对行动,它不是要你逃避生活,它只是教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你变成了旋风的中心,你的生命继续著,事实上它会更强烈地继续著——更多带著的快乐,带著更多的明净,更多洞见,更多的创造力——但你是超然的,只是一个山顶上的观照者,只是看著你身边所有的事情发生著。 你不是做者,你是观照者。 那就是静心的全部秘密——你成为一个观照者。「做」就在它自身的层面上继续著,没有什麽问题:砍柴、打水,你做小事和大事,只有一件事不允许,那就是,你的中心不应该失落。 那个觉知、那个观照应该始终保持,不受遮蔽,不受干扰。 最基本的核心,静心的灵魂就是学会怎样观照。 一只乌鸦在叫……你在听,这些是两方面的——客体和主体,但你无法看见哪个是看著这两者的观照?——乌鸦,听者,而还有某个人在看著这两者,这个是很简单的现象。 你在看著一棵树:你在那儿,树也在那儿,但你不能发现另外一件事吗?——你在看著树,而在你内心还有一个观照正看著你在看著那棵树。 看著就是静心,你看著什麽是无关紧要的,你能看著树木,你能看著河流,你能看著云彩,你能看著周围游戏的孩子。看著就是静心,你看著什麽不是关键,客体不是关键。 观看的品质,觉知和警觉的品质——那就是静心所在。 记住一件事:静心意味著觉知。无论你做什麽都带著觉知就是静心。行为并不是问题,但是问题是你带给行为的品质。如果你带著警觉散步,那麽散步就能成为一种静心;如果你带著警觉地坐,那麽坐也能成为一种静心;如果你带著觉知地听,那麽聆听鸟儿歌唱也能成为一种静心;如果你保持警觉和观照,那麽只是倾听你头脑内部的噪音,也能成为一种静心。 整个的关键就是,你不要无觉知地行为,那你做什麽都是静心。 二:觉知的方法 觉知的第一步就是观照你的身体,慢慢地,慢慢地你会变得对每个姿势、每个动作都有所警觉,而当你变得觉知,一个奇迹就开始发生:你以前习惯做的许多事情一下子消失了,你的身体变得更加放松,你的身体变得更加协调;一种深沉的平静在你的体内开始呈现,一种美妙的音乐在你的体内脉动。 然後,开始觉知你的思想,对思想必须是同样那麽做,它们比身体更加微妙,当然也更加危险,而当你变得觉知你的思想,你会被你的内在所进行著的感到吃惊,如果你将在任何时候所进行著的一切记录下来,你会大吃一惊,你将不会相信,这就是你内在所进行的事。 过十分钟後,你读它——你会看见裏面有一个发疯的头脑!因为我们并不觉知,这整个的疯狂不断地涌动著,就像一股暗流。无论你在做什麽,它影响著你,或者你并不做什麽,它也影响著你,它影响著一切,而它的全部总和就将是你的一生!所以这个疯子必须被改变。而觉知的奇迹就是除了只是变得觉知以外,你无需做任何事情。 正是以观照它的现象来改变它,慢慢地,慢慢地那个疯於消失了,渐渐地,渐渐地思想开始落入另一种形式,它们的混乱不在了,它们变得更加有序了,而後再一次,一种更深的宁静呈现了,而当你的身体和你的头脑是宁静的,你将看见它们相互间也是和谐的,那儿有一座桥,现在它们不再会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它们不再骑著各自不同的马,第一次它们协调了,而那种协调对第叁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那就是变得觉知你的感觉,情感和心境。 那是最微妙的层面和极其困难的层面,但是如果你能觉知思想,而後它也只是更进一步而已,需要一点更高的觉知,於是,你开始反映你的心境,你的情感,你的感觉,一旦你觉知所有这叁者它们都能连结成一个现象,而当所有这叁者就是一个——完全地在一起作用著,一起哼唱著,你便能感觉所有这叁者的音乐,它们已经成为一支管弦乐队——於是第四步发生了,而这是你无能为力的,它照著它自身发生,它是一个来自整体的礼物,它是给那些做了叁个步骤的人的回报。 这第四步是使人醒悟的最终的觉知,一个人变得能觉知到他自己的觉知——那就是第四步,它能造就一个醒悟的佛陀,而只有在醒悟中,人才会懂得什麽是喜悦。身体知道快感,头脑知道高兴,心灵知道快乐,第四步则是知道喜悦。喜悦就是门徒或求道者的目标,觉知就是通向目标的道路。 重要的事就是你是观照著的,你不忘记观照,你一直在看著……看著……看著,而慢慢地,慢慢地,当那个看者变得越来越统一、越来越稳定、越来越不波动,一种变化就发生了,你所看著的事就全都消失了。 看者自身首次变成了被看者,观照者自身变成了被观照者。你已经回到了家。 要清楚的是: 不是眼睛在看,而是心在看 不是耳朵在听,是心在听 不是鼻子在呼吸,而是心在呼吸 不是舌头的感觉,而是心在感觉 不是身体的感觉,而是心在感受万念由心起,但要炼到如如不动
Ⅶ 怎么观照自己
呵呵我看到你用 观照 一词用于自己身上你读过关于佛法的书籍?看了你的叙述 感觉你还是没有去掉心中的一些杂念 你应该清楚的意识到 一切扰乱心的事情 是你心不清静 你可以在心思多的时候坐阐定 如果还是静不下来 就多看看金刚经 那里记载了很多去除杂念 让人放下的句子。加油。
Ⅷ 观照是什么意思如何观照
或者说什么是观照的状态?这个问题似乎更应该用于实践而不是用于讨论,不过实践的结果总是会产生一些问题。大概有这样3点:1。观照与观察的区别:虽然奥修就这两者谈过很多,不过却并不是很清楚。他主要是说观察是一种主体(你)对于客体的行为而观照则没有主客体之分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但是他提出的到达这一状态的方法,即把主体(你)转换成客体来观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身体,头脑(思想)和情绪。而这明显也是用了主客体的两分法。2。那个“观照“在哪里观照?奥修曾说到观照就好像后面有一个人在看着你,但是谁又在看着那个看着的人呢?“一旦你认为你在观照,那么你就错过了。因为这也是一个思想,而思想却是要被观照的东西。“似乎有点观照无所不在,所在皆无的感觉。这样观照就成了一个无限的过程,你永远也不能确定说你现在已经达到了那种状态。而观照也就由一种在世事的无常中找到一种恒久不变的东西变成了寻求无常本身。“你不是你可以观照的东西,你也不是你可以知道的东西。“3。努力和放松,做与发生的关系?这个问题就不多说了,也就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问题。唯一要提到的就是这里面的一个全然的问题,“全然的努力和做,放松自然就会发生在你身上。“那么,如何全然?人是行为都是属于部分的,一个人如何可以通过部分达到全然?
Ⅸ “观照”一词是什么意思
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