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整理国故运动的意义
在胡适的倡导下,从二十年代初起,“整理国故”开始流行起来。胡适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他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国学研究,写下一篇篇扎实深入的研究论文、书评、序、跋;创办《国学季刊》,并发“宣言”;推动古史讨论,拟出“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向广大青年大力推荐……整理国故无疑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胡适二十年代初起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研究考证,就以其方法的的新颖和论证的严密确当,竖立了一种新的学术典范。在《水浒传》研究中,他采取对某一历史“故事”的演变作历史追踪的方法,对有关民间传说、野史、话本等等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形态追本溯源,指出该书是经过几百年民间传说后,由托名施耐庵的人整理加工而总其成的。《〈红楼梦〉考证》可说是胡适这方面的代表作,影响之大直到如今。他以书的内容为对象,广泛搜罗有关著者的时代背景和各种版本,经过细致研究,推倒了近百年来关于这本“奇书”的各种“索引”与“附会”,指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部书只是作者的自叙传。此论一出即引起轰动,为学界接受,并开创“红学”研究的新方向,被称为“新红学”。此一学派至今仍常盛不衰,为“红学”中的主要学派。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较早地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著作,这部著作首先将白话或近于白话的文学置于中国文学的中心地位,强调民间而不是士大夫是文学的最深、最基本的根源,并且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可将此作为社会生活的史料。这些在当时都是划时代的。
⑵ 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文化人()所提。 A 胡适 B 李大钊 C 梁启超 D 陈独秀
答案是A,胡适。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⑶ 整理国故运动的背景。
1.中西文化论证后,中国人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再次拯救。
2.中国政治混乱,军阀割据,中国文人从本体文化出发结合西方研究方法发起的传统文化整理。
3.民族经济的发展,急需文化上思想的支持。
4.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导致中国改良主义对西方文化的失望,于是在传统文化上寻找出路。
⑷ 民国时期对中华文明的看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胡适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整理国故”运动迅速升温并蔓延全国。由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成为这一运动的宗旨。以科学精神、西方观念作为整理国故的利器,开辟了国学研究的新生面;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容易犯以西衡中的毛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同情之了解”,也缺乏对西方文明的必要反省。同时,大力提倡整理国故,还有消解新文化建设成果,走向崇古、迷古老路的危险。因此,整理国故运动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尖锐质疑,集中体现了当时学界不同文化理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本来,这些不同的见解均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完全可以相互沟通,并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整合;但亡国灭种的巨大阴影带来的心理焦虑,对学术活动现实效应的过度追求,加上极度的自信乃至自负,各派学者大多难以与对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沉潜深入的学理探讨几乎成为奢望。这一情形使得“整理国故”运动的积极意义被部分内耗,其对“再造文明”所起的作用也被削减。
⑸ 什么是整理国故运动啊
“整理国故”是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新潮》杂志针对国故、国粹研究提出的主张。其后经胡适提到“新思潮的意义的高度”作为对待处理传统学术思想的态度方针。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整理国故运动”。
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初衷本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先秦名学史·导论》),进而在此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再造文明”。
整理国故运动作为20世纪20年代遍及大江南北的文化思潮,不是历史的退步而是民族文化传统顽强生命力的要求。不管在史料保存与挖掘上,还是它体现的学术氛围上,都是对我国史学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胡适还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具体方法:
一是“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突破传统朴学仅把义理之辨的儒学经典作为研究对像的狭窄范围,将一直被视为不入流的古代各类稗官野史、街谈巷议、“三教九流”与这些经典一样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这就使研究对象极大地丰富,并且必然填补许多研究的空白。
二是“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具体提出“索引式整理”、“结账式整理”和“专史式的整理”。这种专史研究又细分为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和制度史这十个方面。也只有分专史研究,国学研究才能深入。
三是“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即要借鉴域外的研究方法和材料,否则,许多问题就无法解决。
⑹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谁提出的
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认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与文化转型
⑺ 胡适当年提出整理国故主张的原因何在
1,胡适认为,国故就是“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所谓整理国故“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找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找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找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整理国故比作“捉妖”、“打鬼”。,2,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长期以来,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卫道者流,大肆宣传那些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的东西,并极力加以夸张、膨胀甚至神化,用以麻痹群众。这样,往往使某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被淹没了。胡适是用资产阶级近代科学与方法对其进行整理的。,3,他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提倡的。
大概不全,希望会有帮助
⑻ 如何评价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提出的"整理国故"等言论
先是遭到了鲁迅的反对,描述了青年拿他的话当借口玩复古的可怕状态,后来胡适自己承认,他的原意是推陈出新,不是钻进故纸堆里就不要钻出来了,但这话的反效果大得出乎意料。
⑼ “整理国故”的具体内容以及目的
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学科体系的重建来看,整理国故运动基本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四部”分类,主张按照西方现代学术门类,对“国学”加以分科研究,由是最终将“国学”一词逐渐淡化出现代学术舞台;与此同时,它还通过对封建经学独尊地位的严厉批判以及“六经皆史”观念的大力阐扬,完全剥除了经学的神圣华衮,宣告了传统经学的解体和终结,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史学的独立。
其次,从研究眼光的转换来看,整理国故运动也冲破了传统学术观念的多种束缚,普及了“经子平等”、“今古文平等”、“雅俗平等”等治学观念,在中国学术界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平等的眼光”,缘是大大拓展了国学研究的视野与范围,将国学研究的领域延伸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在此期间,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运动”也经过对“怀疑的态度”的普遍提倡,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疑古思潮的发展,使之在运机、深度、规模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
再次,从研究方法与方式的更新来看,整理国故运动更是以开放的胸襟迎接西方现代学术思潮,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广泛地运用于国学研究领域,尤其是以现代考古学方法取代传统金石学,由此在殷墟发掘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在西方学术体制的启发下,中国现代学术界也开始萌发了“集团化研究”的意识,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以集众的方式开展研究,其中尤以史语所为佼佼者。
总之,整理国故运动是一场具有“学术范式”意义的学术革命。1929年,顾颉刚说:“这是把中国昔日的学术范围和治学方法根本打破,根本换过的;这是智识上思想上的一种彻底的改革。”(《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年报第6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