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08 14:04:48

① 谁知道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就

2000年
世界
一,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二,美研制出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
六,科学家发现存活了2.5亿年的细菌
七,法国实施基因疗法首获成功
八,艾滋病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两种能遏制整合酶运动的物质—二酮酸抑制剂的化合物家族成员.试验表明,它们能阻止艾滋病毒遗传物质与人体白细胞遗传物质相结合.
九,美科学家研制出分子开关
我国
一,袁隆平主持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对虾病毒遗传密码
四,上海有机化学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质
八,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九,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电磁式生物芯片
2001年
世界
二.科学家发现RNA(核糖核酸)多才艺.
它不仅是遗传物质的信使,还能执行其他工作.例如,1.科学家去年发现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2.今年又在老鼠和人身上发现了类似的"RNA干扰"现象.3.细胞生物学家还发现信使RNA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而信使RNA是DNA信息和蛋白质信息之间的生化连接.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另外,还有6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在2001年被测定.
六.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里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七.一种新的抗癌药物,特效"智能炸弹"出现,专门对付致癌的明确生化缺陷.该药能抑制与某种白血病有关的缺陷酶.
我国
二,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中国卷"完成图的覆盖率从90%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9%提高到99.99%.
三,我国首次独立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四,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
保存种质资源数量处于世界第一,长期贮存的种子数量达到33万多份.
六,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七,我国早期生命研究获重要成果
《中国澄江化石库中发现新的后口动物门》,并将这一奇特的绝灭类群命名为"古虫动物门".这是《自然》杂志近年来第6次公布舒德干等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这一重大前沿领域的系列性科学发现,为全面,准确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属性和力度提供了可靠证据.
十,我国创世界棉花单产"三连冠"
2002年
世界
1."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被列
为今年最重要的新发现.
3.水稻和蚊子等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7.发现有助于实现人体生物钟调节的新型光敏细胞;
9.开发出拍摄细胞三维图像的新技术;
我国
1.中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和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
7.浙江省农科院培育出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新品系.
9.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
2003年
世界
二,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还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组测序.
三,多国科学家相继破译人类第十四号,七号,六号和Y染色体.
六,世界第一个修补大脑的芯片问世(美国).
八,干细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用猴子胚胎干细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经,大大拓宽了再生医疗的前景,日本科学家还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法国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生殖细胞;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肺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美国科学家发现鼠的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既能发育成精子也能发育成卵子,新发现对研究生殖细胞发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许会有帮助.
我国
二.科学家揭示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00多公斤.
三.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十.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2004年
世界
4.韩,美科学家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
9.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10.以,美科学家研制成能够停止或暂停的分子马达.
我国
8.我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

②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5.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③ 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权威科技成果

2013年12月,FDA批准了首个高通量DNA测序仪,这种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有效的测序人类DNA,用于遗传学回检测、医学诊断和答个性化的药物治疗。在这一审批过程中,研究者们首次使用了一组人类标准基因型的参考数据集。这些标准基因型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和瓶中基因组联盟(Genome in a Bottle)共同建立。

④ 求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或是比较新

1.西方最新基因研究成果证明女人给了男人智慧
西谚曰:摇纺车的手统治着世界。这句话入木三分地概括了社会生活中的男女关系。从生物遗传进化角度看,女人的确给了男人智慧。据北京科技报报道,关于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一点。
人们观察发现,男女两性的智商有许多奇怪的差异。男性的智商范围稍大,他们的智力低下者和天才都要比女性多一些。早在30多年前,这些智商测定的结果就引起了一些研究人员的注意,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医院的罗伯特·莱尔克推论说,决定智力的基因大多数集中在女性的X染体上。如今德国一个研究小组正在证明这一推论的正确性。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X染色体在人的智力上扮演着中心角色。由于人类的女性祖先重智力而轻相貌和体力,最终创造了人类不可思议的大脑,它们擅长于数学和物理,并以艺术、音乐和文学作为娱乐。
性选择影响进化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达尔文。他认为在配偶时雌性的选择可以解释一些奇特的现象,比如,雄孔雀的尾巴和雄狮的鬃毛不仅不能帮助它们更好地生存,还可能招致杀生之难,却没有被进化掉,而只是因为能够获得异性的青睐而特别地保留了下来。

新的研究表明,X染色体在性选择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一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它们决定着人的性别。女性拥有一对X染色体,而男性拥有XY各一条染色体。由于染色体配对存在,在任何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一对,但是由于男人的性染色体上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上的任何基因就只是单个。这便是性选择的魔力和结果,也成为人类大脑进化的基础。当遗传突变导致一种使个体更为成功的特质产生时,它可以从男性唯一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出来,因为在男性的另一条Y染色体上没有与X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配对以抵消或遮蔽它。

随着女性不断选择聪明的男性,突变的基因就会在那个人群中很快变得普通起来。最终由于该基因的普及,不断增加的女性成员就会具有成双的突变基因,并因此而把突变特点(如聪明)表达出来。所以这一基因突变的传递模式是,由女性主要负担传递的任务,而在男性后代身上首先体现出基因突变的特点来(男性先变得更聪明一些),然后普及到众多的男女后代。2.蚊子爱咬你 基因来决定

最新研究发现,如果蚊子总爱选择你下口,那么错不在你,而在你的父母,因为无论是招蚊子咬,还是对蚊子叮咬产生严重反应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流行病学者尼克?马丁在研究了成千上万个蚊子和500对孪生子后发现,在蚊子叮咬和身体对叮咬起严重反应的情况中,85%是由基因决定的。长相相像的孪生子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对蚊子叮咬的反应相同;而那些只有一半基因相同所以长相有差异的孪生子,对蚊子叮咬产生相同反应的可能性只有50%。

3.基因实现神话 绿叶变成鲜花

随着基因科学的逐步发展,原本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可以看到的变绿叶为鲜花的情形,现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了。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是由美国和墨西哥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基因实验获得了成功。他们发现一种芥子植物的所有基因中有五个是负责花瓣的生成的,而它们的生长基础与叶子完全相同。科学家们把叶子中的相关基因进行了改变,把整个叶子也变成了花瓣。研究者认为这一技术将为植物种植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种植花卉的人们可以随意把花卉变成不同的漂亮式样。

4.只需一滴水 基因助防伪

只需滴上一滴水,商标便会发生生物反应,商品真伪立即可辨。如果要仿冒这项技术,其代价是投资 1亿美元,还得由一流专家历时两年才有可能破译其生物配方。这便是原华西医科大学的访美学者、生物基因工程专家李光武教授最近研制的生物基因防伪技术。

据介绍,这种奇特的生物基因防伪商标形如白纸,可反应生物藏在“纸”的夹层里,你只需将一滴普通的水涂在商标上,1到3分钟以后,商标就会发生生物反应,生物分子会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运动,形成明显的防伪图案,真伪立即可辨,十分简便。也可使用特制的防伪标准液,此时,生物分子会发生另一种运动,可更加准确地识别产品的真伪,这也是该商标的二级防伪功能。据称,目前这种防伪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⑤ 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吉林:国际上首次分离成功人参抗病基因

人参抗病基因首次在吉林农业大学分离成功。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分离成功的人参抗病基因,该研究成果为AM真菌在人参锈腐病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及人参锈腐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由吉林农业大学承担的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丛枝菌根真菌诱导人参抗/耐锈腐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合同编号:20030553-1)”日前通过专家鉴定。

利用AM真菌作为生物农药控制植物病害,尤其是土传真菌和线虫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已得到目前农业科学界的广泛认同。该项目通过研究5种AM真菌与人参锈腐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Glomus fasciculatum能显著地抑制人参锈腐病的发生和发展。项目分析了AM真菌诱导人参抗/耐锈腐病过程中几种酶活性的变化,发现几丁质酶和PAL酶在AM真菌诱导人参抗/耐锈腐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人参的连作病害(Repeat disease)问题。

据了解,这次分离出的人参抗病基因为ClassIII几丁质酶基因(基因银行注册号为DQ532359),专家还对该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分析及功能鉴定。

广州: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防治禽流感特效药,两公司获高额科技配套资金资助!记者昨日从广州开发区获悉,其区内企业广州拓谱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广州市2006年科技攻关”引导项目——“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经批准,获得区科技发展资金9万元的配套资助;另一企业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承担的广州市2006年科技攻关引导项目“新型纤维蛋白封闭剂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经批准,获得区科技发展资金13.5万元的配套资助。

据悉,“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于今年6月由广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并获无偿资助30万元。此项目主要内容是:筛选防治禽流感的siRNA分子,完成防治禽流感siRNA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等。“新型纤维蛋白封闭剂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今年5月由广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并获无偿资助45万元。本项目的实施将突破外科手术及外伤止血领域现有技术的瓶颈,推动本领域传统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的转化,为广东省生物技术医药领域提供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的探讨新型纤维蛋白封闭剂,探讨解决现有生产技术中异种蛋白潜在的免疫原性问题。除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之外,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还避免了潜在的血源性生物制品安全问题,为纤维蛋白封闭剂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南方日报

杭州:油菜生产出生物柴油

在杭州市塘栖镇工业园区内的一块空地上,工人将10升刚下生产线的淡黄色液体——生物柴油灌进卡车油箱,卡车随即“轰”地开了出去。这是前不久在杭州争光树脂有限公司的一幕。看到使用这种油菜籽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的卡车速度跟加普通柴油的跑得一样快,人们的目光不由得集中到从事这种生物柴油研发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身上。

计建炳拿出镇海石化质量检测中心出具的报告说,喝这种生物柴油的车子,动力与使用矿物柴油相当,但排放出的废气中有害物却比矿物柴油降低50%,已经达到德国的技术指标。

2002年,计建炳留学归来后即开始着手研究生物柴油。几年来,他在实验室里把餐桌上的废弃油、地沟油、菜油等,都变成过生物柴油。最终困扰着他的难题是,到底选择什么原料,才能使生物柴油能最终走向市场?去年,计建炳去北京出差,听说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陈锦清正在研究高产量高油含量的新品种油菜,有可能成为生物柴油的原料。而陈锦清当时正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在北京参与起草国家“十一五”生物质能源规划。这一“工”一“农”的两个人一见面,原料难题就有了解决方案。

⑥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综合:近期,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此外,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云大发现高血压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

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最新从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中研究发现神经纤维瘤 、高血压、多指(趾)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此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罹患这三种疾病者可以根据其基因而“对症下药”。

据了解,不久前在此间的云南大学建成的中国首个少数民族DNA库拥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国五十四个少数民族的DNA样品,覆盖了全中国十六个省和云南十四个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样品,是目前国内外样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齐全的基因库。

肖春杰教授称,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Y-DNA(父系遗传)、mtDNA(母系遗传)和常染色体上共四十七个已知位点的基因频率或单倍群频率。此外还发现七种新单倍群;发现摩梭人的父系遗传结构与云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丽江纳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走婚制度,并确定了高血压、多指等疾病相关基因。
他说,云南为人类遗传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库建成后,国内外知名学者纷纷而至,力图在少数民族基因中寻找不同的遗传结构特点和多态性,且希望在云南少数民族基因库基础上,扩建一个包括疑难病症家系在内的隔离人群基因库。
目前,人类已肯定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和性状已达六千六百多种,另外还有众多的多基因遗传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种不同方式的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染色体病尚待研究。

肖春杰表示,今后还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国资源共享的数据库,把全国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来,对患者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我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浅层肿瘤治疗装置最近建成,已进行了动物试验、技术鉴定并制定了治疗计划,目前正在办理进入临床治疗的报批手续。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人詹文龙透露,这套装置投入使用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4个具备重离子治癌能力的国家。

重离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号元素重并被电离的粒子。詹文龙说,利用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对健康组织损伤最小,对肿瘤疗效最佳,可以准确进行适形照射,精确控制和严格监测照射剂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疗法。“重离子束在物质中的剂量损失集中于射程末端,这种物理学特性使之成为治疗肿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医学物理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张红透露,世界上许多有重离子加速器的国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重离子束治癌装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使得重离子束治癌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前沿性研究热点。

詹文龙表示,重离子治癌仍属研发阶段,还有一些基础问题、技术与方法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新型转基因强生根棉项目通过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杨业华等主持的"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项目,2004年12月通过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所创建的技术平台具有较强操作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为国际先进。

为改善棉种性状、降低栽种"门槛",专家设想将源于发根农杆菌的"人工重组生根基因"(rol基因)转移到栽培的陆地棉品种中,以增强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发育状况,解决棉花移栽难以成活、缓苗期长、后期易早衰的问题。对南方棉区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营养钵育苗的移栽工序,从而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大量节约劳力和生产成本。

"Rol转基因强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转基因技术创新"被列为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利用"下属子课题立项后,杨业华教授等通过研究攻关,创建了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转基因技术平台,通过直接转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绕过了传统方法的技术难点,缩短了获得转基因棉花植株的时间。

基于这一方法,研究者将rol生根基因转化陆地棉品种,获得了生根抗病丰产品系、生根抗虫丰产品系、优质纤维品系和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潜力的棉花转基因材料。培养出三个高产优质、纤维品质好、皮棉产量高、具有应用价值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时还获得了rolB转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揭牌

一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又有了新途径。今天上午,由青医附院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联合出资建立的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在青医附院正式揭牌,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据了解,该中心内设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干细胞研究室、干细胞低温保存库、导管室等机构,重点研究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干细胞治疗技术。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共建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植物分子育种中心”(以下简称石家庄育种中心)在石家庄市农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出席揭牌仪式。

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它的成立对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据了解,石家庄育种中心成立后,将以小麦、棉花、大豆等为研发的主要目标作物开展研究:围绕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和作物育种的实际情况,由单方或双方合作克隆相关目标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以及优良的种质材料,通过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途径,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应用于育种研究,选育符合生产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麦(或其它作物)新品种。成果选育出来后,石家庄市农科院、省农林科学院将利用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和种子产业体系,对其进行推广和产业化开发,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⑦ 当前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

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8-09/1749401094.shtml

⑧ 生物技术最近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n20世纪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的广泛而深刻地渗人到生物科学领域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物科学已进入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规律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命科学的新时代。由于应用先进技术,生命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理论成就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被认为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由于生命科学的进步向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技术科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的研究领域,生命科学已成为ZI世纪的主流科学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将有可能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理活动以及各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为医学提供防治策略、途径和方法。“水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开展,对ZI世纪农业的发展,解决粮食问题,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食品、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都同生命科学有密切关系。由此看出,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作用。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丁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工程的诞生与发展,已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当今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来看,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其产业化的势头强劲,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 20世纪 70年代,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两项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具有深刻影响的技术突破:一个是重组DNA技术,另一个是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这两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带动了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生物技术群及新兴产业。所谓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人们利用生物体及其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研究、设计和制造新产品,或预期性地改变生物的特性乃至创造新的物种或品种,使之获得人们所期望的品质 它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在 20世纪 90年代,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体细胞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及DNA扩增PCR技术的问世又进一步推动了生物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物技术革命是20世纪末科技领域的重大事件,是蒸汽机和电能应用以来世界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和资源匾乏、生态平衡破坏及生物物种消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我国在ZI世纪也将面临着人日、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严重挑战。加强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粮食等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改善广大群众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带动有效需求,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技术将是对世纪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必将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如信息技术支持着今天蓬勃发展的经济一样,生物技术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将会成为21世纪重要的高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生物就经受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和加深。迄今为止,已经很难在地球上找到一块未经人类影响的生物地段。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影响,通常表现为移植、增加某些动物、植物种,或减少、消灭某些动物、植物种;间接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上。二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生物群落的本来面貌。 直接影响 n类为了食用动物、植物,开垦土地,栽培作物,往往破坏大片的森林或草原。地球上现有森林面积大约为28亿公顷,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5,而在几百年前,森林面积则不少于72亿公顷。人类活动对动物群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捕杀。过度地猎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类、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动物种群濒临灭绝。美洲野牛、大麝牛、欧洲野牛等已到绝种的边缘。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单孔类其数量已十分有限,我国的高鼻羚羊也面临危机。无脊椎动物,情况比较复杂,一些有害的种类,至今未能消灭,而一些有益的种类,如某些经济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近年也近乎灭绝。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表现的另一方面,是增加、移植某些动物、植物种群。人类直接把栽培植物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建造栽培植物群落,如农田、果园、菜园、各种人工林等。通过引种、培育,创造了大量品种,并且扩大了植物分布区。人类在改变原始植被时,常常为外来的有害植物的扩散铺平道路。自然界有一类所谓“伴人植物”,如加拿大飞蓬,大约1644年由美洲输入法国公园,现在它不但成为整个欧洲顽强的杂草,而且在我国也到处可见。欧、亚洲常见的杂草灰菜、车前草、猪毛菜等伴人植物,在北美洲的分布也极为普遍。人们为了风土驯化某些动物,或者为了与有害动物作斗争,常常从外地引进一些当地原来没有的动物。原产于南美洲的海狸鼠和原产于北美洲的浣熊,都被带到北欧定居。为了与毒蛇作斗争,人们把印度獴引入安的列斯群岛。1840年输入澳大利亚16只英国穴兔,跑到野外后急剧地繁殖起来,并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些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动物群的状况。 间接影响 要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环境污染方面。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活动,有时会破坏植被,使地面、山坡变成荒山秃岭,以致改变了气候、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引起荒漠化。巴尔干半岛上的山地,原来生长着大片森林,由于从罗马帝国时代就开始砍伐、放牧,至今几乎成为一片荒地。公元4世纪以前,美国东部约有17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森林,西部是无垠的大草原。到18世纪,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东部森林几乎被砍光(现仅存7.6万平方公里),中西部被开垦为农田,其他地区也由于过度放牧,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从13世纪起,经过几百年封建王朝掠夺式的开发,使森林面积大大缩减,丰茂的草原毁坏殆尽,该地区成了一片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再要恢复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面貌,目前已十分困难。我国东北长白山二道白河屯附近,1962年是一片原始的针阔混交林,当时仅有居民100多户、500多人口。18年以后,那里已成为一个拥有5万多人口的村镇和林业工区。1980年在18公里长的统计线上,对附近森林和4种不同生境的鸟类进行对比调查(与1962年比)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使附近林区的鸟类种类、数量明显减少。人类开发后的地区,鸟类常见种减少,优势种增加,即鸟类的个体数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种类上,并且与森林有联系的鸟类灰脚柳莺、黄腰柳莺、白腹蓝鶲、四声杜鹃等明显减少;与居民点有联系的鸟类麻雀、燕子等明显增加。人类活动对动物、植物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环境污染方面。煤烟中二氧化硫与硫化氢的含量达0.5~5%,对植物有很大危害。二氧化硫进入植物的叶肉组织,与酶中的铁素结合,破坏叶绿素,引起组织脱水,使叶出现褐色斑,甚至脱落。1%浓度的二氧化硫可使菠菜在3小时内发生严重伤害。某些工厂放出的氯和氯化氢,氟和氟化氢,其毒性比二氧化硫还大,植物中毒后,叶片变成枯黄而致死。土壤和水源污染后,有的作物、果树因此发育不良,甚至成片死亡。污染物进入产品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早在50年代初期,鸟类学家就注意到有些鸟类鹰、鹗、隼、鹈鹕等数量不知何故愈来愈少。后来发现是DDT干扰了鸟类的生殖过程,它使雌鸟的内分泌失调,以致缺乏钙质,难以形容. 意义 人类活动,无论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都给予生物以巨大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对动物和植物来说,是一种大规模的毁灭性灾难。现在愈来愈多的国家都大力提倡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存和繁荣珍稀动物、植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⑨ 目前生物科技有哪些先进技术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么最新发展成果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5.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阅读全文

与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