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的日程

成果的日程

发布时间:2021-08-07 17:39:55

『壹』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书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哈达门沟和金厂沟梁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矿床进行重点解剖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查明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时代,进行成矿机制分析。在单个矿床解剖的基础上,对两个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本书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矿)时代方面

通过精确的成岩(矿)年龄测定,在哈达门沟金矿区,获得沙德盖岩体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1.6±2.1 Ma,西沙德盖岩体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2.9±0.82 Ma;获得哈达门沟金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86.6±6.1 Ma,金成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早泥盆世;矿区北部西沙德盖钼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6.4±3.3 Ma,钼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在金厂沟梁金矿区,获得对面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加权平均年龄140.86±0.71 Ma~142.65±0.44 Ma,对面沟细粒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138.7±1.2 Ma,西台子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26.8±0.87 Ma,金厂沟梁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58.6±1.6 Ma~261.61±0.94 Ma,矿区石英斑岩脉锆石LA-ICP MS谐和年龄为154.68±0.45 Ma。与矿脉相互穿插的黑云粗安斑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于成矿年龄,矿区南部对面沟铜钼矿化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31.45±0.93 Ma,西矿区深部钼矿化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244.7±2.5 Ma,加权平均年龄243.5±1.3 Ma。

2.稳定同位素方面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区δ34S变化于-21.7‰~5.4‰之间,极差为27.1‰,说明硫来源的复杂性,平均值为-10.6‰,表现出亏损重硫的特点,结合区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认为这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一套孔兹岩系,本身富32S,哈达门沟成矿流体中硫继承了这套太古宙地层中硫的同位素特点,并混有深部含矿流体的硫,所以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流体和变质地层。金厂沟梁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2.8‰~-0.6‰之间,极差为2.2‰,平均值为-1.61‰,长皋沟金矿区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1.5‰~1.2‰之间,极差为2.7‰,平均值为-0.15‰,二道沟金矿区含金硫化物δ34S变化于-0.7‰~2.3‰之间,极差为3‰,平均值为-0.08‰,三者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极差范围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点。

铅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计算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变化范围较大,表明铅不是在单一的铀、钍-铅系统中演化的,而是多阶段的,铅同位素的组成并非是正常铅,而是混合铅。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投点比较分散,表明哈达门沟金矿床铅来源的复杂性。金厂沟梁、二道沟、常皋沟三个矿区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参数均相似,说明它们成矿作用有着相同的过程。参数变化范围很小,说明铅来源单一。在铅构造模式图上,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投在地幔铅演化曲线和下地壳铅演化曲线之间,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地幔和下地壳。

氢-氧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金矿脉的δ18O‰在3.80‰~5.20‰之间,平均4.49‰,柳坝沟金矿脉δ18O‰在4.22‰~4.32‰之间,平均4.27‰,将结果投入δ18OH-δD图上,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变质水附近,说明哈达门沟金矿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和部分变质热液,后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厂沟梁金矿脉的δ18O‰在2.2‰~7.8‰之间,平均4.9‰,δD为-108‰~62.4‰,平均-86‰,二道沟金矿脉δ18O‰在7.4‰~7.9‰之间,平均7.6‰,δD为-110.9‰~-97.8‰,平均103.1‰,长皋沟金矿脉样仅有一件,δ18O‰为7.7‰,δD为-81.3‰,将结果投入δ18O-δD图上,三个矿区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下方,说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个样品投入变质水范围,说明流体继承了变质流体的性质。

3.流体包裹体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石英脉成矿温度在160~300℃范围内,成矿温度集中在200~280℃之间,平均236℃;盐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间,平均盐度9.80%NaCleq;密度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间,平均0.86 g/cm3;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对应静岩深度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静水深度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组分阴离子以Cl-和 为主,还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Na>K,含少量Mg2+

金厂沟梁含金石英脉成矿均一温度范围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间,平均294℃;盐度范围为0.18%~8.81%NaCleq,平均盐度3.79%NaCleq;密度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间,平均0.75g/cm3;成矿压力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对应静岩深度为(0.63~3.65)km,平均2.61 km,静水深度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液相组分中阴离子以Cl-和 为主,少量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少量Mg2+。对面沟铜钼矿754中段含矿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4℃~424℃,平均315℃,盐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对面沟铜钼矿床成矿压力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1.63~11.89 km,平均6.28km,静岩深度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钼矿化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315℃~393℃,平均356℃,盐度范围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间,平均0.66g/cm3。钼矿化石英脉成矿压力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静岩深度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矿机制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床形成机制:在泥盆纪早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这种伸展背景引发山前大断裂的活动,深部富钾含矿流体沿山前大断裂上升,在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在大断裂的次级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这种金钼组合型的矿床,后期有经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热液活动的叠加和改造,表现出本区成矿年龄多样性的特点。

金厂沟梁金矿床形成机制:燕山晚期,中国东部发生过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作用,这种减薄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陆壳,尤其是下地壳的重熔活化,发生了强烈的岩浆作用,并且导致壳-幔物质发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对面沟花岗闪长岩浆,在侵入过程中,从深部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岩浆期后,深部含矿流体的大量积聚,在岩浆热和流体压力驱动下,小部分进入先成岩体断裂,迁移富集沉淀成矿,如长皋沟金矿的形成;其余大量含矿流体,与地下水、变质水混合,并在运移过程中萃取高丰度变质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金流体,随物化条件改变,在合适空间发生沉淀成矿,最终形成现今这样的矿床,如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床。

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分别代表华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哈达门沟金矿床代表华北克拉通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的产物,而金厂沟梁代表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贰』 取得的主要阶段成果

(1)宁波东钱湖地区地热开发利用工作方案;

(2)宁波东钱湖地区地球物专理勘探报告;属

(3)宁波东钱湖地区物探测深报告;

(4)宁波东钱湖地区地热资源勘查及可行性论证报告(一期);

(5)宁波东钱湖地区地热井测井报告;

(6)宁波东钱湖地区地热井水质分析报告;

(7)宁波东钱湖地区地热井抽水试验报告;

(8)宁波东钱湖地区地热1号井成井报告;

(9)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西岙地区地热勘查报告;

(10)宁波市东钱湖地区二期地热资源勘查可行性研究报告;

(11)宁波东钱湖地区地热2号井成井报告。

『叁』 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质量筛选原则,对研究区主要块体如塔里木、准噶尔、西伯利亚显生宙以来的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筛选,初步建立了研究区质量可靠的显生宙古地磁极数据库,并重点对研究区及邻区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筛选。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动曲线,并编制了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纬度变化图。 由此视极移曲线推测参考点(39°N,84°E)的古纬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奥陶纪塔里木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区(16.7°S);至志留纪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纬度地区(漂移量达3840 km),同时顺时针旋转了12.5°;志留纪至泥盆纪塔里木块体基本保持稳定;塔里木块体自泥盆纪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动约13° (1400 km),并顺时针旋转了40°,这表明,塔里木块体可能正向北消减到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罗世之间,塔里木块体北向移动已不存在,但在二叠纪仍发生了26°的顺时针旋转,表明塔里木块体在这一时期与哈萨克斯坦块体的碰撞可能已开始减速。 三叠纪—中侏罗世塔里木块体逆时针旋转了16°。

3)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块体的晚石炭世—二叠纪古纬度在95%置信范围已趋于一致,即两块体在二叠纪前对接缝合,形成天山造山带。

4)华北与塔里木两块体记录的磁偏角是在侏罗纪才比较相近,古地磁极也已在95%误差范围内(朱日祥等,1998),说明两块体间的对接与缝合是在侏罗纪完成的。

5)准噶尔块体石炭纪—二叠纪时已成为一整体连接到劳亚大陆(Laurasia),自石炭纪以后几乎未发生视极移(即南北向净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对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白垩纪研究区主要块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

准噶尔、塔里木块体、华北块体、华南块体早、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一致,这表明当时各块体相对于古磁极的相对运动或位移较小。对于整个欧亚视极移曲线(APWP)来说,这是个U形圈或稳态时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将早、晚白垩世数据平均来获取白垩纪的古磁极。

尽管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华北和华南块体的古磁极与欧亚各块体的磁极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这表明,在古地磁数据的误差范围内,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和西伯利亚块体在晚侏罗世时已处于其现今的相对位置。 欧亚、准噶尔、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块体的白垩纪古磁极近似地沿一与中亚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圆排列,这意味着这些块体在一级近似的情况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较少的旋转量。

由北向南,欧亚块体与准噶尔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离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这相当于650±530km的南北向缩短(即古纬度差为5.9°±4.8°),同时准噶尔块体相对于西伯利亚(参考点位于44°N/86°E)逆时针旋转了2.4°±5.8°。

准噶尔块体和费尔干纳块体古磁极间的角度差异产生了可忽略的纬度差0.3°±6.9°和相对于费尔干纳附近参考点(40.5°N,72.5°E)15.7°±10.0°的旋转(Chen et al., 1993)。

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无意义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块体与欧亚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较之与准噶尔的系统偏大,这相当于420±605 km(古纬度差3.8°±5.5°) 的缩短和2.11°±6.3°的旋转(参考点位于40°N/77°E)。

塔里木块体与藏西古磁极间的角度差为8.5°±6.4°,但古纬度差并不大(5.7°±6.2°)。 这意味着两者间近南北向缩短量为630±680 km(即古纬度差为5.7°±6.2°),以及相对于参考点34°N/80°E具有较大的旋转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鲁番盆地白垩纪平均视磁极与同一时期的准噶尔块体、欧亚大陆间的角度差分别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尔和吐鲁番之间可能发生了相对运动,存在径向运动(6.4°±6.7°),但并无明显的旋转(4.0°±6.7°)。

吐鲁番盆地白垩纪平均视磁极与同一时期塔里木的视磁极很相近,两者间的角度差为4.3°±6.2°(Cogne et al.,1995),在统计上无意义。 这表明吐鲁番与塔里木块体间自晚侏罗世以来未发生明显的相对运动,当时的塔里木已是刚性块体,其地理范畴已包括了吐鲁番盆地。

综上所述,据古地磁资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块体间的缩短量分别为650 km(西伯利亚和准噶尔块体之间,主要在阿尔泰)、420 km (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之间,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块体之间,主要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所有这些由古地磁资料获取的缩短量和旋转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的中亚整体变形状况。

7)选择新生代变形幅度相对较大的塔里木块体西缘喀什-阿图什地区和变形幅度较相对较小的北天山北缘玛纳斯地区作为野外重点采样区,对其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个古地磁样品的测试及分析。 结果表明,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凹陷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存在严重的重磁化现象,所获得的5个采点的平均剩磁方向较离散。 这说明各采点所在推覆体之间可能存在相对运动。 研究区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实测磁倾角普遍存在浅化问题,即实测磁倾角比由欧亚大陆视极移曲线预测的磁倾角要浅(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浅19°,这与该区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协调的)。 Thomas et al.(1994)在对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纪、新近纪)红层进行古地磁研究时也报道了类似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说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沉积地层古磁倾角来研究该区新生代各块体间的纬向运动(即南北向缩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现实的,但利用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火成岩的古磁倾角有可能获得该区新生代各块体间的纬向运动状况。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变化来确定各块体绕垂直轴的相对旋转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来逆时针旋转了18.9°,拜城逆时针旋转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来顺时针旋转了21.0°±10.4°,这些结果与地质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肆』 日程的概念是什么

一般指对一天的生活安排,可以是某一天,现在或以后,包括从早上到晚上要做的事。

『伍』 开题报告中的日程安排怎么写

我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设计管理系统。我的开题报告日程安排如下:
2011年2月13日-2011年3月03日 需求调研,编写需求分析说明书,学习相关知识
2011年3月07日-2011年3月20日 页面和数据库设计
2011年3月20日-2011年5月12日 编程及测试
2011年5月12日-2011年5月19日 项目文档初稿完成
2011年5月20日-2011年6月10日 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一般就是写在哪个时间段干了什么事)

『陆』 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1)以若拉岗日结合带的边界断层为界将调查区及邻区划分为2个地层区、3个地层分区,系统测制了各分区内的地层剖面,根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同位素测年等成果划分地层单位,建立了调查区内完整的地层系统,尤其是解体了前人笼统归入三叠系的若拉岗日群,解体出早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等多个地层单位,在地层认识方面取得突出进步。

2)在若拉岗日结合带内发现一套浅变质(绿片岩相)地层,地层中的碎屑锆石U-Pb-SHRIMP测年获得了524Ma的最小年龄,通过分析认为这一年龄代表了浅变质地层的沉积上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可以和羌塘地块上的下古生界玛依岗日组对比,两者为同一地层单位。

3)根据地层的时空分布情况及沉积相、地质构造演化等特征,明确了调查区各时期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时空演化规律,明确了石炭纪—早二叠世陆内裂谷盆地的性质和三叠纪前陆盆地的迁移演化规律。

4)对分布于若拉岗日结合带的基性岩(脉)及少量超基性岩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查明了它们的野外产出状态,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对比,认为它们有别于洋脊或洋壳(蛇绿混杂岩)中的基性、超基性岩,而与大陆板内或板内裂谷基性岩相似,K-Ar法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它们可能形成于三叠纪。

5)查明了石炭纪—早二叠世一套以碱性系列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根据火山建造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岩石学特征,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它们与板内裂谷作用有关,而不是洋脊玄武岩,从而证实石炭纪—早二叠世 “古特提斯洋” 发展阶段,本地区仅发育大陆裂谷,这与金沙江缝合带的东段地质特征有较大的差异。

6)查明了若拉岗日结合带的边界断层及基本性质、物质组成情况、地质结构等特征,识别出一处逆冲推覆构造(花石山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很多断层现代活动的证据,尤其是对1997年玛尼7.9级地震的地表破坏情况(朝阳湖现代活动断裂)进行了详细调查,这些都为恢复地质构造演化史及新构造运动规律等提供了资料。

7)综合地质、构造情况,明确了若拉岗日结合带属于华力西期构造结合带,它代表羌塘地块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于晚华力西期闭合后的残留,否定了若拉岗日结合带中存在蛇绿混杂岩的认识,不存在构造岩浆带等洋壳消减碰撞造山带等常有的地质现象,这些均说明金沙江缝合带所代表的 “古特提斯洋” 在向西延伸过程中形成陆内裂谷构造环境,反映了金沙江缝合带的东西差异与构造分段性。

8)在区域地质调查中注重遥感地质解译工作,与实际地质调查相结合,按青藏高原B3类区要求完成了遥感解译工作量,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总结了本地区的地质体遥感影像特征、遥感地质解译原则与规律。

9)在开展地质调查的同时注重其他国土资源的调查,如对调查区的地貌、植被、动物、生态环境、水文、气候、道路交通等情况进行了概略性了解。

『柒』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日程安排

2010年11月16日:开幕式
2010年11月16日-21日:展览与交易
2010年11月16日-19日:论坛、super-SUPER活动
2010年11月21日下午:闭幕式

『捌』 “机遇”号火星车成果日程表是什么样子的

“机遇”号是美国宇航局2003年火星探测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料表明,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勇气”号和“机遇”号两辆火星车送往火星,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实地考察。

2003年6月25日,“机遇”号发射成功,并于2004年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月24日登上火星。

事实证明,“机遇”号同样不孚众望,在火星期间获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在火星轨道上已发现火星表面存在碳酸盐。

“机遇”号火星车示意图

“机遇”号火星车日程一览表:

(1)2004年1月30日,它在着陆点附近发现了火星曾经有水存在的初步证据。“机遇”号利用小型热辐射光谱仪发现了可能存在赤铁矿的线索,而这种矿物通常在有液态水的环境下生成。这将说明火星上从前比现在更“湿润”,适合于生物生存。

(2)2月4日,科学家宣称,“机遇”号在火星上发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混合物”。该物质由土壤、沙粒和一些很圆的卵石组成。这一发现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照片显示的卵石为什么那么圆?这些混合物究竟意味着什么?这项新发现是否证明火星曾一度温暖潮湿过?科学家们认为目前要回答这些问题还为时尚早。但“机遇”号的新发现,特别是那些圆圆的、个头不小的神秘卵石,无疑更激起了科学家们探究火星上水源线索的好奇与热情。

(3)2月5日夜间,“机遇”号进行了首次行走,为寻找那里曾存在水的证据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当日走了约3.05米,途中进行了土壤分析研究。事实上,此次行走的目的地是离着陆舱约4.6米的一处外露岩床。后来,“机遇”号于2月6日抵达那里,进行了取样分析研究,目的是确定岩石中赤铁矿的含量。

(4)2月8日,“机遇”号传回这处火星岩床的显微照片。这处名为“斯努特”的岩床位于着陆点附近的一个浅坑区。科学家认为,它是火星地质史的缩影,对其进行研究很可能找到火星上曾经有水存在的线索。“机遇”号还使用机械臂上的光谱仪研究了岩床的成分。次日,美国航宇局在解释“机遇”号动态时指出,“机遇”号正在仔细“端详”“斯努特”上镶嵌的小石球。而该照片显示,这些小石球像“蛋糕上的蓝莓果”一样镶嵌在岩床上。科学家们在对这些石球的成因进行种种猜测后得出3种假设:一是火山喷发时飘浮在空中的火山灰互相粘在一起结成石球;二是火山熔岩冷却时生成石球;三是某种液体(很可能是水)带着溶解的矿物质流经火山岩石时生成石球。科学家们认为如能证明“蓝莓果”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无关,则会大大增加火星上曾经有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

(5)2月11日,“机遇”号火星车发回了令“科学家们激动不已”的火星岩层图像。该图像显示,火星岩层并非像笔记本那样总是平行,如从某一角度细看,岩层有时相互交错。科学家们分析后认为:“这些不平行的线条可能因火山活动、风或水的作用形成。”

(6)2月19日,“机遇”号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一种神秘的发光圆球。虽然还不清楚发光的具体原因,但科学家肯定其绝非单纯的光学效果。2月22日,它又发现神秘的线状物。

(7)2月24日,“机遇”号成功地对火星表面一块坚硬的岩石钻洞,并拍摄了洞内的细节。

(8)3月11日,“机遇”号拍摄到了火卫1遮挡太阳的火星日食照片。这将帮助科学家确定火卫1的飞行轨道,以便让目前绕火星飞行的轨道探测器对其进行近距离观测。此前,它还拍到了火卫2遮挡太阳的火星日食照片。从地球上看,天空中月亮和太阳的圆面大小几乎相同,因此在日全食时,月亮几乎可以完全遮住太阳圆面。而火星比地球距太阳远,在火星上看到的太阳只有地球上看到的约2/3大。但火星的卫星非常小,因此在火星上看日食时,火星的卫星只能遮住不到太阳圆面的1/2。

(9)在随后的3月23日,美国宇航局根据最新探测结果显示,火星表面过去可能部分为咸海所覆盖。这一结果为火星上可能曾存在支持生命的环境提供了新证据。并且,“机遇”号对着陆区域附近岩层形状和岩石中所含某些化学元素进行的探测表明,其中一些岩石可能是在缓缓流动的一片咸水底部形成的。火星车项目首席科学家斯奎尔斯指出,“机遇”号停靠的位置,过去可能是一块咸海的海岸线。不过,该科学家也强调说,根据“机遇”号目前搜集到的线索,尚无法判断该区域何时存在过液态水,究竟被液态水覆盖了多长时间以及咸水区面积到底有多大。这些都要进行进一步探测才能给出答案。

(10)4月17日下午,安装了升级版电脑软件的“机遇”号在火星上创纪录地行驶了近3小时,跑完一个马拉松式的长途,轻松驶出140.9米,创下人造火星车在火星上单日行车距离的新纪录。这大大超出它自己此前保持的火星单日行车里程纪录,也大于“旅居者”火星车1997年在火星上考察3个月行驶距离的总和。在结束这次长途旅程后,“机遇”号在火星上的累计行驶里程达到627.7米,突破了600米大关。

(11)4月26日,“机遇”号完成第90个火星日的探测,步“勇气”号后尘,一举通过所有“考核标准”。孪生火星车探测计划至此正式宣告取得圆满成功。科学家和工程师事先设立了一系列硬指标,作为判定2辆火星车联合探测计划是否成功的依据。按照规定,除行驶总里程至少达到600米外,每辆火星车都要至少工作90个火星日(约相当于地球上的92天),至少造访8个不同地点,并必须拍下周围环境的立体和彩色全景照片。

后经过6周的长途跋涉,“机遇”号驶到了一个露天足球场大小的环形山边缘。这个名为“持久”的环形山直径约130米,据估计最大深度在20米以上。这里潜在的科学探测价值对火星车构成了“诱惑”。在5月6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科学家们公布了“机遇”号从坑边拍摄的坑内彩色全景照片。“机遇”号着陆后,有近2个月时间一直在较浅的“小鹰”环形山中活动,对其中的裸露岩石等进行探测,并帮助科学家得出了该区域曾被一片早已蒸发光的咸水覆盖的推断。但咸水蒸发前火星上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环境,在该环形山中却找不到相关证据,因为它深度太浅,还不到3米。对“持久”环形山的探测可能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

爬出“小鹰”后,“机遇”号开了近800米才到达“持久”边缘。照片分析显示,这个大环形山内壁嵌有多层裸露岩石,一些岩石位于高约5~10米的峭壁之上,所处深度比“小鹰”坑内的裸露岩石要深,或者说年代更为久远。6月4日,宇航局宣布,科学家们就让“机遇”号冒险驶入该环形山达成了一致。6月8日,“机遇”号正式开始尝试进入环形山内。进入后,“机遇”号将首个探测目标锁定为一块名为“田纳西”的扁平岩石,并成功地在这块岩石上打出了一个洞。

(12)6月8日,科学家透露,“勇气”号在古谢夫区域新刨出了一条沟,并通过对沟中土壤的分析发现了该区域过去曾存在过水的新证据。阿尔法粒子X射线光谱仪的探测显示,在新挖的这条沟内,土壤中矿物盐含量相对较高。光谱仪在土壤中发现了硫和镁存在的迹象,而且含量在沟内不同位置保持同步变化。这意味着2种元素有可能以硫酸镁的形式存在。对此最可能的解释是水从表面之下渗出,溶解出矿物;当接近表面的水蒸发后,就会留下浓缩的盐。科学家还强调,这一发现提供的证据比“勇气”号1月3日着陆以来在其他任何地方发现的证据都更具说服力。科学家介绍,“勇气”号在火星上驰骋了3.2千米后,离一群小山越来越近。

(13)6月25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了“勇气”号拍摄的被称作“金壶”的火星岩石照片。这块岩石含有赤铁矿。赤铁矿通常在液态水环境下生成,但火山作用也可能会形成这种矿物。科学家们表示,“金壶”中的赤铁矿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尚未找到真正的线索。

据专家透露,在“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宇航局投入的经费和评估测试的严格程度都超过从前,总共耗资约8.2亿美元,但还是出了故障,今后还不知会有什么不可预知的各种突发情况。由此可见,探测火星非常不容易。

『玖』 个人日程计划表怎么写

日程管理其实就是将每天的工作和事务安排在日期中,并做一个有效的记录,方便管理日常的工作和事务,达到工作备忘的目的。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日程管理方法,虽然这些管理方法不同,但是如果你合理利用,相互融合的话会有很好的效果。
做好日程管理,不仅体现了你的职业素养,更是能高效利用时间,提高办公效率。某OA平台中的日程管理模块,可以对工作任务进行计划、重要性排序、提醒和进度跟踪。有了它的帮助,你能够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对事情的轻重缓急一目了然!
我认为我们公司使用的日事清就具备一些好的特点,日事清是以GTD时间管理方法为主导的管理工具,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让你每天的日程管理安排都会井井有条。另外,在日程安排上,日事清提供了四象限日程安排表格,你可以把日程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整理到不同的象限,以便更直观的安排日程的优先级,减少日程衔接的时间浪费。

阅读全文

与成果的日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