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道士修炼成果

道士修炼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0 18:50:55

A. 道士怎么修炼强化技能

修炼强化技能的方法: 角色装备自己职业的技能石(修罗石、摩罗石、混元石、魅影石、月影石)后,即可激活技能石附带的强化技能。每使用一次该技能,即可增加技能经验,当技能经验满后强化技能自动升级。 只有普通技能练满3级,且达到学习强化技能的等级后,才可以修炼强化技能。 以上操作信息由资深玩家提供,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B. 道士们都抱着修道成仙的目的,得到成仙的都有哪些人啊

成仙后是没有寿命限制的,除非犯了天条,不然就会一直永生不死。就跟成佛是一样的但能成佛的人能有几个,能成大罗金仙仙的人能有几个,仙分很多种的,像那种肉身直接成仙的比如吕洞宾那样就是所谓的大罗金仙,就可以永生不死。还有就是可以死后成仙的比较多一些,但大多也只能算阿罗汉级别只是叫法不一样,仙分很多个级别,就跟一样菩萨分八个级别!都是有等级制度的。佛教也同样很少有人能成佛,因为,成佛就跟成仙一样是要吃尽世间疾苦,而且还要花时间修炼法术的!大多都是死后成阿罗汉之类的,成佛之路是非常艰辛的不是我们想的随便念念经做做好事就能成佛!最关键还要看能否断除贪嗔痴,成仙也是如果不能断除贪嗔痴也是如此!中国因为文化差异不同。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意思其实就是永生不死,只是被很多人误导了而已,因为,当时古人喜欢把永生不死,叫作长生不老比较顺口。成仙要是入六道轮回的话!还会有那么多人花几百年时间断除贪嗔痴,修法术,修德(功德阴德)成仙?成佛要是入六道轮回的话,还会有那么多人断除贪嗔痴,修功德阴德法术?就好比我们很多人做好事修功德,念经就能轻松成仙成佛?不一定,你做的好事和读的经典觉悟还没有人家成仙佛的多呢!你们凭什么觉得自己就能脱离轮回,想不入六道轮回就必须做到没有业力,只有能断除所有欲望的人并且,觉悟的人!才能成佛成仙,就算你没有宗教信仰只要达到以上要求的人,死后,同样可以像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一样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一丝业力怎么可能会入六道轮回!就像书中所说真正的仙都是吸风饮露可以不吃人间烟火的,意思是可以不需要香火供养。但神就不一样了,神只是生前做过很多很多好事的人,因为,功德阴德很大而被封神,神是有寿命限制的!仍然在六道中!还有就是生前是好人死后就会上天堂,但也是有寿命限制的也就是佛教说的天人了!还有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最高境界都是脱离六道轮回,希望大家不要再被网络上的误导说成仙有什么了不起还要入六道轮回等等这些话,就像是在说成佛有什么了不起还是一样要入六道轮回是一样的!记住!道教成仙以后就不入六道轮回了!但又有几人能成仙呢!佛教成佛以后也是不入六道轮回了,但又有几人能成佛呢!修道之人如果活着不能成仙,死后也能成仙,去往天界,但不要犯天条。学佛之人如果活着不能成佛,死后也能成佛,去极乐世界,但不要犯戒律。但去往哪里还是要看信仰,因为,信佛的人死后,魂魄如果一直念阿弥陀佛,佛就来接你!去极乐世界,但要看你是不是好人了!如果不是就算念几百遍也不会被接引的。如果,信道的人死后念福生无量天尊,元始天尊就会来接引你去天界。佛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创造的!道教的天界是元始天尊创造的!

C. 千年以来道士究竟练得是什么丹

古代神仙家服食金丹的理论——黄金不朽坏,人身亦可炼如黄金

内丹与外丹本来是独立发展的,到底是先有内丹还是先有外丹,这个不好说,但是内丹的名词绝对是后来才出现的。在五代之前,道教所谓的“金丹”,一般都是指外丹。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对于金丹是推崇备至,认为只有金丹才是飞升成仙的唯一靠谱的方法,其他都只能暂时的延年而已。葛洪主张在得到金丹秘诀,或者是得到了金丹秘诀,还没有足够的条件烧炼金丹的时候,都应该“集众术以延年”,先多活几年,等到条件具足了,就要着手烧炼金丹。炼成了金丹,也不要急着飞升,先吃半颗,就可以长生不死了。等到活腻了,再吃剩下的半颗金丹,就可以飞升了。所谓“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道教内丹与外丹的关系

上品神药益人万倍于五谷

《抱朴子·内篇·金丹》云:“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人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二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可不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抒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洽荣卫,非但铜青之外傅矣。”

以上的这段话,可以说是抱朴子金丹理论的核心。葛洪的金丹理论,并不是很玄妙,只是认为黄金不会朽坏,如果服食黄金烧炼的金丹,那么人也可以跟黄金一样,变成“不坏之身”。

内丹的两个流派

说完外丹,我们要说内丹。内丹这个名词的提出是比较晚的。内丹又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清净派,一个是阴阳派。清净派也叫北宗,是以自身神气交融,来烧炼内丹。阴阳派也叫南宗,是男女双修的丹法。

清净派的丹法,也可以追溯到很早,出土文物“服气玉铭”就讲到了吐纳之术,也有学者说《楚辞》中的《远游篇》,也是内丹著作。当然,那个时候的人还不称之为“内丹”。清修派所谓的内丹,就是神气,《云笈七签》里有一篇《胎息经》,说:“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修道之人,使神气交融于脐下,结合而成“玄胎”,就是内丹。

内丹这个名词的提出是比较晚的。

双修派,源于房中术。《云笈七签》里有一篇《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其中说道:“夫长生之术,如接树焉,以命续命者也。然则接树之法,虽以枝接之,至于妙用之要,假元?叛艉椭?ΑP???ǎ?型?诖恕??蚪?珊笕酥?????仪懊??录认嗬啵?硪嗾讶弧Nㄓ诖耸保??谖鹦埂H蛔怨诺勒呦啻??匝允┲?谌嗽蛏?樱?嬷?诩涸蛏?恚?酥?揭印H淮朔ㄒ??仍诖撼酰?蓖蛭锓⑸??保?实毙似涫⒁印7惨桓惺茄邮??岁,十二岁者,天地一周矣。频十感而延一百二十岁。此举轩辕上升之道矣。”

这段话是双修派内丹的理论核心,接树、续命这些词,在后来的南宗丹经里也经常出现。双修派所采取的是男女交合时候的生气,将此生气存入身中以续命。所以王屋真人开宗明义就说:“阴丹者,还精之道也。”王屋真人所传的,还是“夫妇具仙之道”,后来逐渐成为男子为修炼主体,女子变成了工具。而女性修道者,多以清净法为主。

内丹外丹的交融

要说内丹和外丹,本来是两回事。不仅内丹和外丹不同,就是内丹中的清修和双修,也是两回事,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是,我们现在一般会认为都是“丹”,理论也很相近。打破内丹外丹的界限,这个要归功于魏伯阳真人的《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有“万古丹经王”的称号。后世无论说内丹,还是外丹的,都宗本于《周易参同契》。考之《神仙传》,魏伯阳祖师入山炼丹,炼的是外丹,而非内丹。故《参同契》一书,实为外丹著作,而非内丹著作。只是由于道教修炼的秘诀,不敢轻易示人,所以魏伯阳祖师在写《参同契》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隐语。而这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丹道术语,和修炼理论。

由于《周易》是取象思维,卦象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比如乾卦,是纯阳之体,可以比喻为男子未破身之前,也可以说是人在母腹之中的状态。离卦,《周易》里一般认为是中女,但是丹道颠倒用之,比喻乾卦之中阳气被泄耗的状态,也就是男子破体之后的状态,所以丹道中,离卦却是男子。双修家取坎填离,就是取女方阴中之阳,来替换男方的阳中之阴,使男子变为乾卦纯阳之体。另外,离卦为火,是心、神。坎卦,是水,是肾,是精气。取坎填离,就是取肾中之阳气,来填心中之阴气,心肾交融,水火既济,炼成阳神。《参同契》还大量运用了当时的纳甲之说,来比喻丹道之中的火候,药物等,理论非常精妙。

这个时候,外丹的理论也从葛洪时候的简单的物理作用,上升到哲学层面。这个时候的外丹家认为,铅、汞、朱砂、雄黄等矿物质中,蕴藏着纯阴、纯阳之气,通过烧炼这些药物,获得的金丹,蕴含着宇宙开辟之初的能量。通过服食这种金丹,就可以回到元始的状态,而与道合真,飞升成仙。

纯阳金丹蕴含宇宙能量

由于《周易》取象的模糊性,所以卦象可以拿来说外丹,也可以拿来解释内丹,可以说双修,也可以拿来解释清修。所以这套理论为后世炼丹家所宗奉,成了贯通内外丹法的理论基础。

隋唐五代以来,内丹逐渐兴起,外丹衰落。但是外丹也没有消失,并且修炼神仙,讲究“法侣财地”,四大要素。

所以一些内丹家,也兼职烧炼外丹。一方面是通过烧炼外丹,获得金银,作为修炼的经费。也可以拿来救济世人。

陶素耜所谓“以之成己,则内药之助,服食之灵也;以之成物,则济世之事,赞化之功也。”

另一方面,是通过观察金石之变化,来体会内丹的奥妙。碧莲道人云:“太上慈悲大愿,广度后昆,恐绝道脉,次之有立银铅砂汞一途,采先天之铅,伏后天之汞,与内事金丹作用相符。”也就是所谓的“假外丹以言内丹法相。”

D. 道士、道教、真人分别是怎么修炼的都有哪些修炼的方法

其实个人觉得真修是比较单一的一件事情,没有一定的愿力修不下去,个人反而是答题动力足点,所以给这多少发些劝善文。
说道教我是不甚清楚,佛教有的修行方法,个人又未必能够深入一直修行,精进,所以说最简单到人人能够行持,就说大家心中要有爱,非要涉及到自觉觉他,成佛作祖,是又要内证,又要外修,是个考验意志力,考验反应速度的活,以下学习佛经内容: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 释迦牟尼佛(乾隆大藏经《增壹阿含经五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或有人内无求欲。彼内无求欲。不知如真者。当知彼不能护眼耳意法。住彼不能护眼耳意法已。意有淫欲。彼杂欲杂求着意命终。彼杂欲杂求着意命终已。终亦不善生亦不善。何以故。杂欲杂求。意着命终故。犹若诸贤。有人若贩肆客作家。持清净铜钵来持来已。亦不随时洗。亦不随时拭。亦不随时摩。着尘土中。如是此铜钵于后时垢秽不净。如是诸贤。或有人内无求欲。彼内无求欲。不知如真。当知彼不能护眼耳意法。彼不能护眼耳意法已。有淫欲意杂欲意。杂欲杂求着意命终。彼杂欲杂求着意命终已。终亦不善生亦不善。何以故。彼杂欲杂求着意命终故。(乾隆大藏经《佛说求欲经 》)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乾隆大藏经《杂阿含经五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E. 古代道士修炼成仙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皆有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F. 道士修炼都修炼什么难道是为了成仙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 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道教崇奉的神灵】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协助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只(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极大帝为四御之说,具体为:北方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道教门派组织】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道教组织】
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道教法术】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
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
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
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
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
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道教修持】

★内 丹★养 生★武 术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道教礼仪】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人物】
黄帝 老子 庄子 列子 关尹子 茅盈 河上公 严君平 张陵 魏伯阳
于吉 左慈 葛玄 许逊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宏景 王嘉 孙思邈
成玄英 李荣 王玄览 司马承祯 吴筠 杜光庭 钟离权 吕洞宾 刘海蟾 彭晓
陈抟 张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 刘永年 翁葆光 萧廷芝 彭耜
王重阳 马钰 邱处机 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曹文逸 李道纯
张君房 王志谨 张三丰 孙玄清 孙汝忠 陆西星 伍冲虚 王常月 黄守中 闵小艮
刘一明 傅金铨 柳华阳 李涵虚 黄元吉 汪东亭 徐颂尧 刘名瑞 赵避尘 陈撄宁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吧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G. 千年以来道士究竟练的是什么丹

道士有外丹和内丹之分,一开始是外丹。后面进化成内丹。道士的内丹功跟佛教的密宗一样,注重修命,在身上下功夫。通过修行接受宇宙中的气。先修气,气再化精,再练精化气,精气再打通奇经八脉,运行至大脑,再由喉部向下运行,形成大小周天。精气到下丹田部可结丹。说到底就是一个精气神的转换。气在中宫是气,气在下面是精,气在上面是神。所以,这个丹,可以说是气,也可以说是精,也可以说是神。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区别。炼丹,靠的是先天之气。用后天之气来练的,就是气功。

H. 关于道法,道士修炼成仙。

有。有很多。如果您不嫌麻烦,可以去北京琉璃厂街的几家中国书店去看看,还有古籍书店。比较靠西的路南的那家,进去二门后东厢南侧西首,一架子都是关于古代修仙练道的书籍,有钱就买今本中意的,回家慢慢研读,当会受益。
修炼成仙的道法是有的,如果想明白,最好先懂得那些理论。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仙。如果想修炼成神话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榜等里面的神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说是杜撰的,不是历史实有。

I. 道士修炼

武当有一门叫胎吸的吐呐法强身健体很有用的你不防试试看:
在练功前先看看自己的肚脐并要在脑子里留下影象,随后闭眼舌顶上额,配合呼吸在呼气时想着气有脑后后顶穴出经过百会到印堂,人中,到承浆(嘴下)吸气稍停;呼气时想着气由承浆向下走沿任脉到气海(肚脐)然后吸气并想着将气团成一小球由肚脐吸入思想随着小球一直向体内走,呼气时思想随着小球从体内向体外走到肚脐时停下,然后吸气思想随之向内;如此反复。
姿势一般用站姿双腿微曲(双膝不可过脚间),一开始腿会觉得困等到身体自然抖看就不困了。
要点:心要静,体要松,思想要和呼吸一致,以意领气,有意似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练习时要提肛不能放屁,否则会跑肚子的。
练晚功身体应该觉得很舒服,身体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话就要停止练习。
练功时间一般在晚上最好是早上4点到6点,其他时间也可以练但效果差的多,时常最少30分钟。如果练功时间没超过1小时收功时只要咳嗽一声完后双手擦面和后脑,如果超了1小时就要用意念将小球引出体外并正转36,反转24,然后吸进体内从肚脐向下沿双腿内侧引到脚底涌泉穴。
练功要天天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俩天晒网,但是与人生气,酒后不可练。 有修道的方法.就不能有私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恒心 三楼说的不错

J. 道士是怎样修行的

道士的终极目标就是修仙成道,也就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五种方式进行:
一、服药。这包含了到仙境中取得长生不死之药和按方合药两大类,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炼丹。专业的说法这就是“炼外丹“,因为这丹药是体外合成的。
金丹术是修仙术中最占重头的部分;但是真正的丹方已经失传不少,大部分丹方里面采用金、银、汞等作原料,毒性很大,所以渐渐在没落了。
二、炼气和导引
神仙家很早就将服气、炼气作为修仙的基本手段,即使服食金丹,也常将之与炼气结合起来。战国时著名文学家屈原写下《远游》,其中就提到服气的法门。后来在道教中服气的道术有很大的发展,包括服炼外气、存思、守一、胎息等等纷纭多姿的功法;与服气相关的另一类方法是导引和按摩,它们也是被当成汲引气血、吐故纳新的炼气法门引入仙术的。留传到社会上,就成为一般老百姓都能锻炼的身功法了。
三、内丹
内丹术是在服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外丹金丹服食的弊病越来被人所认识,所以道门中便有人转而重视开拓体内固有的资源精、气、神以炼成长生不老之躯。这种方法称为内丹术。之所以有内丹之称,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体外的金石为原料的金术而言。
四、积累功德
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最后到达仙人的境界。道教素来擅场于举行各类法术为民众和社会消灾祈福,这类法术又都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但又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仪式,道门中称科仪、科范、仪范,其中以斋法和醮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一般斋醮联称,泛指各类仪式。这些仪式是沟通人神的主要途径,道门中认为,施行的结果是为民众排难,同时又是为自己积功,虔诚行之,久则成道。
五、是在人间建功立业而又不忘根本,功成身退之后,也能成仙,或死后封神。大凡在历朝祀典中进入道教神谱的,如关帝、都天大帝(张巡)、岳元帅(岳飞)等,都是这一类功德成神者。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的修仙途径虽然有上述种种分别,但在实际的修仙活动中,却是诸法共修,相互配合的。
——你所问的打坐,就体现在第二、第三条之中。

阅读全文

与道士修炼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