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
一、内容概述
“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项目工作周期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有中国地质科学院下属的地质力学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此外同济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也参加了部分研究工作。项目重点研究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急剧变暖的事件过程,查明我国地域为主的区域性气候环境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成果:
(1)确定了13万a以来长周期全球气候变化记录及其气候转型事件,末次间冰期开始时间为距今12.93万a前,暖周期(5e阶段)结束时间为距今11.76万a,持续时间1.17万a。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轨道周期辐射强度的增加。
(2)建立了10~15万a洞穴石笋记录的标准时间标尺,获得了深海氧同位素6a/5e及5a/4 阶段的分界或转换及内部结构特征,重建了罗布泊地区13万a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其中4万a以来,特别是在MIS3a阶段出现了气候冷暖高频率的波动,时间间隔长度在180~200 a左右。
(3)获得了1万a来气候精细记录及快速变化过程。在距今11500~8800a间,全球气候迅速升温;8800~4500a间,呈现高温震荡;4500~2000a间,气温有所下降;距今2000a前至今,逐渐波动升温,其间发生了6次快速气候变化事件。近500a青藏高原冰芯同样记录了总体升温、小幅波动的气候变化特点。
(4)获得了中晚全新世高分辨率石笋气候记录,其中在百年、十年尺度上,太阳活动减弱时期对应于石笋同位素偏正时期,支持在百年、十年尺度上太阳活动对季风强度的驱动机制。
(5)青藏高原近500 a高精度冰心记录分析表明,青藏高原近500 a存在以升温为主要特征的变暖过程,且与太阳辐射变化显著相关,说明太阳活动强弱是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冷暖波动的驱动力之一。
二、应用范围及前景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开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和依据。长周期气候记录表明,全球气候存在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的自然变化过程,目前我们所处的间冰期气候已持续1.15万a,其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期—间冰期的自然进程能否延续,需要对气候演化进程中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项目进行过程,其成果分别为2011年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举办的“地热开发与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国土资源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划”、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专题报告”提供了基础资料。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目通过以我国地域为主的气候变化事件研究为重点,揭示了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阐明自然因素对现代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技支撑。成果推广转化将通过成果专报、发表专著论文以及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联系人:张永双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12309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B.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大会成果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专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属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C. 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什么积极成果
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11月18日清晨闭幕,比预期闭幕时间推迟一天。经过各方艰苦谈判,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将继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继续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切实落实已经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实施。
本次气候大会6日开幕,主要任务包括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展开进一步商讨,为2018年完成实施细则谈判奠定基础。
D.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谈判成果
2008年以来,各方已经举行了15轮会谈,但在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和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两个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分歧较大。
关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目前只有挪威予以承诺,而欧盟仅提出减排20%到30%,日本提出减排25%,美国则只承诺4%左右,且这个目标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美国是唯一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
关于资金问题,欧盟领导人最近达成一致,认为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资金。但至于欧盟可以承担其中的多少,欧盟领导人没有给出具体数字。美国也始终没有提出一个资金数额。发展中国家对此比较失望。
E.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成果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将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总的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气候变化呈现何种趋势呢?我国气象专家曾对上4500年的文献资料研究分析表明,历史上发生过200年... www.wsdxs.cn/html/shuili
F.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我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八五”以来,我国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技项目,重点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与影响、中国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等。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科技合作,如地球科学系统联盟(ESSP)框架下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四大国际科研计划,以及全球对地观测政府间协调组织(GEO)和全球气候系统观测计划(GCOS)等,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全球意义的全球变化基础研究。
通过上述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和国际科技合作,我国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成果:
1.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研究
建立了大气本底观测站,在温室气体观测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获得了中国水稻田甲烷排放的科学数据;利用黄土、石笋、冰芯、湖芯和历史文献等开展的中国古气候研究与世界保持同步;建立了反映中国近100 年气候变化特征的温度变化曲线;开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且已应用于气候预测业务,全球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
的模拟结果写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亚洲季风活动和变异及其与中国旱涝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初步构建了中国未来的区域气候变化情景。
2.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对策
获得了中国农田为含碳温室气体的“弱汇”的重要结论;研制了中国随机天气模型—逐日天气发生器,发展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区域影响评价模型”;建立了支持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数据库系统;编制了“农林水三部门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和行动计划知识库”软件;开展了对海平面上升最敏感的脆弱区防护对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开发了具国际可比性的气候变化危险水平研究方法。
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在燃煤高效发电技术和热电联产技术、洁净煤发电技术、油田火炬资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提高能效和节能技术在建材、钢铁、化工、建筑、交通运输(电动汽车)、矿山开发等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水电、地热、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4.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及减缓对策 初步分析了中国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汇吸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了中国能源、工业、交通等部门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潜力及其成本;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对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分析了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政策措施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编制完成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建成了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国家生态系统网络和中国二氧化碳通量观测网等大型观测网络体系;陆续组建了一批可供全球变化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自主研发和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一批气候变化研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三)人才培养和科技机构建设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经济、社会、能源、气象、气候、生态、环境等跨领域、跨学科的核心专家团队,培养了上千人的开展气候变化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队伍。
通过长期参与《气候公约》谈判活动及相关国际科技合作,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既熟悉相关国际规则与谈判进程又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同时,陆续建立了若干国家级的气候变化专业研究机构;一批大专院校设立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及课程;各地方也建立了一批省级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机构。
G.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不仅会对动植物带来影响,同时还会干扰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微生物活动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大家知道,水质是由多种多样可测定的物质含量所确定的。对水质的一个负面影响显然与人为的营养入流(特别是硝酸盐),油类物质,肥料,激素物质的增加有关,此外,还有盐碱化,酸化和微生物的污染。流入河流和湖泊的磷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的农耕地和工业区。从而,通常会造成生态方面的不良后果如藻类的生长,含氧量的降低,水自净能力降低和鱼类的死亡。有些藻类还会产生有毒的物质,还会影响到水的味道和使水发臭。上述因素对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对水质参数的长期观测表明,除了上述入流的影响外,气候变化对水质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据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组(IPCC)的预料,未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干旱和洪涝)将会增加,研究这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亦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球的历史上,自然气候的变化一直是存在的,亦正是有着这种气候变化才创造出生态环境和各种生物的千姿百态。但是,最近20年来,人为的因素对目前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正在增加。在世界范围内,全球空气温度平均增加了0.6%(当然各地区温度的上升是有很大不同的)。众所周知,空气气温的上升会促使更多水份的蒸发和水循环的加强。因而,形成降水增加,并伴随着在很短时间内空间差异性很大的暴雨的增加。对我们而言,关键之处是在于要把一般变暖的趋势与变异性的增加区别开,即使这两种现象是直接相关联的。
――一般而言,河流和湖泊水表面温度与空气温度密切相关。所以,在20世纪所观测到的空气温度的增加已导致缩短冰的覆盖时间和水温变暖,特别是处于高纬度地区的淡水。例如在欧洲,冰覆盖时间已大量缩短。湖泊结冰时间延迟,冰破裂融化时间提前(有时提前一个月),甚至有的湖面根本就不结冰。
以湖泊为例,已观测到水温的增加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严重的后果。首先,作为一种直接后果是在夏季大量湖泊分层时间的延长。这种分层――也被称为夏季滞止,的特点是上层水温较高,而深层水体温度较低。在此期间,这两层水体之间的交换很少。这种长时间的夏季滞止,特别在水较深(大于20m)又是富营养化的湖泊,当两层水体交换很少时,则会导致湖泊底层水体中含氧浓度的降低。这就会造成鱼类的死亡和泥土中营养物质释放的进一步增加。较高的营养物浓度加上较高的水温就会形成在夏季蓝绿藻类的暴发。不过,这种影响的大小则取决于湖泊的特征,如湖泊的形态等。
气候条件变化的另一直接影响是暴雨事件的增加。我们还是以湖泊为例,进入湖泊的水流主要由降雨多少决定,湖泊的形态则决定水体在湖泊中滞留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极大地取决于湖泊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例如,湖泊较深而水体在湖泊中滞留时间较长,那么暖冬的影响仍然可以在其后的夏季被观察到,即在深层水体中保持着所增加的温度。
另一方面,可以说在水体滞留较短的湖泊中其影响时间则较短。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决定了营养物质的负荷和其他人为的物质。如果,夏季降水减少则河流中的水量减少,从而导致物质浓度增加,通常减少了水中的含氧量。在很多干旱地区,例如澳大利亚,这种过程意味着土壤的盐碱化并减少了农产品。随着频繁的暴雨事件的发生将增加流域土壤侵蚀的风险,同时含有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面流的点源污染的风险亦会增大。如果温度进一步增加则将减少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的降低(在降雨很少期间)。
上述所谈及的各种影响的很多方面仅仅是由于地区性的气候反常所导致的,例如2003年在中欧地区发生的极端“热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气候变化对淡水的影响不仅仅是由于局部条件,而且是由于地区的和全球的大气循环所引起的。
――众所周知,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营养物质浓度。氮负荷主要来自农业区、工业区和大气沉积物;磷负荷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家庭。另外,土壤亦含有大量的来自农业区的磷,它会逐渐释放和扩散,并成为目前又一个主要来源。
气候对水质影响由营养物质引起的联系作用是相当复杂的,亦因流域和湖泊的具体情况而异。必须要对气候、土地利用和水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来研究。例如,芬兰的湖泊,在一个暖冬之后水体中氮浓度增加,这是由于在融雪期内有更多的水体流入湖泊。但是英国湖泊的情况却不同,在一个暖冬之后,水体中氮的浓度反而比较冷的冬季水中含氮浓度低。这可能是因为植物林木截取了流域内的氮,而且该地区很少在冬季有雪覆盖。由于气候变化磷的浓度在湖泊增加很多。根据瑞典湖泊的观测资料分析,如春节和夏季的水温较高,并且有较长期和较强的分层时期,湖泊底部水体的含氧量减少,形成泥沙中磷的大量逸出,从而促使富营养化。
观测资料还表明,如果水体在湖泊中有较长停滞时间(一年以上),即使没有营养物质从流域进入湖泊,这种情况对水质的恶化的风险更大。另外,暴雨事件的频繁出现则会把更多营养物质带入湖泊,从而加强了由于气候所引起的富营养化。
在夏季,水温增加和水体分层有利于富营养湖泊中藻类的生长,特别是蓝绿藻类在表面形成清晰可见的兰色或绿色的浮渣。这些水华中的某一些是有毒的,对人类有害。会引起肠胃病,呼吸问题,过敏反应,刺激皮肤,肝脏损坏,神经系统反应如手指和足趾发麻等等。
除了水质由于营养物质造成的影响外,水的颜色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此种现象在前十年,已在英国和北欧的很多河流中被观测到。
――上面仅仅介绍了一些对水质影响的某些风险。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淡水的直接影响可归纳为:
�6�1缩短了冰雪覆盖时间,甚至没有覆盖;
�6�1造成某些气候参数的很大变化;
�6�1增加了洪涝和干旱的风险;
�6�1增加水体温度;
�6�1延长了夏季水体分层时段。
上述因素对于水质造成深远的影响后果为:
�6�1减少深层水体中的含氧浓度;
�6�1加强了泥沙中磷的释放;
�6�1增加了有毒蓝藻细菌在夏季暴发的频率;
�6�1增加水体的棕褐颜色;
�6�1微生物污染高频发。
――上述所编写的研究成果其主要重点放在单一的影响和单一的所研究地域,所以今后应采用更为综合的方法来了解导致水质改变的机理。例如更多地考虑土地利用,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不过,已有的观测、研究和分析成果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变异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都应在综合水资源管理中得到充分考虑。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H.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会议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会议达成无约束力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十九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潘基文当天发表了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讲话。他说,过去的两天令人“筋疲力尽”。我们进行的讨论“时而有戏剧性,时而非常热烈”。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潘基文说,他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表示,过去十三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相当艰难。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二0一0年实现这一点。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于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开,比原计划晚一天闭幕。会议的最终阶段为领导人会议,于十八日起举行,约一百三十国领导人与会,被联合国官员形容为“历史盛事”。
I. 全球变暖研究成果概述
全球变暖是的,现在全球在面貌的变化,冬天带一点都不冷了,海平面也越来越高了,南极的冰越来越少了
J.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议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