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怎么样
简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原 海洋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65年,是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海洋技术的行业管理,承担国家海洋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标准的拟定;承担国家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承担国防建设所需的军事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和海洋技术装备及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并代表国家开展国际海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为海洋行政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国防建设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㈡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有分公司吗
福建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和大陆架浅海,海洋优势十分明显。海域面积.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可利用养殖面积达225万亩;已知的海洋鱼类745种,贝、藻,鱼、虾种类的数量居全国前列。福建陆域水系密布,为发展淡水渔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全省共有29个内河水系,663条河流,河流总长13569公里,较大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木兰溪、交溪,江河水域面积30.64万公顷,通过近几年来鱼、虾、蟹的放流增殖,现已成为我省淡水渔业捕捞基地。此外,全省有各种水库101.4亿立方米、湖泊2270公顷、池塘面积36801公顷以及各类垦区等大中型水面。【渔业经济】2009年以来,全省渔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部署要求,以服务保障为重点,积极调整渔业结构,切实提升渔业产业效益,促进渔民增收,扎实推动现代渔业建设。2009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194.85亿元,比增4.14%;增加值636.29亿元,比增4.11%,占全省GDP5.32%;渔民人均收入8291元,比增6.86%,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1611元;全省水产品总产量569.67万吨,比增2.79%。【水产养殖】开展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改造工作,2009年累计完成4.09万亩池塘标准化改(扩)建工作,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积极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2009年新增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个,并加强对已批准的2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增强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试点,继续推进渔业“五新”推广工作,推广、指导面积近9万公顷。强化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加强养殖病害防治指导工作。2009年处理重大水生动物病害事件13起,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害防治技术的跟踪指导、咨询、培训以及科普宣传,维护了病发区社会安定稳定。【海洋捕捞】切实增强我省外海捕捞开发能力,新开辟了闽东北、彭钓、东沙等外海渔场和省外东海外海、海南岛渔场、济州渔场等。2009年全省外海捕捞产量达91.99万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4.89%,近内海产量从三十年前占捕捞产量的91.3%下降至2009年的55.11%。【水产品加工】2009年全省水产加工总量213.4万吨,实现产值276亿元,其中出口15.42亿美元,继续居我省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14.3%,居全国第四位。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通过现代渔业发展项目、海洋渔业重点项目等,扶持水产加工项目建设,部分新、改、扩建加工项目陆续投产,带动新增投资约15亿元。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评审确定2009-2010年度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77家,31个水产品入选省名牌产品,14个水产品入选省著名商标,4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称号。渔业标准化工作扎实开展,2009年共下达省级渔业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12项,发布实施渔业地方标准13项。【水产品质量监管】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获准筹建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东南沿海);投入420万元扶持7个设区市局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全省5个县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扎实开展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强化养殖执法监管,全年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8.9%,7个设区市城区水产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新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76家、10.3万亩,新认证无公害水产品80个、1.3万吨。加强海水贝类养殖区域划型和管理。目前全省已有12600多公顷的海水贝类养殖区域完成划型工作,全年安排贝类有毒有害物质监控200批次。【休闲渔业】与厦门市政府、中国渔业协会共同举2009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加强休闲渔业产业合作与交流。联合省体育局、宁德市人民政府、省钓鱼协会成功举2009海西“水乡渔村”杯海之星矶钓赛。这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海钓比赛。加快推进我省水乡渔村创建工作,与省旅游局审定并公布了第二批水乡渔村项目11个。截至2009年我省已先后公布了2批23家水乡渔村,遍布22个县(市、区)。【外向型渔业】积极推动闽台渔业合作。成功举“2009海峡(福州)渔业周暨渔业博览会”,参观渔业博览会的人流量超过8万人次,参展和采购客商签约贸易定单达8亿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9年出口台湾水产品4.18万吨、金额2.51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62.65%和158.76%,台湾成为我省第二大水产品出口目的地。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构建多元化的市场体系,水产品出口逆势增长。全年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额达15.42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37.56%,我省成为全国水产品主要出口沿海省份中少数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大幅增加的省份。【科技推广】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实施“鲍种质改良优化及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进一步丰富我省鲍鱼养殖品种结构,使福建鲍鱼养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68%。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充分利用6•18平台开展项目成果对接,共征集到国内外海洋与渔业科研成果200项、精选海洋与渔业关键技术难题48项和企业技术需求31项,实现对接87项,总投资共计15.3亿元。对接项目中,有30多项已落地实施,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9年共有1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和验收,3项科技成果获200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全省6个县(市、区)共培育发展科技示范户1146户,辐射带动渔户21460户。【防灾减灾】扎实推进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快“百个渔港”建设。晋江深沪、祥芝、连江黄岐中心渔港已建成;东山大澳中心渔港正在进行扫尾工作;惠安崇武中心渔港和莆田石城一级渔港项目正抓紧建设中;1个中心渔港、2个一级渔港、1个内陆渔港和1个渔政执法码头项目已获农业部批准立项。颁布实施国内首个地方性的《渔港建设标准》,编制完成全省渔港建设布局规划。着力防灾减灾。成立福建省海洋预报台,不断拓展和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风暴潮漫滩预警辅助决策系统、赤潮预警系统、海面风浪流数值预报系统、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均已进入业务化运行,为防御海洋与渔业灾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进“万艘渔船应急系统”建设。全省捕捞渔船共完成终端推广29957台,实施率已达94.5%。至今通过系统已经成功实施海上渔业安全救助16起,被救渔船16艘,获救渔民160多名,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应急指挥系统在保障海上渔业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渔业安全管理】认真组织“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开展渔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共登临检查渔船约2.5万艘次,组织渔业安全应急演练20场。开展全省性渔业安全宣讲活动,成立省厅渔业安全宣讲团和九个设区市局分团,开展大型渔业安全宣讲活动52场、各类渔业安全座谈会近350场、船东船长培训班60期、“四小证”培训班约90期,参加人数达5万多人次。全年全省共发生各类渔业船舶水上事故57起,同比下降了17.4%,事故造成死亡失踪35人,同比下降了22.2%,沉毁船25艘,同比下降了19.4%。【渔船信息化管理】实施“福建省海洋渔业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渔船数据有效统一、合法规范、网上公开、信息共享、随时查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全省渔船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分阶段推进,截至2009年渔船信息化管理泉州试点实船核查工作已全部结束,并顺利转入系统试运行阶段。宁德、福州两市的实船核查工作进展顺利。【渔业保险】通过与省财政厅、人保财险福建省分公司联合下发通知,将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市、县(区),切实把为民实事工作落到实处。全年全省沿海市、县(区)共政策性渔工保险121675人,占应保渔工的93.27%,政策性渔工保险覆盖面达93.27%;政策性渔船保险7647艘,占应保渔船的76.24%;政策性渔船保险覆盖面达76.24%。共政策性渔业保险理赔939起,赔付2230.8万元。【渔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扎实推动以“护渔2009”为重点的渔业执法行动,制定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各设区市建立常规化海上巡航机制。护渔行动期间,全省共出动执法船艇883航次、执法人员8813人次,登临检查渔船13101艘次,罚款165.36万元,维护了正常渔业生产秩序。加大非法捕捞作业打击力度,组织省、市、县三级在闽江和九龙江流域开展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渔政执法船艇52艘次、出动执法人员800多人次,查获没收电鱼工具32件,暂扣电鱼船4艘,拆除销毁违禁渔具376件,渔民自行拆除违法捕捞设施和渔具达236件。强化伏季休渔监管,确保调整后的伏季休渔制度顺利实施。
㈢ 国家海洋高新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何时建成
“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诞生
863计划海洋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暨产品推介会对接洽谈会2010年4月30日在青岛落下帷幕。本届技术洽谈会共签署委托技术开发(或转让)合同18份,签署技术开发合作、技术转让协议和意向书42项,实现签约额2.4亿元,为我国海洋技术成果转化及产品推介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还诞生了我国首批“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分别是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武汉德威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5家单位。据了解,这5家单位曾承担过很多863计划项目,在海洋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基础良好,在海洋工程、海洋仪器检测、地波雷达等领域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200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0%,在未来5年到10年中,以高科技为引导的海洋产业将在海洋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主导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说,新技术成果直接与企业联姻,一方面人们可以吃到新的海洋营养产品,另一方面对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次推介会共展出14个省市、自治区科技厅(委)组织推荐的310余项技术成果,参会企业达258家,参加展览和相关活动人数2000余人。据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有关领导透露,拟将这一成果推广对接会打造成为我国海洋界技术转让与产业化的知名品牌,今后每2-3年举办一次,力求推动海洋高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㈣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这单位怎么样
始建于1965年,是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海洋技术的行业管理,承担国家海洋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标准的拟定;承担国家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承担国防建设所需的军事海洋观测技术研究和海洋技术装备及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并代表国家开展国际海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为海洋行政管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国防建设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㈤ 以海洋科技 蓝色经济为题的演讲稿 快快快
蓝色经济 海洋经济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 1065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50 万。2009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4853.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77 亿元, 增长 1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2458.9 亿元,增长 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44 亿元,增长 19.1%;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36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249 元,分别增长 9.3%、8.7%。目前看,今年的形 势明显好与去年,1-6 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13.9%。 2009 年 4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 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总书记对山东、也是对青岛的殷切期望。市委、市政府 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边研究、边规划、边推动,确保蓝色经济区建设走 在全省、全国的前列。 齐鲁网:青岛市建设蓝色经济区的优势? 王书坚:青岛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具有四大优势: 一是区位和自然条件优越。青岛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经济腹地延伸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拥 有近海海域 1.22 万平方公里,滩涂 375.3 平方公里,海岸线 711 公里,海岛 69 个,天然港湾 49 处。海洋 生物资源丰富,"山、海、城、文、商"完美结合,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海洋科技力量雄厚。青岛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 28 家,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有海洋领域的两 院院士 17 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5000 余人,我国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都在青岛发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 海洋科技城。 三是海洋产业初具规模。多年来,我市海洋渔业、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稳步发 展,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海洋生物产业迅速崛起,海洋生物 医药产值已占全国的 40%,是我国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四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港口集群基本形成,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 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空港起降能力达到 4E 级标准,已开通 94 条国际、国内航线;全市高速公路 通车里程列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齐鲁网: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前期主要工作和成效? 王书坚:一年多来,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推进。总书记讲话后,我们立即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立足青 岛海洋科研、教育等优势,研究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 学发展的先行区、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成立了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推进 协调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了常设专门办事机构;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 意见》 ,编制了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创意承办了 2009 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 二是坚持高端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按照中央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我市全面部署现代服 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2009 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 1238 亿元, 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 2005 年的 15:41:44 调整为 10:36:54,三产比重平均每年提高 2 个点;重大海洋 产业项目和园区加快推进,北船重工造修船基地竣工投产,武船重工海洋工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712 船舶电力等项目加快建设,前湾港区新增 6 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董家口港区全国最大的 40 万吨矿石码头 加快建设,前湾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营,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初展形象。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海洋经济自主创新能力。2009 年,全市研发投入达到 105 亿元,占 GDP 比 重在 2.1%左右,获国家科技奖 8 项,其中 2 个获得一等奖。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技术 创新工程试点城市,青岛高新区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 国家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完善蓝色经济区支撑条件。2009 年,实施了 34 项水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 新建排水管网 265 公里,投资额超过前 10 年总和,全市海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海湾大桥主要结构基本完 成,海底隧道主线全线贯通,2011 年实现通车。青岛地铁一期、环湾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 齐鲁网: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王书坚:一是开展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行试验,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理解总书记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观念,它更加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是新时期我们面 临的一个全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好的满足蓝色经济区建设 发展的需求。我市将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承担起探索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模式先行试验的任务,重点 是做好四个先行: 体制改革先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陆海统筹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 示范;科技创新先行,在海洋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 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先行,以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海洋高端新 兴产业体系;对外开放先行,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全面提高青岛及半岛城市群国际化水平。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核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市将结 合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有效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 陆海空综合交通枢纽、高端海洋科技服务平台和良好产业基础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与半岛各城市间的良 性互动,争取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更好地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我市将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布局,作为未来蓝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 体,重点是推动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 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五个功能带动区建设,打造一批现代渔业、滨海旅游、 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教育、海岛开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以 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的蓝色经济带。 三是培育高端产业,建设山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 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具有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优 势,能够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 力。 我市将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优势高端产业。一产方面,重点发展水 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二产方面,重点发展海洋生 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及医用纺织新材料、海洋船舶、海水综合利用、海 洋化工、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工程建筑等十大产业;三产方面,重点突破港口物 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会展业、金融业等六大产业。同时,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 需要,搞好金融、法律、中介、总部经济等配套服务,将青岛建设成为胶东半岛海洋高端产业聚集区。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生态系统,人类已经饱尝陆地 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必须成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前提。 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宝贵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市在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把保护与改善胶州湾海域环境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十二 五"期间胶州湾海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我市将大力整治入湾河流,实施沿河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 工程,逐步完成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加强环湾岸线保护,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统 一胶州湾岸线使用标准和要求;加强综合治理,建设胶州湾湿地保护区,搬迁改造污染企业,建立环境总 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实现胶州湾功能区环境稳定达标。 五是突破深海发展事业,打造我国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进入 21 世纪,深海技术已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目前,我国深海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 时机,抓住机遇,发展深海高新技术是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弥补陆地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需 求。 青岛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立足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深海基地建设,重 点在深远海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大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深海运载等方面,突破一批 前沿关键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我国深海重大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打造面向深海科技研发、深 海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试以及服务深海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国家级平台,建设成为我国发展深海产业的重 要技术储备基地。 齐鲁网:青岛市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重点措施? 王书坚:一是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 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十大关键技术,实施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 高端产品开发、海洋新材料开发、海洋工程装备与特种船舶关键技术研发等十大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完善 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保障、海洋科技创新基础平台、"人才强海"战略等六大保障体系。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空港、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陆海相连、 空地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电源与电网建设,形成布局合理、选择多元的电网体系;加强水源建设, 努力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利用中美、环东亚海底光缆青岛接入点和高性能数据计 算平台,建设数字信息港,发展数据服务外包,建立面向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管理和海洋决策支持的信息 基础平台和区(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三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统一协调的决策机制、专家咨询制度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 善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财政税收支持、土地和海域利用优先、知识产权保护和奖励政 策;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搭建好服务平台。 四是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蓝色经济区快起步、起好步、早见效,加快培育具 有青岛特色的海洋产业集群。引进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兴海洋产业项目,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海 洋新能源、海洋工程与仪器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争取用 3-5 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 内一流的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重点项目库,实现规划一批、推进一批、建设 一批、储备一批,以重点项目支撑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
蓝色经济 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也包括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 2009 年 4 月,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优化发展一产、 提升发展二产、 突破发展三产, 加快形成以 现代海洋渔业、 现代海洋制造业、 现代海洋服务业、 现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所谓蓝色硅谷,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 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 互渗透, 基础性海洋研究、 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 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 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 打造蓝色硅谷,意味着青岛将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 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 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 海洋生态保护的示范区, 青岛海洋人才云集,聚集了 全国 30%的海洋科研机构, 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 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集聚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人才高地。 三是形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是培育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企业。 五是营造国际一流的投融资环境。 六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环境。 2 青岛将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借助自身 优势和条件, 运用世界眼光谋划美好未来, 按照国际标准提升建设水平, 发挥本土优势彰显发展特色, 坚持“科技立谷、 创新强谷、 体制活谷、 开放兴谷、 生态建谷”的原则,打造中国蓝色硅谷。力争将蓝色硅谷建设成 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形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能 力,培育出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企业,辐射带动青岛蓝色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当好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发展定位:争当中国开发海洋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 区域。 打造蓝色硅谷。青岛将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努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 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 海洋生态保护的示范区, 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3 空间布局:“一区一园”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按照 “突出重点、 集聚发展、 功能互补、 互为支撑”的原则,蓝色硅谷建设实施“一区一园”的总体 布局。 “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南起崂山科技城,北至即墨温泉镇沿滨海公路区域; “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在核心区重点规划建设 科技创新驱动区、 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区和 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区 三个功能区。 建设目标:集中力量实现四大领域科技创新 打造蓝色硅谷,青岛将集中优势力量着力突破 海洋生物、 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 海洋可再生能源与环保、 海洋电子仪器仪表及深海勘探设备 四大领域科技创新。 为实现蓝色硅谷快起步,大开发,早见效的目标,青岛将实施 六大推进工程为蓝色硅谷建设营造有力支撑—— 科技研发机构集聚推进工程。 4 创新型企业培育推进工程。 人才培养引进推进工程。 信息化建设推进工程。 公共服务推进工程。 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工程。 体制支撑: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
㈥ 中国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的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㈦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海洋王拥有众多专利,特别是石墨烯方面,请问该上市公司研究那么多专利,科技成果转化
想要问什么?不懂想要咨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