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墨的艺术成果

墨的艺术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07 02:02:45

A. 戴剑的艺术成就

作品多次在《新美术》、《画家》、《当代艺术》、《江苏画刊》、《理论与创作》、《湖南画报》、《美术报》和多部大型画集上发表。作品被美国、日本、瑞典、英国、新加坡、泰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收藏家收藏。
作品《秋声》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家系列》作品入选第十三次“新人新作展”,《皖南古韵》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三百家展”,《乡情》被评定为“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优秀作品奖,2002年荣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2002年获画家人事部颁发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墨海轩画廊有作品代理。

B. 张训的艺术成就

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祖父熏陶,出于秉性和天赋偏嗜书画艺术,年甫弱冠,遍临法帖,画谱,心追手摹,临池不辍,刻苦耕耘画苑,锲而不舍,其味自知也,时有高山,时有平坦,时遇渺茫无路可行,然而终生偏好一意孤行,三十年来专攻写意花鸟,兼习山水,与时代同步,和现代意识注入画理,守常达变,追求酣畅,清新多变,,四时气象为主调追求装饰性,隽永优雅,深遂艺术效果,形成梦想的世界,针对花鸟草虫冷石枯树重点显示郁勃的生机,也是对生活自然艺术挚爱。长期以画为友为伴,以勤奋和悟性使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画展在日本、台湾、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展览获奖并出版,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和国外画廊收藏其中午荫闲叙在红杉树怀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秋实》在青春杯全国书画大赛获一等奖,《国色天香》获第二届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届电力杯书画大赛中获奖作品入编于《当代中国画掇英》《当代中国画家百人集》《当代中华墨粹》《海峡两岸书画精品集》共参加五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书画集》《亚太地区名家书画作品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和《国画家》等各大报纸专题介绍,荣获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称号。

C. 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
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
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
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
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
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
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
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
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
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
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D. 姚华的艺术成就

清末民初最负盛名的墨盒制作大家当推陈寅生、姚华、张樾丞三人,后世誉之为“近代刻铜三大家”,其中应奉陈寅生为前辈泰斗。陈寅生,字麟炳,秀才出身,清末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万礼斋”(后改为“万丰号”),专做文房用具的营生。墨盒刻铜乃他首创,前无古人,后无超越者,有一代刻铜宗师之称,其技法及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姚华与张樾丞,以致姚、张二人将刻铜墨盒的制作流程推置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妙境界。这从一件民国早期的“茫父”款铜墨盒上即能得到具体印证和充分反映。该墨盒白铜材质,圆形,直径7.5厘米,主题为篆书刻铜,文字布局合理、疏密相间,灵动不呆滞,大气无俗味。阳刻“率真”、阴刻“台中日月长”“自在”“名高”等词句。刀法老练、线条流畅、圆润秀丽、美观大方,掌中把玩之什件,蕴含无穷风雅内涵。左下方署名处刻“茫父”字号。
据说署“姚华”名号之墨盒,乃属姚华个人作品;凡“茫父”款墨盒,盖系姚华供稿,由张樾丞(一作“张樾臣”)刻制。张樾丞(1883—1961),名福荫,河北河县人,学徒出身,14岁进京在琉璃厂“益元斋”求艺,清宣统二年(1910年)于“明远阁”专事刻铜,首创在墨盒上刻汉印,是琉璃厂的传奇人物。民国六年(1917年)起,在琉璃厂开办遐迩闻名的“同古堂”。张樾丞娴治印,清宣统帝溥仪之“宣统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笔”、梁启超之“龙飞虎卧”等印玺皆出其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及周恩来总理印章也系张樾丞刻制,素有“刻铜圣手”之美誉。由此看来,上述“茫父”款圆形铜墨盒当属姚华与张樾丞合作完成的一件作品。其用笔结字、风格神韵无不昭示着作者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极具代表性,弥足珍贵。细考上下款便可发现,这方完成于民国早年的作品应该一直陈列于张樾丞的同古堂,及至民国念(“念”通“廿”)六年(1937年)始被名为陈舜德的人购得,作为持赠礼物转送他人后才得以流传于民间。而彼时,该墨盒的第一作者姚华已去世好几年了。半个多世纪后的1995年夏天,好古嗜文的家祖效文公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一收购站内遴检文物时,意外发现了这件精美的艺术品,从而使其有了重见天日的机缘。

E. 张山的艺术成果

从70年代开始入展全军、全国书画摄影大展并多次获奖。曾在中国美术馆由国防部长张爱萍为其亲自颁奖。党的副主席李德生、军委副主席张震、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为其亲笔题词勉励。成为全军、全国颇具影响的艺术名家。
2007年 被评为全国文化艺术界“德艺双馨”书画家;
被文化部、影响力杂志社等7家单位评为“2007影响力人物”; 2008年 应北京奥组委特邀参加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他创作的八尺国画《青山依旧在,山高水又长》获特等奖,他的自作诗书法巨作《圣火点燃世人情》(八尺对开八条屏)获奥林匹克之旅“华夏水墨”书法大赛特等奖。 2010年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题为《三人行·收藏界最关注的书法家》一书, 收录中国书坛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书法家:李铎、沈鹏、张山三人合集。
入编河北美术出版社编辑发行的《全国十大优秀书法名家》,入编的有:王学忡、李铎、沈鹏、周慧珺、张山、储云、 言恭达、刘一闻、伦杰贤、张旭光十位名家。
应中国华侨出版社的邀请,与王冬龄、言恭达先生一起出版《三人之约》书法作品集。
2011年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张山诗书作品集》。
2012年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
国文联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艺术类图书·21世纪-----《中国书法经典》隆重出版发行,收录全国书法界十位不同年令结构、不同书法风格,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书法影响力的:佟伟 沈鹏 周俊杰 朱关田 李刚田 何应辉 申万胜 吴善璋 苏士澍 张山十位书法家毎人十余幅书法精品。
由上海朵云轩主办,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传统水墨艺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张山》·朵云轩2012推荐艺术家·正式出版发行。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张山诗集》,收录创作、发表诗作三百余首。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老西安博物馆、北京荣宝斋等场馆举办了张山书画、摄影艺术展览。 中央台、北京台、陕西卫视、西安电视台、西安教育台、宝鸡、天水电视台等先后拍摄、播放了反映张山艺术人生的《张山其人其艺》、《张山书法艺术》、《张山绘画作品》、《张山书画艺术鉴赏》、《张山艺术人生》以及反映张山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艺术成就的:《秦风唐韵意纵横,翰墨泼生绘春秋》、《山高水长愈真情,长安遗风写苍茫》、《摄尽风情人未老,长存美意映彩虹》、《历来古物妙有佳,文房雅玩趣无穷》·(四集八部)专题片等;新浪、土豆、网易等网页《张山书画天地》开设了张山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摄影专题展览,总浏览量高达十余万人。张山网易博客被评为《网易名博》、《张山艺术》官方网站被列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百人名作展。
张山多次作为嘉宾出席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新视听》、《小催说事》、《新闻会客》、北京台《光荣绽放》等栏目的拍摄,与范曾、刘镛、于丹、李光羲、马未都等同仁互动交流。被中央电视台中视艺仁聘为艺术指导。 李德生(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古弦韵深,翰墨情浓”(1995年 9日于黄陵为张山书画展题词。)
张震上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志存高远”(1997年9月12日榆林为张山书画摄影展题词。)
于永波上将(原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无限风光在限峰”(1997年9月20日于西安为张山摄影作品展题词。) 卫俊秀(原陕师大教授、著名书法家):“军营一枝秀,翰墨飘海洋”(1998年8月为张山书画展开幕题词。)
李若冰(省文联主席、作家):“张山书画,大气潇洒,耐人寻味。”
刘文西(中国美协顾问):“金戈铁马”(1998年6月为张山书法展题词。)
刘自椟(原陕西省书协主席):“挥戈回日影,落笔超群英”(1998年10月为张山题词。)
日本国·二宫珠凤(日本白凤书道会会长):“承蒙协力,书展已结束。我已请著名装裱师,将你的大作裱成挂轴,永久珍藏。作为中日友好的桥梁,以及珍惜东方文化遗产的同行,希望我们友谊长存。”(致张山书信中语。)
王崇人(西安美院教授、原省书协常务副主席):“挺然秀出,情驰神纵 ”(2002年为张山书画展题词。)
孙平(原省书协副主席):“不经沧海难为水,更上青山又一峰”(为张山2002年书画作品展题词。)
吴三大(原省书协副主席):“书画乃心象也,情动则神随”(为张山2002年书画作品展题词。)
张飙(中国书协副主席):“马到成功”(为张山书画展题词。)
田树苌(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为张山书画展题词。)
钟明善(原中国书协副主席):“虚以引和,静能生语”(为张山书画展题词。)
肖云儒(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评论家):“,学养成大拙方为巧到如愚才是纯”(为张山书画展题词。)
薛铸(中国书协理事、原省书协副主席):“手勤为协会,奋力攀书峰”(为张山题词。)
胡树群(省文联党组成员):“仰山知峻”(为张山书展题词。)
南远景:“夫光有七色,天有九重,九重天因其深邃而显蓝色;物有八面,人性多维,多维人互补整合而定其位。长安张山,工于书法,长于绘画,精于摄影,迷于收藏,乐于吹笛洞箫,喜于板鼓民歌。其道怎样?其位如何?答曰:立体艺术人生,七彩斑斓是也!……”(2000年为张山书画集作序之评述。)
耿翔先生:“这是刚刚悬挂上墙壁的一幅草书。它的笔力、它的灵动、它的气韵,以及它深藏在墨迹后面,已经超出书法本身的东西,让我十分迫切地想在一个被月光挥洒出的夜晚,再一次见到书写它的人。而我用目光盯着的墨迹,却在这个时候,突然传出一阵引凤的箫声……”(为张山书法撰写《墨箫》一文中语。)
文悦先生:“中国人活得太累。这是时下一些知识界人士通过东西方生活比较得出的一点看法。根据这个基本看法,他们认为,大凡事业上的执着追求者,一般都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求得解脱或超脱。我想是这个理。我的朋友张山成长道路可以作为佐证……”(为张山撰写《追求理想,也寻求解脱》一文中语。)
云卜先生:“读张山字画,如聆悠远缠绵之乐章,如颂澹远典丽之诗篇,如归风清月明之远古。观张山题字作画,亦如武林太极推掌,艺坛芭蕾移步,是为乐事。”(为张山撰写《凌云健笔纵横》一文中语。)
《中华收藏》杂志载文评语:“张山崇尚追求清代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眉,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原则,他的小楷从小巧、秀媚、方圆、规矩中呈显古拙真率之大气。然而,古拙不失流畅,苍劲而又婀娜多姿,他的行楷字“得体严谨,气韵生动,变化多端,秀逸疏朗;他的行草、榜书等纵逸跌宕,洒脱淋漓,枯润相交,气势磅薄,形成了质朴、豪放、大气的内在气质。”
“您的《梅韵》、《烟雨出游图》、《国色清雅》等作品经委员会同志审阅评定:书法于实处就法、灵活洒脱、自成风格。其中几幅画作格调清新明丽、简淡而不失深邃、于点于张均颇见功。今推荐您的共计十幅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系列名信片”(中科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委员会于2003年7月6日北京回复函中语。)
“2002年春节期间,沉寂了许久的陕西书坛又活跃起来了,张山在西安南城墙上的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里举办个人书法展,盛况空前,好评如潮。人们惊呼,陕西书坛又冲出来一匹‘黑马’”(《消费者导报》艺术星空版记者维传《从‘兵哥哥’到一代书法大家》一文中语。)
“书画通脉,这一艺术规律在张山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他在进行书法创作的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绘画艺术精品。他喜好宋元古意山水画,同时对花鸟亦有颇深的研究。他的《苍松》、《古柏》、《深山幽居图》、《烟溪秋涉图》等作品均在书画界引起过强烈的反响,有的作品还被艺术大师推崇为‘画坛珍品’”(李志杰《山纳石奇更显峻》2001年4月14日发表于新报“企业周刊”。)
“山显长安,墨彩人生,壬午马年春节,当代陕西书画名家张山先生艺术亮展古都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展期月余,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书又有法,绘画亦然;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千古之理,既旧且新的一个话题。数年之后重谈张山,便又生发出这翻感慨赞叹了。走进张山书画艺术天地,给人的观看是作者越活越有棱角,锋芒毕露,生活的很正气,凭真才实干过活得天下,棱角分明,内方而外不见其圆。他的作品真实,他的思想真实,他的书画内含和令人感受到皆是民族的正气、豪气和荡气;自尊和自强,民族气节和中国人的情操观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体现和民示,这又构成张山书画作品别样风彩。”(赵剑文《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重读张山书画作品感言,2002年3月22日,文化艺术报书法版。)

F.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齐白石作为一代绘画大师,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即使与和他相近时代的许多优秀的文人画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更具有时代的象征性。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许多生动的各种形象,以自己升华后的新的审美要求,去积极写生和创作,拓展了传统文人画家前所未有的表现领域,给文人画的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例如虾、蟹、草垛、犁耙、算盘、搔背老人等。
2,现实生活中,齐白石的作品不但笔墨的表现能力相当丰富,而且具有清新的时代精神,使人有种时代的亲切感,他这种从书斋又回到生活中来的新文人画创作理念,使中国的文人画翻开了新的一页,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文人画家第一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绘画大师。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G. 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

1. 闻名中外的绘画珍品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古代的大部分图画是画在墙壁或屏风上。汉、唐时代,就曾经在宫殿上画元勋像,以表彰他们开国奠基的汗马功勋。这些宫殿画今天早已无存了。但从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汉、唐等时代的墓室壁画上,还可以看到那时的壁画风格。它们多方面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但描绘了地主阶级出行、宴会等享乐腐化的生活,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渔猎、制盐、炼铁、采桑等生产活动,还有顶竿、跳丸等各种精彩的杂技表演。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也是古代画家们喜爱表现的题材。晋代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他的不少作品是表现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的。例如《洛神赋图》就是根据三国时代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以丰富的艺术想象,描绘诗人与洛神在洛水相会的情景。他的画,用笔如春蚕吐丝,初看似乎平易,仔细揣摩,处处符合绘画的法则。他很重视对人物神情动态的刻画,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洛神赋图》 唐、宋是中国绘画最兴盛的时代。盛唐时期的吴道子,被后世尊为“画圣”。他一生画过三百多面壁画和大量卷轴画。他既善于画人物,又擅长画山水,笔势飞动,他的画风对后代影响很大。李公麟是宋代的多能的大画家,最擅长白描人物画,画马也很著名。他的作品有《免胄图》、《五马图》、《临韦偃收牧放图》等。存世的人物画中,最为辉煌的巨制,要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这幅画描绘了北宋首都汴梁(开封)的繁华景象,画面中心是城外的虹桥,桥面上车水马龙,磨肩擦毂;桥下,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下桅准备过桥,人们吆喝着,忙成一团。画面还有各式各样的商店、旅馆、官衙,几百个人物熙熙攘攘地忙碌着。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安排画面结构的高度技巧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南宋爱国画家李唐作的《伯夷叔齐采薇图》,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清明上河图》
魏晋以后山水画兴起,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开创了“金碧山水”,由于使用矿物的石青、石绿等颜料,并用泥金勾勒轮廓,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画家王维倡导水墨山水,富于诗情画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五代两宋,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山水画家,有荆浩、关同、董源、巨然、范宽、郭熙等。北宋末年,18岁的青年画家王希孟创作了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这幅气象万千的巨作,以细密严谨的笔墨和瑰丽的色彩,无限深情地歌颂了当时正在遭受金奴隶主贵族铁蹄蹂躏的祖国大好河山。南宋画家马远、夏 圭等人的画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色。元代以后,水墨写意山水盛行,许多画家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强调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画面上,熔诗词、书法、绘画为一炉。但到后来,一些人只知模仿前人,作品越来越脱离生活。清代画家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反对因袭,力主创作,为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另一个重要画种,它以表达大自然中花卉鸟兽的活泼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花鸟画家非常重视观察生活,如宋代画家易元吉,经常长时间地到深山密林中去,观察鸟兽在大自然中的真实生态,所以他笔下的动物十分传神。历代画家留下大量的花鸟画作品,无论是细入毫发的工笔画,还是泼墨淋漓的写意画,都生意盎然,而且能启发人们对生活的联想。例如齐白石老人画的弹跳的蛙,浮游的鱼虾,以至各种昆虫、鸟兽,那生动的神态,以及作者透过浓墨重彩传达出来的奔放的热情,不是都能激发起人们蓬勃向上,热爱生活的感情么!2. 艺术奇花——中国书法我国的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书体上说,其趋势是由繁入简,而书法的艺术技巧却变化多端,风格多样。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创造,汇成了书法艺术的丰富宝藏和优异的传统。从古以来的书体,大体分来,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这是刻在兽骨上的文字。结构、长短、大小略无一定,笔法有方有圆,有飞肥有瘦。行款疏疏落落。极为错综,而风格或雄伟或劲峭,精神爽朗,古趣横生。从书法的源流上另成体系。
汉魏以后,中国的书法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经过多年苦学苦练,在文字形体、表现方法、用笔用墨方面,有许多创造,并且能够把行笔落墨同书法家自己内在的情感相结合,使这一门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兰亭序》 晋代的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从七岁就学习书法,有时用手指在衣服上练,有时在月下悬笔练字。经过多年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书法艳若春云,刚如曲铁,外形的优美同内在的遒劲融合在一 起。著名的《兰亭序》,即是他的墨迹。遗憾的是,原本久已失传,现在流传于世的,都是摹本。《兰亭序共计》324字,中间有20个之字,但这些“之”字,或从结构上变法,或从笔法上转换,都不同样。唐代书法家颜真清巧拙并用,古朴有力;柳公权清秀峻逸,疏朗明丽;其余如欧阳询、虞世南、 遂良等都世各创一体的书法大家。张旭、怀素的草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势连绵飞动,笔意奔放热烈。其后,宋有苏轼、黄庭坚、米市、蔡襄,大多擅行、草两体,或温淳婉媚,或丰腴跌宕,或俊迈刚劲,风格多样,都有极高的造诣。元朝有赵孟 ,圆转遒丽,人称赵体。明朝有董其昌等。清至近代,卓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

H. 简述清初四僧的艺术个性及其成就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朱耷】:朱耷 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石涛】:石涛(1630一1724年), 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广西全州人。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俗姓刘,字石溪,号白秃,自署石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因字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为僧的。髡残为人刚心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难于稽考。今见髡残最早的作品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所作《山水图》轴,绘画风格已经成熟。此后两年无画迹,而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传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形成了创作高峰期,今天所见髡残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时期内的创作。他是怎样与绘画结下缘份的?据其自述:“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出此六法。”又云:“荆、关、董、巨四者,而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师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遂复沈吟,有染指之志。”可知他作画是出家后才开始的,并着意追踪巨然和尚。至于他创作热情突然高涨,则同程正揆的交往有着极密切关系。
【弘仁】:俗名江舫,字鸥盟,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明朝灭亡后入武夷山为僧,经常云游名地,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因以画黄山为著,是安徽“新安画派”的重要人物。作品有《黄山天都图》,《内海松石图》,《疏泉洗砚图》等。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固然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与具体的地域背景有密切关系。明代后期,倪瓒的声誉越来越高,人们争相购置其作品,以自标清逸。徽商兴起,将倪瓒作品带回家乡,促成了安徽地区对倪瓒作品的收藏热,弘仁的仿倪之作也随之在市场走俏。故周亮工《读画录》记载,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然而弘仁仿倪,绝不是以追求倪瓒画法为目的,在绘画上弘仁主张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凡晋、唐、宋、元真迹所归,师必谋一见”。师法前贤,却不为法所缚。“唐宋遗留看笔皴,自伤涂抹亦因循。道林爱马无妨道,墨汁何当更累人。”晋僧支道林好蓄马,自云爱其神骏,弘仁藉以说明学习前人笔法应当取其神意而不应在笔墨迹象间。“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主张以天地为师,取倪、黄两家之法,写眼见景物,抒自己胸臆,这就构成了弘仁山水画的基本特色。

I. 杨占山的艺术成就

杨占山作品博采诸家之长。以扎实的艺术功底,全面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立身艺坛。画风独特、飘逸、率真、构图严谨,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书画力求朴实,厚重,富有韵律感,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创出新意,以适应当代的发展。
杨占山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并获奖 ,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奥组委、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日本横须贺市美术馆、学术收藏家及企事业单位收藏。并曾在《中国当代美术书法家》、《功在千秋扶贫书画集》、《当代书画名家墨迹大观》、《慈善书画全集》、《中国精品艺术》、《中国书画名家精粹》、《中国收藏》、《世界华人艺术》、《财富收藏》、《中国经济论坛》、《奥运经济》等多种刊物上刊登发表。

J.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阅读全文

与墨的艺术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