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笛(竹笛)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特征: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重要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其中音乐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发展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至今,笛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中国民族器乐的迅速发展,而笛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它也是传统民族乐器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笛子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可以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特有的音色和极强的表现力,使笛子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常居乐队的首位。我们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最早的乐器"骨笛",在河南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这些骨笛的形制精细、规范、统一。每只骨笛大概长20厘米,笛身有7个孔。在研究骨笛的过程中研究人员用其中一只最完整的做检测,发现这支骨笛可以很准确的吹出七声音阶,其中还有五支可以吹出五声音阶,它是新石器时代的遗产是中国发现距今为止有音乐文化最早的历史文物,他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新石器时期珍贵的文物是中国历史音乐文明的见证。
笛子在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变之后,拥有了其独特的风韵及魅力,并且博得了历代诗人及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广大青睐,这些喜爱笛子艺术之人为笛子艺术编写下了众多令人赞不绝口的绝妙诗句并代代相传。 通过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并进而深入理解与研究民间音乐,从中可以对民间音乐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能够发现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进而加深我们对笛子艺术发展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研究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发展的影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笛子艺术的发展过程与现状。通过深入探究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发展的影响,详细说明笛子的形制、笛子的发展过程,笛子流派的形成过程,笛子的社会文化都有哪些深远的意义,从而更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继承、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认识和笛子演奏的深入理解与研究,对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因为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对笛子艺术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起源: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保养:
1、检验笛子的竹质。笛管要求竹质坚实(竹纹老)。竹纹细密。管身直而圆。笛身一般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不宜过大。笛管厚薄适中。笛管内壁平整光滑。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造型美观大方。这些要求,凭视觉便可以鉴定。
2、检验笛子的音准。方法是按照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如笙、手风琴、风琴等)对照试吹。首先以笛子本调的主音和筒音与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的D音A音核对如笛音与标准音同高或形成八度关系,那么,这支笛子的调高是准确的,主音确定后,再按音程关系,对笛子的全部发音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还可以吹吹各个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净。检验泛音也是检验实音音准的好方法。
3、检验笛子的音量。一般来说,音量大者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鸣大,振动力强。吹奏时手指上有时有一种发麻的感觉。
4、检验笛子的音色。对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圆、亮,这一方面取决于笛子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与贴膜技术、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关系。
5、检验笛子的灵敏度。一般来讲,以气到音出、发音不迟钝为好,反应越快越好。
Ⅱ 王彦在笛子上的成就
王彦
提起王彦这个名字,海内外的许多笛子同仁都熟悉。这是因为这个名字与笛子的一种新的高难度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笛子的“双吐循环换气”吹奏法和技巧。王彦就是这种方法的发明者和掌握应用此技巧的第一人。
王彦在笛子上的成就,利益于他坷坎艰辛的经历。这种经历的磨炼,使它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王彦八岁成为孤儿,十岁开始自学吹笛,初中时受音乐教师许恩真的启蒙和引导,树立了将来成为一名笛子演奏家的目标和理想。1960年,他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笛子演奏家许树富先生,一年后,由于国家困难,艺专解散,被分配到杭州曲艺团,四年后,由于父亲的“政治问题”,被下放到工厂。1965年,慕名去浙江歌舞团拜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为师,在赵松庭先生的精心指导下,王彦的演奏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同年,在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时,成绩名列第一,却在政审时被刷下。王彦并没有由于遭受种种挫折而沉沦,更没有由此而丢弃自己所喜爱的笛子,而是更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在逆境中不断奋斗,刻苦训练,注重基本功的练习,特别是在吐音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双吐双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和水平。加之赵松庭老师的精心指导,并受赵老师“长音循环换气”吹奏法的启发,于1968年发明了笛子上前无古人、让人不可思议的一种新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双吐循环换气吹奏法”。此技巧的出现,冲破了气息给吹奏吐音所造成怕限制,解决了笛子吐音不能演奏特长旋律的难题,不但大大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而且推动了中西吹奏乐器在这方面技巧上的突破和发展。王彦曾在唢呐、长笛、双簧管等中西吹奏乐器上试吹获得成功。
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老师对此曾作过多次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对笛艺发展的一个重大创新,是绝无仅有的,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发明,应载入音乐发展史册。著名作曲家钱兆熹先生也曾评价此技巧是对民族音乐的一大贡献,并查证澳大利亚长笛手掌握此技巧并获得博士学位,比王彦整整迟了十一年,有力地肯定了此技巧的发明权属于我们中国人。
由于王彦对专业的孜孜不倦、刻苦努力,其专业水平很早就崭露头角。早在六十年代,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老师在一封信中曾这样评价他:“你的基础是不错的,在我的许多学生中,很少能有你这样的演奏风格和掌握了南北技巧水平的,希望继学习、提高.....”。这也是赵松庭老师对身处逆境的王彦的一种鼓励和期望。此后,王彦对笛子更加精益求精,眼界也更开阔,在勤奋的同时,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各种流派、不同演奏家的长处,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种笛子的演奏技巧,不但具有南方的演奏风格,而且对北方的演奏技巧也运用娴熟。南北兼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其演奏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在各项比赛中,曾获浙江第二届民乐比赛笛子独奏二等奖,浙江省第五届音舞节重奏二等奖,浙江省第二届民乐比赛笛子独奏二等奖。
鉴于王彦在笛子上的贡献及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经赵松庭老师的极力举荐,浙江艺术学校领导举贤纳才,1994年底,经过漫长的30年工厂劳动,王彦缍进入浙江艺术学校,从事笛子专业教学。进艺校后,王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曾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师,在教学上,认真负责,教学态度严谨,不断研究探索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效果,教学成果斐然,其笛子学生不但掌握了他的绝技,而且在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时,获笛子专业考生第一名,并被免试文化予以录取。
王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举行笛子独奏音乐会的愿望,经过种种坎坎坷坷,现在终于如愿,这姗姗来迟的独奏音乐会,既是理想的实现,也是他从事笛子艺术四十余年的成果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大器晚成的王彦,一定会对笛子艺术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Ⅲ 笛子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闻名于世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遗址河姆渡,先后出土了一百六十多件珍贵的骨笛,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这批笛子多用禽骨制作而成,长约6——10厘米,直径在1厘米左右。大部分都是横开2个音孔,也有1孔和3孔的。有的骨笛的管腔内还插入一截小骨棒,可以抽动,吹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声音。现在新疆塔吉克族还流传着一种叫“那依”的笛子,和这种笛子十分相像。“那依”是用兀鹰的翅膀骨制成的,一头粗,一头细,细的一头横开了一个音孔。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河姆渡出土的这批骨笛中,竟有一支是横开一个吹孔、六个音孔的骨笛,这几乎和今天的竹笛一模一样了。
河姆渡骨笛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不少专家在专门研究它。我国天津的刘士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刘士钺是位残疾人,可他毅力惊人,自学成才。他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中国浙江河姆渡骨笛》,在德国汉诺市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音乐考古会上被宣读后,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在法国发表的有关中国骨笛的论文,也受到一致赞赏。刘士钺因研究河姆渡骨笛成就突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为国际民间音乐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
刘士钺在他的论文中指出,中国骨笛的产生要比世界其它国家早3000年。而且7000年前就能制作一个吹孔、六个音孔、具有现代横笛雏形的骨笛,确实了不起。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赵松庭1987年曾在杭州大学做过一次《笛艺纵谈》的学术报告。他说中国骨笛产生于生活,我们祖先在食鸟兽肉、吸骨髓时,发现管状骨可以发出声音,于是逐渐将它发展成为了笛子。会上,被誉为“水乡神笛”的赵松庭的弟子蒋国基还用仿制的骨笛作了演奏,其声音高昂脆亮,十分动听。
浙江省余姚市有位年轻的教师陆洲,采用4公斤以上的公鸡腿骨,将骨髓抽干、洗净,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挖孔,仿制成造型逼真、音色优美的骨笛。陆洲还创作了反映7000年前河姆渡人民劳动生活的骨笛独奏曲《河姆追溯》。在1986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陆洲用他的仿古骨笛演奏了《河姆追溯》一曲,获得成功。演奏和作曲双双获奖。香港的音乐家张向华先生,用陆洲赠给他的骨笛和《演奏方法》在香港的一次音乐会上做了演出,结果轰动全场,被誉为是“整个音乐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
Ⅳ 竹笛的历史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中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后笛子与市场笛子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Ⅳ 中国竹笛国内外发展状况、发展水平与存在问题
竹笛校音:
1、准备好校音器,同时,检查一下校音器是否已调整到标准音440。
2、以筒音(全按)作“5”,第三孔作“1”的指法,逐个音地一一进行校音。先校对筒音“5”与开第六孔的“5”,这两个“5”的同度音高吻合吗?再用第六孔“5”校对“1”,看一下,这两个音与校音器上所显示的标准音高是否一致?听一下,五度音是否谐和?接着以“1”校对高八度音“1”。如果“5”与“1”是音准而协和的,“1”的高低八度音也是准的,那就以“1”来校对“2”,以“2”校对高八度“2”,在高八度音“2”的准确基础上,用“2”校对筒音的泛音“2”。接下来就校对“3”,及高八度音“3”,再以高八度音“3”校对开第一孔的泛音“3”,这两个同度音“3”音准的话,就以高音“3”校对下行五度的“6”,以“6”校对低八度音的“6”,以低八度音“6”校对低音“7”,再以低音“7”来校对高八度音“7”。然后以低音“7”校对“升4”,以高音“7”校对高八度“升4”,听一下,这两个五度音协和否?最后,别忘了用“5”校对“4”,并且吹一下5、6、7、1,听一听,超高音区发音通顺否?音阶进行流畅否?
3、在不使用校音器的情况下,再次“溜溜笛子”,吹段常用的或自己所熟悉的乐曲,听一下旋律进行时的感觉。试举C调曲笛为例:先用筒音作“5”吹段「姑苏行」,再将筒音作“2”吹段「鹧鸪飞」,筒音作“6”吹段「三五七」,全按作“1”吹段「江南好」……..这些都是笛子演奏中常用的精曲,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凡是吹笛能手都很熟悉并且也能演奏。用几首笛子精曲这么一吹、一溜,从不同的调性中找一下感觉,听一听,旋律的进行通顺、流畅、悦耳动听否?
如果以上这几个步骤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那么,可以说你已经挑选到一支真正高档的精品笛了。
在校音时要注意的:
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口风位置。具体地说,下嘴唇的底部要贴在吹孔的边沿,并与吹孔的水平面形成一个90度角的直角。大於这个角度标准音高就会偏高,反之,则偏低。
其次,有些人在校音时既不注意口风的正确位置,也不注意吹奏的方法,只是不加控制的、很冲的将气“呼”进吹孔,因而,在校音器里所显示的音高往往比实际上的音准偏高许多。此法不当,极不可取。
我们知道,键盘乐器中的钢琴、手风琴,在演奏中只会因击键的轻重而改变其音色和音量,而绝不会改变其标准音高。竹笛就不同了,它是一种横吹的开管乐器,吹奏者通过唇部的控制,将体内呼出的气流用口风和口劲使其形成一束,以斜面角度吹入笛管的吹孔,与吹孔的锐边产生摩擦引起边棱振动,并在笛腔内形成音波(空气柱),发出与管长相对应的频率(音高)。因此,笛子标准音的高低以及音阶的产生,就是笛管腔内空气柱的大小和长短所导致的结果。由於空气柱的大小和长短与演奏者呼出气流的强、弱、缓、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强、弱、缓、急又是全凭演奏者通过对口风的改变及口劲的调节来进行的。
因此,口劲、口风,这是笛子演奏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一个高水平而又有经验的笛手,必定能以最佳的口风位置和正确的口劲来进行竹笛演奏。一个经验丰富的竹笛制作师,除了有高超的制作技能外,同样,也需要有敏锐的音乐感觉和必须掌握正确的口风和口劲才行,否则,在给笛子校音时就难以测出准确的音高了。
在校音过程中你会发现:“7”和“升4”与高八度音的“7”和“升4”这两个五度音在校音器上显示出来是偏低的。原因是竹笛制作工艺上人为的限制,如果竹笛在制作中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来排列音孔位置的话,那么,在演奏时(尤其是梆笛和小笛)因第二孔与第三孔之间的距离太近而无法按放手指了。这六音孔竹笛在制作上的某些局限,给竹笛演奏时的音准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演奏家和制作师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在制作工艺上有人将竹笛的音孔改为八孔、十孔、加键……等等。以增添音孔的方法来强化竹笛音阶的准确性。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无疑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不过,目前尚处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阶段,各人搞各人的,还没有形成气候,纳入规范。而在演奏和教学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任何竹笛,不论制作如何精良,音准校对如何精确,对於演奏者来说,还得要有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微调”的过程。也就是说,你还必须经常地吹它,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在乐队的合作中经常使用它。这样,你就能逐渐对自己竹笛的性能了如指掌,并在使用中得心应手了。当你有了一支或一套称心满意的竹笛时,请记住要好好的爱护保养它,平时笛子吹过后,要随时放进笛箱或笛袋,一则是卫生,不染灰;二则是在寒冷的冬季或乾燥的北方,也可防止笛子的开裂。
Ⅵ 谁有竹笛专业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我可以帮你完成毕业论文
专业代做毕业论文
多年经验
团队合作
质量保证
诚信可靠
需要的话看昵称
Ⅶ 竹笛有哪些参考文献
青少年学竹笛
Ⅷ 您好,我想学竹笛,请问多久能见成效而且有没有好点的老师谢谢您了
学竹笛,竹笛一般很好学的,你可以先了解了解,向指法之类的。到时就好学啦!
而且对竹笛最好有兴趣,而且要勤奋。。。 大概4年就行。。。就可以拿到十级证书了。。。。。像我学了有6年了 很喜欢吹笛子,而且蛮有天赋的, 所以3年就拿到了。。。。。
一般最多5年6年的啦。。。好点的老师?我们也不了解情况啊
Ⅸ 竹笛硕士陈赛简介
陈赛,青年笛子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理事、湖南省竹笛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笛子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执行团长、潇湘笛埙乐团团长、长沙学院音乐学院笛子专业教师。 自幼跟随陈剑先生学习笛子,2001年起拜师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向思义副教授,2003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青年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周可奇副教授,曾得到草原笛派笛子大师李镇先生,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荣政教授的悉心指导。2007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2007年至2015年任教于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攻读笛子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戴亚教授。2017年起任教于长沙学院音乐学院。
先后受邀赴美国、日本、波兰、西班牙、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学生分别在第二、三届北京国际民族器乐大赛、CCTV民族器乐大赛(湖南赛区)、“中原笛乐”全国竹笛邀请赛、“铜音杯”全国竹笛邀请赛、湖南省“洞庭杯”民族器乐大赛、湖南竹笛大赛、湖南省本科院校三独比赛、艺术展演、湖南省青年艺术节荣获30多个金奖。 注重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近年来的成果有:国家艺术基金课题《笛埙音乐巡演》(主创成员之一)、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先秦两汉音律的文化阐述》(参与人之一)、校级课题《竹笛艺术气息研究》和《气息控制在传统竹笛曲目演奏中的作用分析》《竹笛演奏中的气息运用研究》《竹笛演奏中的技术发展探析》《新时期高校竹笛教学改革的策略思考》等多篇学术论文。 30多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就读研究生、本科和附中。
Ⅹ 竹笛好学吗多久才能见成效
我目前跟老师学了八节课,以前有钢琴基础。目前水平达到五级。只要注意练习基本功和音准。曲子根本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