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刘汉清研究成果

刘汉清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07 17:09:31

⑴ 寒门高材生痴迷数论罢学返家,钻研30年毁了生活灭了理想,他为何会这样

是村领导实在心疼这位年纪渐长的高材生,把他们家列入到低保户名单中,让他每个月能拿到四百元的补助。三十年的时间,就这样在刘汉清的固执里悄然而逝,昔日和他读相同学校的学子们,多数已经成为各自行业里的精英,唯有他,抱着自己的数论研究稿,在那个小小的乡村里艰难度日。

未能实现的理想,困苦的生活,仿佛一道道枷锁,束缚住了刘汉清整个人生,同时也唤醒他遗失已久的理智,可是,时间不能挽回,因他固执所错失的东西同样无法再次获得。所幸,他确实意识到错误,开始重新复习金融知识,准备外出打工赚钱。

从父母骄傲,乡亲夸赞的优秀学子,到乡村首位考入重点大学,并且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中上游的高材生,再到因为沉迷数论,放弃学习,回家苦苦钻研却屡屡遭受打击的失败者。

刘汉清的故事,似乎是在告诉那些固执认为学习没有任何用处,自己的兴趣才是正途的少年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做出这项决定以前,千万要记得耐心聆听旁人的意见,同时保持理智,认清实际,该放弃的时候必须放弃,你说对吗?

⑵ 他是40年前的神童,16岁考入名校,如今怎样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天才,贝多芬17岁时就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即兴演奏钢琴,而且能够做到旋律优美,很少出错。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任专利员时,年仅二十四岁,却能在业余时间里,写出5篇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论文,其中就包括《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也就是狭义相对论。莫扎特,4岁学习小提琴,五岁精通大提琴,7岁就能谱写一部完整的四部交响乐。



不过,刘汉清的不足,却让他吃尽苦头。因为他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数学学习上,导致专业课成绩太差,最后无奈之下,选择了退学。退学之后,他依然整日痴心于数学,连正常生活都不愿意好好过。他既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儿育女,只想整天完成他的《哥德巴赫猜想》,最终,他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差,又不找工作,竟然落魄到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400元低保收入生活的境地。

⑶ 刘汉清的主要作品

1985年,刘汉清离休后,依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特别关心党风问题,历时5年写出了30多万字的《以权谋私析》一书(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建读物一等奖)。他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建设,为建立教育基金会、改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做出了极大努力和贡献。病重期间,仍心系国家前途和人民利益,与党组织从不言及个人和家庭私事,表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宝贵品格。

⑷ 寒门子弟刘汉清,放弃大好前途苦研“数论”30年,这种做法值得吗

前言

在有限的生命中,一些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转化为成功,也有一些人浪费了年龄,浪费了时间,碌碌无为一生终结。在看似非常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的青春却是十分短暂的。在不断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一些人坚持理想,为自己所定的目标奋斗不已,因为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地攀登高峰,才能达成目标,成为世人仰视的存在。

只是想要达到令世人仰望的高度,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之事,其中不仅需要坚持、毅力,更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气。刘汉清将这些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他意外接触数学论,并由此开启人生全新的世界,不顾周围人反对罢学回家,如今是又过得怎么样呢?

▲刘汉清与他住的地方

总结

因为长年累月的钻研,让他的身体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身体健康遭受着巨大的威胁,他不得不停止研究的领域,因为他之前拒绝了很多工作,又没有毕业证,只能借助于家中的微薄收入度日。在刘汉清的坚持和固执中,30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在同学纷纷成为各个行业的著名人才时,只有他还在不断地为自己的数论研究。很多人不禁问,他的这种做法到底值得吗?

⑸ 从高考状元到“数学疯子”,全村骄傲变笑柄,刘汉清经历了什么

自从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国家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开展了全面的摸排,并且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在摸清每个贫困家庭致贫原因之后,开始制定脱贫政策。

也正是因为这个工作,让江苏省泰州市南镇双沐村的扶贫干部认识了这样一个人,现年56岁的刘汉青四肢健全,精神无恙,但却被列入了低保户的行列,这让人十分的纳罕。

刘汉青确实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物,关于他的人生,有太多的人感到惋惜和错愕。16岁时,他以当地高考状元的头衔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一时之间他成了全家人的骄傲,也成了乡里乡亲教育孩子时的榜样。

刘汉青16岁作为高考状元考上大学,他不缺对学习知识的能力和韧劲儿,他缺少的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它是综合多样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换个角度看人生,也许会更容易,也更幸福。

小结:

世事无常,谁也不曾想过高考状元16岁上哈工大,如今靠低保生活,全村骄傲变反面教材。刘汉青用他曾经辉煌,最后落寞的生活给很多人以启示。先生存,后理想,这是很多人必须面对的现实,理想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但不能替代衣服抵御风寒,也不能替代粮食饱腹度日。

有时候向现实低头,是为了更好的前行,但刘汉青不懂得这个道理,闭门造车终究是行不通的。如果刘汉青能顺利毕业,继而转专业继续深造,以他对数学的痴迷程度,取得成绩也大有可能。但人生没有如果,我们看到的高考状元16岁上哈工大,如今靠低保生活,全村骄傲变反面教材,是谁之过?

⑹ 刘汉清为何会从哈工大退学,如今靠400元低保过活

刘汉清曾经是父母和全村人的骄傲,成为了极少数可以考上大学的人,称他们这些考上大学的人为天之骄子毫不为过,只是刘汉清在哈工大上学之后,痴迷于数学,任由专业课不及格。学校老师知道了这种情况,多次对刘汉清进行规劝,但是刘汉清听不进去,最后不得不从哈工大退学。几十年过去了,刘汉清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他也穷困潦倒,至今过着靠低保生活。


刘汉清本来是拿着一手好牌,最后却被打成这个样子,不得不说非常让人遗憾。

⑺ 39年前考入哈工大,痴迷数学被迫退学的刘汉清,如今过得怎么样

都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的差距只在一念之间。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这位曾经被称之为天才少年的人物——刘汉清,江苏泰州戴南镇双沐村人,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的他1980年就考上了哈工大的金属材料及工艺系热处理专业,当年的他年仅16岁,成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在那个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年代,农村孩子能考上大学就已经改写了命运,从此跳出“农门”。一时间,刘汉清成为了全村的骄傲,家人的骄傲。

父母可以为自己无条件的复出,但子女能这样自私的“啃老”下去?我想对于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这样自私。对于学术研究的钻研精神,刘汉清是一名合格的钻研者,但不是一名合格的子女。小编敬佩刘汉清的钻研精神,但不鼓励这种入魔试的方式。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⑻ 16岁上哈工大的高考状元,执着数论研究却没毕业,现状如何

他们来到刘汉清家,集资为他修补了破败的房屋,还计划着给刘汉清办理一份商业养老保险,毕竟刘汉清已经50多岁了,一直没有其它生活来源的他的确需要一份养老保障。

曾经试图帮刘汉清找工作的一位村上的领导早就退休了,网上的报道让他想起了当年那个固执的“数学狂人”刘汉清,于是他赠给刘汉清一台台式电脑,劝慰他说:你可以继续钻研数学,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不会有人责怪你的。

如今,刘汉清住在翻修一新的房子里,每天洗洗衣服、打打牌、上上网,过着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没人知道刘汉清的数论研究究竟取得了哪些进步,更多人只是慨叹刘汉清被蹉跎的人生。

刘汉清潜心研究数学理论的志向是好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那万分枯燥的推算过程是难以想象的,而刘汉清却孜孜以求、不觉其苦。

不知道究其一生,他还能不能成功摘下数学皇冠上的那颗明珠,我们呼吁社会能给他多一份帮助、多一份理解。因为这个世界正是由于有了像刘汉清这样甘愿献身于科学理想之人,人类才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获得文明和进步。

⑼ 刘汉清的介绍

刘汉清(1917~1996),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县农民家庭。幼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后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中学,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937年10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1996年2月22日,刘汉清因病于大连逝世,终年79岁。

⑽ 为什么痴迷数学20年没人认可

疯狂“追数”20多年 没人认可精神焦虑

回到家乡的刘汉清让家人大失所望。乡邻们都认为他疯了。刘汉清的一位高中同学,当年在戴南做教师,他向记者回忆了刘汉清肄业回家后的情景。

“大约是1987年吧,也是一个上午,我听说了他的情况,走了七里路,来到他们村,找到他的家。当时,他也是在睡觉。见到他时,我几乎认不出他了:长发披肩,胡子拉碴。靠近床头的是一口米缸,米缸上面是木头做的盖子,盖子上面是数学书,诗集,稿纸。那 时,他二十多岁,也许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吧,他对自己的选择不仅不后悔,甚至有些自傲。我记得当时他向我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之后,我多次去他家中看望,也常请他到自己家中小住。他也把长发剪了,收拾整齐了。他认为我是能够理解他的,也常常向我说起为啥这样偏执。他说, 数论 真的有魔力,投入进去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大美,让你欲罢不能。我虽然领略不到大美,虽然为他可惜,但说实在的,对他的执着,我确实充满敬意。”

两年后的一天,刘汉清告诉他的这位同学,他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他当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该拿这成果咋办呢?当时美国已经有了因特网,我想到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同学,请他将刘汉清的论文公布在网络上,希望能有国外行家评判。不久,一名挪威数学家有了反馈,对论文第三页提出一点疑问,刘汉清做了解答,又请美国同学翻译过去。但此后就没有了下文。”

为了验证刘汉清的研究成果,刘汉清的这位同学决心帮助他找国内最顶尖的数学权威做鉴定。几经辗转,最终找到了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潘院士多年从事数论研究,与其兄潘承洞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认为是国际上有关这个猜想的论述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本专著。当时,潘承彪是北大数学系的客座教授。潘教授审阅了刘汉清的论文,一个月后给了回复。“我记得潘教授信的大意是,第五页上有个论点未经证明,接下去的论证没有意义。意即不需再往下看了。但刘汉清认为,未经证明并非不能证明,只是他没有证明。”

阅读全文

与刘汉清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