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关系如何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关系较为良好,是友好的建交国关系。同时哈萨克斯坦也是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对象。
1992年1月3日,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哈萨克斯坦,双方签署了两国建交公报。两国关系良好,高层互访频繁。
1999年11月,两国签署《中哈关于在21世纪继续加强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哈关于两国边界问题获得全面解决的联合公报》。
2002年12月,两国签署《中哈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还签署了《中哈关于打击“三股势力”的合作协定》《中哈两国政府关于预防危险军事活动的协定》等文件。
2005年7月,两国签署《中哈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06年12月,两国签署《中哈21世纪合作战略》《中哈经济合作发展构想》和涉及经贸、能源、铁路、文化、教育等11项合作协议。
2011年6月,两国发表《中哈关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哈双边贸易额为256.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中方向哈方出口总额为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5%;进口总额为1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7%。
(1)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成果扩展阅读: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简称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国名来自其主体民族哈萨克族。与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接壤,并与伊朗、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九位。
㈡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关系如何
哈萨克斯坦同中国的关系:1992年1月3日,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哈萨克斯坦,双方签署了两国建交公报。两国关系良好,高层互访频繁。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哈双边贸易额为256.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中方向哈方出口总额为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5%;进口总额为1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7%。
俄是哈外交的首要方向。2012年,哈俄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领导人继续保持高频率的会晤和对话,在对外政策上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3月,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赴俄出席欧亚经济共同体国家间委员会和欧亚经济最高委员会会议。
5月,纳访俄并出席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纪念大会和独联体国家元首委员会非正式会议等活动。5月,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访哈。11月,哈总理阿赫梅托夫对俄进行工作访问。12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访俄并出席欧亚经济最高委员会会议、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委员会会议、欧亚经济共同体峰会,期间与俄总统普京会见。
2012年1月1日,俄、白、哈三国统一经济空间启动,在一体化和双边关系框架下,两国经济、能源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油气资源开发、外运,原子能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不断深化。
㈢ 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在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权,中日建交,专中美建交。
从新中国成立属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世界局势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二是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三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这一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㈣ 一带一路和哈萨克斯坦有什么样的关系
哈方人员说,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期待“一带一路”惠及哈萨克斯坦的区域层面。哈萨克斯坦国内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问题,各有各的实际情况,希望中方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做出协调,也深入哈地方进行具体调查研究。我们介绍了中国一些地方省市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安排,告诉哈方人员“一带一路”的具体项目其实大多是在省市层面上落实的。中哈两国发展战略在地方层面上加强对接,将使项目落实变得更加顺畅。两国不少地方省市都面临着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增强对话有助于交流经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㈤ 中国建国以来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时的第一年,就与10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3.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㈥ 列举中国21世纪外交成就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2年中国推动下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截止到2001年已有168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丰富和完善,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㈧ 最重要的外交成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㈨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内的。1955年,于万隆容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4、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5、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㈩ 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顶住国际压力,打破西方“制裁”。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西方国家对我采取“制裁”措施,我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多做工作。1989年底,日本率先恢复对华政府援助。从1990年底起,我国同西欧国家逐步恢复高层互访。1993年,江泽民主席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会晤,结束了1989年6月以来中美没有元首会晤的不正常局面。
2、推动同各大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合作关系,构筑有利的大国关系框架。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97年,中美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表明两国愿共同积极寻求发展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性而非对抗性的关系。1998
年,中国与欧盟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与日本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3、发展睦邻友好,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继与印尼复交、与新加坡和文莱建交、与越南和老挝关系正常化后,1997年中国与东盟确定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在与朝鲜保持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实现同韩国关系正常化。在中亚与中亚五国建交后,又与俄罗斯共同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我还与绝大多数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2000年,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我国同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发展中国家组织加强了联系和协调。
5、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全面参与多边外交各领域的活动,并开始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0年9月,江泽民主席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倡议举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领导人首次会晤。我国成功承办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6、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多次挫败台湾当局“重返联合国”图谋,挫败世界卫生大会涉台提案。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多次挫败西方国家的反华提案。妥善处理了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遭袭和我国军机被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