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学生怎样学习和传承《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这个首先你自己要学习好,运用好,传承这个东西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以在学习中慢慢去做这个事情,去影响旁边的人,但是不可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望采纳,谢谢
Ⅱ 形容各项工作做得好用什么成语
1、面面俱到。
释义:各方面都照顾地很周到。也指虽然各方面都照顾到,每一个方面都处理的很得当。
出自:清朝文人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57回:“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亦就面面俱到了。”
意思是:他精通四书五经,所以办起事情能够各方面都照顾到。
2、卓有成效。
释义: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
出自:明代文人王守仁。
《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意思是:若是有拜访劝说办事效率很高的人,县官大人则会亲自准备礼物,到他的家去拜访,多多的奖励他。
3、井井有条。
释义: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出自:明代文人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楚诸臣见庄王宠任叔敖,心中不服,及见叔敖行事,井井有条,无不叹息曰:‘楚国有幸,得此贤臣,子文其复起矣!’”
意思是:楚国的众多官员见庄王十分的宠幸任叔敖,心中都不服气。看见叔敖做事十分有条理,都叹息说:“楚国真是幸运能够有这样的贤臣,子文马上就可以兴复了。”
4、兢兢业业。
释义: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出自:《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意思是:整天小心战战兢兢,正如头上落下雷霆。
5、一丝不苟。
释义: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出自:清朝作者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意思是:上面的官员来访,看见世叔办事认真,马上就可以升官了。
Ⅲ 韩晓华的主要成果
音乐全息论的提出和全息音乐体系的建立。
全息音乐简介:
全息音乐是由青年古筝家韩晓华在潜心研究人类音乐史、东西方音乐比较研究尤其是古琴古筝等中国传统音乐的长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中,在东方全息哲学的启发下,在音乐全息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音乐理论体系。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
1,音乐的本质是声音信息时空有序化的排列;
2,音乐是生命体的再现;
3,音乐与宇宙之间具有同质、同构、同序、同运的全息对应关系;
4,人类的音乐从最简单到最复杂具有同源性特征;
5,音乐任意小部分都呈现细胞样特征,是整个人类音乐史的缩影和重现;
6,音乐内部的频率、节奏、速度、音高等与宇宙全息;
7,音乐世界与色彩世界、味觉世界、触觉世界、精神世界全息;
8,音乐与人类基因序列具有全息对应关系;
9,任意地域性的音乐因为其全息性而呈逐渐演变可互相转译的特征;
10,音乐的全息现象也同时表现为环境共振(植物共振、动物共振、矿物共振、光共振)、基因共振、细胞共振、经络共振、神经共振、生物共振等诸特征,为音乐审美、音乐通感研究、音乐养生、音乐治疗、音乐潜能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息音乐具有深远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专著《音乐全息论》正在出版中……
韩晓华扎根江门,力图把古琴古筝艺术发扬光大。
走进位于市文化馆二楼的华厦大音琴筝学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悬挂在大厅主墙上巨大的“竹简”,上有《礼记·乐记》中关于音乐的论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红灯笼、木琴案,古乐悠悠,茶香袅袅,这里就是市著名青年古琴古筝家韩晓华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自己理想的地方。
韩晓华,广东省古琴研究会理事,国际古筝比赛青年组冠军,华厦大音琴筝学苑苑长,曾先后多次受文化部派遣到美国、韩国、日本、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进行出访和慰问华侨的演出。其突出成就被载入《当代华人》、《艺术中国》、《中国时代创新先锋人物》、《中国筝家走世界》、《和谐与发展》等著作。
十年一筝精益求精
韩晓华出生于辽宁建平,如今她已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热土和岭南精神的沃壤——江门。
2000年,对优秀民族文化热爱的她来到江门。对于当初到江门创业的艰辛,韩晓华说得那么平常又轻描淡写。她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了解古筝的人不多,竟然有人问她:“古筝是不是风筝的一种?”这句既好笑又令人难过的问话,非但没有令韩晓华动摇,反而更坚定了她立足在这个城市传播古筝文化的决心。
2001年3月在江门成功创办的“王天一古筝教学中心”现已更名为“华厦大音琴筝学苑”,学苑声名远播,桃李满天下,学员累计达数千人,其中包括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外籍学员。学苑为专业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员,多次成功组织优秀学员出国访问演出。学苑以雄厚的实力、精益求精的品质打造了江门古琴古筝第一品牌。
古琴复兴任重道远
如果说韩晓华是江门古筝的拓荒者,并对江门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话,那么对陈白沙与岭南古琴的关系,对岭南古琴技术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的综合研究,以及对江门古琴的复兴与发展,则是江门赋予她新的使命。
“2008年11月29日、30日这两天,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韩晓华说,岭南古琴研究会举办的“琴心寻根”活动于这两天来到陈白沙纪念馆寻根,这时她才得知陈白沙是岭南古琴第一人,江门是岭南古琴的发源地。“当我听到这个结论后,陷入深深的沉思,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江门的文艺工作者,我能做些什么?我该怎样做?我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百感交集,整夜未眠。”
“第二天,我在陈白沙纪念馆呆了整整一天,我把陈白沙的资料读了一遍又一遍。一代伟人独立自强、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光辉人格和崇高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想这也正是岭南古琴刚健、明快、爽朗风格的源头,也是岭南古琴精神的特征。”韩晓华说。
现在,流传的古琴曲大多是古曲,同时古琴谱都是传统的减字谱,异常复杂,给现代古琴的传承、普及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将古谱转化为简谱,让古琴变得易学,让古琴传承的阻力变小?目前,韩晓华正在研究一套将减字谱转化为简易谱的系统,并且应用于教学,初见成效。
此外,韩晓华作为副主编的《岭南古琴》预计今年可出版面世,目前基本组稿完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基于多年的古琴古筝教学实践,又得益于中央音乐学院专业的学术素养,韩晓华已完成自己独特的音乐理论的系统突破,其独创的音乐理论将让教学变得更加科学规范、深入浅出。
Ⅳ 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 阅读答案
1.选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从论证思路上看,选文第②段有什么作用?(3分)
3.认真阅读第③段,说说这段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
4.请为第⑤段补写一则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充分。(2分)
5.雷锋精神的内涵除“无私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外,还有很多。下面摘自《雷锋日记》的话,也体现了雷锋精神,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答案:
1.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2分)
2.第②段详细阐述雷锋精神的内涵,使读者对雷锋精神的实质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2分),同时明确本文论述的核心和重点内容,也对后文起了很好的统领作用。(同时为后文论述“如何发扬雷锋精神”做铺垫。)(1分)(共3分)
3.举例(事实)论证(1分);具体论证了“雷锋式的人物在当下的时代仍然需要,而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我们的身边都并不少见”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2分)。(共3分)
4.示例: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雨行医写下敬业的诗篇;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厚度;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的距离。(列举的事例必须典型,能充分体现“螺丝钉精神”或“钉子精神”,2分)
5.这句话把个人和集体分别比作“一滴水”和“大海”,形象地阐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突出了集体的力量,体现了雷锋的“集体主义”精神。(意对即可,3分)
给我好评
Ⅳ 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军事思想成果,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对国家和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曾在一评论文章中读到这样极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话语“现在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要以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金钱物质充溢着人们精神领域的今天,可以说这样的呼喊无疑是向平静的文坛投一巨石,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惊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动是无法言表的。
近年来,人们都追求物质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写作都要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本该在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进步的历史时期文化应有更高的发展,文化应该更加繁荣的时期,我们古老的历史民族文化却被冷冻被遗弃被毁灭,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一段历史一种文明的不幸。
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破坏,优秀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缺失。大量旧城改造、城区改造,甚至很多国家级别的古建筑也被频频拆掉,取之以具有欧美风格的高楼大厦,现代化建筑。
Ⅵ 通过作品分析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取得的成就,如何学习并应用其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发扬光大
临淄,是我国古代东方历史名都。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国,经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宣称雄,开创稷下学宫,倡百家争鸣,至西晋废齐,临淄作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累计 1300 余年。战国时,临淄城中 7 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联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西汉时期,临淄仍是一个“有户十万,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司马穰苴、齐威王、孙膑、田单等圣君明主、贤相良将,都曾在这里施展过他们的雄才大略,为齐国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齐文化,为华夏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宏伟华丽的宫室台榭虽不复存,但齐国故城垣和宫殿台基依然存在,故城内外还耸立着 150 多座齐王和名士陵墓。齐国故城人为景观荟萃,文物古迹闻名遐迩,地上地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国家已经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市、区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齐文化,发展文物旅游事业,建起了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观赏游乐性的文物旅游景点,如仿城堡式的齐国历史陈列馆、东周殉马馆、临淄石刻艺术馆、齐故城排水道口、孔子闻韶处等,形式各异,各具特色。仅从十几处文物景点便可窥视到泱泱大国之风貌,领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风。
我们先来看一下齐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式的建筑是齐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它是以齐国故城大、小相衔接的形式而建,建筑面积 2600 平方米,设有东、南两个拱形圆门,门楣上嵌有“齐琼元府”四个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陈列齐国精美瑰丽珍宝的第一府地”。其内部装修取汉代风格,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使陈列内容、形式与外部环境、室内气氛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大家先来看序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齐长城的照片。齐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修建于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从平阴县的防门开始,绵延东行,到胶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长一千多里。
序厅的中间耸立着三根直径为 0.6 米的巨型原木,顶端镶嵌着对角线为 1.2 米的菱形不锈钢图案,粗糙的原木与精致的图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齐国历史博物馆的标志物,也是古“齐”字的象征。
序厅的第三大部分是齐国地理位置图,这是一张春秋时代晚期的齐国地图,高 3.5 米,宽 6 米,防汉代漆画制作,古朴典雅,做工精细。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东部,东至黄海、渤海,西至黄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无棣,方圆二千余里,疆域占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
接下来我们看先齐时期展厅。先齐时期陈列内容为五大部分, 15 个展厅,既突出了历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齐国历史陈列序列。下面我们先从先齐时期看起。
在齐国还没有建立之前,在临淄周围已形成了丰富的古文化,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后李文化,因为是 1990 年在临淄后李官庄发现的,所以叫后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于北辛文化千余年的一种文化。这些文物都是从后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古朴,质地松软,以夹砂红陶为主,红褐色占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多为蚌器,石器少见。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 1959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会已进入父权制。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质白陶,手工为主,晚期出现轮制,造型较规正。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 1973 年临淄薛家遗址出土红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后,大汶口文化又过渡到了龙山文化,这个场景就是龙山文化时期齐地的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时的情景。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龙山文化。请大家继续参观。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 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所以称龙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临淄地区已经发现了 12 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遗址,面积 50 万平方米。这幅照片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图,上面划分的层次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黑陶中有一种薄而有光泽的“蛋壳陶”,象这种“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黑陶,显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艺的精美绝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件叫做陶甗,是一种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饭,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烧水,叫鬲,中间细腰内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一次蒸煮的饭食可供十几个人同时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岳石文化是晚于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文化的一种文化,得名于平度岳石遗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处于夏代纪年之内,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征,又各自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与青铜文化有机的联系起来。临淄地区出土的方孔石铲是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东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动范围大多数都在今山东境内。商代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交换也比较扩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齐故城遗址及其周围出土的铜戈、玉戈、陶鬲等,说明齐都是建立在商代遗址上。
3 、西周时期
周灭商以后,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营丘建立了齐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炎帝后裔,东海人。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受封于吕地,所以又称吕尚。姜太公死后,是返祖而葬的,后来齐地人民为怀念他的功德,把他的衣帽葬在这里,称“太公衣冠冢”。
周武王把齐地封赏给了姜太公。太公率众人去自己的封国,半路上住在一起有人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些客人睡的这样安逸,恐怕就没有去封国就任的心”。太公听后,便连夜穿衣上路,姜太公黎明赶到了齐营丘,正遇上莱侯率兵攻打,与太公争国。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打败莱夷,太公才在营丘安定下来。
姜太公封齐建国后,以尊贤尚功,富民强国为立国之本,兴开放务实之政,求富民强国之效。所采取的治国方略主要有三条:第一,简化君臣之礼,顺其当地风俗,平易近民,所以他到齐国仅 5 个月,就初步奠定了开国主政的大基业。当周天子十分惊讶地问他,怎么如此之快时,姜太公胸有成竹,微笑作答:“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第二,推行调理阴阳,治国安邦之术,尊崇贤智,奖赏有功的任人唯贤的政策。第三,开放工业、商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同时劝勉妇女做工,发展手工业,所以人和物都聚集到齐国来,使齐国很快成为“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衽而往朝”,这就说,当时齐国的衣饰鞋帽领导着周朝个诸侯国的服装新潮流。难怪到了西汉,皇家贵族还要在这里专门设立制作春夏秋冬三季服装的“三服官”呢。
姜太公的五世孙哀公,因受纪侯的诬陷而被周夷王烹死,他的弟弟胡公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哀公的同母少弟山,率营丘人攻杀胡公而自立,就是齐献公。公元前 859 年齐献公复都营丘,因临淄水而更名临淄。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分布图(电动图表)。
齐国兴建国都时,地理位置是经过周密考虑和科学安排的,它利用系水、淄水作为西、东天然屏障,又在大、小城南北墙,挖护城河,使水系相连,四面环绕,构成了一完整的排水网络。使这个具有 7 万户,达 30 多万人口的繁华城市内的废水、积水得以顺利排出,即使大雨滂沱也安然无恙。这是位于齐故城西北部的一处排水道口,如此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是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仅见的。
4 、春秋时期
公元前 686 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国内无君。逃往国外避难的公子纠和小白,于公元前 685 年,分别率兵从鲁国和莒国日夜兼程奔赴齐都,以求继承王位。不料途中相遇被辅佐哥哥的管仲一箭射中,险些丧了性命。
后来,大难不死的公子小白终于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本来他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但是他却能听取劝告,捐弃前嫌,沐浴更衣,亲自迎接满腹经纶、治国有方的管仲,并拜为丞相。从此两个人携手共进,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桓管改革”,也因此成就了一匡天下的宏图大业。
姜子牙在建立齐国时带来的舒张、达观的国风,自由、开朗的民风,终于为齐国后来的称霸春秋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不过,真正给齐国带来盛世雄风的还是他,这位长眠在牛山的一代贤相 --- 管仲。
管仲临危受命,辅政 40 年,殚精竭虑。公元前 685 年,出任宰相时,正面临着一个充满动荡和白废待兴的局面。管仲上台后,立刻治理整顿,稳定局势。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通渔盐之利,兴山林、海河、农工之业,壮大经济,增强国力。其次铸行货币,繁荣商业,打开关禁,降低关税,不搞地区封锁。齐国规定,带 4 马 1 车来的商人,免费吃饭;带 12 匹马 3 辆车的既免费吃饭又免费供给饲料;带 20 匹马 5 辆车的除上述条件外,还专门配备 5 个俑役人员,以供使唤。一时到齐国作买卖搞贸易的人,竟“归之若流水!”大家看这边陈列的便是当时流通的货币 --- 齐刀币。管仲改革的第三点是相地衰征。把土地分给农民,根据土地的肥瘦决定加减税收,休养生息。“养桑麻,育六畜”,“通货积财”,结果赢得了民富国强,社会稳定。第四,在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在外交上,反对“远交近攻”,主张首先要与自己相邻国家建立睦邻关系,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第五,实行“三选法”,举贤任能。所谓三选,就是先由基层推荐,再试聘官职,加以政绩考核,最后由最高当局下基层考察确定,认为合格者委以重任。即便是通过了三选,也不是终身制,期间还要经过多次的考核,发现问题随时罢免。古齐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出于私心,有贤不报,泯灭人才,一旦发现,就犯了忌贤妒能,有贤不让的罪。重者,可开刀问斩!不用人才就是对国家犯罪,这恐怕是在古今中外的法律上都是首创吧。桓管改革,短短几十年,齐国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充满热情地写道:“齐桓公称霸,并不是仅仅由于产生了一位特殊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于这位特殊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国富民强的基本要素”。这个基本要素就是“不圄现状,勇于改革”。
Ⅶ 迅速矫正口吃、根治口吃的成果如何开发和发扬光大
我想和你合作,你能不能把你的方法简单说说……
Ⅷ 形容工作进步很大,有成果的语句怎么写
彩笔生花 生花:长出花来。比喻才思有很大的进步
发奋图强 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翻然改进 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竿头直上 比喻进步很快。
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日就月将 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突飞猛进 突、猛:形容急速。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竿头日上 〖解释〗竿头:竹竿尖头;上:上升。比喻学业进步很快。
发扬光大 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
竿头日进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更上一层楼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教学相长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水涨船高 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循序渐进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水长船高 比喻事物随着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示例】你们年轻人真是~【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
Ⅸ 我有根治口吃的诀窍,可以快速治好口吃,想把我的研究成果推广发扬光大,但是,没有找到好的推广办法。
你先简要的说一下原理。你必须先免费治愈几个例子,口口相传是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