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张乃生主要研究成果及贡献的介绍
出版物 1 《畜禽营养代谢病防治》 金盾出版社 编著 2005 主编 2 《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专著 2003 主编 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材 3 《草食动物胃肠弛缓》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专著 2002 主编 国家自然基金研究专著 4 《家禽普通病学》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著 2003 主编 5 《军马(驼)勤务》 解放军出版社 编著 2002 主编 全军后勤训练统编教材 6 《动物免疫·遗传病学》 科 学出版社 专著 2001 副主编 7 《动物普通病学》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著 1994 副主编 8 《动物营养代谢病》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著 1995 副主编 9 《兽医内科学》 中国农大出版社 编著 2004 参编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0 《兽医内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编著 1996 参编 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11 《兽医手册》 科 学出版社 编写 2000 参编 12 《兽医临床治疗技术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编著 2002 参编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3 《大型名犬饲养与疾病》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写 2002 参编 14 《名犬临床营养》 吉林人民出版社 编写 1993 参编 15 《现代英汉畜牧兽医大词典》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写 1994 参编 16 《军犬卫生与训练》 吉林科技出版社 编写 1996 参编 近十年获奖及成果一览表 1 牛“烂蹄坏尾病”病因及防治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 1996 4 13-3-034-04 2 反刍兽前胃疾病及异嗜癖病因与防治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2 6 2001-J-099-R06/10 3 反刍兽胃肠弛缓病因及机理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9 3 99-2-139-3 4 牛霉稻草中毒病因及防治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4 6 94-2-124-6 5 绵羊实验性钼中毒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二等 1992 3 92-2-236-3 6 天然富硒牛奶的实验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等 1999 1 98-3-155-1 7 雏鸭霉高粱米中毒的病因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等 1999 2 98-3-154-2 8 军马过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军队科技进步奖 四等 1999 4 98-4-3-4 近十年承担及在研课题一览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项目来源 资助额 起止时间 名次 备 注 1 BSAB的制备及其调控乳腺炎奶牛中性粒细胞抗金葡菌的作用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万元 2004—2006 1 任务编号30471276 2 克伦特罗膜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吉林省科技厅 10万元 2003—2005 1 吉科合字30021156 3 双特异性抗体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长春市科委 15万元 2003—2005 1 任务编号20030918 4 真菌毒素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 总后指令性课题 20万元 2001—2005 1 任务编号0215 5 畜禽胴体常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吉林省科委课题 7万元 2000—2003 1 吉科合字20000200 6 《草食动物胃肠弛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出版基金 3万元 2000—2001 1 批准号30024018 7 天然富硒牛奶的实验研究 吉林省科委课题 5万元 1994—1997 1 吉科合字199405310 8 雏鸭霉高粱米中毒病因研究 总后部青年基金 4万元 1993— 1997 1 任务编号930428 9 奶牛围产期能量代谢障碍的分子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60万元 2003-2006 2 任务编号3812469 10 铜对生长激素轴高位因子基因表达的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万元 2001—2004 2 任务编号30170713 11 铜促生长作用分子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4万元 1999—2002 2 任务编号39970567 12 军队大型牧场家畜微量元素状态研究 军需部课 题 14万元 1996—1999 2 任务编号960317 13 宠物系列中药保健食品研究 中日合作项目 130万元 1999—2004 3 总后批复
⑵ 洪华生的主要研究成果
洪华生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岸地区可持续发展及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她在这一交叉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7-8月,她成功主持了首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参加学习的121名学员涵盖了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的37个专业,来自美国、英国、香港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及各相关部门的著名专家学者应邀授课,使国家环保后备人才得以拓宽基础,了解前沿,联系实际,促进交流。她共培养研究生28人,指导博士后4人。近年来,洪华生参加国际会议40多次。1985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60余篇,专著3部,研究报告4份,被SCI文章引用80多次。1992年以来共主持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UNDP、欧共体和CIDA自主项目3项,港台合作项目4项。目前她主持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公众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由加、中、越3国7所高校共同参与。
⑶ 本课题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么写
先要去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主要关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
1.相关研究已专经研究到什么地步。属
2.相关研究进几年来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叙述。
3.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和不足的。这部分要立足于你自己的课题研究,这是根本切入点,因为课题研究新颖性就在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创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观点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这样你可以针对前人理论中不足或者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研究。
4.最重要的这部分既要有事实依据,也要简明扼要。就是说要对前人观点进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观点背后的价值取向,可以适当地引用重要观点。当然不要引用太多,关键还是在于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后课题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毕竟这部分只是铺垫部分不能显得太复杂,这样很容易头重脚轻。
⑷ 朱东亚的主要研究成果
此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局灶性脑缺血后,iNOS在远离梗死灶的海马表达。使用iNOS抑制剂或iNOS基因缺陷,可完全抑制缺血刺激引起的海马DG区神经元再生,证明iNOS表达激发了脑缺血后的海马神经元再生。而后研究又发现,nNOS基因缺陷或抑制nNOS活性,可使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再生能力显著增加,证明在脑缺血情况下nNOS是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内源性抑制分子。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成年海马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生,这种新生神经元可以和原有的成熟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具有正常的突触传递功能。此外我们证实,脑缺血后的海马CA1锥体细胞选择性死亡,是由于脑缺血激活了cdk5, 后者通过直接磷酸化NMDA受体,启动神经元凋亡的分子事件。2003年后回国,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特聘教授,继续从事脑缺血损伤和修复的分子调控研究,主要兴趣是研究NMDA受体NR2A和NR2B亚型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对神经元再生及精神情感的调节。
⑸ 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简介怎么写
成果简介(包括基本内容、实践效果、理论水平、推广价值等)
⑹ 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对已有塌陷资料的抽象、归纳和总结,对铁路沿线铁路振动现象的实地测试,对室内水波动力学效应的试验,以及对典型塌陷类型的三维数值模拟,作者对岩溶地区的多发灾害——岩溶塌陷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已有塌陷资料的抽象、归纳和总结,对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对于岩溶塌陷的盖层及其组合类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于盖层中不同位置时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质中空隙分布类型不同的地质概化研究。
(2)针对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质和力学环境条件,归纳和总结了致塌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条件的相互作用和叠加组合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力学耦合模式。根据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学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机制。
(3)典型机理模型的专门研究。从野外试验及室内试验着手,结合实例的数值模拟,对典型的塌陷类型进行专门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在静荷载下土洞的塌陷与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现为更具偶发性。通过静荷载条件下土洞稳定的数值模拟,对其致塌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通过静荷载大小的致塌效应、地形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下渗的致塌过程的对比,对静荷载条件下影响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了解土洞塌陷时土层的临界力学性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致塌临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及室内水波动试验为基础,对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时土洞在盖层中力学效应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实例的分析及数学推导,对地下水位上升时的岩溶致塌现象进行了研究,特别对气爆塌陷发育的判据进行了理论推导及论述,对水位恢复时塌陷区的土层最大安全厚度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研究;还通过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实例研究,针对典型地质概化模型(包括单一阻水型盖层概化模型、单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针对塌陷过程中土洞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多土洞存在时的致塌过程研究;另外,也对岩溶水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
C.针对铁路沿线岩溶塌陷的多发性,对振动致塌现象的预测评价问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首先对铁路沿线土层中产生的振动特征进行了实测,以通过实测获取列车振动中的振波过程曲线、衰减特征、特定土层下的衰减系数、振动附加力的大小等,并通过室内试验标定了所测的振动附加力,且在数值模拟中对该附加力进行了验证。在对铁路沿线振动特征实测的基础上,对振动附加力致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铁路塌陷的致塌机理。为了对铁路振动致塌作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振动致塌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对所提出的动力致塌机理及振动附加力的大小进行了验证。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加速度下铁路振动波在土层中的破坏效应进行了研究,对不同衰减系数下铁路振动波在土层中的破坏效应研究,对铁路振动波数值模拟中的波形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提出了振动致塌中的稳定敏感性因素及动力数值模拟中的不同波形特征及其适应范围。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对岩溶致塌的地质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对于岩溶塌陷机理的分析应以其所处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在不同的地下水条件下,同样的土-岩体,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稳机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质概化模型(包括盖层及基岩地质概化模型),分别将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概化为盖层中的7种模型及基岩中的4种模型,并对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机制进行了分析。其中盖层地质概化模型为:①单一阻水盖层型地质概化模型,当岩溶水位位于盖层中时,为“软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蚀”型致塌,当水位在盖层以下时,为“波动-气压差剥离”型致塌;②在单一透水型盖层概化模型情形下为“潜蚀-失托增荷-压差场潜蚀致塌”机制;③阻-透型盖层概化模型为“潜蚀-流土-气压差场”机制;④无盖层的地质概化模型;⑤透-阻型盖层概化模型,为“软化-气压差场-渗流流土”致塌机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为“天窗”超临界水力坡降渗流流土致塌机制。岩溶介质中的地质概化模型为:①单层空洞地质概化模型;②多层空洞地质概化模型;③竖向洞穴地质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质概化模型。
(2)通过对概化模型的研究,针对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叠加耦合方式,提出了叠加耦合的5种模式,包括:①重力与静荷载叠加耦合模式;②单一阻水型盖层中水位下降时的叠加耦合模式;③单一透水型盖层渗透力场叠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复时的叠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动荷载叠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础上,将各塌陷类型下的致塌机制及机理模型总结为5种类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机理模型,其致塌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种主要致塌机制,分别为失托增荷致塌机制、潜蚀致塌机制、真空吸蚀致塌机制;②水位恢复致塌机理模型,其致塌过程主要为气爆效应或水动效应致塌;③动荷载致塌机理模型,主要为“动荷载叠加耦合-破坏累积-重力致塌”机制及“液化”致塌机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加载致塌机理模型,主要为重力剪断机制或“荷载与重力超强度致塌”机理;⑤地表水致塌机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应”及“软化效应”。
(4)通过对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进行的专门性研究,提出了该种条件下土洞的致塌机制为地表水引起的“软化”所致。通过对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静力的加载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渗导致土层的力学性质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动引发的岩溶塌陷的专门性研究中,通过研究得出,岩溶区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时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围内与在基岩面以上一样,等于水位下降的幅度值,与盖层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态及体积无关。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大了基岩的渗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运。提出了压力释放系数在岩溶塌陷中起着重要作用。
A.通过对已有岩溶气爆塌陷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气爆塌陷的三个发育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正压形成阶段;第二阶段,土层破坏阶段;第三阶段,气压快速释放及塌陷阶段。
B.根据岩溶空腔的发育特征,用波-马气体方程式对水位恢复时气爆效应中所产生的附加力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气爆塌陷的判据为:
Kp=(py-p0)-τ-γth>0
C.对正压气爆条件中土层的最大安全厚度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其计算公式: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
D.通过对水位波动力学效应的研究,提出了“水动效应”的概念。
(6)运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复杂的岩溶塌陷机理及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探讨了FLAC3D三维数值模拟应用于岩溶塌陷的模拟技术及方法,为岩溶塌陷的客观评价及预测开辟了有效途径。
A.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机制进行了模拟和验证。指出了影响这类致塌的最敏感因素为地表水的下渗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包括:单一阻水盖层模型的抽水致塌过程,阻-透型盖层下的抽水致塌过程,单一透水型盖层下的抽水致塌过程,并对各致塌过程中的受力特征进行了比较。
C.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成功地模拟了列车振动所导致的岩溶塌陷过程,验证了所提出的致塌机理;通过波形特征、加速度、衰减系数的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在影响动力致塌过程的诸因素中,衰减系数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过铁路振动波型及在土层中附加力的测试,提出了铁路振动的致塌机制为:“动荷载叠加耦合—破坏累积—重力致塌”机制。同时,得到了铁路振动下的振波过程、振幅大小、频率及在土层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减系数,并提出:铁路振动下振波具有脉冲波的特征;通过标定后指出:列车振动在地表处产生的应力大小在1~3kN/m2之间,该值在数值模拟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⑺ 贾振勇的主要研究成果
1、任复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制阶段,参与制定了产品开发管理规范等多个开发控制制度和流程,对产品开发过程实施有效的专利保护和控制,处理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数十件,组织进行GSM领域专利系统调查和分析,对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著名电信企业进行了长期的技术情报跟踪。
2、为黎明网络有限公司建立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参与技术授权许可、技术标准制定等工作,处理知识产权法律纠纷多起。
3、开发建立了系统、实用、快速的专利工程师培养机制,累计培养出高水平的专利工程师数十人。为数十家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运营培训和辅导,主导多个产品/项目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知识产权布局等。
4、通过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教导服务,向企业传递发达国家和国内知名企业先进、成熟、实用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经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以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⑻ 朱振安的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7篇。主要有:
1.坚硬接骨板固定时间对局部骨质疏松逆转的影响;中华外科杂志 1991;29(11):698
2.坚硬接骨板取出后局部骨质疏松逆转的超微结构研究;中华创伤杂志 1991;7(4):193
3.坚硬接骨板取出后疏松骨结构修复的实验观察;中华骨科杂志 1994;14(1):40
4.The repair of regional osteoporosis after
removal of rigid fixing plate;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1994;107(5):364
5.坚硬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对骨力学性能的影响;中华创伤杂志 1997;13(1):21
6.坚硬接骨板对板下皮质骨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中华外科杂志 1997:35(7):418
7.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后局部骨量骨结构和骨强度的变化;中华医学杂志 1998;78(1):73
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collagen fiber
orientation and strength of plated bone after rigid plate
fixation and removal.;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1999;2(2):87
9.外高能震波治疗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的初步结果.;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7(8)650-652
10.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 IV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06;44(20)1403-1406
专著:
1.《四肢脊柱创伤》 吉林科技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2.《新编临床骨科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3.《现代外科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现代骨科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5.《骨科手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第3版
⑼ 姜绍通的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和企业委托重大项目4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1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三等奖4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和SCI、EI源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