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郭庆旺的学术成果
1990,《税收支出简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2,《税收支出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财政赤字经济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3,《现代西方财政政策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当代西方税收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5,《税收与经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现代经济增长模型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公司税制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财政政策导论》,(台湾)五南出版公司
1999,《财政理论与政策:当前若干重大问题探讨》,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世界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科教兴国的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定位》(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著:
1996,《税收归宿── 一般均衡方法》(凯乐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资本所得课税与资源配置》(斯恩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寻求发展的税收》(小刘易斯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杰克逊主编),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格雷纳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2003,2007,《社会问题经济学》(夏普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经济政策原理》(阿克塞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美国税制改革的经济影响》(艾伦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005,2007,《经济学》(斯罗曼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公共部门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世界宏观经济学》(弗兰克尔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货币经济学》(汉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财政学》(罗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宏观经济学》(威廉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政治经济学网络全书》(奥哈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家级教材
2002,《财政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财政理论与政策》(教育部研究生推荐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公共经济学》(普通高教“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1983年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主要论文有:
1986,《试论我国税制的目标模式问题》,《财经问题研究》第4期
1988,《无偿性仍是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
1988,《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制的问题及其改革》,《外国经济管理》第2期
1988,《关于外部冲击的财政对策思考》,《经济纵横》第11期
1989,《附加福利及其课税》,《财政研究》第1期
1989,《税收支出及其控制》,《外国经济管理》第4期
1989,《日本财政投融资制度初探》,《现代日本经济》第6期
1990,《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述评》,《财经问题研究》第2期
1990,《日本的预算制度初探》,《现代日本经济》第4期
1991,《论税收支出的特性》,《财经问题研究》第2期
1991,《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分析》,《当代经济科学》第5期
1992,《污染课税问题初探》,《当代经济科学》第5期
1992,《试论财政不平衡的客观性》,《财政研究》第9期
1993,《排挤效应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第2期
1993,《论间接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财经问题研究》第5期
1993,《财政赤字学说述评》,《经济学动态》第8期
199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制改革》,《财贸经济》第10期
1993,《论财政赤字对资本形成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1期
1994,《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论》,《财政研究》第4期
1994,《减税、搞活国有企业与提高财政收入比重》,《财经问题研究》第6 期
1994,《论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0期
1994,《论税收与收入分配公平》,《财经问题研究》第12期
1995,《最适课税论:所得课税与商品课税的比较》,《财经问题研究》第7期
1995,《最适所得课税》,《财经问题研究》第8期
1996,《论公债对总需求的影响》,《财政研究》第4期
1997,《论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贸经济》第2期
1997,《最适商品课税》,《财经问题研究》第6期
1997, China:Tax Sharing Reform and Its Impacts,
Asia-Pacific Tax Bulletin(IBFD),No.7.
1998,《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分析》,《财政研究》第5期
1998,《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财贸经济》第11期
1998,《公共财政论质疑》,《财政研究》第11期
1998,《论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财贸经济》第12期
1999,《论我国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财贸经济》第6期
1999,《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第6期
1999,《促进经济稳定与长期增长的财政政策》,《财政研究》第8期
1999,《公共财政论再质疑》,《财政研究》第12期
2000,《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贸经济》第3期
2000,《现行税制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税务研究》第10期
2000,《论公债管理政策》,《财贸经济》第12期
2001,《世界性税制改革的现实思路》(上、下),《涉外税务》第2、3期
2001,《最适课税理论及对我国税制建设的启示》,《财政研究》第5期
2002,《中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与作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2期
2002,《我国的税收收入规模研究》,《税务研究》第3期
2002,《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深层次思考》,《税务研究》第10期
2003,《我国的财政赤字“过大”吗?》,《财贸经济》第8期
2003,《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财政研究》第9期
2003,《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1期
2004,《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经济研究》第5期
2004,《中国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估算》,《财贸经济》第6期
2004,《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管理世界》第7期
2004,《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财政研究》第8期
2004,《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涉外税务》第9期
2004,《十年来税制运行的基本特征分析》,《税务研究》第11期
2005,《论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2005,《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财贸经济》第4期
2005,《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世界经济》第5期
2005,《中国全要素增长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第6期
2005,《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影响》,《中国软科学》第7期
2005,《中国省份经济周期的动态因素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2006,《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财贸经济》第2期
2006,《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2006,《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第5期
2006,《稳健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及其可持续性》,《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2006,《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经济研究》第7期
2006,《资本性支出分权、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第二作者),《经济研究》第12期
2007,《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及捌点识别分析》,《财贸经济》第6期
2007,《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情势转换视角》,《管理世界》第5期
2007,《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经济研究》第8期
2007,《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第三作者),《经济研究》第11期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世界经济》第9期
2008,《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的地区增长效应》(第二作者),《经济研究》第6期
2009,《公共教育政策、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溢价》,《经济研究》第10期
2009,《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管理世界》第10期
2009,《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12期
2010,《财政分权、政府组织结构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经济研究》第11期
2010,《市场权力、财政支出结构与最优财政货币政策》(第二作者),《经济研究》第4期
2010,《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效应与地区间财政支出竞争》,《财贸经济》第11期
2011,《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的源泉: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2011,《论税收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经济研究》第6期
2011,《财政规则、经济增长与政府债务规模》,《世界经济》第1期
2011,《传统文化信念、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8期
2011,《财政分权、政府治理结构和县级地方政府财政解困》,《管理世界》第1期
2011,Mix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inflation Dynamics in China,Journal of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19. No.5. 47-66 .
2012,《论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2012,《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的测算》,《经济研究》第10期
2012,《地方政府投资竞争与经济周期波动》,《世界经济》第5期
2012,《财政支出类型、财政政策作用机理与最优财政货币政策规则》,《世界经济》第11期
2012,《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的周期特征及其制度根源》,《管理世界》第2期
2012,《有关税收公平收入分配的几个深层次问题》,《财贸经济》第8期 1994,《财政赤字经济分析》,辽宁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4,《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论》,辽宁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5,《当代西方税收学》,国家税务总局第一届税收类优秀教材中青年奖
1998,《税收与经济发展》,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1998,《论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公共经济学大辞典》,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财政理论与政策》,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8,《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2,《公共教育政策、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溢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论文奖
2012,《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成果文库》
2012,《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中国财政学会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
Ⅱ 张海波的科研获奖
2014,《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3,《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五届行政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12,《柔性社会管理:可能与可为》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1,《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南京大学首届“中行奖”教学奖
2010,《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本土经验》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0,《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本土经验》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9,《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8,南京大学“五四”奖章
2007,《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6,《“边缘人”抑或“过渡人”: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Ⅲ 何宗美的学术成就
明代文学研究多有开拓,特别是明代文人结社研究著力尤夥,填补了学术空白,推动了明代及清初文学的相关研究。公安派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将明代这一重要文学流派的研究推上了新阶段。在学术方法上,将以考据为特色的实学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从文人结社的角度切入明代至清初政治、思想、学术和文学等研究,建立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个性,其中明代文人结社、复社与文学、公安派、清初遗民与流人文学、《四库总目》明代文学批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著有《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4)、《古代文学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袁宏道诗文系年考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上下编(人民出版社2011),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南开学报》、《国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摘报》《文艺理论文摘卡》《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等转载、转摘或收录。学术代表作《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受到学界高度评价,认为“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补充和修正了一些文学史以及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传统观点,很有价值”,“允为一篇学术价值甚高的经意论作”,是“当前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研究上的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所具有的开创性,对明末清初的文学研究、政治研究和思想研究都具有启示作用和促进作用”,“二十世纪以来还从未有学者作过如此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无论著有过这样深入而又富于新意的阐析。这对深化我国社会史、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论文在学术上的开拓之功,是不言而喻的”。百余万字的新著《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包括上编《明代文人结社现象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研究》和下编《明代文人结社编年辑考》)入选“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全国首批入选该文库的六十二项成果之一。国内专家高度评价该著是“迄今所见有关明代文人社团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将明代文人结社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以其鲜明的创新思维,丰厚的研究成果和扎实的文献考辨,为这两个领域(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研究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硕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构成一个切实的研究范式,具有典范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由于该成果在文献考辨与研究范式两方面的创新”,“便足以破除陈见,独创新意,得出一系列卓有建树的学术见解,推进了明代文学与明代文化的研究”,“其分析认识能触及深刻的社会根源,并非一般考辨事实者可比”,“为后来者铺平了一条客观、科学地研究明代文人结社的道路”,“对于研究明代史乃至中国文化史,都很有参考价值”。
Ⅳ 张海波的学术成果
1、著作
2012,《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2,《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独著),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公共安全管理:整合与重构》(独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灾害与公共管理》(童星、张海波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中国转型期社会风险及其识别》(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论文
张海波、童星,2015,《中国应急管理的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Zhang, Haibo, Collaboration in Emergency Response: Evolution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o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Caroline Brassard, David Giles, Arnold Howitt, eds.,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Policy and Governance, Springer, 2015, pp.69-84.
翟进、张海波,2015,《巨灾的可持续恢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史晓晨、张海波,2015,《中国地方政府公共安全财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Tobit的二阶段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1期。
张海波,2013,《体系下延与个体能力——应急能力增长关联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
Zhang, Haibo. 2012. What has China Learn from Disasters: Evolution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SARS, Southern Snowstorm,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Vol.14, No.3, 234-244. (SSCI)
2010,《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007,《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科学内刊》,第5期。同时刊载于《学术界》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0期篇目辑览。
2006,《被动城市化群体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学研究》,第2期
2010,《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政治学研究》,第2期。《光明日报》社光明网(理论版)全文转载。
2012,《柔性社会管理:可能与可为》,《中国行政管理》(独撰),第6期
2009,《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第4期。入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07,《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南京大学学报》(独撰),第2期
2012,《信访制度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2012,《巨灾救助的理论检视与政策适应》(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科学》,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与未来方向》(第二作者,与吕孝礼、钟开斌合撰),《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
2012,《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生成逻辑与化解之道》(独撰),《学海》,第1期
2012,《应急管理创新:分化、前延与转向:以日本“3.11”大地震为案例》(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2011,《社区在公共安全整合管理中的角色整合与能力建设》(独撰),《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国家减灾委《2010年国家减灾战略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全文收录。
2011,《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网络和现实两种方式的比较》(第一作者,与王明生教授合撰),《南京社会科学》,第9期
2011,《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运行机理、绩效约束与管理优化》(独撰),《中国应急管理》,第6期
2010,《高风险社会中的自然灾害管理》(独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2009,《高风险社会中的公共政策》(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南京师大学报》,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转摘。
2009,《战略性治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新思维》(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第6期
2008,《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优化》(独撰),《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2006,《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独撰),《江海学刊》,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06,《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8期转摘。
2006,《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第二作者,与郁晓辉合撰),《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06,《农民工社会政策及其建构》(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保障研究》,第1期,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景天魁、张志敏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06,《“十一五”期间江苏失业社会风险的发展趋势、结构特征与应对策略》(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2005,《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社会》,第6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目录索引。
3、政策建言
童星、张海波,2014,《关于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进一步统筹应急管理职能的政策建议》,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2014年第6期。
童星、张海波,201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1月第7期。
童星、张海波,2009,《关于开展应急能力评估的政策建言》,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2009年第6期。
4、报刊文章
2012,《公共危机:“药到病除”需系统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月28日,第03版
2011,《西方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中国社会报》(社会管理周刊),10月24日,B4版
2010,《为高风险社会引入“全灾害管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报》,5月17日,B3版
2009,《应对风险危机首先靠政府》(第二作者,与童星、耿弘合著),《中国教育报》(理论版),3月30日
2009,《社会风险:群体性事件源头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教育报》,9月3日
Ⅳ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资助额度是多少
你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申请账号方法介绍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会购买中国知网的服务,因此在校园内,使用学校IP地址一般可以免费下载
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书可以看么
就是文科的书,
当然可以看的,
一般来说,是比较新的,例如建国以来
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部门分工
规划处:负责拟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增补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拟定和发布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课题指南;组织年度课题申报和评审立项;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研究类、跨学科类)和委托研究项目。
基金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拨款;负责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和监督;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用研究类)和西部项目。
成果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期管理和最终成果的鉴定验收与结项;负责组织和编发《成果要报》;组织实施学术期刊资助和管理;组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奖。
调研处:负责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动态的调查研究;组织评审出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组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
宣传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和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日常宣传;负责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专栏;负责管理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
综合处: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内设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日常文秘、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会议组织、网络服务、内外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等。
Ⅷ 钟志清的简介
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2005年获得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博士学位,中国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希伯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曾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1995-1997)、英国学术院(2008)、美国哈佛燕京学社(2011-2012)访问学者。主要专著有:
《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把手指放在伤口上”:阅读希伯来文学与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译著:《现代希伯来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我的米海尔》(译林出版社,1998, 2007,2012年版;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黑匣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爱与黑暗的故事》(译林出版社,2007,2013年版;台湾缪思出版,2012年版)、《咏叹生死》(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地下室里的黑豹》(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忽至森林深处》(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等。主要论文有:1. 《现代希伯来文学对“以撒受缚”模式的再阐释》,《圣经文学研究》2004年第八辑。2. 《比阿里克的<在屠城>与希伯来圣经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3. 《阿佩费尔德笔下旧式犹太人的世界》,《犹太研究》第10辑。4. 《大屠杀与犹太复国主义》,《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2期。5. 《希伯来语复兴与犹太民族国家建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6. 《解构犹太复国主义神话:阅读伊兹哈尔富有争议的两个短篇》,《犹太研究》第9辑。7. 黛沃拉·巴伦:把情感与温柔带入干巴巴的希伯来语》,《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4期。8. 《身份与记忆:论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9. 《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与幸存者作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0. 《旧式犹太人与新型希伯来人》,《读书》,2007年第7期。
Ⅸ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三阶教史怎么样,国家
总结抄之作。细地探讨了自北袭朝至隋代三阶教创立与初禁的史实,分析了唐代三阶教屡禁屡起的现象和原因。其间,纠正了一些前人研究中的讹误,补充了许多新发现的史料,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作者的独到见解,有些对当今佛教的发展也具有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