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释成果法师

释成果法师

发布时间:2021-08-06 04:55:57

Ⅰ “字”,古代人的姓名与他们的“字”2

古人的姓名字号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

Ⅱ 关于古人字号的问题

字,又称表字或小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字一般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2)释成果法师扩展阅读: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

Ⅲ 我想效仿古人给自己取字,该怎么取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你可以参考一下来去自己的字

Ⅳ 资料处理与解释成果

首先运用近场校正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近场校正;然后通过空间滤波的手段,可以平滑地表局部异常源的影响,从而减小静态效应。另外,还利用了平移法,将有明显静态效应的整条曲线平移到正常值位置。在做了上述处理后,再利用圆滑反演软件进行正式反演。

CSAMT法接收机所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只是对应一系列频率的没有考虑装置特性的平均视电阻率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地下地层的真实电性特征;必须结合收发距r的大小,AB偶极的长度,发射电流的大小,采样间距等装置的详细数据进行合理的反演计算,才能得到对应地下不同深度处的电性分布剖面。在反演时采用了整条剖面的圆滑反演技术。

如图2所示,8线电阻率(ρ)断面图及地质解释。1740~1860低阻异常(<2000 Ω·m),异常平面中心在1820点。地表岩体出露,经地表探槽揭露有含矿矽卡岩脉,推测为中寒武统杨柳岗组“残留体”与岩浆岩脉相互穿插而破碎引起的。1940~2060低阻异常与南北向花岗斑岩脉对应,异常没有圈闭。推测为寒武系地层穿插于岩体中形成破碎带。1280~1440高阻异常区(>6000 Ω·m)是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引起的,而它的东侧中阻(2000~6000 Ω·m)花岗闪长岩属于燕山期不同次侵入,都为成矿母岩。绿线为推测地质界线。440~1680 地表为杨柳岗组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地表岩体接触带附近分布花岗斑岩脉及含矿矽卡岩脉。在地层内部也分布有矽卡岩矿化脉。

图2 CSAMT法勘查8线综合剖面图

如图3所示,0线电阻率(ρ)断面图及地质解释。1760~1900低阻异常(<2000 Ω·m),空间分布范围增大。异常中心在1840点,北侧地表探槽揭露含矽卡岩矿化脉。南北向花岗斑岩脉带经过此段。1420~1600高阻区(>6000 Ω·m)是杨柳岗组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引起,此地层出露于地表,形成独立的异常中心,异常中心在1500 点。在地表与岩体接触带部位及地层内部分布大量的含矿矽卡岩带、花岗斑岩脉。所以,该高阻异常是重点找矿区段之一。绿线为推测地质界线。1220~1420高阻异常(>6000 Ω· m)是花岗闪长岩引起的,与成矿关系密切,与东侧中阻(2000~6000 Ω·m)花岗闪长岩电性差异明显。西侧黄柏岭组地层中低阻(<6000 Ω·m)异常变化范围亦大。接触带部位也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如图4所示,7线电阻率(ρ)断面图及地质解释。1740~1960低阻异常(<2000 Ω·m)范围收缩,埋深变浅。异常中心在1860点。1160~1500高阻(>6000 Ω·m)花岗闪长岩与东侧中阻(2000~6000 Ω·m)花岗闪长岩接触带陡立。西侧黄柏岭组地层中低阻(<6000 Ω· m)接触带也较陡。1500~1620有一弱的低阻异常,可能为晚期花岗斑岩脉破碎带引起的相对低阻,也可能为寒武系与岩体破碎带。周围分布多处矿化点。综上所述,3条电阻率剖面图对各地质体的反映基本对应,曲线形态吻合,证明CSAMT方法的有效性。从整体上看,初步了解矿区内的地层、构造与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绿线为推测地质界线。

图3 CSAMT法勘查0线综合剖面图

图4 CSAMT法勘查7线综合剖面图

图5反映平面异常整体分布。西端中低阻(<6000 Ω·m)为黄柏岭组地层;中段高阻带为岩体和杨柳岗组大理岩化灰岩。图5 表明,异常在此深度表现最全。1 号低阻异常较清晰,有较好的地质成矿背景,平面上也有较大空间;2 号高阻(>6000 Ω·m)异常反映完整,2 号高阻异常是已知矿赋存主体,其下部以及与岩体接触带附近还有很大的成矿空间。4号异常,地表揭露含矽卡岩矿化脉及大理岩;5号为高阻岩体中的低阻异常,可能存在隐伏地质体。

图5 电阻率(Ω·m)平面等值线图

Ⅳ 你好法师无了大哥,看了你在网上给别人的回答后,觉得你非常牛逼(真的),所以我想向您求助我的心理问题

你好:
非常抱歉,前二天真是太忙,都没时间上网,所以只能今天来完善对于你的问题的解答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你的“主观体验没有情感了”,是一种“相对正确的自我体验”,产生的原因一般是来自于过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力受限,同时,还会表现为自己在表达情绪情感方面存在时滞,二者交替作用之后,会让当事者自己觉得自己好象没有了以前能够体会喜怒哀乐那类情感的能力。其实依然存在,只是那些感觉为什么不见了呢?因为被自己的某一类意识限制住了。换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你会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说,过去的“我”是“正常的”,但是,当你遭受那些事件的冲击之后,在某一个阶段,忽然变成了一个“没有情感”的人。这就相当于你的某一种念头,把过去的生活经历和过去的自己定义为“不好的”,为了让自己可以继续活下去,或者说至少更少地受到过往事件的影响从而避免崩溃,于是,不得不将过去“封存”,同时以减少情感体验的方式来避免自己感受到那些令人痛苦的感觉。症状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往往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不至于因过度消耗精力和心力,因而容易产生麻木的无情感状态。这种保护机制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来描述,也可以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来描述,也可以其他心理学理论来描述。但它的本质都不是产生了精神病性质的障碍,而是通过这种异常而不成熟的机制来保护当事人罢了。这种情况多不多?多得很。我不说精神病方面的,因为你和那些相比不是同一种性质的问题,比如;多重人格障碍,选择性遗忘,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它的起因,可以总结为:经在的事件所带来的压力超越了个体所能依据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资源来解决的能力范围,以转换的模式演化出一种特殊的应对模式。因为人的应对模式都各不一样,如果自己属于半封闭至封闭的类型,而且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又不成熟,那么,自己所能化解压力的能力自然就不高。特别是当事件性质过度强烈时,我们大部分人常常会变得更加理性。你可以留意一下那些失去亲人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他们都很痛苦,但是,为了避免自己因为痛苦而产生糟糕的结果,往往会把事情朝理性方面考虑。这是一种自我解脱的过程。在你的身上,因为你只是提到了过去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生活事件,我并不能了解是什么样的事件。而且,我也很难通过你现在的描述来判断你在没遭受这些事件打击之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只能从理论上来说明了。但是呢,即使是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过度消耗自身的心理能力和精力,往往都会产生衰竭,直至自己没有足够的心力和精力来处理压力,我上面提到的麻木的状态,就是指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自我保护。它往往称为超限抑制。如果你在这里听不太懂,也没关系。因为我只是对你的问题大体描述一下罢了。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当事者如果在过去因为生活事件的重大打击,往往会在一个阶段后变化成另一种与之前相比而言非常不同的类型。我可以简单地称之为,过去的自己遭受那么大的创伤,因此可以说明过去的自己是“不好的“,为了避免自己再像过去那样子遭受更多的不好事件的打击,我们只好让自己变成另外一种类型,以避免再遭受相同事件的伤害。
下面我就对你的各个序列的问题回应一下:
1,依据于你的描述,你不属于分裂样人格障碍,因为人格分裂障碍的表现。而且,成年人因这些生活事件的影响演变为人格障碍的可能性其实不算大。分裂样人格障碍的产生有一定的年龄决定条件,在青少年时期产生的重大事件更容易促成。在青春期后出现的事件不容易产生这种结果。你的情况不应该单一地诊断为某一类障碍,应该可以理解为由应激创伤导致的抑郁加焦虑才对。社交障碍归类为焦虑症,但是你的症状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一类社会障碍了,而且有明显的事件影响,所以,合理的诊断应该是急性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可能出现强迫症的表现)。
2,只要一个当事者有自主愿意治疗的动机,那么,像这样的问题治疗的难度并不高,属于中等难度。预后取决于你现在的生活状态,社交状态,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生活条件,三年以来自己新的认知模式的特性等。因为过往的生活经历对你来说,可能已经失去指导你更好地面对生活的作用,因此,预后也需要考虑回朔性分析过程当中,看你自己是否能建立一种相对全面的分析能力。治疗方法的话,按你这样的问题,基础工作是必然,主要是三到五次的信息采集,判断是否需要采用回朔分析的方式作为第二步治疗模式,在这二步结束之后,评估结果就大体出来了,它一般需要评估问题的结点是什么,冲突是什么,你不完善的处理模式是什么,真正让你局限于这种状态下的动机是什么,采用这种生活方式的优势是什么,目前的影响和对未来所将造成的伤害会是什么等等。在这些工作结束之后,就需要朝二个方向走:一个方向是针对现在和未来,以实现逐步改善和解决某些问题并达到某种效果为目标;第二个方向是朝向于过去,特别是在三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你所形成的异常状态的重新评定和改善修正。不过呢,你也别指望着我会给你多么具体的治疗方案,因为就算我说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做。我上面所说的朝向于现在未来和过去的治疗方式,都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它们的具体化都依据于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内工作的成果来进行。所以,我暂时回应不了。
3,社交障碍之所以没有出现在《精神病学》这本书里,是因为社交障碍只是一系列核心问题的外在表现,它只是一棵树上的一片叶子,而不是这棵树本身。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社交障碍并不是精神病。这样就比较好了。我上面的比喻告诉你的是,社交障碍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本质,也不是问题的核心。这就好比流鼻涕只是感冒的表现之一,却不是感冒的实质,感冒的实质是因为机体免疫低下感污某类病毒。严格来说,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神经病学,心理学,是四个彼此交叉却又有着不同研究领域和重点的学科。一般人很难区别清楚这四者的不同。我暂时不向你解释他们的区别。回到关于社交障碍不是问题的核心的解释上,让一个人表现为社交障碍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且,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有一些问题的人,是不是能判断为社交障碍,也并不是以是否具备社交障碍常见表现来进行判断,而是以导致以社交障碍为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说,在一部分甲减患者身上,会出现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外出,不喜欢说话的情况,如果以表现来看,会觉得像是社交障碍,但是呢,真正的问题却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低产生的抑制状态,所以,只能称为甲减综合症当中的一种表现。既然只是一种表现,就当然不是疾病了,既然不是疾病,那自然就不会被写进去了。你如果想了解社交障碍,就可以去参阅《异常心理学》或《变态心理学》。
多的呢就不说了。你的事儿吧,要说麻烦也麻烦,要说不麻烦也不麻烦。三年前的事情,虽然严重,但是你的描述上来看的话,改善的有利条件还是很多的。只要你定下心来,与咨询师一起努力,一定会让你好起来的。因为时间勿忙,可能在一些问题的解答上还有一些不通之处,错字也可能会多一些。你可以凑合着看。哪里不懂,你也可以再加我的丘丘。感谢你邀请我回应你的提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Ⅵ 弘一法师有什么佛学成就 百度知道

时候到了他自然就出家了,呵呵。成就不成就的,在学佛有成的人眼中都是空。你很难理解他出家,那就简单说下吧。弘一法师出家前可说是集琴棋书画于一身了,对艺术有很深的体悟,但生不逢时,当时是中国最黑暗的时候,内外都是战乱,人民苦不聊生,心中都是悲哀。这时他的心中会出现迷茫,因为艺术救不了国,舞台上表现的再好,人民有那个心情看吗。感觉这时候他的心态像是孔子当年,希望通过教育,来唤起人民心中的希望。而佛学是什么,它是研究解脱一切烦恼的学问,不管你之前是做什么的,有无宗教信仰,只要心中有了烦恼,那恭喜你,可以开始参悟佛学了。
你说对社会的贡献,说白了就体现在一个善字。他之前的很多贡献,大都是体现在物质上的,比如捐献等。艺术上确实也有很大贡献,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贡献就被无形的缩小了。而在他学佛以后,贡献就转为精神的了,教导人们乐善看开,内外清净。他自己亲口否定自己前半生的贡献并不是说那不算什么,而是和后者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像一位研究了一辈子小乘佛法的大师,他在一生中也做了很多的善事,很多的贡献,但当他突然了解大乘教义时,会有一种突然醒悟之感,觉得自己之前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以至有感而发说自己之前真是一无是处。这些都是站在他们自身的立场来说的,但对我们后人来说,不管是他前半生还是后半生,所做出的贡献都是让人敬仰的。
以上解释希望你能明白。

8S

Ⅶ 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

观世音菩萨:南无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手千眼广大圆满灵感无碍大圣观世音自在王菩萨摩诃萨

Ⅷ 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号“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

万里行脚僧 小佛山长 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 兼理仙鹤粮饷 不醒乡侯

Ⅸ 释妙乐的主要事迹

妙乐法师以悲悯怀度、慈悲众生为己任,在佛教界,她以一个女尼的身份,在她人生的历程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她爱国爱教,弘法利生,艰苦奋斗,创业成功之路,深受教内尊重。在海内外,也享受一定的声誉。
妙乐法师,俗姓王,名玉荣,1940年8月18日(农历7月1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王家l垏一户农家。其父母希望她出生后能象养儿子那样把她养大,故取名“玉荣”。“玉”为石中精品,有“美石”的含义;荣则指繁荣昌盛。
玉荣自幼受外祖母严氏影响,茹素长斋,常随严氏出入附近佛庙,求佛拜经。幼年玉荣并不喜欢“玉荣”这个名字,10岁那年,玉荣随严氏入安徽九华山,受百岁老和尚慈光法师点化,玉荣遂自改名字“玉荣”为“艳华”,立意为“光艳中华”。
1953年8月18日,迫于生计,其父母举全家6口人离乡南迁至江西省武宁县杨州乡三洪滩。途中,父亲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全家的衣物细软和两个年幼的妹妹,13岁的艳华为减轻父亲的负担,替父亲挑了一担箩筐衣物杂品。由于那时马路都是牛车走出来的泥巴路,路面坑坑洼洼,凸凹不平。下雨时,整个路面就象铺盖着几寸厚的稀泥。牛车走过,路中间留下四蹄交替走过的脚印,足有两寸深;两边是更深的车轮印。天一放晴,经烈日一照,路面压模印坚韧不拔,故有“雨天一包脓,晴日一块铜”来形容其状。而且整个马路九曲十八弯,沿着河港,水汊绕来绕去,弯弯转转。远处的村庄、树木,望去并不遥远,但走起来,要绕水撇河、上港下汊、过青石板、走独木桥极为费时,让人感觉路越走越远。俗话说,远路无轻担,艳华以小小的年纪挑着一担重重的箩筐,从王家垏村到小池口长江北岸10多里路,艳华满身大汗跟着父亲及全家足足走了7个多小时。这件事让少年艳华初感人生旅途的艰难,深深同情家乡父老出行的困难,从小立志要为家乡人修桥铺路,造福一方。
在这次九江到武宁,途经永修江上乡(云居山附近)一道观全家落宿时,艳华遇见了云居山下时居圆通寺宽莲法师,宽莲遂约艳华两年后来云居山拜师。
艳华随父母在武宁三洪滩生活了两年,过着人间吃上顿没下顿的艰苦生活,更坚定了少年艳华立志救苦救难、拯救众生的信心。
1955年4月,艳华和父母及全家在九江落户,仅一个月,即5月24日(农历四月初三),艳华巧遇奉师命来庐山修道场的宽莲法师,由宽莲引荐拜见云居山虚云和尚。当年农历9月19日皈依虚云老和尚,赐法名宽净。
1958年初,虚云受挫,将左右居山弟子召派分散,宽净也在其中。宽净回九江后,在一纺织厂做工,婚后生有二子一女(大儿子入伍于空军某部飞行员,后不幸罹难)。期间,宽净依师命在家坚持家庭道场,研学佛经,虔诚修行。1972年8月,宽净冒“文革”挨整的风险,又拜九华山印空法师“方便出家”,印空依法收宽净为徒,赐名法号为妙乐。鉴于当时还处在“文革”过程中,师命允妙乐带发修行,嗣后,印空法师一直支持、帮助妙乐法师从事佛教事业直至圆寂(享年99岁)。
1979年3月,沿海开放率先迈开了第一步,妙乐在师父印空老和尚支持下,用6年时间主持整修了福建石狮的普闻寺。
从1989年8月开始,妙乐法师经过“十年艰辛创业”和“十年辉煌发展”的两个十年,把庐山铁佛寺由两间破败将倾的瓦房建设成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除此之外,妙乐法师还在1995年着手创建湖北黄梅妙乐寺,资建宝庆寺、浠水的先佛寺、贵州的云仙寺、河南的天台寺、福建的普闻寺、江西九江县的龙泉寺、浙江余杭的大雄寺等10座寺院。在赵朴初为会长的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下,妙乐法师一边建庙,一边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推动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妙乐法师提出建庙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同时,还不断推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她通过扶危济贫、希望工程献爱心、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贫困地区修桥铺路等向社会捐赠了大批钱和物。而当自然灾害向人类降临时,妙乐法师更是毫不犹豫地捐出大量的钱和救济物资帮助灾区受难群众。早期的云南丽江地震、湖南水灾、江西彭泽堤陷、贵州的扶贫救苦、98年的抗洪救灾、瑞昌地震等,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个10年那段艰苦创业的环境中,妙乐捐出的钱物达1千万元左右。妙乐法师的善举,引起了中国佛教界的高度重视和注意。1994年11月13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北京医院441病房为禅寺书写了“庐山铁佛寺”寺名。
1998年11月5日,赵朴初依然是在北京医院441病房对时任《法音》杂志副编辑主任宽忍法师写了一段批示:“宽忍法师,请将妙乐比丘尼的情况写一份材料送给我。此致吉祥。赵朴初 1998年11月5日。”赵朴初批示中“妙乐比丘尼”的提法,是对妙乐弘法利生的公益慈善事业的肯定和关注,对妙乐法师有极大的鼓舞。
在妙乐法师后一个十年的辉煌发展中,在一诚大和尚担任会长的时任八年时间里,更是妙乐法师弘法利生、推进公益慈善事业最辉煌的时刻。
1999年9月,妙乐在南昌天宁古寺跪拜了一诚老和尚,由一诚长老为剃度恩师,再度受三坛大戒,法号仍为释妙乐。
在恩师一诚长老亲切关怀、帮助、支持下,妙乐法师更通畅、更便捷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继承和发扬前一个10年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继续创建妙乐寺,实行弘法利生,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建设新农村方面作出了更大的贡献。20年来,妙乐法师所捐的善物善款共计达1.3亿元。
妙乐法师用15年的艰辛创业精神,在鄂、赣、皖三省交汇处,长江北岸明星级古镇——小池镇靠北4.8公里处的妙乐村(原名吕嘴村,经黄梅县人民政府“梅政函【2010】46号”,“黄梅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小池镇吕嘴村更名为妙乐村的批复”已于6月26日更名为妙乐村)建造了一座 气势恢弘、富丽堂皇的妙乐寺。
1993年10月间,妙乐大师在家乡人民一再邀请下,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家乡的基层干部忙上忙下,忙里忙外,跑汇报,办审批,目的是要把妙乐大师留在家乡。乡亲们则家家户户焚香、鸣放鞭炮排队迎接。妙乐大师来时乘坐一辆崭新的仪征前加力吉普车,车辆越野性能良好。但车辆走在这段路上,颠颠簸簸,左侧右翻,弯弯转转,路面极不好走,好几处都是路险道窄。在接近吕嘴村红光一组转弯处荷叶塘的田埂上,由于路太窄,两边都是塘水,车子硬是开不过去。妙乐大师想下车步行,家乡的亲人说什么也不让妙乐大师下来。村支副书记王德华喊来20多个人,站在膝盖深的冷水里,有的水深甚至到了腰际。他们一吆喝,竟把师父乘坐的车子扛了起来,一步一步往前挪,硬是把车子一步一步“挪”了过去。
妙乐大师坐在车上,心里不好受,浮想联翩,不禁想起了40年前,13岁的她替父亲挑着一担重重的箩筐走完这10多里路竟用了7个小时的情景……妙乐法师想:“家乡几十年了,路没有多大变化,我一定想办法把这条路修好;要想富,先修路,让乡亲们能有条好路走,让家乡人民发财致富”。
妙乐大师说到做到,用了三年时间,组织修桥铺路,终于建成了连接每家每户,长达4.8公里的妙乐大道。
尤为令人感动的是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妙乐法师不顾年事已高,直接奔往灾区实施赈灾救济。在东南亚海啸和汶川地震中,妙乐法师一捐就是数百万元,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2006年1月2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春节茶花会上接见了释妙乐法师,对她重建铁佛寺、创建妙乐寺及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2008年5月9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一诚长老亲切接见和接受了妙乐主持的捐赠,并带着清远、普正、宏度等法师在自己的斋堂和妙乐一行共进午餐。一诚长老对妙乐住持说:“在中国佛教界,作慈善事业做得最好的,你是第一个”,清远法师接着说:“在台湾花莲山有证严法师,在大陆有妙乐法师”。
2008年5月18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常务副会长江一曼、副会长苏菊香、郭长江等亲切接见妙乐住持,江一曼双手握住妙乐住持的双手,高兴地说:“每次有灾情,都有你的捐赠,上次东南亚发生海啸,你一次就捐了200多万,这一次你又捐了200余万,我代表红十字会总会、代表灾区人民感谢你,各大媒体要及时宣传报导你的慈善、博爱精神”。
2008年5月下旬,一诚长老在妙乐寺山门殿竣工前及时题写了妙乐寺寺名,为妙乐寺2009年下半年开光增添异彩。
2011年 10月4日上午,天降祥瑞,龙天护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万余名信众及各界嘉宾汇聚庐山铁佛寺,参加庐山铁佛寺妙乐法师晋院升座暨庐山铁佛寺千佛开光盛典。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湖北、江西、贵州等省佛教界和政界相关领导、高僧大德出席庆典仪式。整个法会体现了佛教道场悲宏,气震寰宇,五蕴吉祥,程序规范;法会主题鲜明,君臣佐副齐整,毫无乱象杂生,如法井然有序,不乏是一次高规格的成功法会。
妙乐法师在湖北黄梅妙乐寺方丈升座和庐山铁佛寺晋院升座向世人昭示了两方面的社会意义:1,在中国佛教界,经批准以健在法师名号命名建立寺院的,湖北黄梅妙乐寺是第一座,妙乐法师自然也就成了“以健在法师名号命名建立寺院”第一人;2,在中国佛教界,女性出家人晋院升座凤毛麟角,比丘尼晋院升座,领众僧尼两序大众管理道场,千百年来,妙乐法师也是第一人。

阅读全文

与释成果法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