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专业实验舱共有5个,分别是天文物理舱、服务舱、晶体舱、光学舱和自然舱,用于天文观测、对地观测、材料实验与加工、生物医学实验等。量子1号发射后于4月12日同和平号硬对接成功。其余各舱分别于1989年11月26日、1990年5月31日、1995年5月20日、1996年4月23日发射,它们与和平号对接后,组装工作全部完成。完整的和平号空间站全长达87米,质量达123吨,有效容积470立方米。
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载人空间站,自诞生之日起,共在轨道上运行了15载,大大超过了5年的设计寿命。它绕地球飞行8万多圈,行程35亿千米,进行了2.2万次科学实验,完成了23项国际科学考察计划。共有31艘联盟号载人飞船、62艘进步号货运飞船与其实现对接,还9次与美国航天飞机对接和联合飞行。宇航员进行了78次太空行走,舱外活动的总时间达359小时12分钟。先后有28个长期考察组和16个短期考察组在上面从事考察活动,共有12个国家的135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上工作。
宇航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大量生命科学实验、空间材料学和医学实验,取得极为宝贵的成果和数据。拍摄了许多恒星、行星的照片,进行了基本粒子和宇宙射线的探测,大大扩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探索了从太空预报地震、火山爆发、水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中期和平号空间站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它是在太空工作时间最长、超期服役时间最长、工作效率最高、接待各国宇航员最多的太空站,俄罗斯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创造了单人连续在太空飞行438天的最高纪录遭受撞击后光谱号的太阳能电池板。此外,和平号空间站还在试验人造月亮、空间商业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获得了大量数据及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成果,为开发利用太空和人类在太空长期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医学领域,研究了在太空使用的药物处方、宇航员飞行后的体力恢复方法。在生物学领域,研究了蛋白质晶体生长、高效蛋白质精制、特殊细胞分离、特种药品制备等。
在材料和空间加工领域,进行了600多种材料实验,制造了半导体、玻璃、合金特35种材料。
在对地观测方面,发现了10个地点可能有稀有金属矿藏,117个地点可能有油脉存在。在天文观测方面也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此外,还开发了大量空间新技术。
中期近几年,和平号一直在与自己的工作寿命相抗争。空间站的中央计算机、蓄电池等电子设备严重老化;空间站外表伤痕累累;太阳能电池供电已不正常;空间站内部化学腐蚀严重。据统计,15年来和平号共发生了约1500次故障,其中近100处故障一直未能排除。和平号用遍体鳞伤来形容毫不过分,它日渐显露出工作寿命即和平号和月亮,两个地球的卫星。
将终结的迹象,再无回天之力。2001年1月5日,俄政府总理卡西亚诺夫签署了结束和平号空间站工作的政府命令,准备结束它辉煌的历史使命。
中期2001年3月20日,和平号空间站飞过了距地220千米的太空轨道。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专家在对和平号的轨道参数、飞行姿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接连发出了两个制动信号,启动了与和平号对接的进步M1-5号货运飞船的发动机。在发动机的反推制动下,和平号的飞行速度陡然下降,巨大的空间站开始快速向下飘落,并逐渐进入了预定的坠落轨道。在和平号绕地球飞行的最后两圈内,地面专家发出了最后一个制动信号。刹那间,重达137吨的庞然大物脱离地球轨道,向着南太平洋轰然坠落……这便是俄罗斯航天专家为和平号精心设计的大结局。
和平号是载人空间站研制与运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在和平号计划中所掌握的太空舱建造、发射、对接技术,载人航天及太空行走技术,太空生命保障技术,航天医学、生物工程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知识,以及商业航天开发经验,都正在或将在国际空间站计划及未来的太空城和月球、火星基地规划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平号已经大大地超额完成了任务,它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
❷ 求苏联在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苏联激光坦克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伦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端.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太空.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Ⅱ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人类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1962年,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他们分别独立制成微[2]波激射器,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发展.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因从事低温学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
❸ 1945年美苏分了德国的科技成果。美国得到了导弹之父,而苏联得到了什么
俄罗斯抢的是设备和一些武器成品 半成品 而美国几乎搜刮了所有的资料和科学家 短期内看苏联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但观看现代美国的科技 结果见分晓
❹ 现代苏联,美国,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
我国最具代表性、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制导。
目前、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服务业等相关领域、刘伯明。自此,卫星通信,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返回和再入技术、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卫星导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翟志刚,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07年、通信、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国土普查,以较少的投入。其中、远程教育,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据统计、安全性,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农业生产。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9月28日,为国民经济。1990年、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自1996年以来,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防灾减灾,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气象预报,在较短的时间内。
截至10月底,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我国首次以火箭、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飞船推进,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导航控制技术、海洋观测。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
与此同时,在可靠性、导航定位,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农业,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苏联-俄罗斯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宇航工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嘱目的成就,为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开发的道路,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的骄傲。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也确定了苏联在世界宇航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苏联科学家成为自动太空飞行和载人太空飞行的先驱。在制造多座位宇宙飞船、发射轨道站、太空焊接方面,苏联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国家。苏联和俄罗斯宇航员保持着滞留太空的世界纪录。
1960年5月15日,苏联发射第一个宇宙飞船。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绕地球一圈,成为世界第一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近两年俄罗斯发生的航天事故
1963年6月16日,苏联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绕地球飞行48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别列亚耶夫和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飞船进入太空,这在人类史上是第一次。列昂诺夫系着5米长的保险绳,在舱外供停留12分钟,成为第一个走出飞船、在太空自由飘动的人,被誉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乘坐联盟1号升空,第二天在地面坠落,降落伞的绳子纠缠在一起,科马罗夫不幸遇难,成为在空间死亡的第一个人。
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这是人类送入近地轨道的第一个实验室。苏联还发射了第一颗生物卫星。
1988年12月9日,苏联第一个太空邮电局在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上开业,邮件只限于在空间站上工作的宇航员的家信及特种纪念邮件。
苏联宇航业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成因在于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斯大林执政时期确定了“要把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的思路,提出“掌握了技术的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二战期间,苏联全民动员保卫国家,但大学生、科学家不是动员对象,从而为国家保留了科学力量。在实施太空计划期间,苏联有138个研究所、几百个工厂服务于这项计划,总人数达到数万人。
2000年2月12日,俄罗斯质子火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成功,并把一颗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上述史实展示着苏联宇航业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连续出现的经济危机,宇航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宇航业,航天部门的国家拨款减少了13至14倍,但航天部门通过国际合作,增加了预算外资金。作为世界宇航业的大国,俄罗斯的雄厚科技实力举世公认。38年来,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共发射了3000多颗卫星。80年代初期是卫星发射事业的黄金时期,平均每年发射110至120颗卫星,比同期世界其它国家发射卫星的总和还多。在作为宇航业尖端技术的轨道空间站技术方面,俄罗斯领先于美欧等西方国家数十年。80年代进入太空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已围绕地球转了5万多圈,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至1997年初仍在正常工作。
俄罗斯学者在飞往其它天体──月亮、金星(苏联自动仪器在这里进行了“软”着陆)方面的成就卓著,并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俄罗斯不仅在载人飞行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在研制火箭发动机、航天器小牵引电子发动机方面,也处于先进行列,它的火箭在造价和可靠性方面在世界上具有优势。
美国
20世纪初,R.H.戈达德开始研究和试验固体火 箭,后发表著作论证向月球发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转向 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26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 汽油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1936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T. von卡门等人也开始研制液体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缴获的德国V—2火箭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导弹。陆军在W.von布劳恩等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 箭,1949年开始研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 火箭(“红石”导弹作为第一级)发射卫星的“轨道器”计划。美国海军利用V—2火箭技术研制“海盗”号探空火箭,并从l949年开始 飞行试验。美国空军于1954年开始研制“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 并提出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射卫星的方案。为了不影响弹道导弹 的研制,美国决定由海军以“海盗”号探空火箭为基础,研制发射卫 星的“先锋”号运载火箭。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促使美 国在执行“先锋”号计划的同时抓“轨道器”计划。1958年1月31 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诺”1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为了加速发展航天事业,美国在1958年 2月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 航天活动的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1年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 计划,1969年7月首次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 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2年11月航天飞机进行首次商业飞行。
美国的航天活动包括军用和民用两个部分,分别由国防部和国 家航空航天局负责。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独立的科研和 试验机构、发射基地和测控系统,并与政府其他部门、高等院校和私 营企业广泛协作。美国主要的航天器发射场是空军东靶场、西靶场 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从1958年到1984年底,美 国使用了8种运载火箭:“先锋”号、“丘诺”号、“红石”号、“雷神”号、 “宇宙神”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土星”号和航天飞机,共发射 了1019个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资约1700亿美元。
人造卫星应用
从1958年至1984年底,美国共发射人造地 球卫星923颗,包括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应 用卫星约占加呢。60年代初和以后,相继发射了侦察卫星、气象 卫星、导航卫星和测地卫星。1964年8月19日发射了世界第一颗 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使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从70年 代起,预警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相继投入使用。到80年代,在继续 改进原有几种应用卫星的同时,又发射了广播卫星、跟踪和数据中 继卫星等。
载人航天
从1961年至1984年底,美国先后实现了5项载人航天计划,完成46次载人航天,耗费约500亿美元。1961年5月 A.B.谢泼德乘“水星”号飞船首次完成轨道飞行。1961年9月组 建约翰逊航天中心,它的任务是设计和制造载人飞船,选拔和训练 宇航员。印年代实现了“水星”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和“阿波罗” 工程。通过前两项计划,解决了载人上天和返回的问题,试验了飞 船的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出舱活动等技术,为实施“阿波罗”工程奠定了基础。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后有6艘 “阿波罗”号飞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员在月面上进行了科 学考察。70年代美国重点实行两项计划:‘‘天空实验室”计划和航 天飞机工程。1973。1974年间以“天空实验室”为空间活动基地, 先后有3批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上去工作,开展了生物学、天文学、地球资源勘测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实验。航天飞机于1972年 开始研制,1981年4月首次试验,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测
美国深空探测的目标是考察太阳系内的天体和行 星际空间环境,重点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1958。1968年间先后用“先驱者”号探测器、徘徊者”号探测 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和“月球轨道环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 摄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为实现载人登月提供了科学资料。 火星探测器主要有“水手”4号、“水手”6号、‘‘水手”7号和“水手’,9 号以及“海盗”1号和“海盗”2号。1962年发射的“水手”2号和 1967年发射的“水手”5号先后在离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 处掠过,测量了金星的大气密度和表面温度。1972年3月2日和 1973年4月5日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分别于 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过木星,探测了木星的辐射带和大 气层,拍摄了木星极区的照片。“先驱者”10号于1986年穿过冥王 星的平均轨道,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航天器。1977年发射的 “旅行者”l号和“旅行者”2号于1979年飞临木星,首次临近观80年和1981年先 后飞近土星,拍摄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关于土星环结构的新资料 并发现了土星的新卫星。
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历史简介
水星-红石3号于1961年5月5日发射,宇航员艾伦·谢泼德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太空竞赛
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将第一枚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送入太空之后,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正在起步的航天工业发展。国会受到此一史泼尼克危机的震撼,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但艾森豪总统与其顾问团则认为应该更审慎地考量,在数个月的商议后,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以领导所有非军事太空行动。
美国的第一颗环地球人造卫星“探索家一号”在1958年1月31日发射升空。同年7月29日,艾森豪总统签署了NASA的成立,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NASA以拥有46年历史的研究机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的四个主要实验机构与其中80名成员改组而成。由在战后迁移美国的前德国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所领导的德国火箭计划,对于美国进入太空竞赛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被誉为美国太空计划之父。陆军弹道飞弹署(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和海军研究中心(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一部份也整合到NASA的组织里。
航天计划
水星计划
双子星计划
阿波罗计划
太空实验室
航天飞机
国际空间站 (与俄罗斯、加拿大、欧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宇宙开发局合作)
星座计划
原计划中,在水星计划和双子星计划结束之后的阿波罗计划启动,以在太空中做“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把宇航员送入月球轨道(并未计划登月)。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说中声称美国应该在1970年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使得阿波罗计划被迅速调整。阿波罗计划也就变成了载人登月计划。双子星计划很快变成了为复杂得多了的阿波罗计划提供辅助航天器技术的任务。
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在月球表面行走包括阿波罗1号中美国第一次有宇航员牺牲的事件,阿波罗8号首次航天器环绕月球的壮举在内,8年的初期准备之后,阿波罗计划为阿波罗11号派遣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于1969年7月20日登月并于7月24日返回做好了准备。在踏出登月舱之后,阿姆斯特朗说道:“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到1972年为止,共有12个宇航员登月成功。
美国太空总署赢得了登月竞赛,但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以保持保证国会批准高额预算的来自公众的关注和兴趣。约翰逊总统下台之后,美国太空总署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支持,火箭科学家沃纳·冯·布劳恩被派到华盛顿游说政客。作为后续计划,建立宇宙空间站,建立月球基地,并在1990年前由宇航员登陆火星的想法被提出,但是土星火箭和阿波罗计划所使用的设备却无法支持这些目标。阿波罗13号氧气罐爆炸近乎失事而差点损失全部3名宇航员的性命,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注意和关切。尽管阿波罗计划一直安排到阿波罗20号,阿波罗17号为她的母计划画上了句号。这个计划因为预算紧缩(部分因为越南战争的高额支出),和建造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计划而结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研活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气象在航空技术方面,主要从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① 空气动力:紊流学、翼型、 超音速飞行等。② 推进技术:燃烧与燃料、噪声及其传播、计算流体力学、涡轮机械部件研究。③ 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动态加载与气动弹性、结构分析等。④ 航空电子学和人素工程:制导/导航、航空电子学、飞行管理和模拟技术。
NASA的长远目标:在利用航空航天技术以满足国家需要方面起领导作用;利用新型空间远距离通信能力于公众服务事业;保持美国民用和军用航空优势;继续进行科学探索以及加强对宇宙、太阳系和地球环境的了解;人造卫星的应用,人造卫星研究和技术发展; 将航天技术和知识转移以用于一般工业。目前NASA主要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包括:
航空航天技术:实现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和工程革命,开发更加先进、更加安全的航空技术,增强运载能力,降低辐射和噪声;革新航天运输系统,降低成本,增强安全性并进行商业开发。
人类航天探索与开发:探索空间前沿,开发能够让人类永久工作和生活空间,对宇宙进行商业开发,分享探索带来的经验和益处。
地球科学:开发一个了解地球科学系统,探索它对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情况的反应,提高气候、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测水平。
宇宙科学:负责与天文有关的项目,研究太阳系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