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学最新成果
这种技术有。叫做变压吸附法,这是目前气体分离的主要方法了。利用在一定高压下吸附剂对不同气体的吸附能力不同,先将某些气体吸附在吸附剂上,然后再减压,使各中气体逐解除吸附而逐一分离出来。这项技术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美国德国和中国。中国主要是四川的西南化工研究院及其上市公司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掌握这项技术。
② 化学方面的最新成果
1、 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采用插层复合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如:聚酰胺、聚酯(PET和PBT)、聚苯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系列纳米复合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具有强度高、耐热性好、密度低和加工性能良好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包装薄膜、各类管材和其它结构材料等。2、 纳米功能表面材料
基于二元协同概念,研究对水相和油相具有超双亲或超双疏特性的纳米功能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建筑、纺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超大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环氧塑封料
"九五"期间研制出的5个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行研究设计建成了年产2000吨规模的生产线,已试车成功。
"八五"期间研制生产的20多个产品已在国内30多个半导体厂使用。累积创产值8500多万元,利税1700多万元。是电子材料国产化的成功范例。荣获国家专利优秀奖。
4、 有机光导鼓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性能电荷传输及电荷产生材料,借助独特的小计量涂布技术,研制开发系列激光打印技术中的核心部件用OPC鼓。正与两个企业合作,建立年产50-60万支光导鼓生产线。
5、 聚丙烯CS系列高效催化剂
通过对烯烃聚合高效催化剂体系的体统研究,如载体作用本质、活性中心结构和聚合反应机理等,开发了CS-1和CS-2型(球形)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聚合动力学行为好、聚合物性能优异等特点。在辽宁省营口向阳化工厂(化学所联营厂)实现产业化,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并有部分出口。年产值达亿元,利税3500万元。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6、 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剂
从催化原理和分子设计出发,研制出系列新型高效催化剂,以煤炭、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国家急需的醋酸、酸酐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综合指标比国际上通用BP催化剂高三倍。已申请专利9项,正与有关国有企业合作,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万吨级生产工艺。
7、 杜仲胶
立足于我国丰富的杜仲绿色资源,开发了对杜仲胶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杜仲胶材料工程学的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开发出杜仲胶医用功能、形状记忆、硫化弹性橡胶等热塑性、热弹性及橡胶三大类材料,成为国际关注的高性能"绿色"轮胎的材料之一。已申请专利11项,授权8项。
③ 化学研究成果
海尔蒙(光合作用的发现)一个结论 2003
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受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影响,认为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的,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到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医生海尔蒙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把一棵称过重的柳树种植在一桶事先称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他发现这棵柳树的重量竟是刚栽种时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62.2克。因此,他认为构成植物体的物质来自水,而土壤只供给极少量的物质。这个结论首先提出了水参与植物体有机物质合成的观点,但是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所起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他还证明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使空气变好,这就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氧气的缘故。然而他却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植物缓慢的生长过程,而没有认识到光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和实验完成于1771年,因此,现在把这一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份。
随后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却得出与他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把空气变好,反而会把空气变坏(这是由于植物同样有呼吸作用的缘故)。这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导致了1779年荷兰的简·英格豪斯进行一系列实验,他的实验证实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果,确认植物对污浊的空气有“解毒”能力,同时指出这种能力不是由于植物生长缓慢所致,而是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从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气变好。同时他发现植物有很强的释放气体的能力(这就是后来人们知道的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的结果),而且这种能力的活性与天气的晴朗程度尤其与植物受光照的强度成正相关。他还证明植物在暗中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会像动物一样把好空气变坏(这是后来知道的在暗中植物呼吸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的缘故)。他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只有叶片和绿色的枝条在阳光下才有改善空气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1782年,瑞士的牧师吉恩·森尼别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与光照密切相关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即后来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受当时气体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释放的气体究竟分别属于何种气体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气的组成成分后,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绿色部分)在呼吸过程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到此时,人们对植物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才有较深刻的认识。
关于植物在光下放氧,我们可以用如下的简单实验加以证明:剪取生长旺盛的几枝金鱼藻嫩枝(长度约10厘米左右),置于事先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再在藻体上罩一个大漏斗,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漏斗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同时注入少量0.2%的碳酸氢钾溶液,目的是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后在漏斗柄上,套一支事先已用橡皮塞塞紧上端、用石蜡或凡士林密封好并且装满水的玻璃管。完成上述工作后,把烧杯置于温度较高并且光线充足的地方,便可以观察到有成串气泡(即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逸入试管中,使试管中的水面下降。
虽然当时人们对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之间的数量关系仍然不清楚。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864年,德国科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又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有机物。此时人们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已确信无疑了。因此,最终确定了至今人们还在沿用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然而,当时对于氧气是从绿色部分的什么部位释放出来的尚不清楚。1880年,德国学者恩吉尔曼用具有螺旋形叶绿体的水绵(一种绿藻)作实验。当他把放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里,然后照光,结果发现嗜氧细菌向被光点照射的叶绿体部位附近集中,这便有力地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机构是叶绿体。
从上面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到,从海尔蒙脱到萨克斯和恩吉尔曼,人们对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作为原动力,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多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是通过不断探索、实验研究而逐步深化的;同时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些认识和对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为近代对光合作用这个极其复杂的反应过程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④ 什么期刊可以了解到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1. 化学学报(Acta Chimica Sinica)(中文版) ISSN
www.sioc.ac.cn (半月刊0567-7351)
1933年创刊,原名《中国化学会志》。主要报道学术价值显著、实验数据完整、具有原始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工作量较少或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
2.化学通报
www.chemistrymag.org;hxtb.icas.ac.cn (月刊/0441-3776)
1934年创刊,原名《化学》。主要反映国内外化学及其边缘学科的进展和动向,介绍新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交流科研成果和工作经验。
3.化学进展(Progress in Chemistry)(中文版)
www.las.ac.cn (双月刊/1005-281X)
1989年创。是我国唯一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为主的学术期刊。报道化学专业国内外研究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4.美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pubs.acs.org/journals/jacast)
主要发表化学领域各方面的原始论文与研究简讯,包括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无机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等。
5.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
(pubs.acs.org/journals/chreay) (0009-2665)
原为双月刊,现每年8期,美国化学会出版。主要看在化学关键领域方面的分析评论性文章,以及关于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无机与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等理论方面最近研究成果的综述。
6.化学研究述评(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pubs.acs.org/journals/achre4/index.html) (0001-4842)
美国化学会出版。月刊。主要报道化学各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最新进展的分析和评述文章,并讨论新的发现和假说。
7.化学会志,化学通讯(Journal of the Chemistry Society,Chemical Communications)
(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PI/index.asp)
英国化学会出版。主要刊载简讯、化学领域中最新最重要的成果。出版迅速,其详细论文随后在英国化学会志相应部分发表。2003年起合并到“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8.纯粹与应用化学(Pure & Applied Chemistry)
(www.jupac.org/Publications/Pac/index.htm)
不定期。为IUPAC机关刊物,Pergamon出版。主要收载在该会及其分支机构各种会议上提出的报告、论文与特邀讲演,也包括该会所属命名、符号及标准分析程序等。
⑤ 化学高分子最新成果
高分子化学的新成就——“聚异分体”
美国伊斯脱门公司(Eastman Chem.Corp.)近年来用α-烯烃试制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称之为“聚异分体”(polyallomers)。这一名称是从希腊文poly(聚合的意思)、allos(异源的意思)、meros(部分的意思)等衍化出来的。表示这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不是单一的单体,而可以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这就是与纳塔教授所发现的定向聚合物不同的地方。这种高分子聚合的方法,叫做“异分聚合”(allomerization),这一术语包含的内容是:聚合物的组分可以是变化的,而其结晶形状则是固定的。
⑥ 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那太多了。
不含蛋白质、但蛋白质检测绝对合格的牛奶
甲醇勾兑的白酒
头发制造的酱油
过氧化锆制造的钻石
铱金合成的黄金
⑦ 最新化学科技最新的化学领域有何前沿科技成果
最新化学科技最新的化学领域有何前沿科技成果
碳的第五种形态的制得--泡沫碳;铝13的原子簇被证实有卤素性质,列为超原子;够了吗?
⑧ 中国化学科技成就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 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世界纪录就是唐朝茅华,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公元前2000年 中国已经养蚕.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 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⑨ 最新的化学成就有哪些啊
1951年 G.T. 西博格、
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
R.L.M. 辛格(英国人) 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 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 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 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 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 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 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 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
J.C. 肯德鲁(英国人) 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
G. 纳塔(意大利人) 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 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 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
G. 波特(英国人) 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M. 艾根(德国人)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 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
K.H.R. 巴顿(英国人) 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 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 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
G. 威尔金森(英国人) 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 (美国人) 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 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 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
G. 维蒂希(德国人) 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 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
F. 桑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
R. 霍夫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 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 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
H.A.豪普特曼(美国人)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
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年 C.J.佩德森、
D.J. 克拉姆(美国人) 合成冠醚化合物
J.M. 莱恩(法国人)
1988年 J. 戴森霍弗、
R. 胡伯尔 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H. 米歇尔(德国人)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 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 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 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 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
M. 莫利纳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F.S. 罗兰(美国人)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
H.W.克罗托因(英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R.E.斯莫利(美国人)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
J.E.沃克尔(英国人)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C.斯科(丹麦人)
1998年 科恩( Walter Kohn) 发展了一套量子化学方法理论,分析分子的性质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
波普( John Pople)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使“运用激光技术通过化学反应观测原子在分子中的运动成为可能”
(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
2000年 阿兰·黑格 美国
阿兰·麦克迪尔米德 美国
日本白川秀树 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 的聚合体
2001年 威廉·诺尔斯 美国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野依良治 日 本 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路
2002年 约翰·芬恩 美国
田中耕一 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明了对生锎蠓肿咏�腥啡虾头?析的方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美国 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
罗伯特·H·格拉布斯 美国
理查德·R·施罗克 美国 有机化学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