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连理工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在全国的 地位如何知名度高吗
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大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主要成员,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4月的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截至2020年1月,学校设有大连凌水、开发区、盘锦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7.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5.5万平方米;设有6个学部,17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共开设88个本科专业;拥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工4082人,博士生4737人,硕士生13171人,本科生25611人。
Ⅱ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贾振元为首的科研团队为什么能摘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直面难题,突破应用,找准方向,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从这三点出发,取得了“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成功。
直面难题
传统加工方式严重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为此,贾振元团队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
民航客机结构重量每降低1%,其油耗可减少3%至4%;高铁每减重1%,其能耗可减少6%至7%……
对于“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高端装备领域来说,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只有减轻重量,才能提高结构效率、提升装备性能。
为此,一场由“减重”而引发的先进材料之争早已蔓延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高端装备领域减重增效的优选材料,其用量越多,表明装备性能越先进。”贾振元说。
然而,工艺技术的滞后难以支撑材料的创新运用,这让碳纤维复合材料一经亮相就遇上了不小的难题。贾振元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传统加工只能采取手工方式,低质低效,加工构件极易出现毛刺、撕裂和分层等损伤,并且加工损伤是随机的、不可控的,达不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高性能要求,严重制约了材料的推广应用。
“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们虽然也曾较好地解决了若干航空航天企业复合材料构件加工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加工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受限,原因在于工程中沿用的是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和结构与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团队骨干高航说。
经过反复研讨,贾振元果断提出:“必须突破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体系的束缚,开辟和建立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从理论到工程同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要建立理论体系,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实践上的难题倒逼贾振元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开疆拓土,重新打造一番新天地。为此,团队加大材料、力学、机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从碳纤维复合材料特性上和材料去除过程中彻底弄清楚加工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而研究低损伤加工的原理和构件高性能的保证方法。
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终于,贾振元团队在一系列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揭示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去除机理和加工损伤的形成机制,提出了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论,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过程动态仿真模型,实现了切削理论的源头创新。
突破应用
贾振元团队尝试工艺创新,研发出13台套数控加工工艺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关键装备
“国外大公司花费大量经费与时间,耗时耗力,最后摸索出的经验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不会告诉我们。”贾振元说,“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没有基础研究作支撑,不可能实现”。
有了扎实的理论创新作后盾,再埋头钻研实践应用,就完全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贾振元团队提出了微刃力小化抑制损伤原理,在一个个螺旋槽切削刃上开出分屑槽,形成微齿,实现加工过程的“微元去除”;通过巧妙设计工具以及切削运动的配合,发明了“反向剪切原理”,实现了表层纤维有效切断。此外,还研制出9个系列的制孔、铣削等刀具,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高质加工,寿命高于进口刀具2倍至7倍,价格仅为1/6至1/4。
不仅如此,他们大胆尝试工艺创新,发明了在位随行加工方法、低应力柔性工装和随动除尘装置,研发出13台套数控加工工艺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关键装备。
自2010年起,新研制的技术装备和刀具开始投入应用,使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由原来的厘米、毫米量级减至0.1毫米以内,实现了从无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损伤数字化加工的跨越,加工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高航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有一次,他带着学生鲍永杰到一家航空企业推广他们的刀具,企业不相信刀具性能,硬是提出“让刀具连续加工100个孔”的考题。师徒俩就在现场拿来复材板,实实在在地钻出100个孔,每个孔都很光滑,最终赢得了企业的信任。
如今,基础理论和加工技术双向护航,让一把把满载匠心巧思的刀具和系列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
某新型航天装备舱段,某飞行器构件异形深腔,某航空装备机翼结构中的大厚板边缘轮廓及超大孔,某系列直升机旋翼及尾端,大型客机机身筒段复材/铝叠层验证件,高铁复材车身试验件……这些大国重器关键构件的加工难题都被贾振元团队一一攻克,为国家重大装备、重点型号研制、定型及批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成功应用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业和商飞等企业。
找准方向
贾振元团队认为,搞科研要加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形成企业需求拉动,搭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一条创新链
“做科研要找对路子。”这是贾振元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刻苦的人很多,关键在于找准方向。道走对了,可能事半功倍;道走错了,你费大力气、绕大圈子也不一定成功。”
“我们的难点在于弄清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由于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的因素非常复杂,加工产生损伤的形式多种多样,整个研究过程都充满挑战。”团队成员王福吉说,“无论是创建理论研究模型还是发明新工具、设计新工艺,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实验”。
此项技术发明从理论到实践,在研究方式与研究方法上获得了多个“首次”,持续创新贯穿于贾振元团队每位成员的研究过程。
“贾老师桌上总是放着各种关于复合材料的书,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找相关研究生和教师一起探讨项目技术方案和存在的问题。”王福吉回忆道。
身兼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一职的贾振元不忘初心,坚守在科研一线。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责任和压力有多大,“我甚至连吃饭时、睡觉前都在琢磨课题的研究”。
凝聚众力突破国家重大需求难题,这是贾振元团队一贯秉承的科研态度。贾振元告诉记者:“搞科研一定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这种意识来自他30多年坚持深入企业、服务生产一线的深切感悟,“我们工科教师如果单纯从学校角度搞研发,没有企业应用拉动,研究成果就很难‘落地’,可能撂荒在实验室里,没有形成生产力”。
Ⅲ 大连理工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七秩芳华路
大连理工大学
从一二九街起步
艰苦奋斗铸就”一校 两地 三区”
办学之格局
七秩育人心
大连理工大学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
数十万毕业生奋战在各行各业 创造无数佳绩
七秩强国志
大工人写下科技史册多项第一
以创新之动力
襄助复兴之伟业
七十载风雨洗礼
七十载砥砺前行
初心 使命 梦想 责任
让大工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与新时代一同前行
70年初心相照 使命递续
70年薪火相传 同心同行
由党创办 与国同行
70年前
大工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
踏上征程
红色基因自诞生之日起
就镌刻在大工人的血脉中
从建校之初招贤纳士
艰苦创业
到1960年跻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奠定了一流学府基业
改革开放后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 硕果累累
大工人始终戮力前行
实现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跨越
进入新时代
大工勇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工将”四个服务”的历史使命牢牢扛在肩上
初心不忘 脚步弥坚
七十年不懈拼搏 追求卓越
形成了”海纳百川 自强不息 厚德笃学 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
成为一代代大工人共同的思想财富与价值追求
更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不竭动力
群贤毕至立德树人
坚定方向涵育英才
与祖国和衷共济
同向同行
一流大学汇聚一流教师
强校兴学 教师为本
近年来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环境
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生态圈
在一大批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
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的带领下
大工以一流人才托起一流事业
一流大学哺育一流英才
含英哺华 育人为先
70年来
大工始终牢记党的嘱托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率先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率先开设大学生德育课
率先倡导创新教育
率先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
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利用优越的工程训练设施和创新实践基地
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在大工 创新在大工”的名片愈发闪亮
大工坚持构建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成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
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面对全球化浪潮
大工首倡一流大学”同窗友情育成”计划
与中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理工科学生留学中国的一个首选学校
开展了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
让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一流大学 家国情怀 世界胸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大工积极构建全球朋友圈
同英 美 德 日等国家的
国际知名大学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及科研合作
一批蜚声国际的学术大师受聘担任名誉教授
外籍教师比例 留学生比例 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持续攀升
完善的第二课堂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工学子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提供源源动力
今天
他们在这里叩问人生价值
探索学术新知 涵养高尚人格
明天
他们将从这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
七十载桃李芬芳
大连理工大学已经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数十万优秀人才
涌现出一大批治国栋梁
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
他们肩负着一代代大工人
兴校强国的责任与使命
在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勇担科教兴国大任
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工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频共振 同梦同行
一流大学一流科研创新 一流学科建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大工始终与祖国
同呼吸 共命运
学校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打造学科高峰高原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学校现已形成以理工为主
理 工 经 管 文 法 哲 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目前
学校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机械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力学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七个学科进入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A类”
10个学科跻身”QS学科排名”世界前500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大工积极构建面向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体系
支持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学校拥有一批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
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基地及一批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和科研团队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年来 学校两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通过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让知识创造价值
让智慧更加高远
学校开创性地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使其成为重要办学特色
实施知识产权强校工程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分布各地的校外研究院
一批核心的知识产权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实现科技与经济
成果与产业相融合
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扎根东北 服务辽宁
“东北产学研工作的旗帜”
这一美誉称颂着生于此长于此的情怀与担当
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
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
建校之初
老一辈大工人扛起科学强国的重任
进入新时代
大工人在长征五号火箭
C919大飞机 首搜国产航母 蛟龙号深潜器
港珠澳大桥等一项又一项”大国工程”中
刻上了大工人开拓创新的印记
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
诠释了大工人的初心所在
见证了大工人践行”四个服务”的使命担当
面朝大海
以海的胸怀拥抱新时代
春暖花开
以花的绽放开启新征程
70年光阴流转
70年坚守开拓
70年逐梦前行
与信仰同行
赤子之心血脉相承永葆红色品格
与祖国同行 同心同德
勇做兴校强国中流砥柱
与时代同行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
担当复兴使命
与梦想同行
用一往无前的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大工智慧与大工力量
Ⅳ 大连理工大学的学术研究
2011年度,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1项,经费15919.9万元,与2010年同期比较,获批项目数增长5.9%,经费更是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2010年同期增长64.4%。该校获批的项目中,面上项目147项,经费8548.4万元;青年基金102项,经费2509万元;重点项目15项,经费3334.5万元;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经费600万元;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经费200万元;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1项,经费400万元;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经费280万元;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经费20万元;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1项,经费20万元;主任基金1项,经费8万元。获得资助总经费位居全国第17位。
2012年,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68项,经费19392.6万元。其中,面上类项目148项,经费11294.6万元;青年基金87项,经费2117万元;重点项目8项,经费2391万元;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2项,经费600万元;重大国际合作项目4项,经费1080万元;合作重点项目4项,经费380万元。滕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海洋环境灾害作用与结构安全防护”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延续资助,经费600万元。
2012年度,学校被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收录文献1891篇,其中论文1875篇,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20.5%,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15位,该校SCI论文增长速度在科技论文影响较高的前20所高校中位列第二;被工程索引核心部分(Ei)收录论文1880篇,在全国高校列第7位。
根据SCI统计,该校2007-2011年被收录的论文在2012年度被引用2342篇、8019次,在全国高校列第17位;该校2003-2012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9593篇,累计被引72182次,在全国高校列第15位,较上年度位次上升。2012年度该校共有607篇论文被评为 “表现不俗的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4位,“表现不俗”是指SCI收录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均值。
2001年-2014年5月,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3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46项。2012年-2014年5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馆藏资源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约有299.2余万册。形成以理工科为主,兼顾社科、管理等学科文献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馆藏体系。 具体包括: 外文现刊 139种中文图书累计 217万册中文现刊 1358种外文图书累计 52.2万册中外文报纸 88种合订期刊 27.6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 173万册中外文电子期 58452种该校博、硕论文 44552篇中外文数据库 275个平台 110个信息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官网2014年7月信息 学术期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1950年,是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性双月刊。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曾荣获首届中国期刊奖提名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会精品期刊和优秀期刊、辽宁省新闻出版局一级期刊等。被多家国内外检索工具收录为源刊,并和国外几十家大学图书馆进行刊物交换。 《计算力学学报》,原名《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是国家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期刊,1984年2月创刊,1997年更名为《计算力学学报》。作为中国计算力学领域的代表刊物,主要刊登计算力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设有多种栏目: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工程应用、研究简报、程序设计和程序绍、短文、专题讲座、学术动态、问题讨论等。
是中国力学类核心期刊、中国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论文摘要被《中国力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批入编期刊,由《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全刊收录,是德国《数学文摘》收录期刊,美国《应用力学评论》、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2002—2012)的核心期刊,美国《数学评论》、《剑桥科学文摘》的来源期刊。
此外学校还有数学研究及应用(英文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热科学与技术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等学术期刊。
Ⅳ 大连理工大学有哪些重点学科
七秩芳华路
大连理工大学
从一二九街起步
艰苦奋斗铸就”一校 两地 三区”
办学之格局
七秩育人心
大连理工大学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
数十万毕业生奋战在各行各业 创造无数佳绩
七秩强国志
大工人写下科技史册多项第一
以创新之动力
襄助复兴之伟业
七十载风雨洗礼
七十载砥砺前行
初心 使命 梦想 责任
让大工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与新时代一同前行
70年初心相照 使命递续
70年薪火相传 同心同行
由党创办 与国同行
70年前
大工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
踏上征程
红色基因自诞生之日起
就镌刻在大工人的血脉中
从建校之初招贤纳士
艰苦创业
到1960年跻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奠定了一流学府基业
改革开放后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 硕果累累
大工人始终戮力前行
实现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跨越
进入新时代
大工勇担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大工将”四个服务”的历史使命牢牢扛在肩上
初心不忘 脚步弥坚
七十年不懈拼搏 追求卓越
形成了”海纳百川 自强不息 厚德笃学 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
成为一代代大工人共同的思想财富与价值追求
更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不竭动力
群贤毕至立德树人
坚定方向涵育英才
与祖国和衷共济
同向同行
一流大学汇聚一流教师
强校兴学 教师为本
近年来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环境
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生态圈
在一大批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
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的带领下
大工以一流人才托起一流事业
一流大学哺育一流英才
含英哺华 育人为先
70年来
大工始终牢记党的嘱托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率先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率先开设大学生德育课
率先倡导创新教育
率先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
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利用优越的工程训练设施和创新实践基地
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在大工 创新在大工”的名片愈发闪亮
大工坚持构建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成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
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面对全球化浪潮
大工首倡一流大学”同窗友情育成”计划
与中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理工科学生留学中国的一个首选学校
开展了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
让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一流大学 家国情怀 世界胸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大工积极构建全球朋友圈
同英 美 德 日等国家的
国际知名大学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及科研合作
一批蜚声国际的学术大师受聘担任名誉教授
外籍教师比例 留学生比例 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持续攀升
完善的第二课堂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工学子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提供源源动力
今天
他们在这里叩问人生价值
探索学术新知 涵养高尚人格
明天
他们将从这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
七十载桃李芬芳
大连理工大学已经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数十万优秀人才
涌现出一大批治国栋梁
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
他们肩负着一代代大工人
兴校强国的责任与使命
在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勇担科教兴国大任
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工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频共振 同梦同行
一流大学一流科研创新 一流学科建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大工始终与祖国
同呼吸 共命运
学校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打造学科高峰高原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学校现已形成以理工为主
理 工 经 管 文 法 哲 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目前
学校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机械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力学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七个学科进入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A类”
10个学科跻身”QS学科排名”世界前500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大工积极构建面向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体系
支持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学校拥有一批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
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基地及一批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和科研团队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年来 学校两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通过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让知识创造价值
让智慧更加高远
学校开创性地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使其成为重要办学特色
实施知识产权强校工程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分布各地的校外研究院
一批核心的知识产权成果得到转化应用
实现科技与经济
成果与产业相融合
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扎根东北 服务辽宁
“东北产学研工作的旗帜”
这一美誉称颂着生于此长于此的情怀与担当
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
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
建校之初
老一辈大工人扛起科学强国的重任
进入新时代
大工人在长征五号火箭
C919大飞机 首搜国产航母 蛟龙号深潜器
港珠澳大桥等一项又一项”大国工程”中
刻上了大工人开拓创新的印记
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
诠释了大工人的初心所在
见证了大工人践行”四个服务”的使命担当
面朝大海
以海的胸怀拥抱新时代
春暖花开
以花的绽放开启新征程
70年光阴流转
70年坚守开拓
70年逐梦前行
与信仰同行
赤子之心血脉相承永葆红色品格
与祖国同行 同心同德
勇做兴校强国中流砥柱
与时代同行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
担当复兴使命
与梦想同行
用一往无前的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大工智慧与大工力量
Ⅵ 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评价的大连理工大学项目是什么
4月1日,由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某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北京组织专家对阜新宏利新能源供热有限公司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并通过了此次评价。
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科院物理所传热传质研究中心研究员梁世强,北京市计算中心教授级高工朱敦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振涛,天翼资本合伙人、副总裁熊海涛,国建保德盈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教授级高工高玉衡,中国化工学会新材料专业委员会研究员金石等组成。
Ⅶ 大连理工大学为国家做出哪些贡献
2011年度,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1项,经费15919.9万元,与2010年同期比较,获批项目数增长5.9%,经费更是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2010年同期增长64.4%。该校获批的项目中,面上项目147项,经费8548.4万元;青年基金102项,经费2509万元;重点项目15项,经费3334.5万元;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经费600万元;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经费200万元;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1项,经费400万元;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经费280万元;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经费20万元;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1项,经费20万元;主任基金1项,经费8万元。获得资助总经费位居全国第17位。[8]
2012年,学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68项,经费19392.6万元。其中,面上类项目148项,经费11294.6万元;青年基金87项,经费2117万元;重点项目8项,经费2391万元;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2项,经费600万元;重大国际合作项目4项,经费1080万元;合作重点项目4项,经费380万元。滕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海洋环境灾害作用与结构安全防护”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延续资助,经费600万元。[9]
2012年度,学校被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收录文献1891篇,其中论文1875篇,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20.5%,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列第15位,该校SCI论文增长速度在科技论文影响较高的前20所高校中位列第二;被工程索引核心部分(Ei)收录论文1880篇,在全国高校列第7位。
根据SCI统计,该校2007-2011年被收录的论文在2012年度被引用2342篇、8019次,在全国高校列第17位;该校2003-2012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9593篇,累计被引72182次,在全国高校列第15位,较上年度位次上升。2012年度该校共有607篇论文被评为 “表现不俗的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4位,“表现不俗”是指SCI收录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均值。[10]
2001年-2014年5月,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3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46项。2012年-2014年5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Ⅷ 大连理工大学在985中是什么地位
大连理工大学在985中处于中等地位。
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大工,坐落于大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主要成员,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水利水电工程、软件工程(2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生物工程、功能材料、能源化学工程。
Ⅸ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成果
学院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包括“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大连气波制冷研究推广中心”,“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试验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中心)。“国家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 “普通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与实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等7门辽宁省精品课程。还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985工程”二期“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教育部科技创新一级平台建设,“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使学院的发展如虎添翼;教育部首批引智计划(111项目)“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增添了新的创新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