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张亚勤失败的事例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全国闻名。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面,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IEEE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
张亚勤12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开始电机工程的学习,之后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3岁便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孩子。二十年过去了,宁铂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勤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呢?
张亚勤和宁铂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对待挑战的态度不同。张亚勤在挑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而宁铂则因为自己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期望,反而觉得无法承受,甚至没有勇气去争取自己渴望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宁铂在内心里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了自己的希望。第一次是在报名之后,第二次是在体检之后,第三次则是在走进考场前的那一刻。
张亚勤后来谈到自己的同学时,异常惋惜地说:“我相信宁铂就是在考研究生这件事情上走错了一步。他如果向前迈一步,走进考场,是一定能够通过考试的,因为他的智商很高,成绩也很优秀,可惜他没有进考场。这不是一个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一念之差的事情。就像我那一年高考。当时我正生病住在医院里,完全可以不去参加高考,可是我就少了一些顾虑,多了一点自信和勇气,所以做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而宁铂就是多了一些顾虑,少了一点自信和勇气,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结果智慧不能发挥,真是很可惜。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会想,‘即使不成功,我也能从中得到教训。’
“如果你看看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比你更杰出,那不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事实上你和他们一样好。如果你今天的处境与他们不一样,只是因为你的精神状态和他们不一样。在同样一件事情面前,你的想法和反应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比你更加自信,更有勇气。仅仅是这一点,就决定了事情的成败以及完全不同的成长之路。”
1998年,年轻的张亚勤已经在美国东部的 Sarnoff 公司担任多媒体实验室的主任,带领一个团队负责数码影像、多媒体网络、多媒体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同年回到中国创建微软研究院。现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在美国,中国及国际上获得过诸多专业奖项和荣誉,包括1998年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授予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1997年由新泽西工程委员会授予的“年度最佳研究工程师奖”、2004年由 IEEE 颁发的“行业先锋奖”、Richard Merwin 奖和数十篇 IEEE 最佳论文奖。美国工程师学会授予张亚勤博士“2006年度美国杰出亚裔工程师奖”,以表彰他为美国及世界科技进步做出的杰出贡献。2007年,由于其对 IT 科学技术和中国信息产业的突出贡献,被授予“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英才”称号。
⑵ 张亚勤的主要荣誉
张亚勤拥有60项美国专利,并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张亚勤博士是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参与过多种国际技术标准的制订,是全球20所大学的校董或名誉教授。他是美国杰出华人组织“百人会”的成员(Committee of 100),积极推动中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同时,张亚勤博士也是中国和亚太地区高科技产业的领袖之一。2010年3月,应邀列席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十一届第三次会议,并递交了“应及早制定和部署国家云计算战略”的提案。除担任中国多个省市的政府顾问外,他还是马来西亚政府国际顾问团成员并担任澳大利亚信息与通信技术顾问,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决策提供建议。
2012年,获“中国信息产业杰出贡献个人成就奖“。
2012年,获“IT时代领袖奖“。
2010年,获“华人商业领袖奖”。
2008年,入选“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英才”。
2007年,获“2007中国IT年度人物”和“2007年最具价值经理人”大奖。
2006年,获美国年度“最杰出亚裔工程师奖“。
2004年,获IEEE年度产业创新领袖奖 (Instry Pioneer Award),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中国人。
2003年,获得教育部首次颁发的“中国教育特殊贡献奖”。
2002年,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颁发的“杰出校友成就奖”。
1999年,获得美国年度青年电子工程师大奖(Young Engineer of The year)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给张亚勤的信中说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他的导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皮柯·霍兹曾赞叹他“是全世界的财富”。
⑶ 张亚勤为什么从微软跳槽到百度业界如何评价
首先在这先介绍下他。他在加盟网络之前,曾是微软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创始人,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他于2003成立微软亚洲工程学院。2004,他于2006被提升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创立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加入微软之前,他曾在Sarnoff公司在美国。负责数字图像和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在1997,它被授予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IEEE院士)的头衔,成为协会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科学家。他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500多篇学术论文和11本专著。张博士已在世界上赢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1997个“最佳研究工程师奖”,1998个“优秀青年工程师奖”,2004“IEEE交易,行业先锋奖”最佳论文奖、香港科技大学荣誉院士(名誉会员)、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年度美国中国工程师奖”和“2006年度美国亚裔工程师奖”。
虽然他是今天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是微软中国的真正代言人。
⑷ 张亚勤智商
用美苹标准的话,正常人应该是100,比正常人高10%的人智商是110.200相当于正常人的2倍,不过智商说的只是(心理年龄x100/实际年龄)所得的商,而不是实际智力,即便是200智商的10岁小孩,理论上智力比不上年龄超过30岁的比尔盖茨.
正常未经过特殊训练的人7-9岁应该识字上千了,这么说3岁搞定就应该有200以上,但实际上,这些人明显经过特殊训练,所以并不能因此体现出他们的智商.
爱因斯坦据说是200+,是用爱因斯坦的脑袋的解剖图来推测而已.
因为美苹无法测试出200以上的家伙到底有多高,凡是写220以上的测试都是骗人的.写着玩而已,别当真,目前还没有哪家权威测试机构敢这么说.
140 是天才,他们比正常人拥有更大的优势,但在学术领域,还不是精英.
180 长大了后一般就是那些什么什么学家,美国顶尖程序员和数学家就是这些人.
200+ 据说每1亿人之中就几个的怪物.
至于神童,小孩时代就被挖出来的天才就叫神童,这些家伙长大了以后不一定对社会有贡献,而长大了才被挖出来的天才,也就是拿到成果的时候,多半也老了,所以没有人会叫他们神童.顺带说,天才的年龄不够大,他们的智力终究比不上其他学者的,因为所有学者的智商都在普通人之上.最后,天才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只有足够勤奋的天才才可以干掉别的天才成就那些只属于天才的事业.
⑸ 张亚勤的主要贡献
获得60项美国专利,数十项技术创新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上发表500多篇论文,出版10本专业著作。
推动微软扎根中国,扎根中关村
1998年,张亚勤博士回国参与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2006年,他领导成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整合了微软十多年来部署在中国的研发资源,使该集团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发机构,也是微软公司除美国之外最大的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合作的研发基地。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每年都吸收数百名高端软件人才,已经拥有3000多名员工,其研发领域涉及云计算、移动及嵌入式、互联网服务和新兴市场。
在他的推动下,微软公司2007年4月宣布微软公司中国研发总部项目正式落户北京中关村和上海紫竹高科技园区,这是微软公司首次在美国以外投资兴建自己的研发园区,这将对推动微软公司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共同成长带来深远影响。2010年3月,微软上海科技园区在上海闵行紫竹科技园区落成使用,投资超过1亿美金,容纳员工超过1500人;2011年5月,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在中关村落成使用,投资超过4亿美金,可容纳员工5000多人。微软在深圳的微软亚洲硬件中心规模不断发展,落户于深圳清华同方研发园区,员工超过300多人。
推动产业链繁荣与战略发展
在张亚勤博士的积极推动下,微软公司在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从2006年的3000万美元起步,到2012年已经超过每年2亿美元,并将持续增长。同时,他还积极推动针对软件外包企业的技术培训和认证,为外包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性人才。在微软推动下,包括文思、海辉、中软、软通动力、博彦、微创、浪潮作为微软的战略合作伙伴在近5年中获得业务和规模的迅速发展。微软在外包方面的系列举措对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成长带来深远影响。
自2008年开始,张亚勤博士就云计算发展的战略和重要性,发表了多篇文章。他积极呼吁中国建立自己的云计算发展战略,并在2010年两会期间,作为海外列席代表提交了“应及早制定和部署国家云计算战略”的提案。他的文章和提案得到了国家领导和部委领导的重视。
2012年,微软在全球启动了“微软云加速器”计划。在张亚勤博士的推动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于7月设立“云加速器”,面向中国的科技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导师资源以及计算资源,帮助这些高科技企业加速发展。目前已有100家企业进驻加速器。
2012年11月1日,上海市政府、微软公司与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宣布携手将微软在业界领先的云服务——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平台扩展至中国。此次合作将帮助客户在中国享受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Office365和Windows Azure服务。根据微软与世纪互联签署的协议,微软将向世纪互联授权技术,由其在中国运营并提供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的服务。
推动产业人才培养
在张亚勤博士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期间(2002年),他发起了微软与教育部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长城计划。已经进入了第四期合作,共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成为教育部的人才培养基地。 · 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悉尼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客座教授和同济大学校董。
· 软件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
·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名誉院长和名誉教授
· 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启动了长城计划,在2003年获得教育部首次颁发的对“中国教育的特殊贡献奖”。
⑹ 张亚勤,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强中更有强中手
⑺ 张亚勤的人物经历
1978年,只有12岁的他就成为当届中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张亚勤曾向《西雅图时报》表示,他真的很想成为科学家。牛顿是他的偶像。 “那时候最热门的科目是物理。最大的名人是一个数学家。”张亚勤追随父亲,选择学习电子工程。 1983年,他在中科大取得学士学位。两年之后,他又获得了硕士学位。1989年,23岁的张亚勤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
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IEEE Fellow)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
1999年1月,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该院首席科学家。
2000年8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2001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首任院长。2004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2004年1月,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进入微软决策层,成为比尔盖茨的智囊团核心成员。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微软七大部门之一)。
2006年1月,张亚勤回国成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倾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技术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产业合作的团队。
2007年,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6年-2014年9月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
2014年9月,正式加入网络,任总裁。
2015年1月13日,亚勤辞任汽车之家董事,由1号店CEO刘峻岭接替 。
⑻ 张亚勤妻子干什么工作
张亚勤妻子,汪健,华尔街日报电子版资深分析师,安微马鞍山人,和张亚勤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学。
⑼ 张亚勤为什么从微软跳槽到百度业界如何评价
有人将张亚勤的离职视为两个时代的终结:PC的黄金时代和外企的闪耀时代。一方面,微软作为昔日的PC巨头如今已经很难再让人有兴奋的感觉,自然少了吸引顶尖人才的魅力,而且从微软的全球架构来说,年仅48岁的张亚勤也确实没有太多上升的可能;另一方面,外企在中国已经远没有了昔日闪耀的光环,反而是本土互联网企业的吸引力正在日益强大,甚至吸引了全球顶尖公司的顶尖人才,张亚勤在网络是负责网络的新兴业务和全球化业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