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向民的成果业绩
2010年,《文化经济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进行中,课题负责人。
2010年,《文化产业研究生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进行中,主持人。
2008年,《江苏文化强省目标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江苏省社科联重大课题,已完成,课题负责人。
2008年,《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7年,《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中国美术经济史》,文化部,已完成,主持人。
2003年,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江苏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已经完成,主持人。
2002年,全国体改研究招标课题《中国县乡政权现状及其改革》,国务院体改办,已经完成,主持人。
2001年,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课题《外国政府农业政策研究》,人事部,已经完成,主持人。 1、李向民,精神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2004》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1-7页。
2、李向民,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五重障碍,《中国文化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3年7月,37-40页。
3、李向民,王晨等,江苏数码文化产业发展,《江苏文化产业蓝皮书-2004》,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4、李向民,王晨,精神经济:新的增长范式,《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5、李向民、王萌、王晨,创意企业产品特征及生产决策,《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3月,112-118页。
6、李向民,中国艺术品价格决定,《中国书画》2007年7月。
7、李向民,文化产业,信息时代的文化革命,《中国文化报》,2003年12月6日。
8、李向民,打造文化产业巨轮,《中国文化报》,2004年11月26日。
9、李向民,王晨,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10、李向民,创新体制,开拓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12月。
11、李向民、王晨等,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国家文化部重点研究课题报告》,2008年1月。
12、李向民,《钱学森与早期文化产业研究》,《中国文化报》,2008年3月14日。
13、李向民、徐浩然、王晨,社会注意力,精神经济时代的稀缺资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106-127页。
14、成乔明、李向民,中国古代艺术市场探幽,《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66-71页。
14、陈清华、李向民,论创意型企业价值评估:基于模块化视角,《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92-96页。
15、陈清华、李向民,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创意型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105-108页。
16、陈清华、李向民,创意型企业治理与人力资本专用性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7、王萌、王晨、李向民,数字内容产品特征及其商业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月,第26卷第2期
18、韩顺法、李向民,创新与文化双重决定的创意产业价值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年2月,第26卷增刊下
19、韩顺法、李向民,基于产业整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2期。
20、韩顺法、李向民,精神资本、经济增长与意识形态重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4期。
21、韩顺法、李向民,经济增长的新范式:精神资本的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2、王萌、李向民,虚拟世界的经济学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11卷。
23、李向民,忘年神交、如切如磋—钱学森指导我研究文化产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9年第1期。
24、韩顺法,李向民,精神生产视域下我国产业结构的内在演变,《科学学研究》,2010年7月,28卷第7期。
25、韩顺法、李向民,创意产业影响经济增长的测度研究,《统计研究》,2010年1月。
26、李向民、韩顺法,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及政策选择,《东岳论丛》,2010年第49期。
27、李向民、韩顺法,文化产业与精神经济时代,《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28、李向民、王晨等,“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1年2月。
29、李向民,精神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产业生产机制,《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5卷,2012年5月。
30、王晨、李向民,转企改制后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动因和对策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93期。
31,陈燕、李向民,以我国闲置空间资源特性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以精神经济学分析为基础,《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96期。
32,徐从才、李向民,徐桂华与改革开放同行,《光明日报》2014年4月5日。 1、李向民《大梦初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李向民《中国艺术经济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3、李向民《中国艺术品经营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
4、李向民《精神经济》,新华出版社,1999年
5、徐光耀、李向民《江苏人的经济观》,新华出版社,1999
6、李向民《外国政府如何管理农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李向民《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8、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9、李向民、王晨、成乔明《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胡惠林、施惟达、李向民《文化产业与管理》,南开出版社,2007年
11、李向民《谜城――地堡迷踪》(小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
12、李向民《谜城――纵目人的反击》(小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
13、李向民《仰观荷花分外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4、李向民《中国美术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
㈡ 列举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1、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使得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由于生物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空间技术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卫星的广泛应用,人类开创了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勘测和空间科学、军事应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援救灾、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3、遥感技术
这是本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借助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微电子技术
运用电子学基本规律,研究各种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而微电子技术则是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发展技术。
5、微波通讯
微波通常指波长从0.3米到10-3米,频率从109赫兹到3x11-11赫兹的电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质可以制成体积小、方向性极高的天线系统,进行远距离通讯。微波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电离层,通讯质量远高于短波,为宇宙通信、导航、定位以及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科技
㈢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的办学成果
高考成绩 2015年高考,有747人参加高考,229人上本一线,628人上本二线,本科上线率超过84.00%。2015届38名国际班毕业生均被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录取,有两名同学被伦敦大学学院录取;两名同学获得牛津大学入学测试通知。
2014年高考,有714人参加高考,227人上本一线,本一上线率达32.00%;621人上本二线,本二上线率达87.00%。2014届国际班毕业生均被世界百强学校录取,一名同学被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两名同学被伦敦大学录取。
2013年高考,有723人参加高考,253人上本一线,上线率35.00%;623人上本二线,上线率86.00%。2013届PGA国际班100%的同学被美国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录取。2013届A-LVEVL国际班100%的同学被世界前百强学校录取,其中80.00%的学生被世界50强大学录取。
2012年高考,有268人上本一线,上线率40.00%,548人上本二线,本科上线率约80.00%。3位同学被南大、浙大等国内名校保送录取。首届PGA国际课程班24位毕业生100%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 学科竞赛 在第29届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中,该校三位同学荣获省一等奖,有38位同学获得省二等奖,4位同学获得省三等奖。
2015年4月25-26日,该校获得,“2015年世界学者杯上海赛区”高中组写作团队第一名。
2015年4月17日,该校两名同学获得“欧几里德数学竞赛”卓越奖,8位同学获得“伽罗瓦数学竞赛”卓越奖。
2015年7月26日,该校一名同学获得“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医疗与服务项目类选拔赛”冠军。 素质成绩 2015年4月11日,该校田径队获得“南通市第七十届田径运动会暨第二届阳光体育运动会比赛”高中A组团体总分第二、高中B组团体总分第二。
2015年5月9日,该校两名同学获得南通市第二届普通高中学生现场绘画比赛一等奖。
2015年7月12日,该校乒乓球队获得“2015年南通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高中女子组团体第一名和高中男子组团体第三名。
2015年7月17日,该校篮球队获得“2015年南通市中小学生三人制篮球比赛”高中男子组第二名。
2015年11月26日,该校获得“2015年南通市中小学生排球比赛”高中男子组冠军。
2014年11月30日,该校男排以三战全胜的成绩获得南通市中学生排球赛高中男子组冠军。 校训:敬诚勤朴 内涵说明:校训“敬诚勤朴”是崇英学校创办之初被写进学校章程融入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1935年崇英女校五周年庆,学校当局请黄祖谦先生题写了校训,并刊入校庆纪念册。
校训铭文:21世纪初,为了对学校传统有一个较全面的总结和诠释,学校提出对校训作出解释,并以铭文的方式镌刻在广场雕塑基座上。
全文如下:
风雨磐石,崇英既诞,回溯百年,气禀温良。敬诚勤朴,诫子勉学;
持敬于业,自肃恒端;寓诚于心,修身晋德;勉勤于学,家国乃强。
抱朴于行,无欲而刚。淳厚养正,宁静致远。莘莘学子,灼灼桃李。
阴秾无疆,天涯四方。日昃星藏,惟师无忘。言彼世初,载锡以光。
其会如林,其喜成渊。知情意行,律之以周;戮力研修,彰己奉俦;
师如之何?儒雅坦荡。生如之何?时维倜傥。伟哉斯气,千载浩然!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缉熙光明,天昭之昌,万世所望。 校徽 校徽组成:南通市第一中学校徽由两个同心圆构成整体环形框架;同
心内圆是标识主体,是经过处理的学校代表性建筑崇文楼图案,主体图
案之下的1919是学校创建时间;外圆上部是校名全称“江苏省南通第一
中学”,由著名书画大师王个簃先生题写,底部是学校全称的英文形式。
整个标识饱满、大方,表述直白,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校徽含义:校徽以欧式建筑崇文古楼为主体图案,主要是为了强调学
校办学底蕴的丰厚积淀,强调学校精神的历史传承;英文译文的托底
设计,既表现了学校在当今面向世界的必然形势,又有强调和提醒学
校创办之初的国际化特色的意思。整个标识寄寓了尊重传统正视现实
放眼世界的深刻含义。 校歌 曲名:南通一中校歌
编曲:Lois Anna Ely
改曲:黄忠
填词:黄则李
改词:薛海兵
嫣嫣桃李渠渠厦屋
弦歌雅诵群英课读
接物待人城与敬
行身居业勤和朴
集中外古今众所长成吾学
温温师表济济同窗
来自四方聚于一堂
时雨春风勤化育
新知旧学供磋商
对国家兴亡节有责勿相忘
莘莘学子爱我一中
齐鼓帆齐鼓帆
事业荣昌桃李天涯名播四方 社团文化 截至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南通市第一中学共建有学生社团12个。 学生社团名单模拟联合国社团机器人社团南通一中民乐团演讲社团时政社团军事社团爱心社团动漫社团文缘学社新闻学社电声乐团舞蹈合唱团社团参考资料: 日常活动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学校每年均开展各项活动,例如5月联合校会、12月校园艺术文化节、12月冬季“激情长跑”、12月“科技节”等。
㈣ 请列举近年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自成体系的国家之一;
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条件和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0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近200 万人(居世界第二)。
总体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厚的人才储备。
三、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国在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国的SCI 论文数量已达23.14 万篇,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进入21 世纪,我们又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迅速发展。2008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29.1%。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6 个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万元GDP 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六、科技惠民成效显著。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00 多个,特别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培育和大面积推广种植、粮食丰产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使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 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应对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日益广泛,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八、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的局面。
我国已与世界上152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其中 97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04 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民间科技交流十分活跃。我国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近千个国际学术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等一批国际大科学工程,开展中医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园、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
㈤ 取得一批有重大意义的物探成果
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物探工作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时代。我国物探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
1.石油物探在南海、东海和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取得重大突破
1979年8月,根据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大队珠江口盆地普查地震构造资料部署的珠5井突破了珠江口盆地的出油关。南海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和国际石油公司投资的新热点,国务院于1982年1月决定我国南海油气勘探实行对外开放。这一决定有力推动了全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
在东海,地质矿产部第一海洋地质大队进行了系统的油气物探工作,1982年在龙井构造上确认了含油气层的存在。1983年,在平湖凹陷的平湖1井获得工业油流,该井成为东海的第一口发现井。在我国东部工农业发达,但又极缺能源的近海海域发现了油气,在国内外都引起了轰动。
1984年,地质矿产部参照物探结果布设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的沙参2井,在深达5360m的古生代石灰岩地层中获得了日产原油1000t、天然气200万m3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新发现,使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远景成为现实,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西部地区油气勘探新高潮。石油系统在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海也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揭示了西部作为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的巨大潜力。国务院在“八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石油工业要实行“稳定东部,加快西部”的方针[12]。
2.煤田物探成果显著,物探应用迈入精查和开发领域
煤田物探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南等地扩大了资源前景,发现了新煤区。高分辨率地震等技术的应用使煤田物探精度明显提高,开始介入煤田的精查和井巷建设,大大拓宽了应用领域[13,14]。
3.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物探取得丰富成果
“六五”和“七五”期间,地矿部门地面物探、化探共发现异常4.9万余处,经查证见矿2200余处,发现和扩大矿床504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隐伏矿体,是金属矿物探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黑色和有色金属矿物探在发现或扩大许多重要新矿产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括云南惠民大型铁矿床,新疆阿舍勒及索尔库都克、广东钟丘洋及玉水、福建紫金山、内蒙古乌奴格吐山、西藏马拉松多等大型铜矿床,新疆富蕴县哈拉通克和哈密黄山的大型铜镍矿床,河北张北县蔡家营、内蒙古白音诺及浩布高、新疆可可塔勒、福建水吉和云南核桃坪等大型铅锌矿床,广西芒场锡多金属矿床,河北大湾钼矿床等。在贵金属方面有山东苍上大型金矿床,湖北鸡冠嘴铜金矿床,内蒙古额仁陶勒盖、查尔布拉根和四川呷村等大型银矿床等。在非金属矿方面则有河北双碑、湖北高店子、湖南歇驾山等大型石膏矿床等[15,16]。
4.水文工程物探成为国家重点建设不可缺少的工作
在解决我国西部和华北广大地区的缺水问题方面,物探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探在寻找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地下热水,以及划分咸水和淡水方面,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成果。如在甘肃河西走廊,根据电测深资料发现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地,在海南、广东、黑龙江、北京等许多地方用物探找到了基岩裂隙水。在西藏羊八井,依据电法资料打出了一批高温热水井。在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服务方面,物探在三峡坝址的勘查和论证工作中,在浙江、广东核电站选址的工程勘查中,在长江口和宝钢码头的勘查中所起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公认,赢得了信誉[17]。
5.深部地球物理调查大规模展开,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按照统一部署,完成了11条深部大剖面中的9条,对我国陆地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及结构有了一个宏观了解。例如,亚东—格尔木剖面提出了“青藏高原是6个地体拼合成的增生陆块”的认识;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剖面结果认为该剖面所穿过的8个构造单元的深部构造特征差异很大,反映了中朝板块克拉通化及其遭受后期改造的过程。华北、秦岭及苏皖地区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对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认识。
6.开展了大量海洋区域性综合性物探调查工作,
在东海陆架区、冲绳海槽、琉球海沟、台湾海峡和南海开始了系统的海洋物探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区域物探资料。这些科学调查工作对我国周边海洋地质构造的特色,及海洋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的总体情况加深了认识,对海洋工程勘查及滨海砂矿调查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版了若干海域的地球物理图集。
㈥ 今日中国发展变化,成就的资料
1、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中国耀眼的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从数量规模上看,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2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仅次于美国。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
按照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中国三产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9%、40.5%和51.6%。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幅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政治方面的成就:港澳回归,一雪百年耻辱;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亚洲投行,由中国主导,打破日本美国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对亚洲基建方面的垄断。杭州G20峰会,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
3、体育方面的成就。北京奥运。
4、科技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十九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科研成果涌现,是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
5、军事方面的成就。辽宁航母,大国霸权,东风21D,专打航母,中华神盾,数量占世界第二。
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项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号”巨轮正在乘风破浪、稳健前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浩浩荡荡,身为一名中学生,对祖国的未来更加期待的同时也更要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走出校门,全身心地加入到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强盛的洪流中来,为祖国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㈦ 求描述成就巨大的诗词
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