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机械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5年,学院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948”等国家、水利部及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清洁能源车用发动机研究团队”为郑州市首批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清洁能源车用发动机与工程车辆创新型科技团队”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利用SHS技术处理有毒、有害废物”获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10项。在国内外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4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30余篇)被SCI、EI和ISTP三大索引收录;出版学术专著和全国统编(规划)教材几十部。
Ⅱ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科研成果
本系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杭州制氧机集团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日发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卧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飞云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华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知名企业进行了校企间的合作,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还加强了校企联系,促进学生的就业。
我系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环节建设,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参与和承担了学校和社会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项,参与杭州市重大科研项目1项,主持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其余科研关项目多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Ⅲ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立足矿山煤炭,面向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特色鲜明的矿山机电、热能动力、先进制造技术、智能装备与微纳米技术学科群,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国家煤炭工业发展服务。“九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金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教学成果奖12项,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0余篇次,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获批专利40余项。学院在精密加工、精密检测、硬脆材料复合材料加工、故障诊断、高压水射流、机械传动与仿真、流体机械工程、矿山机电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学术梯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Ⅳ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多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项,其中获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的100多项,获国家和国际奖40多项,拥有国家专利三十多项等。
近年来主要技术成果主要有:
Ⅳ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科研成果
2001-2006年科研获奖一览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类别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 完成时间 大型水电站变顶高尾水洞工作特性的研究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三等奖 蔡维由(外院排1) 2001 TDWLT同步发电机微机励磁装置 湖北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 程远楚万国平江忠旭邹登海徐汉柯王津新陈光大 2001 蓄能式液控双速闸门及启闭系统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刘光临王洪运刘梅清戴剑荣张云海冯为民 2001 热力设备主要部件失效分析专家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二等奖 杨厚君韩传高李正刚肖文凯 2001 锅炉承压部件寿命诊断技术的研究 山东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 丁辉 2001 热力设备主要部件失效分析专家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三等奖 李正刚肖文凯 2001 水利水电类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刘光临李远华赵英林刘景植周宜红 2001 输电导线破损故障诊断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三等奖 胡基才吴功平戴锦春胡杰郭菁马建国肖晓晖 2002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理论与应用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刘光临彭根鹏陈启卷谭少化蒋劲陈坚符向前方建新诸葛伟林 2003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管理及分析评定系统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张富巨 2003 110KV电力线路新型无压连接装置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吴庆鸣吴功平肖晓晖戴锦春 2003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刘梅清(外单位排1) 2004 大型汽轮机组经济性能监测及运行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胡念苏(外单位排1) 2005 水轮机进水液动双密封蝶阀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刘光临冯卫民(外单位排1) 2005 接触网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RAMS)分析与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肖晓晖潘笑(外单位排1) 2006
Ⅵ 机械人的研究成果
机器人的研究成果吧,文献介绍给你,自己找:《机器人》、《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上面有很多关于各方面研究成果的综述性文章...
Ⅶ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近5年,学院先后获国家专利20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累计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100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SⅠ,EI检索收录800余篇。
学院注重“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多项以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学院毕业生因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Ⅷ 有哪些仪器、机械是仿生学的成果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但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 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发光,如细菌、真菌、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和鱼类等,而且这些动物发出的光都不产生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光”。
在众多的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的一类。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早在40年代,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科学家先是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纯荧光素,后来又分离出了荧光酶,接着,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荧光素、荧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当闪光灯。由于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现在,人们已能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用。
电鱼与伏特电池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产生电,仅仅是鱼类就有500余种 。人们将这些能放电的鱼,统称为“电鱼”。
各种电鱼放电的本领各不相同。放电能力最强的是电鳐、电鲶和电鳗。中等大小的电鳐能产生70伏左右的电压,而非洲电鳐能产生的电压高达220伏;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电鳗能产生500伏的电压,有一种南美洲电鳗竟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称得上电击冠军,据说它能击毙像马那样的大动物。
电鱼放电的奥秘究竟在哪里?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 终于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这些发电器是由许多叫电板或电盘的半透明的盘形细胞构成的。由于电鱼的种类不同,所以发电器的形状、位置、电板数都不一样。电鳗的发电器呈棱形,位于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电鳐的发电器形似扁平的肾脏,排列在身体中线两侧,共有200万块电板;电鲶的发电器起源于某种腺体,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约有500万块电板。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但由于电板很多,产生的电压就很大了。
电鱼这种非凡的本领,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因为这种电池是根据电鱼的天然发电器设计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电器官”。对电鱼的研究,还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发电器官,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等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水母的顺风耳
“燕子低飞行将雨,蝉鸣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沿海渔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鱼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种古老的腔肠动物,早在5亿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这种低等动物有预测风暴的本能,每当风暴来临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难去了。
原来,在蓝色的海洋上,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 (频率为每秒8—13次),总是风暴来临的前奏曲。这种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小小的水母却很敏感。仿生学家发现,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长着一个细柄,柄上有个小球,球内有块小小的听石,当风暴前的次声波冲击水母耳中的听石时,听石就刺激球壁上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水母就听到了正在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
仿生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受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 结构构件
对于构件,在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把材料尽可能放到远离中和轴的位置上,是有效的截面形状。有趣的是,在自然界许多动植物的组织中也体现了这个结论。例如:“疾风知劲草”,许多能承受狂风的植物的茎部是维管状结构,其截面是空心的。支持人承重和运动的骨骼,其截面上密实的骨质分布在四周,而柔软的骨髓充满内腔。在建筑结构中常被采用的空心楼板、箱形大梁、工形截面钣梁以及折板结构、空间薄壁结构等都是根据这条结论得来的。
-- 斑马
斑马生活在非洲大陆,外形与一般的马没有什么两样,它们身上的条纹是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衍化出来的保护色。在所有斑马中,细斑马长得最大最美。它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圆又大,条纹细密且多。斑马常与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鸵鸟等共外,以抵御天敌。人类将斑马条纹应用到军事上是一个是很成功仿生学例子。。
补充( 最新发展):
仿生学与遗传学的整合是系统生物工程(systems bio-engineering)的理念,也就是发展遗传工程的仿生学。人工基因重组、转基因技术是自然重组、基因转移的模仿,还天然药物分子、生物高分子的人工合成是分子水平的仿生,人工神经元、神经网络、细胞自动机是细胞系统水平的仿生,跟随单基因遗传学、单基因转移发展到多基因系统调控研究的系统遗传学(system genetics)、多基因转基因的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以及纳米生物技术(nano-biotechnology)、生物计算(bio - computation、DNA计算机技术的系统生物工程发展,仿生学已经全面发展到一个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的人工生物系统(artificial biosystem)开发的时代。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 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
英国科学家在仿生学启发下,正在研制一种可以靠尾鳍摆动以S形“游水”的潜艇新式潜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使用了被称为“象鼻致动器”的装置。“象鼻”由一组用薄而柔软的材料做成的软管组成,模仿肌肉活动,推动鳍的运动。这种新式潜艇可以充当水底扫雷潜艇,用来对付最轻微的声响或干扰便会引爆的水雷。
Ⅸ 杨炳南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共获得部抄委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马铃薯薯条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2001年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马铃薯综合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2005年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玉米籽实与秸秆收获技术与装备,2010年度获得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合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受理发明专利3项。发明酶制剂静电喷雾添加方法ZL200410004746.6、一种真空冷冻干燥试验机20101013538.2、微波搅拌装置既具有该装置的微波冻干设备201010135271.X、一种微波真空冷冻干燥设备201010135306.X。
Ⅹ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2004 年研究所所获奖情况:
1 、农业智能系统技术体系研究与平台研发及其应用
863 机器人技术主题 863 - 306 八项、 8632001AA5170 、 5280 ;国家基金 6945001 。
起始年月: 1990 年 1 月至 2003 年 12 月 经费: 1762 万
项目负责人:熊范伦、王儒敬创新点:本成果创新提出:“面向对象的综合知识体、“知识体 . 对象块 . 构件”、“广义综合知识体”、“多级知识单元”等面向农业领域的知识表示方法体系;提出基于三重蕴涵机制的特征占课模糊推理模型、基于案例的模糊推理,进行农业领域的模糊诊断与预测;实现多知识融合、多库协同、多级主从的知识管理及推理机制,提高专家系统的问题求解能力等。
科学意义、影响或评价及获奖情况:
通过对知识表示、推理机制、体系结构、知识获取、技术集成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构件农业智能系统的技术体系;采用构件技术、网络技术、 Agent 技术、语音技术、可视化技术、通用应用框架二次开发技术等,研发农业智能系统开发平台,集成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计算、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智能技术,开发实用傻瓜化的农业智能系统。
该成果已研发系列平台 10 个版本,开发各类专家系统近 500 个。广泛应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对于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保护环境,具有重大作业和安全性。 15 年来,该成果在安徽、黑龙江等 28 个省市 400 多个县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效果显著,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产投比显著,显示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该成果经鉴定会专家、院士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 2004 年 4 月 26 日 由安徽省科技厅鉴定, 4 月 30 日 申报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目前已通过评审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5 年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
2、合肥市科学技术奖一项
成果名称:智能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 ( H03173434200302 )
合肥市科研计划项目经费: 50 万元
项目参加者:王儒敬、熊范纶、黄义德、刘枫、周可金、王道中、宋良图、胡海瀛、阎晓明、汪宜九、李雁、薛军、方静、许承保、徐启荣
内容简介:
1. 课题来源与背景:合肥市科研计划项目。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
2. 技术创新性: “ 多级综合知识单元 ” 知识表示方法,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水平;网络环境下的农业技术远程咨询、诊断;多 Agent 机制下,基于通用开发框架的拟人化智能引导、智能帮助技术;可视化与语音合成技术结合形成的面向高、中、底不同层次用户的知识获取环境及用户界面自由定制技术具有创新性。
3. 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已形成系列,网络型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已在合肥市、安徽省及全国其它有关省市农业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对农业增产增收节约成本,科学种田、防治污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4. 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开发的16种农业专家系统已在合肥市3县2区 22个乡镇、村及专业大户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对周边及其它地区产生极大的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