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1.4.2.1 对沂沭断裂带演化阶段进行了厘定
依据对沂沭断裂带深部构造和浅部构造岩、构造形迹、构造盆地建造和改造特征的论述,将沂沭断裂带的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诞生阶段(J1)、左行平移阶段(J2-K1)、张扭性裂谷阶段(K1-K2)和挤压断块运动阶段(E-Q)。其在山东境内的最大平移距离约150 km。
1.4.2.2 对沂沭断裂带形成的动力学环境进行了探讨
沂沭断裂带强烈活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三大板块即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块向NWW俯冲的大背景下,导致了沂沭断裂带的活化并发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离超过300 km。新生代则以拉张、挤压(兼扭动)交替进行为特征,形成具裂谷特征的构造格架。
1.4.2.3 对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
对各个主要阶段沂沭断裂带的主要构造事件进行了描述,分别探讨了海西-印支运动时期、侏罗纪时期、白垩纪时期、古近纪-新近纪时期和第四纪时期沂沭断裂带的构造表现形式,以及构造对矿产资源的控制作用。其中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与铁、铜、金矿有关;燕山早期形成了与碱性杂岩体有关的归来庄式金矿床;燕山晚期经历多次张-压交替构造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不仅发育在断裂带内,在鲁东大面积花岗岩的侵入,带来了丰富的深源金元素,形成胶东金矿床密集区,以焦家式和玲珑式金矿为典型,及与火山碎屑岩、砾岩有关的白垩纪砾岩型金矿床等;喜马拉雅运动则形成了以石油和褐煤(古近纪)、蓝宝石和硅藻土(新近纪)、地下卤水和砂金矿(第四纪)等矿床。
对区内典型金矿包括蚀变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和潜火山岩型等金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探讨了各自产出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带内(外)铜矿、铅锌矿、铁矿和蓝宝石矿的形成机理和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区内构造-沉积-岩浆(火山)-成矿活动时序和成矿系列。
1.4.2.4 探讨了金矿成矿作用
通过对金矿稳定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包裹体、惰性气体研究,确定了区内金矿的成矿阶段与形成时代,探讨了物质来源。
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2.7‰~+4.4‰,δ18OH值为-1.78‰~4.07‰,δD(SMOW)值为-74‰~-77‰,δ13C平均值为-4.18‰~-5.1‰,铅同位素具有正常铅的特点,说明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下深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区内金矿的形成主要是岩浆热液加入天水作用的结果,在成矿过程中,大气降水的参与改变了成矿热液的理化条件而发生沉淀形成金矿。
对沂沭断裂带中段两种类型金矿床的方解石、石英包裹体的研究揭示:石英和方解石中包裹体冰点温度变化于-2~-8.6℃之间,对应的盐度质量分数在3.39%~12.39%之间,可分为3.5%~6.5%和8.5%~12.39%两个盐度段,可能代表了两种流体端员组分,即中等盐度的岩浆流体(或深源流体)和低盐度的深循环的大气水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反映了早期以中温石英为代表的早期成矿阶段(260~330℃),以中低温石英和方解石为代表的中期成矿阶段(177~260℃)和以低温方解石为代表的晚期成矿阶段(125~160℃)。
区内的金矿成矿时代采取了K-Ar和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本区金矿的形成应在中生代白垩纪,金质来源与燕山期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㈡ 成果概述
项目全面收集了研究区内松湖铁矿、式可布台铁矿等典型矿床的地物化遥各方面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全面总结了区内各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控矿地质构造、有利成矿因素,建立了研究区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要素表、预测要素模型。确定研究区内松湖铁矿预测要素为:构造环境为阿吾拉勒石炭纪裂陷槽(岛弧环境);含矿岩系和围岩主要为安山质火山碎屑凝灰岩及大理岩、钠长斑岩质火山凝灰岩、石榴子石矽卡岩、辉石闪长玢岩、闪长玢岩 、石英闪长玢岩等;含矿地层为火山活动中心地带;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第三亚组;区域地物化特征为分布在重力梯度带上;在局部剩余重力异常高或附近,剩余重力异常值在1~3mg/s·m之间;分布于北侧磁异常梯度带,异常值大于200nT的剩余磁异常分布区;磁异常平面特征以正值为主,正负极值超过±25000nT。异常可分为低缓异常及高磁异常两类。高磁异常主要分布在穹隆两侧的高山区及穹隆北东端的高山区。总体特征是高强度(大于5000nT);大哈拉军山组强磁异常区是寻找铁矿的主要标志。预测必要要素为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成矿时代(C)、火山沉积盆地、大哈拉军山组;重要因素为已知矿床(点)、近东西向断裂旁侧、大于200nT或600nT磁异常;次要要素为铁锰累加异常、1~3mGal重力异常、晚石炭世中酸性岩体附近。
以火山岩型铁矿床为主攻目标,以ESRI的空间数据库描述框架、UML和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为依据,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在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以探索研究区与主要成因类型铁矿密切相关地质体及地质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为主要内容,以ArcGIS为平台,建立研究区的多元信息空间数据库。针对研究区预测矿种的成因类型,在保证满足资源潜力评价要求的前提下,快速、简练的定义了各数据库要素类,大量减轻了属性数据入库的工作量,这样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空间分析也保证了数据精度的一致性。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ArcGIS空间数据库和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确定成矿预测类型和找矿标志,建立区域成矿要素表,明确两大类型铁矿的控矿构造和找矿标志,通过地质、矿化、物探(主要是磁法)等综合信息提取,建立典型铁矿床定性和资源量定量评价的预测模型,并确立各个预测要素与数据库中属性字段的对应关系,建立以 ArcGIS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预测区提取模型,为快速、准确、高效进行成矿有利因素的提取奠定基础。
对区内的松湖铁矿、式可布台铁矿等典型矿床的进一步剖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取样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程度,总结提炼松湖铁矿成矿模式、成矿规律,并结合西段航磁、重力等多源信息数据,共圈定该区域内9个找矿靶区进行预测资源量评价,并对找矿靶区进行优选和排序。
在全面收集研究区以及相似区域成矿条件,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已知矿床(点)品位-吨位模型,进行数理统计,总结其统计规律,建立了研究区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模型,从而评估、修正各个未见矿区的品位和吨位数值,为研究区资源潜力评价提供可靠的评价参数。圈出预测区确定预测类型:采用综合信息法,依据一定的地质规律,确定各预测类型模型区,圈出预测区,综合各典型矿床建立比例尺对等的概念模型,根据不同预测类型的概念模型,确定各预测区的预测类型。求体重:计算模型区、预测区的体重D1和D,其中D1为各模型区的平均体重,D为各典型矿床的平均体重(预期探明资源量加权求得)。求含矿率:计算模型区、预测区的含矿率K1和K。确定预测深度:模型区工程控制铁矿出露深度约为800m,按二分之一工程控制矿体深度向下推深,即400m,故松湖预测区预测总深度为1200m。置信度:应根据模型区的资源产状勘探情况来定:(1)勘探程度高,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了解清楚(90%);(2)勘探程度较高,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及含矿地质体分布了解一般(50%);(3)勘探程度一般,对矿床深部外围资源量及含矿地质体分布了解较差(10%)。计算资源量:由于模型区和预测区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二者将分开计算。将上面求出的数据分别带入绝对体积法和相对体积法计算公式,对模型区、预测区矿产资源进行定量预测。模型区采用绝对体积法计算,预测区采用相对体积法计算。
利用资源潜力评价公式,以ArcGIS数据库为平台,结合主攻矿床类型的品位吨位数据模型,对阿吾拉勒成矿带西段各个典型矿床进行了铁矿资源量的估算。
㈢ K和KB怎么换算
K就是KB是数据的计量单位,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换算关系。
千字节(Kilobyte),写作kB或K,一种资讯计量单位,计算机数据存贮器存储单位字节的多倍形式。现今通常在标示内存等具有一般容量的储存媒介之储存容量时使用。根据国际单位制标准,1kB = 1000B(字节, Byte)。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尤其是表示主存储容量时,此计量单位容易与单位Kibibyte(KiB)混淆。根据按照IEC命名标准,用于二进制存储单位的标准命名是KiB, MiB等,1kiB = 1024B。这是由数据流的二进制存储法决定的。
(3)成果和k扩展阅读
国际单位制(SI):
1KB=1024B;1MB=1024KB=1024×1024B。
1B(byte,字节)= 8 bit(见下文);
1KB(Kilobyte,千字节)=1024B= 2^10 B;
1MB(Megabyte,兆字节,百万字节,简称“兆”)=1024KB= 2^20 B;
1GB(Gigabyte,吉字节,十亿字节,又称“千兆”)=1024MB= 2^30 B;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国际单位制(SI)规定1kB = 103B,而IEC规定1KiB = 210B。
但由于Windows系统仍然以旧的方式记录数据容量,导致混淆已经普遍化,通常Megabyte也可指Mebibyte,即1MB = 1024kB。
㈣ *k++和*(k++)的区别
*k++和*(k++) 没有区别,是同一个意思。
printf("%d\n",(*k)++); 输出*k=5 *k=5+1=6
printf("%d\n",*a++); 输出*a=6 a=a+1指向10
printf("%d\n",*(b++)); 输出*b=6 b=b+1指向10
printf("%d\n",*(++m)); 先m=m+1指向10,输出*m=10printf("%d\n",*a++); 输出*a=6 a=a+1指向10
printf("%d\n",*(b++)); 输出*b=6 b=b+1指向10
这两种写法是相同的。
*a++ 等价于 先使用*a 然后 再进行 a=a+1指向后一个
*(b++) 与不带括号是相同的 *b++ , 同上
㈤ 化学qc和k的关系
ksp是学溶解平衡时常会看到的,它是指溶解平衡常数
kw是水的离子积 一般水的离子积会是一个常数 但是随温度变化 一般因为水的水解随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变大
Qc是一般溶液里面的离子积
K是平衡常数 是衡量一个化学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的 随温度变化
正常来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㈥ 照片KB 和K有什么区别
回答:K和KB是一样的,K是KB的简写。
b是bit,就是“字节”,在计算机世界里任何东西的大小都是用b这个最基本的单位来计算的。一个字母或标点等于1个字节,一个汉字等于2个字节。
K就是“千”“kilo”的意思,1000字节就是1kB,也就是1K。
拓展资料(关于内存容量计算方式的介绍):
内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
内存(Memory)也被称为内存储器,其作用是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只要计算机在运行中,CPU就会把需要运算的数据调到内存中进行运算,当运算完成后CPU再将结果传送出来,内存的运行也决定了计算机的稳定运行。 内存是由内存芯片、电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组成的。
内存容量同硬盘、软盘等存储器容量单位都是相同的,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字节(B),并且:
1024B=1KB=1024字节=2^10字节(^代表次方)
1024KB=1MB=1048576字节=2^20字节1024MB=1GB=1073741824字节=2^30字节
1024GB=1TB=1099511627776字节=2^40字节
1024TB=1PB=1125899906842624字节=2^50字节
1024PB=1EB=115 292150 4606846976字节=2^60字节
1024EB=1ZB=1180591620717411303424字节=2^70字节
1024ZB=1YB=1208925819614629174706176字节=2^80字节
参考链接:网络:内存
㈦ ℉ 和 ℃ 还有 K 是什么意思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提出来的。摄氏度 = (华氏度 - 32) ÷ 1.8。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的沸点为100℃,其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为1℃。摄氏温度现已纳入国际单位制(SI)。T=t-273.15k,T为绝对温度。[1]
华氏度(°F):温度的一种度量单位。
华氏度是以其发明者荷兰人Gabriel D. Fahrenheit(华伦海特1681—1736)命名的,当大气压为1.01X10^5 Pa时,水的结冰点是32°F,沸点为212°F。 1714年他发现液体金属水银比酒精更适宜制造温度计,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发明了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1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
“华氏温标”是经验温标之一。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多采用这种温标,用字母“F”表示.
例如:水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
寒暑表中通常有两个刻度:摄氏度(记为℃)和华氏度(记为℉)。
“华氏温标”是经验温标之一。
换算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华氏度(℉)=32+摄氏度(℃)×1.8,
摄氏度(℃)=(华氏度(℉)-32)÷1.8。
另一种表示:
华氏度(°F)=摄氏度(℃)×9/5+32 ,
摄氏度(℃)=5/9×(华氏度(°F)-32)。
k开尔文,为热力学温标或称绝对温标,是国际单位制中的温度单位。由爱尔兰第一代开尔文男爵(Lord Kelvin)威廉·汤姆森发明,其命名依发明者头衔为Kelvins,符号是K,但不加“°”来表示温度。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热力学温标作为最基本的温标。开尔文温度计(缩写为“K”)是科学工作中使用很普遍的一种。 开氏温度标度是用一种理想气体来确立的,它的零点被称为绝对零度。根据动力学理论,当温度在绝对零度时,气体分子的动能为零。为了方便起见。开氏温度计的刻度间隔与摄氏温度计上的刻度间隔相一致,也就是说,开氏温度计上的一度等于摄氏温度计上的一度,水的冰点摄氏温度计为0℃,开氏温度计为273.15K。 度量衡: 开氏度 = 摄氏度 + 273.15 摄氏度 = 开氏度 - 273.15
㈧ 物理化学中Jp和Kθ区别是什么呢
1、J与Kθ
J为反应商,任意时候的反应商
Kθ为标准平衡常数。达到平衡时的反应商。
例如,下列反应:
2H2(g) + O2(g) = 2H2O (l )
J = 1 / [P(H2) /Pθ]^2[P(O2) /Pθ]
此时的P是任意时刻的分压。
Kθ = 1 / [P(H2) /Pθ]^2[P(O2) /Pθ]
此时的P为达到平衡时的分压。
当J = Kθ时,反应即达到平衡。
2、Jp与Kθ
加下角标是指的物质以分压方式表达,即压力反应商,如上例。若为Jc就是浓度反应商(此时各物质以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
而Kθ是没有分压和浓度之分的,因为Kθ规定了是气体必须以分压表示,是溶液必须用浓度表示。
㈨ k和kb有什么区别
1KB=1024字节
1KB=1024B=1024*8bit,1024KB=1MB,1024MB=1GB
b=bit 表示“位” ,B=Byte 表示“字节”,1 Byte=8 bit
--bit (binary digit) 位是计算机数据中最小单元。位的值只会是0或1。虽然计算机也提供对位的判断和操作,但是计算机指令一般以字节为单位。在大多数的计算机系统中,八位是一个字节。一位的值通常以存储电容是否带电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