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故宫科技成果

故宫科技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09 18:11:27

①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上线,故宫还有哪些黑科技

通过这些数字故宫这些黑科技,游客们可以打开网页或手机,就可以领略空无一人的壮美紫禁城美景,进入VR模式还可以沉浸式体验,走进大殿,甚至“坐”上龙椅。未来还将增加四季模式,增加不同天气、时间里的故宫场景,为古建筑打上“时间的烙印”。此外,故宫第一款以建筑文化为主题的黑科技app也将出现,大量故宫专家的研究成果集中发布,引领参观者探索建筑知识和其背后的宫廷故事。

② 三天痛失四位国之栋梁,他们分别是谁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身体多器官功能衰竭长沙逝世,享年91岁。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全国上下都在送袁老最后一程,但是在袁老去世的前五分钟,我国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也在上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他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4项,发表论文220余篇。


中国在三天之内痛失四位国之栋梁。

③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
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
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
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
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
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
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
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
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
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
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的1艘“亚罗”号划艇正作启航
准备。这时,有1艘清军的巡逻船急驶而来,广东水师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14名水手
挨个盘问身份,并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逻船上,带回广州。
“亚罗”号原是中国人苏亚成的一艘载重100吨的划艇,后来被海盗抢走,辗转属
于中国方亚明所有,成了走私船。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当局领过执照,但已过期
失效。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
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他还无中生有的捏造说,中国水
师上船后曾扯下船上的英国旗,侮辱了英国。因此,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
无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
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向广州进攻,挑起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敌当前,两广总督叶名琛一味妥协,下令不许还击。10月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
叶名琛慌忙逃命。
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大资产阶级掀起战争叫嚣,英国
议会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
率领一支陆海军来中国;同时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
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0月,法国拿破仑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一支侵略军,打着为“保卫圣教而战”
的幌子,继英军之后开到中国。美国和俄国也同意英国的提议,积极支持英、法发动新
的侵华战争。这样,四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于共同的利益,暂时结成了联合侵华阵
线,进一步扩大由英国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0月,额尔金和葛罗先后率领舰队到达香港。美国全权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
雅廷纷纷赶到香港,与英、法合谋,研究侵华策略。
12月,英、法组成联军,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别向两广总督叶名
琛发出照会,要求进入广州城谈判“修约”、“赔偿损失”,并限10天内答复,不然,
则向广州进攻。
叶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会,也不作任何战守准备。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叶名琛逃跑,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
无耻投降。30日,广州又一次被英法联军占领。
占领广州并不是侵略者的最终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国军舰陆续北
上来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照会清政府,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
台。清政府不予理会。两小时后,英法联军悍然以数十只小汽轮和舢板闯进大沽口,向
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反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但终因防
御薄弱,力量相差悬殊,大沽当天被占。26日,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于
29日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到天津,与英、法等国代表谈判,并于6月26日和
27日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英、法等国得寸进尺,又以到北京换约为名,准备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春,英、
法军舰陆续开到中国,并于7月底再次集结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联军攻占北塘,14
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进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
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不断节外生枝,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
逼近北京。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桥。咸丰皇帝吓破了
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帝带着
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10月13日,英法侵略军攻占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
10月18日和19日,这伙强盗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几处属园中所藏的珍贵
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烧毁了上述几处属园的殿阁建筑。

④ 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里布 二千一百万元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升泰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 烟台条约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条约 奕劻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条约 锡霖 17-3-1890;

30.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 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日 通商行船条约 张荫桓 21-7-1896

36.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7.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奕劻、李鸿章 九亿八千万两 7-9-1901;

38. 中英 拉萨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9. 中英 续订印藏条约 唐绍仪 7-9-1904;

40. 中日 东三省事宜正约 奕劻、瞿鸿禨、袁世凯 22-12-1905;

41. 中俄 满洲里界约 周树模 5-1911

⑤ 北京故宫是人文资源吗

故宫是。拉萨不是,如果是说拉萨的布达拉宫就是。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古今人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宗教等社会活动的记录、文化成就、艺术结晶和科技成果。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人文景物。它包括古代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历史遗迹和遗址、现代知名建筑物和近代纪念地等。如北京的故宫、明十三陵、人民大会堂等。

(2)文化传统。它包括民族思想文化、民族艺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手工艺、民俗及风土民情。如孔子的儒家文化,潍坊的风筝及风情民俗等。

(3)体育和娱乐文化。如电影节、奥林匹克运动会、游乐公园等。

(4)饮食、旅游和购物。如饭店、旅游景点、购物中心等。

⑥ 故宫展出160件套如意,哪些如意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故宫博物院推出“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故宫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材质涵盖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工艺的盛况。“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特从中遴选158件(套),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本展览旨在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呈现一柄柄精美的如意,期待观众通过观赏富有吉祥含义的如意,深入了解我国传统的节庆文化。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玉石如意”,包括芝草、贺寿、铭文、祥瑞等四类题材,突出玉石材质如意在清代如意制作中的主流地位。第二单元“竹木如意”,分为竹制、木制和木柄镶嵌等三类,展示明清时期用作文人雅士案头清玩如意的素雅韵致。第三单元“金属如意”,展示宫廷用如意的精湛工艺。第四单元“九九如意”,通过成套如意的集中展示,反映宫廷节庆与皇帝、皇后寿诞之际所用如意。第五单元“其他材质如意”,展示上述门类之外以牙骨、珊瑚、琥珀等珍稀材质以及大漆、玻璃、陶瓷等材料制作的精品如意。

故宫博物院在永和宫正殿和后殿推出“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医药文物是故宫博物院众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门类,是清代宫廷医事活动重要的实物遗存。本展览遴选的文物,既有道地的中药药材,又有精心炮制的中成药,还有来自异域的外国药物,以及种类多样的医疗保健器具和各种名目的档案簿册。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揭示清宫医疗的历史状况,进而窥见清代宫廷生活之一斑。此次展览是故宫医药文物首次走出库房、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展览。

据介绍,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按照限流、错峰原则实行预约参观。全天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进行预约,额满为止。展览期间入场时间为8:30,停止入场时间为15:40。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开幕。此次展览是国博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并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中有数十件馆藏一级品,包含极少展出的宋《中兴四将图》、明益庄王妃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国家博物馆还推出古代钱币展览。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序厅”“泉林漫步”与“圜宇方圆”三部分进行展示,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体系及其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⑦ 各朝代科技成就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生产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三星堆”文化,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数学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祖率”:南朝数学家祖冲之,采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医学 华佗:东汉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张仲景:东汉医学家,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而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科技巨著 《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这部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开物》: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建筑 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采用中流作堰的办法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长城:为抵御匈奴,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此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代又大规模修筑,东部险要地段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大运河:隋朝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洲有类似的桥比中国晚了700多年。北京故宫:明成祖营建的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紫禁城,今称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四大发明

⑧ 故宫展出160件套如意,都有些什么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开幕。此次展览是国博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并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中有数十件馆藏一级品,包含极少展出的宋《中兴四将图》、明益庄王妃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国家博物馆还推出古代钱币展览。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序厅”“泉林漫步”与“圜宇方圆”三部分进行展示,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体系及其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⑨ 故宫资料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北京故宫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0余万件(套)

“故宫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与宫廷史迹的保护管理机构,也是以明清皇室旧藏文物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

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藏品总分25种大类别,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堪称艺术的宝库。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北京故宫

以上内容参考故宫博物院-藏品

⑩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53年至1955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
山西永乐宫建筑群搬迁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58年至1964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杜仙洲、金荣、王仲杰、刘世厚、陈长林、李惠岩、吕俊岭、张中义、陈继宗、王真、梁超、赵仲华、贾瑞广、张智、崔淑贞、秦秀云、王德庆、律鸿年、姜怀英、何云祥、黎辉、张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护维修、复建工程
实施时间:1985年至1992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张之平、杨新、贾克俭、袁毓杰、闫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74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姜怀英、贾瑞广、蔡润、李哲元及云冈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79年
项目主持人:罗哲文;结构设计人:崔兆忠;设备设计人:白丽娟;参加人员:傅连兴、陶宗震、杨玉柱、李建勋、张思信等。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杨新;参加人员:崔兆忠、孔祥珍、袁毓杰、顾军。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80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李全庆、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杨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落架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63年至1999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李全庆、李方岚、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主持人:孔祥珍。参加人员:袁毓杰。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95年至2001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张立方、孙刚、甄文宜、鲍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与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李宏松、顾军、陈超平、葛川、王金华、刘忠平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门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阳桥修复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杨玉柱;参加人员:许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1981年至1982年
项目主持人:梁超;参加人员:杨新、孙致云等。
宁夏拜寺口双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6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参加人员:贾克俭、袁毓杰、闫明、孙燕英等。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测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8年至1981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玉柱、贾瑞广、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尔寺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6年
项目负责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招君、刘江、顾军、李宏松、王金华。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负责人:蔡润、王志良。
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8年至2006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顾军、刘江、王磊、李宏松、胡源、乔梁。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
实施时间:1994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李宏松;参加人员:王金华、陈超平、胡源、鲁民、何流等。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
实施时间:1994 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张同生;参加人员:杨新、袁毓杰、莫涛、闫明、颜华、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杨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护维修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子项负责人:丁燕、袁毓杰、闫明;参加人员:张秋艳、永昕群、查群、杨招君等。
湖南岳阳楼基础滑坡治理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5年
项目负责人:李竹君;基础抗滑工程设计:冯丽娟。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维修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参加人员:章忠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地质及基础勘察。
西藏布达拉宫维修保护工程
第一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贾瑞广、袁毓杰、陈超平、许言、莫涛。
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颜华、袁毓杰、莫涛、闫明、杨招君、杨新、刘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维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丁燕;参加人员:永昕群、闫明、颜华、陈超平。
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主持人:查群;参加人员:付清远、王志良。
天安门城楼、城台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2003
项目负责人:张之平
故宫中和殿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丁燕、肖东、闫明、颜华、袁毓杰。
甘肃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2年8月
项目主持人:沈阳;参加人员:肖东等。 宁夏西夏陵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1999年至2000年
项目负责人及文本编写人:付清远;审定人:王景慧、黄克忠;参加人:高洪莉、赵中枢、张文奇。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黄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6年
项目负责人:沈阳;参加人员:王金华。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7年
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参加人员:付清远。
内蒙古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负责及编写人:冯丽娟;顾问:张森水;审定人:付清远,参加人员:葛川、汪英华。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规划编制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陶刚、高洪莉。 1.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孟宪民
2.国家级其他项目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崔勇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郭宏
南方地区贴金彩绘石刻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詹长法、王金华
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及防灾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赫俊红
新疆出土文献的保护与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刘绍刚
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二期(茶胶寺)
实施时间:2005年至2014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3.国家文物局课题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碳酸盐石质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于 冰
新疆且末古国出土玻璃的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成倩
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1年
课题负责人:刘爱河
可移动文物标准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高峰
4.国家文物局委托课题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编制规则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李战崎
成立国际标准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范佳翎
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梁宏刚
古建筑木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性评定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古代发明创造数字展示项目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5.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按主要研究领域分类)
5.1岩石类(含石窟类)课题
(1)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的破坏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田兴玲
(2)安岳石窟圆觉洞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实施时间:2007.12-2008.12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3)河南龙门石窟潜溪寺石窟岩体构造特征及渗水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6
课题负责人:张兵峰
5.2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岩画渗水病害热红外成像探测及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7.9-2009.9
课题负责人:吴育华
(2)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在野外大型岩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实施时间:2008.5-2009.11
课题负责人:黄玉琴
(3)石灰岩质文物裂缝注浆材料及工艺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周 霄
(4)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孙延忠
(5)花山岩画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刘意鸥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与遗址加固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2010.2-2010.12
课题负责人:李 黎
5.3木构建筑类课题
(1) 应县木塔斗栱静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2)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二期工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颜 华
(3)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倾斜变形及其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4)古建筑木材横纹承压增强加固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5)辽代木构建筑大木结构研究
实施时间:2008.3-2010.3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6)木结构建筑不完全落架维修方法研究—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雪莹
5.4大运河相关课题
(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2)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于 冰
(3)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崔 明
(4)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赵 夏
5.5土遗址类课题
(1)南越王宫署土遗址保护材料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云峰
(2)北方地区非露天条件下既有土遗址加固材料保护效果评估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5.6高句丽壁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高句丽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分析与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成 倩
(2)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的检测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琴雅
(3)高句丽墓葬岩土结构前期调查与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9.9-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 川
5.7金属类课题
(1)室外铁质文物保护材料长期有效性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1.8
课题负责人:沈大娲
(2)沧州铁狮子加固方案支撑节点部位应力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0.7
课题负责人:永昕群
(3)高度矿化青铜器腐蚀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张治国
(4)浙江瓯海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腐蚀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马菁毓
5.8其他研究领域课题
(1)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建筑保护修复史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保护前期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12
课题负责人:李乃胜
(3)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范伊然
(4)天津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王晶
(5)国保单位申报标准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刘文艳
(6)意大利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与我国国保单位评审制度对比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王乐乐 科研期刊:
《出土文献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工程与科技保护专著: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
《周萨神庙(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
《大足石刻保护》
《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1-4)》
《天衣有缝-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基础工作类专著: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新中国出土墓志》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
译著: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国外文物保护科技编译参考》
《国外文物保护机构介绍》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文物保护研究论著:
《内庭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
《壬寅消夏录》
《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国出土墓志》
《银雀山汉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
《张家山汉墓竹简》
《吐鲁番出土文书》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尹湾汉墓简牍》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
教育培训主要出版物:
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班讲义;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东亚纸质文物保护——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会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修复理论——中文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三、卷四;
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届“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结果揭晓,我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两部图书从全国164种入围图书中脱颖而出,分别评为“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和“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最佳译著”奖。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获2002年国家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睡虎地秦墓竹简》——获首届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
《吐鲁番出土文书》——199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获得江苏古籍图书二等奖
工程项目: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获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化石质文物的渗透加固——1992年4月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获得2002年优质工程奖第一名
获得2000年香港十大优秀建筑奖
获得美国建筑学会亚洲惟一大奖(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揭裱技术——获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木、漆器脱水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吉林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壁画保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出土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方法—北周李贤墓彩绘陶俑保护方法的研究——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北周李贤墓壁画的揭取和修复新技术——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AC—I型防紫外线胶片的研制与应用——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阅读全文

与故宫科技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