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复是中华制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㈡ 请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文化成果
儒家思想
四大发明
京剧...
㈢ 中国文化成就有哪些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的时代;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在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接近牛胰岛素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政治方面,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也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济方面,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很少,只有修建了铁路
然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99年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7次“神舟”号的发射与回收实验。
在经济方面,1980年,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
1984年,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然后与1980年开始,开放经济特区
大概就这些了,够你写的了,都是我自己按照历史书上打出来的,
蛮辛苦的,一定要给我分数哦
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哪些辉煌的成就。文化方面来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70年来,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中国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和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广大文艺工作者竞相奉献精品力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不断守正创新,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博物馆、共同图书馆等文化站遍及
7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仅有21座博物馆、55座公共图书馆、896所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几乎一片空白。而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家、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座,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
2、市场繁荣,文化产业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3、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趋势强劲
2016年、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3%和34.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增长8.6%,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游戏和电子竞技、网络文学、数字出版也迎来了发展的强势期。2018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144.4亿元,占全球游戏市场的比例约为23.6%。
4、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成效突出
截至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4296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0个,世界遗产55处,位居世界第一。
㈤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就
指南针 文房四宝
㈥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就主要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还有其他的文化。
㈦ 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5年出台4部法律1部决定
不到5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歌法》以及《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4部法律、1部决定。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可以说力度大、数量多、效果好。
2、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戏曲振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等。
为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大范围集中轮训,仅2016年就有10万人次参加基层采风活动。2015年和2016年,全国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近2900部。
3、三分之二的村有文化中心
乡镇(街道)文化站41175个
近年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县级文化馆有3153个,博物馆、纪念馆4109个,文化馆33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75个,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
所有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
4、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至2万元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立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加强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在大规模普查、登记基础上,启动实施了非遗记录工程。积极支持广泛开展传习实践活动,2016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至2万元。
5、中国已与20个国家签署合作拍摄电影协议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们已经与20个国家签署了合作拍摄电影的协议。中美、中欧各国、中亚各国的电影合作日趋活跃,开放竞争、合作共赢局面正形成。
㈧ 新中国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繁荣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
文学艺术是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精神风向标。在改革开放初期“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类的文学与电影交互辉映,涌现大批反映现实、尊重生活、捍卫尊严的优秀作品。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氛围下,文艺等繁荣发展,题材、主题、形式、风格多样化。
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从六五时期开始,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持续保持两位数。201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55.8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1.57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2%,助力城乡文化建设。2004年开始,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制度。
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我国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1982 颁布《文物保护法》。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由文物管理转向对文化遗产的综合管理。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五、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构建了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
改革释放活力。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少数文化单位率先开始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尝试,试行“事业单位属性,企业化管理”的双轨制运行,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并出现了图书、演出、音像和电影等文化市场。
六、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在不断创新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进来”。
2003年12月,我国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㈨ 优秀道德成果有哪些
需要继承和借鉴的优秀道德成果有:
1、中华传统美德
2、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