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陕西省科技成果

陕西省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1 02:14:57

1. 201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是谁

201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是王辉

2. 陕西科大简介

陕西科技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简称陕科大,位于陕西省会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与陕西省政府共建,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之一,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成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98年改隶陕西省,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西安未央、太华路和咸阳三个校区总占地2055亩,下设15个二级院部、63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3个;专任教师12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2.1万多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近3700人。

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多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陕西科技大学

3.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的主要职责

一、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省科学技术厅(省委科技工委)是省委、省政府负责全省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科技工委主要负责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负责省属科研单位领导班子和委厅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协管驻陕科研单位。科技厅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全省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组织编制、实施全省民用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归口管理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等工作。
二、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 和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全省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研究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拟定全省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优先发展领域;研究拟定地主性科学技术管理的法规、行政规章。
2、组织编制、实施全省民用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西部大开发陕西科技行动规划和计划。
3、研究提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指导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4、研究提出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编制归口管理的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技外事经费等有关费用的预算方案;负责全省科技条件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和协调全省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网的建设和管理。
5、研究制定加强全省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措施;负责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星火、火炬、社会发展、科技合作、成果推广、重大科技产业化和软科学等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6、研究拟定全省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规划;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工作;归口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带、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科研单位与科技型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初审和申报工作;负责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的认定。
7、协调管理在陕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的建设;编制和实施我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地的建设计划。
8、研究拟定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相关政策;负责科技新星的选拔培养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优秀中青年专家选拔、科技副县(市)长选派工作;负责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和厅属、归口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科技培训工作。
9、负责管理全省科技外事和政府双边、多边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审核与协调重要民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负责全省科技考察、国际学术会议、科技展览、科技合作与交流、出国团组及外国人来陕科技访问的审批。
10、归口管理全省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成果、科学技术奖励、科技保密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科技咨询、招标、评估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1、根据《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的规定,负责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审批和发展的管理工作;负责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管理和登记审查工作。
12、加强农村和农业科技工作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促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和农村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组织和指导农村科技产业、星火技术密集区、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工作,推动农村与农业科技进步。
13、研究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科技工作。
14、指导地市科技管理和全省科研机构的业务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审核独立科研机构和省级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
15、负责科技宣传、科技信息、科技统计和科技期刊管理工作。
16、承办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
17、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4. 杨学军的科研成果

工作以来,与鼠害课题组的同事一起,以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少雨和鼠害严重的现实开展研究,研制出了两大系列 16 个品种的无公害克鼠星灭鼠剂和多效抗旱驱鼠剂,并成立了科技实体,使克鼠星和多效抗旱驱鼠剂在西北五省及云南、安徽、湖北等地广泛应用。同时,摸清了黄土高原林区鼢鼠的分布、危害和发生规律,以甘肃鼢鼠在林区的种群生态学为基础,提出了黄土高原林区鼢鼠综合管理模式,把控制鼢鼠的措施从以治为主的综合防治发展为以生态调控为主的综合管理。
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及省部级重点课题 12 项,主讲《农林啮齿动物灾害可持续治理》和《林区鼠害无公害治理技术》专题 20 多学时;指导或协助指导研究生 6 名,指导本科毕业生 10 名。
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 2003 年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目前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 1 项,省部级重点科研和推广项目 6 项。参与出版论著 3 部,发表论文 30 余篇。

5. 张伯声的学术成果

张伯声创建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个新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成为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伯声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这一理论兼容并蓄了前人“脉动说”与“收缩说”的合理部分,赋予“地球四面体理论”以崭新的内涵。该学说不仅对我国煤矿、油田、金属矿产的开发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探讨地震活动规律方面也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1979年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上,张伯声“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与会所有专家、学者公认为中国地质界的五大构造学派之一。会议一致认为这朵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必将开放得更加艳丽,芬芳!
张伯声的地质科研及实践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
(1)是地质矿产工作;
(2)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3)是对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4)是有关地震地质的研究;
(5)是创立了波浪镶嵌构造学说。
在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上,张伯声“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波浪状镶嵌构造》。
《辩证的地质学》。
《豫西煤田地质》。
《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
《中国东部地质构造基本特征读后》。
《难忘家乡山水情》。
《中国大地构造图》。
《陕西汉中地区之前震旦纪地质》(1945)。
《嵩阳运动和嵩山区地五台系》(1951)。
《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地发育》(1956)
《中条山地前寒武系及其大地结构发展》(1959)。
《中国地壳地波浪状镶嵌结构》(1980)。 他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先后荣获:
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先进个人和科研项目两个奖状(1978年)。
陕西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79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
国家科技二等奖(1984年)。
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

6. 张琰的科研成果

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本科学历。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陕西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招标课题1项。校级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1项,省基金4项。主编、参编专著3部。主持十多种军内制剂新药研制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化妆品国家批号多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两项。多次获院校嘉奖,荣立三等功一次,2009年获优秀党支部书记。

7. 为什么说陕西是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国家级项目。陕西高校承担国家“973”项目53项,获科研经费1974.85万元;承担国家“863”项目140项,获经费7535.7万元;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5项,获经费1610.24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9项,获经费6640.79万元。(2)省部级项目。陕西高校承担国家部委科技项目656项,获经费2.88亿元;承担其他省、市、自治区科技项目515项,获经费4514.3万元。承担陕西省政府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47项,获经费409.5万元;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09项,获经费1136万元;承担软科学研究项目34项,获经费55.5万元。上述3项科技项目占全省科研项目的40%以上。陕西地方高校科研工作也得到加强,承担教育部重点科技研究项目5项,获经费10万元;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3项,获经费34.8万元。(3)省厅级项目。省属高校共承担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249项,获经费373.8万元;产业化培育项目43项,获经费376.2万元;重点实验室科研和建设项目46项,获经费656万元;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科研项目19项,获经费44万元。2002年,陕西还首次面向陕南、陕北及关中部分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高校,设立中青年科技人才基金30万元,用以稳定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提高这些高校的科研水平。
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省教育厅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彬县创建了陕西第一个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组建了西北大学“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化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西安石油学院“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工业学院“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科技大学“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理工大学“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科技部对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实行省部共建。完成了“陕西省动物胚胎干细胞工程技术中心”的组建工作,该工程技术中心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主,联合国内外有关科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的股份制高新技术研发单位,中心的成立为陕西高校高新技术研发在融资渠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改革进行了尝试。在组建新的科研基地的同时,陕西还对省属高校20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检查评估。到2002年,陕西高校已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已基本形成。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经过科研人员的勤奋努力,陕西高校科技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获省政府科学技术奖34项。省教育厅评审出高校科技奖101项,其中一等奖22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42项。此外,还有68项科技成果获得专利授权。

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
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
合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其中主持完成15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87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2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94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6020篇,其中2019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3317篇。现有8家农、林、水专业陕西省一级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阅读全文

与陕西省科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