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毕设成果分析

毕设成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09 14:25:10

① 项目成果分析怎么写在线等哦亲

项目经过了什么步骤,达到了什么效果
项目是否完成目标,产生什么效益等等。

② 毕设论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怎么写

论文可以上各个期刊、论文发表网站去找,他们大都会收纳很多论文的,写论文时特方便,像中国论文榜、论文部落之类的

③ 毕业论文成果展示是什么意思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专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属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④ 本科毕业论文 完成成果形式有哪些

有的是以实物的形式,还有的就是你根据课题给出的结论

⑤ 成果分析

4.4.3.1 应力与变形特征

图4-6 1×105N/m2荷载下的垂向应力分布(单位:Pa)

按实际静荷载(1×105N/m2)施加在洞顶上,得到的垂向应力分布如图4-6所示。从图中可见,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两侧,应力集中值在-2.8×105~2.6×105Pa之间。而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其大小在(0~6.0)×104Pa范围内,这显然已经超过了土层的抗张强度,说明有拉张破坏发生,这与实际破坏分布是相吻合的。在位于斜坡后缘的地表也表现出拉应力较大的特征,这是地形效应的结果。1×105N/m2荷载下的位移分布如图4-7所示,图中用矢量表示了局部位移的方向及大小。从等值线上可以看出,土洞上部土层中的位移较大,约1cm左右。而其他地方的位移大多在毫米级的范围内。

图4-7 1×105N/m2荷载下的垂向位移分布(单位:m)

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情况下大洞、小洞均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小洞塌陷现象;张裂的分布范围也很窄。这说明小洞的塌陷并非正常情况下的重力致塌。

4.4.3.2 稳定敏感性分析及致塌机理讨论

通过改变荷载的大小、地形条件、材料性质,可以观察影响土洞稳定的敏感因素,并通过这些模拟试验验证其塌陷机制及影响土洞稳定的因素。

4.4.3.2.1 静荷载的敏感性研究

首先试验了静荷载的大小。试验荷载最大加到了5×105N/m2(实际荷载为1×105N/m2左右)。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即使是5×105N/m2的荷载,大小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两侧,应力集中值在–4.5×105~3.5×105Pa之间(图4-8)。与1×105N/m2载荷下的应力集中相比,较为接近。所以在小洞周围的应力集中破坏并不严重。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其大小在(0~4.0)×105Pa范围内,说明有拉裂破坏发生。与1×105N/m2荷载时相比,5×105N/m2荷载下的拉应力分布更宽,且比1×105N/m2荷载下的拉应力大得多。5×105N/m2荷载下的位移见图4-9,图中反映出,此时的位移极值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周围。

图4-8 5×105N/m2下的垂向应力分布图(单位:Pa)

图4-9 5×105N/m2静荷载下的位移分布图(单位:m)

对于两种条件下的破坏分布可通过图4-10、图4-11比较得出结论。图中shear-n、tension-n分别表示剪切破坏(现在)及拉张破坏(现在),p表示计算过程中的状态。两者相比的结果表现出:①两种情况下大小土洞都没有因为“破穿”而发生塌陷;②5×105N/m2荷载下表现出了较大面积的张裂破坏,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③1×105N/m2荷载下张裂破坏分布很有限。

图4-10 5×105N/m2静荷载下的破坏分布

图4-11 1×105N/m2静荷载下的破坏分布图

应力及破坏分布图分析的结果表明:静荷载对于土洞的力学稳定性是不敏感的,此种情况下尽管荷载增加了4倍,但土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塌陷不可能是由于静荷载的加压而形成的;但静力荷载因素对土层中拉裂的产生较为敏感。

其次,我们对地形也作了类似分析(图略)。塌陷点位于一斜坡的后缘,对拉裂的形成有利。因此,我们对图中左侧的斜坡进行了试验,通过改变斜坡的倾角,试验土内应力变化及土洞的破坏情况。结果表明,斜坡的倾角效应与静荷载类似,只与张裂的产生有关,但不会造成土洞塌陷。

4.4.3.2.2 地表水下渗的土洞稳定敏感因素及致塌机理讨论

如前所述,塌陷区土层中有裂隙存在及地表水沿表层土的灌入无疑对塌陷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模拟地表水入渗的影响,研究中主要考虑水对土层材料性质的改变,从而在相应的位置对土层的变形模量、泊松比、内聚力、内摩擦角、抗拉强度进行逐级的降低,以达到对地表水下渗的效应的模拟。考虑到土层厚度不大,所以没有考虑水下渗过程中的渗透力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效应模拟分两步进行。首先,针对硬塑粘土层(0~3.5m)进行模拟试验,其结果如图4-12、图4-13所示。试验仅限于地表以下的部位(在模型中相当于土洞上部的一定范围),建筑物下不受水的直接作用,因而不在试验范围。上层的试验材料中土层的力学参数见表4-3。

表4-3 数值模拟试验参数表

图4-12 上层材料试验时的位移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

图4-13 上层材料试验时的破坏分布图

模拟结果表明:在上层材料模拟中,土洞上的位移较大,达到了4.5cm,比静力下的位移大近4倍,但破坏仅分布在上部土层(图4-13),没有“破穿”现象,土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对于第二种情况,即地表水通过裂隙继续下渗到下层。对上、下层进行材料模拟时,通过上、下层材料的同时降低来实现对地表水继续下渗的模拟,下渗深度加到6m。试验结果如图4-14、图4-15所示。从图4-14中可以看出,位移明显加大,达数十厘米,主要分布在土洞顶部。由于已经发生破坏,较大的位移已没有实际意义。图4-15所示为破坏分布图,图中反映出明显的剪切破坏及拉伸破坏,破坏区分布在土洞上的整个土层中。小洞上分布的破坏力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在靠近建筑物的地表处有拉伸破坏区,这与实际情况接近。

图4-14 上、下层材料试验时土层中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15 上、下层材料试验破坏分布图

从以上的模拟可以看出,静荷载加大了4倍也没有出现小洞上的失稳,地形因素对土层稳定的影响并不大,而地表水的下渗造成的材料强度降低则对失稳有很大影响。因此,地表水的下渗造成的材料强度降低是影响失稳的最敏感因素。研究区的失稳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为:由于土洞所处的特殊位置(位于斜坡的边缘)形成地表浅处的拉应力区,使得硬塑粘土层中发育了张性裂隙。地表水沿着裂隙的下渗造成土层中材料强度降低(软化),当地表水下渗到小洞上的土层下部时,导致岩溶塌陷现象。这个实例中反映出,地表水的下渗在特定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致塌因素。

4.4.3.3 临界破坏条件的数值试验研究

为了研究土洞破坏时土层力学性质的临界值,对以上的上、下层(0~6m)材料进行了多次试验,简称临界试验。试验的条件如表4-4所示。

表4-4 临界试验参数取值表

临界试验结果反映出,第一次试验结果(图4-16、图4-17)中土洞上的未破坏部分面积较小,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说明第一次材料力学参数取值偏小,破坏面过大;第二次试验结果(图4-18、图4-19)中土洞上完整的部分仍较小,与实际情况也不相符,说明第二次材料力学参数取值仍偏小;第三次试验结果(图4-20、图4-21)中土洞上未破坏的部分与实际情况接近,说明第三次土层力学性质为土洞破坏时的临界条件。因此,第三次试验的材料力学性质即为实例中土洞发生破坏时临界材料的力学性质。比较图4-20 与图4-1 可知土洞上的破坏与实际很接近。将第三次临界试验材料的土层力学性质(表4-4)与表4-2 相比较可以看出,地表水的下渗只要使材料力学参数降低不多就可使土洞致塌。试验证明此类塌陷对地表水的下渗具敏感性。

图4-16 第一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17 第一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18 第二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19 第二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20 第三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21 第三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⑥ 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填什么

就是某种类来型的毕业源设计(论文),如工程设计型和工程技术研究型的毕业论文,如果有实际作品,也是要附上的,比如说XXX图纸,XXX产品。

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6)毕设成果分析扩展阅读:

写作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⑦ 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述

综上所述,以往国内外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对森林沼泽区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化探异常影响因素、不同比例尺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和异常查证评价技术进行了研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一些元素迁移富集规律,为该类地区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森林沼泽区景观条件多变,异常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已经查证的区域化探异常中,由于对二级景观特征和有机质强干扰下异常查证方法的适应性认识不足,还有一些异常的查证工作经几上几下尚找不到异常源,使工作陷入困境。森林沼泽景观区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勘查方法研究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1)森林沼泽区景观条件多变,不同亚景观区水系-沟系体系的分布、地表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状况、坡积层厚度、采样介质的种类和成分等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扩大试验研究区的范围和矿床类型,进一步划分亚景观类型,针对不同亚景观区的景观特点,制定相应的异常查证方法,方能取得理想的找矿效果。

2)森林沼泽区各种表生介质均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对元素迁移富集和地球化学测量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但有机质成分复杂,不同成分、不同形式的有机质对元素的迁移富集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异,仅用有机碳表示很难显示出这种差异,因此,必须对表生介质有机质成分、存在形式与金属元素迁移富集规律进行研究。

3)不同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和迁移富集规律有较大差异,不同岩性区、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采样介质和富集粒度不同,需要进一步对铜、钼、钨、锡、铅、锌、银、金等矿种和矿床类型分别开展方法试验工作,进一步完善森林沼泽区异常查证和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方法。

4)碎屑介质和含有机质的表生介质分别代表介质物源原生和表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其携带的信息分别含有浅部矿化信息和可能存在的隐伏矿信息。2000~2001年通过试验确定了采集碎屑沉积物的方法,适用于中低山森林沼泽亚景观区寻找浅部矿床。在水系不发育地区或沼泽分布区寻找隐伏矿床的采样介质、样品采集方法和提取方法(溶样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5)森林沼泽区地表覆盖条件变化大,土壤层连续性差,坡积层厚度、石流坡和冻土发育情况、采样介质成分、地表水淋溶作用等因素对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有些地区土壤测量效果较差。在倒石堆发育、坡积层厚度大、采样层位连续性较差、冻土发育、沼泽发育地区大比例尺化探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

阅读全文

与毕设成果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