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果报告的编写
电法勘探成果报告是电法勘探成果质量的最终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反映客观实际、地质效果好的物探成果。
成果报告应由组长或由组长指定专人编写,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修改。成果报告经过批准后,电法组才算完成任务。
物探成果报告一般可分为单项(或专题)成果报告、综合成果报告和阶段性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要求内容全面,实事求是,重点突出,立论有据,文字简洁,结论明确,附图附表齐全。
单项(或专题)物探成果报告是指采用单项物探方法完成一个工区的一项或几项工程地质任务的成果报告(如××工区高密度电法勘探成果报告)。
综合物探成果报告是指用几种物探方法,综合解决一个工区有关地质任务的成果报告(如××工区综合物探成果报告)。综合物探成果报告的特点是要突出综合物探方法在解决地质问题方面的应用,将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提高物探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和效果。
1.成果报告的内容
成果报告的编写可参照下列内容要求:
1)概况:简述工区的物探任务(目的、要求、工作范围及工作比例尺),工作期间,主要仪器设备、工作量完成情况,以往进行过的地质勘测工作(尤其是与本次物探任务有关的勘测工作),以及在本次工作中与其他勘测方法的配合。
2)地形、地质简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简述与物探工作有关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物探地质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和物性特征。
3)工作方法与技术:叙述外业生产工作布置、工作方法及依据,仪器性能及仪器因素选择。
4)资料解释与成果分析:简述采用的解释方法及选用参数的依据,叙述成果分析及其地质解释。
5)结论与评价:阐明任务解决的程度,提出物探成果的地质结论;叙述检查观测质量、成果解释精度,通过与已有钻孔及其他勘测资料对比分析、钻孔验证情况,对本次物探成果做出评价。
6)问题与建议:提出本次物探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补充和需要开展的其他物探工作和验证工作的建议。
对于工程物探的单项专题电法测试工作,如地基、桩基检测、灌浆效果检测、钻孔电磁波透视和钻孔电视观察等,可不受以上成果编写内容的限制,应结合具体任务要求和专题物探工作的需要,编写专题测试成果报告。
阶段性综合物探成果报告是指一个工区在一个勘测阶段内所完成的物探工作成果的综合(如××工区可行性研究阶段综合物探成果报告)。阶段性综合物探成果报告的编写基础是单项物探成果和综合物探成果报告。
报告应在物探队技术负责人或技术组的指导下组织有关人员编写。
2.成果报告附图、附表
成果报告附图、附表,应根据任务要求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选择与解决地质问题有关的图件,需要综合而且能够综合到一张图上的内容尽可能绘在一张图上。
阶段性综合物探成果报告的附图、附表,应将本阶段历年所作成果图、表进行汇总。通常物探成果报告应附下列图件和图表:
1)物探工作布置图;
2)物探成果平面图(如电测深曲线类型分布图、异常分布图、覆盖层等厚度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基岩等高线图);
3)物探成果剖面图(如AB/2视电阻率剖面图、物性-地质剖面图等);
4)物探成果表(如物性表、各种解释成果表、物探点高程及坐标测量成果表等)。
㈡ 工程勘察成果报告是不是就是地勘报告
最后正式的成果应该是地勘报告,但是工程中期可以要求勘察单位提交中间报告,用于初步设计。
㈢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文字成果,它作为提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参考用资料。岩土工程报告书的编写是在综合分析各项勘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必须结合建筑类型和勘察阶段规定其内容和格式。各类勘察规范中虽然有编写岩土工程报告书的提纲,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灵活不可受其拘束,强求统一。
总的说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要求是简明扼要,切合主题;内容安排应当合乎逻辑顺序,前后呼应,整体连贯;论证有据,剖析全面,观点正确,数据可靠,结论态度鲜明,准确简练;插图、表格文字说明清晰,图文并茂。
在野外勘察工作和室内土样试验完成后,将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勘探孔平面布置图、钻孔记录表、原位测试记录表、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连同勘察任务委托书、建筑物规划平面布置图及地形图等有关资料汇总,进行整理、检查、分析、鉴定,经确定无误后,编制正式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的任务,在于阐明勘察地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分析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从而对建筑地区作出岩土工程条件的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在内容结构上,一般分为:文字和图表两部分组成。
一、文字部分的内容
文字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绪论
绪论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岩土工程勘察的委托单位,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单位;建筑场地位置;具体的勘察阶段;拟建工程名称、规模、用途;岩土工程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与完成的工作量;取样的数量以及勘察时间、提交的成果。
2.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
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阐明工作地区的岩土工程条体所处的区域地质、地理环境,以明确各种自然因素(如大地构造、地势、气候等)对该区岩土工程条件形成的意义。各节的内容应当既能阐明区域性及地区性岩土工程条件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又须紧密联系工程目的,不要泛泛而论。
(1)建筑场地自然地理情况及位置、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运动特征;
(2)场地的地层分布、地质结构及岩土类型和岩土工程性质。主要描述各岩土层的颜色、均匀性、层厚、密度、湿度、稠度等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等指标。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质侵蚀性及当地土层冻结深度。
(4)自然地质作用和岩土工程作用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基本烈度。
3.结论及建议
通过建设中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对建筑场地各层作为天然地基的稳定性与适宜性的做出评价;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地基承载力等指标的确定,作为选定建筑物场址、结构形式和规模的地质依据。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结合场地的岩土性质,提出地基与基础方案设计的建议,推荐地基持力层的最佳方案,如为软弱地基或不良地基,应建议采用何种加固处理方案。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应提出预测、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结论的内容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具体问题作出简要而明确的回答。态度要明确,措辞要简练,评价要具体,不要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二、图表部分的内容
岩土工程报告书必须与岩土工程图一致,互相照映,互为补充,共同达到为工程服务的目的。一般岩土工程的图表包括:①勘察点平面布置图;②岩土工程剖面图;③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总表;④重大工程应制出岩土工程图或分区图;⑤地层柱状图;⑥有关试验曲线;⑦原始资料复印件。
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前3个图表的内容即可,若是重大工程,应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岩土工程图或岩土工程分区图、钻孔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岩土工程平切面图、岩土工程立体投影图、岩土利用、整理、改造方案的有关图表;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表;原位测试成果图表以及土样固结试验成果e-p曲线等。
针对一些专门性问题除综合性报告外,尚应提交单项报告如原位测试报告,事故与调查分析报告;岩土改造报告;咨询报告等。
对于小型岩土工程,报告的文字说明可以简化。大型工程或专门性问题的勘察成果报告,则必须提交岩土工程研究报告。
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
本工程实例取自广州南方岩土工程公司,位于广州南沙开发区的某安置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其勘察成果报告实录如下:
广州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安置区(一期)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受广州南沙开发区土地开发中心委托,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对广州市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安置区(一期)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阶段为初步勘察。
黄阁镇安置区(一期)位于番禺区黄阁镇西南约1 km南涌口村与大井村交界处,为黄阁镇城市总体规划工程的一部分。征地面积约949.6亩(633095m2),其中南涌口村128.5亩(85664m2),大井村821.1亩(547431m2),拟建建筑物为3~6层。勘察场区内主要为农业用地,村道南鸿路近东西向将场地分为南北两块,北边以水稻田、菜地为主,南边为蕉林及其他经济林。
(二)目的与任务
(1)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2)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3)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初步评价;
(4)初步判定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结合地质地面调查、现场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岩、土、水试验,初步提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方案和可能的基础方案类型、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三)执行的规范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4)《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83-9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8)《建筑岩土工程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DBJ/T15-22-98);
(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8:99)。
(四)勘察点布置、工作量及技术要求
1.勘察点的布置
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26个,编号ZK1~ZK26,其中:鉴别孔14个,技术孔12个。钻孔布置情况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附图1)及钻孔一览表(附表1)。
2.完成的工作量
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03年8月30日先后组织8台XY-1型钻机进场施工,共完成钻孔26个,总进尺1166.66m,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1及钻孔一览表(附表1)。
表1 工作量统计表
3.技术要求
(1)终孔条件(孔深)包括:技术孔:钻入强风化岩3~5m;若强风化基岩埋藏较深,揭示全风化岩不小于5m后终孔;若直接揭示中、微风化岩,揭示厚度达到1~3m即可;若软土厚度较大,在穿过软土层后揭示5~8m较坚硬土层(中密以上砂、砾、卵石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层)也可终孔。
鉴别孔:揭示强风化岩面即可,若强风化基岩埋藏较深,揭示全风化岩3~5m后终孔;若软土厚度较大,在穿过软土层后揭示5m较坚硬土层(中密以上砂、砾、卵石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层)也可终孔。
(2)取样、标贯:全部技术孔采取土样,所有钻孔均进行标贯试验,土、水等试样及标贯试验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土样采取应保证每个不同地层样品不少于6组。全风化层按一般粘性土取原状样。水样采取2组;②若技术孔因故未能取样而造成取样数量少于规定,可在邻近鉴别孔补充取样;③自地面以下1.5m开始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取样或分层取样,除砂土和碎石土外的各种土层均取原状土,取样间距一般为2.0m,若土层层厚大于6m取样间距可放宽至3~5m;④穿过人工填土或耕植土后开始作标准贯入试验,其间距为2.00m;⑤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并终止试验。
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场区地貌上处于河口三角洲与剥蚀残丘交界,三面环山,西部约500m为骝岗涌水道,往南汇入蕉门水道,北部、东部及南部为剥蚀残丘。
勘察场地现为耕地、菜地及经济林地,经过人工平整,地势平坦,起伏很小,地面标高一般4.90~5.50m。
场区交通方便,东部紧邻新扩建的黄阁大道,中部的村道南鸿路东西向横贯场区,东接黄阁大道,在场区的西部边界向北联通南涌口村。
(二)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
根据钻孔揭露资料,按地质成因类型、岩土性,将区内地层由上至下分为①人工填土、耕植土层;②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③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④第四系残积层(花岗岩风化残积层);⑤燕山三期花岗岩。现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
(1)素填土①1灰黄色、浅黄色,主要为路基、田埂填筑土,由粘性土和砂组成,略有压实,稍密状。场区内局部出露,ZK21、ZK23、ZK26揭露,层厚0.80~1.00m,平均0.87m。
(2)耕植土①2褐灰色、褐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含植物根系(为淤泥硬壳层)。场区内普遍分布。层厚一般0.50~1.20m,平均0.79m。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淤泥②1深灰色,灰黑色,饱和,流塑,质较纯,含腐殖质及少量贝壳碎片,钻进时有缩径现象。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顶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顶面标高3.31~5.37m,平均4.42m,层厚6.70~22.70m,平均12.88m。
该层取样41组,进行标贯试验141次,统计标贯标准值1.3击。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主要由粉质粘土、淤泥质土、淤泥质粉、细砂、中、粗砂、砾砂、砾石等组成,据其土性不同又细分为七个亚层,分述如下:
(1)粉质粘土③1褐黄色、花斑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土质较均匀。主要分布在场区南鸿路以北,场区东南部局部分布。除ZK19、ZK21~24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顶面标高-15.61~-2.01m,平均-7.02m,层厚0.80~7.95m,平均3.95m。
该层取样13组,进行标贯试验38次,统计标贯标准值7.8击。
(2)淤泥质土③2灰—深灰色,饱和,流塑—软塑状,含有机质,夹薄层粉细砂,局部夹腐木,部分地段底部粘粒含量较高,过渡为粘土、粉质粘土。该层场区内大范围分布,除ZK4、ZK8、ZK14及ZK20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顶面标高-18.83~-8.14m,平均-12.70m,层厚4.70~28.30m,平均13.96m。
该层取样36组,进行标贯试验124次,统计标贯标准值3.2击。
(3)粉质粘土③3灰黄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状,土质较均匀,局部含少量粉细砂。该层分布于场区东部,钻孔ZK7、ZK9、ZK13、ZK15、ZK19 及ZK23 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顶面标高-25.49~-16.88m,平均-21.60m,层厚1.40~7.40m,平均3.90m。
该层取样3组,进行标贯试验10次,统计标贯标准值7.2击。
(4)淤泥质粉、细砂③4灰色—深灰色,饱和,松散—稍密,分选性一般,含淤泥质,局部夹薄层淤泥。该层主要分布在南鸿路以北场区的西部地段,钻孔ZK5、ZK6、ZK11、ZK17、ZK18、ZK26 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 26.00~38.00m 平均 31.57m,顶面标高-32.65~-20.89m,平均-26.20m,层厚3.00~14.80m,平均8.25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22次,统计标贯标准值8.6击。
(5)中、粗砂③5黄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为主,局部中密状,分选性一般,含粘粒,局部含淤泥质。该层分布于场区西北、东南局部,钻孔ZK5、ZK10、ZK15、ZK19、ZK20、ZK22、ZK23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顶面标高14.30~-5.61m,平均-10.10m,层厚0.80~6.00m,平均2.36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8次,统计标贯标准值9.9击。
(6)砾砂③6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少量砾、卵石及粘性土。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西南部,钻孔 ZK10、ZK12、ZK16~ZK18、ZK21 及 ZK24 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顶面标高-34.11~-29.20m,平均-31.35m,层厚1.60~8.80m,平均4.80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9次,统计标贯标准值21.9击。
(7)砾石③7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中粗砂及粘性土。场区内分布较少,仅ZK11、ZK17有揭露,且厚度较薄。该层顶面埋深39.60~42.50m,顶面标高-37.15~-33.89m,层厚1.40~2.00m。
4.第四系残积层(Qel)
为燕山三期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土性为砂质粘性土,根据其状态又分为可塑状及硬塑状两个亚层,分述如下:
(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④1褐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绿色,可塑,原岩结构已破坏,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北部、东北部钻孔ZK1、ZK3、ZK4、ZK7、ZK8、ZK13、ZK14、ZK17 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9.90~41.00m,平均24.64m,顶面标高-35.29~-4.74m,平均-19.25m,层厚1.20~14.00m,平均5.02m。
该层取样12组,进行标贯试验17次,统计标贯标准值8.5击。
(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④2褐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绿色,硬塑,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南鸿路以北,ZK1~ZK4、ZK7、ZK8、ZK11、ZK13~ZK17、ZK19及ZK20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21.00~44.50m,平均31.08m,顶面标高-39.15~-15.37m,平均-25.70m,层厚2.00~10.00m,平均4.40m。
该层取样9组,进行标贯试验25次,统计标贯标准值21.9击。
5.燕山三期花岗岩(
为场区下伏基岩,埋深起伏较大,总体上看呈东(北)高西(南)低之势。按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全、强、中风化三个带:
(1)全风化花岗岩带⑤1 褐黄色,黄褐色,局部灰绿色、褐红色,原岩结构可见,长石等矿物已风化成高岭土,岩心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内除 ZK1、ZK5、ZK6、ZK9、ZK11、ZK12、ZK18、ZK21、ZK25、ZK26缺失该层外,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顶面标高-42.79~-17.37m,平均-30.81m,揭露层厚2.20~12.75m,平均5.05m。
该层取样7组,进行标贯试验26次,统计标贯标准值37.2击。
(2)强风化花岗岩带⑤2褐黄色、灰黄色,局部浅灰色、灰绿色、紫红色,岩心坚硬土柱状、半岩半土状为主,局部风化不均匀,夹碎块状。除 ZK3、ZK5、ZK6、ZK10、ZK11、ZK16、ZK18、ZK19外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6.80~53.00m,平均38.39m,顶面标高-47.29~-21.31m,平均-33.12m,揭露层厚0.70~16.90m,平均5.61m。
进行标贯试验25次,统计标贯标准值55.2击。
(3)中风化花岗岩带⑤3灰色,灰黄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云母等,裂隙发育,岩心块状、短柱状。本次勘察有ZK1、ZK5、ZK6及ZK17、ZK23共五个钻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27.50~58.40m,平均40.86m,顶面标高-52.69~-22.01m,平均-35.50m,揭露层厚0.50~3.00m,平均1.17m。
该层取岩样1组,作天然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平均值为30.95MPa。
(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水位
勘察施工期间,在钻探完成后24h以后,对地下水位进行量测。实测钻孔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40~1.00m。由于钻探期间施工期较短,且勘察期间雨天较多,观测的地下水位不能代表长期地下水位。
2.地下水类型
区内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类型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局部属微承压水。第四系海相沉积、冲积、残积的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砂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等,属微弱透水层,含水性微弱,水量不丰富,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粉、细砂、中、粗砂、砾砂及砾石等,属透水层,透水性较好,含水性也较好,水量较丰富,为本区地下水主要赋集地层。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强、中风化基岩中,属裂隙水弱透水层,含水性弱,水量不甚丰富。
场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西部骝岗涌等河涌水道侧向渗透补给。地表水向附近河涌及水沟直接排泄,排泄较通畅。
3.地下水评价
本次勘察在钻孔ZK6、ZK23 各取水样一组进行水质分析。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场地两组水样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均具有中等腐蚀性。
(四)地质构造及场地稳定性
本次勘察未发现场区内有明显断裂构造迹象。
根据广东省地震局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分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 g。区内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表4.1.6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属Ⅲ类场地;并根据地质、地形、地貌特征,本区地基属抗震不利地段。
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及选用
(一)标准贯入试验
场区内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统计见下表2(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规定,表中数值未进行杆长修正)。
(二)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土工试验成果表(附表2),指标的统计见下表3。
四、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
(一)地基土评价
1.人工填土、耕植土层
①1素填土 场区内局部分布,厚度薄,略有压实,稍密状。
①2耕植土 场区内普遍分布,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为下卧淤泥硬壳层,厚度薄。
表2 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注:淤泥、淤泥质土层中自落击按1击统计。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②1淤泥 场区内普遍分布。该层厚度大,埋深浅,顶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层厚6.70~22.70m,平均12.88m。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易触变,不宜考虑作基础持力层。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③1粉质粘土 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区南洪路以北,场区东南部局部分布。该层顶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层厚0.80~7.95m,平均3.99m。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复合地基持力层。
③2淤泥质土 该层场区内大范围分布,仅场区东部局部地段缺失。该层顶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层厚4.70~28.30m,平均13.96m。该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不可作基础持力层。
③3粉质粘土 主要分布于场区东部。该层顶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层厚1.40~7.40m,平均3.90m。该土层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摩擦桩基础持力层。
③4淤泥质粉、细砂 该层主要分布在南洪路以北场区的西部地段。该层顶面埋深26.00~38.00m,平均31.57m,层厚3.00~14.80m,平均8.25m。该土层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摩擦桩基础持力层。
③5中、粗砂 分布于场区西北、东南局部,顶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顶面标高-14.30~-5.61m,平均-10.10m,层厚0.80~6.00m,平均2.36m。厚度薄,变化大,属不稳定层,一般不单独考虑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③6砾砂 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西南部,该层顶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层厚1.60~8.80m,平均4.80m。该土层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③7砾石 场区内分布较少,仅ZK11、ZK17揭露,且厚度较薄。该层顶面埋深39.60~42.50m,顶面标高-37.15~-33.89m,层厚1.40~2.00m。
表3 土工试验数据统计及建议标准值表
4.第四系残积层
④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 场区北部、东北部分布该层。该层顶面埋深9.50~41.00m,平均24.59m,层厚1.20~14.40m,平均5.07m。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④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 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南鸿路以北。该层顶面埋深 21.00~44.50m,平均31.08m,层厚2.00~10.00m,平均4.40m。具一定承载力,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5.燕山三期花岗岩(
⑤1全风化花岗岩带 场区内大部分钻孔,顶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揭露层厚2.20~12.75m,平均5.05m。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⑤2强风化花岗岩带 场区内大部分钻孔揭露,顶面埋深 26.80~53.00m,平均38.39m,揭露层厚0.70~16.90m,平均5.61m。承载力高,为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⑤3中风化花岗岩带 本次勘察仅有 5个钻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 27.50~58.40m,平均40.86m,揭露层厚0.50~3.00m,平均1.17m。
(二)地基(岩)土承载力
各(岩)土层建议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压缩模量见表4。
表4 地基承载力数据(fak、E0、Es)一览表
(三)基础方案评价与分析
拟建建筑为3~6层楼,结合现场岩土工程条件,按基础类型分述如下:
1.浅基础方案
场区内软弱土层普遍分布,且厚度大,埋深浅,若拟建物为3层以下住宅建筑物,单柱荷载相对较小,可考虑采用筏板基础,坐于淤泥的上覆硬壳层(耕植层)。
若采用筏板基础,设计时应注意按软土的强度变形沉降及其影响深度进行计算。并注意考虑深厚淤泥层的次固结变形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期内不出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附图1 工程勘探点平面图
2.复合地基方案
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在②1淤泥与③2淤泥质土之间分布有③1粉质粘土,该土层埋深较浅,平均12.39m,层厚平均3.99m,具一定承载力,在验算其下卧③2淤泥质土变形沉降,若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考虑采用深层搅拌桩、砂石桩、CFG桩等复合地基的基础方案。由于场地部分地段淤泥有机质含量高,若地下水有机酸含量高,pH值小于4,则采用水泥土搅拌法而不宜采用干法。
3.桩基础方案
场区北部、东部淤泥厚度相对较薄,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的土层埋深相对较浅,当拟建筑物的单柱荷载较大时,宜考虑采用桩基础方案。这一地段可选择作为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的持力层有③5、③6、③7的砂、砾层;第四系④1、④2砂质粘性土层及花岗岩全、强风化岩。
附图2 钻孔柱状图
附图3 工程地质剖面图
附表1 勘探点一览表
附表2 土工试验成果表
续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T72-2004J366-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06-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0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03-18)
陈希哲.2002.《土力学地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3.《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5.《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孟高头.1997.《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彭承光,李运贵,李子权,王业新.1995.《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
王常明.2004.《土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王钟琦,孙广忠,刘双光等.1986.《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袁灿勤,王旭东,李俊才,徐建龙,阮永平.1994.《岩土工程勘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张喜发,刘超臣,栾作田,张文殊.1984.《工程地质原位测试》[M].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咸恭,李智毅,郑达辉,李曰国.2004.《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㈣ 勘测报告是什么意思
勘察测量后写的报告
㈤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你是外行吗?如果是的话,我就跟你说一下主要的详细勘察报告成果吧,包括详细勘察报告书和对应的图表,就好比勘探点一览表,图例,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岩土层综合描述,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固结曲线图,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原位测试统计表,钻孔柱状图示例,对吧。详细勘察报告书里说的情况更是要结合当地的初步勘察成果来做补充或者删减,一般常见的内容有取得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和规模,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与尺寸及其预计埋置的深度,建筑物的单位荷载或总荷载、结构特点和地基基础的特殊要求。查明不明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防治措施。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各岩土层的类型、成因、分布、深度、工程特性和坡度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并对建筑物的沉降、沉降差或整体倾斜进行估算和预测。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 度的场地,对饱和沙土或饱和粉土,应判定其地震液化势。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必要时还应查明地层的渗透性、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提供为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和支护方案选择所需的参数,对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作出论证和评价。为选择桩的类型与长度、确定单桩承载力、计算群桩的沉降以及选定施工方法提供岩土工程参数。
我回答的这么仔细,请采纳吧,大佬
㈥ 勘查示范成果总结
云南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采用多种勘查方法组合,对典型示范区进行勘查研究,共完成1∶5万遥感解译1900km2,1∶10万遥感解译4482km2,1∶5万水文地质调查2042km2,1∶1万专门水文地质调查61km2;采用音频大地电场法、EH-4电导率成像系统、高密度电法完成物探剖面测量1853m、物探点344个;布置实施探采结合井270口,完成钻探总进尺9932.80m,抽水试验181 层/次,采集、测试水样82件;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点18个。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更新了红层地下水资源的价值观。
按照一般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的标准,红层含水层往往富水性很弱,通常认为这些含水岩组中的地下水不具有开采利用价值。而这些含水岩组分布区往往又是严重缺水的地区,长期的忽视使这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利用。通过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使红层地下水资源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根据农村生活需水量小和红层含水层富水性普遍弱但分布广泛的特点,采用经济适用的钻探工程、抽水设备和供水方式,以解决红层缺水地区农村生活用水为主要目标,兼顾发展庭院经济用水需求,红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广大红层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深化了对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的认识。
示范区岩性组合复杂,往往出现不同类型的含水层在空间展布上相互叠置、交错分布的情况。但在总体上,地下水的富集仍主要受水文地质因素所制约,即岩性是地下水赋存、富集的基础,构造是地下水赋存、富集的控制因素,地貌是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的必要条件。构造和地形上的双重盆地是最有利的富水块段形成区;厚度大、分布连续的砂岩是红层区主要的层间裂隙含水层,可形成规模较大的富水块段;可溶蚀成分含量高,易形成溶孔、溶隙的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和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等地层,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是红层重要的含水岩组;缓倾角地层区,在同等深度内钻孔揭露的含水层数较多,钻井涌水量较大,成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有利地段;丘陵、谷地区的低矮岭脊不具地下分水岭功能,地下水可从较高谷地顺岩层补给邻近的低谷,使丘陵区成为红层地下水的富集区;红层区褶皱发育,背斜轴部张裂隙发育、地下水易在背斜转折端富集,特别是背斜谷地区往往可获得较大钻井涌水量。
(3)基本掌握了红层地下水的开采潜力及开发技术条件。
1)盆地、丘陵宽谷区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带,也是村落密集、缺水问题严重的区域,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宽谷区相对较为富水、地下咸淡水界面埋藏深、垂向上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较大的有利条件,通过适宜的勘查开发方式解决农村缺水困难。
2)云南红层区泥质岩分布广泛,往往也是缺水村庄分布集中的地区,但泥质岩中砂岩夹层分布普遍,裂隙发育,赋存一定量的地下水,与缺水村庄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因而泥质岩中的砂岩层间裂隙水对于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云南红层风化层分布零散,厚度变化大,风化裂隙多被泥钙质充填,赋存的风化裂隙水有限,单井出水量普遍较小,且枯、雨季水位变幅大,枯季多出现吊泵现象,故仅仅依靠浅井开采风化裂隙水解决农户用水效果较差。
4)目前探采井比较密集的区域,最大开采水量约为补给资源量的40%,且小于允许开采量;探采井稀疏的区域,可将井孔涌水量作为允许开采量,能满足农村供水的资源需要,探采井和观测井水位动态稳定。开采红层地下水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困难在资源上是有保证的。
5)浅丘平坝、河谷低阶地、谷地底部的浅埋藏松散层孔隙水、风化裂隙水适宜采用浅井开采;缓丘平坝、河谷阶地、丘陵台地埋深40~60m的层间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适宜采用中深井开采;低山丘陵区埋深60~90m的层间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适宜采用深井开采。
(4)初步评价了红层地下水的防污性能。
勘查示范区多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区,地表冲洪积粘土和残坡积层分布较广,基岩中泥质岩较多,红层地下水的天然防污性能总体较好。其中,覆盖和埋藏型层间裂隙水和溶蚀裂隙孔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较好,裸露型风化裂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较差。
(5)加深了对咸水分布特征的认识。
根据岩石化学成分、岩性组合和地下水水质的差异,通过剖面对比和实测,在地层含盐层较多的大姚示范区进一步细划出含盐岩性段,缩小了咸水分布的范围,再通过探采井验证,基本掌握了咸水分布规律,在含盐地层中寻找淡水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姚县夏家坝团山含盐地层区实施探采井24口,成井23口,其中可饮用水井9口,占成井数的39.1%。获得总涌水量1074.6m3/d,其中可饮用水量483.5m3/d,占总涌水量的45.0%。
(6)形成了有效的红层地下水勘查方法体系。
通过示范实践证明,所采用的勘查方法简易适用,取得的成果精度能够满足红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掌握开发技术条件和防污性能,布置开采井、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以勘查示范成果为依据,布置实施的开发示范井成井率达97.4%,单井出水量5.0~243.4m3/d,获得总水量7536.9m3/d,解决了示范区13201人的饮用水困难。
(7)总结了红层地下水勘查的工作要点。
1)云南红层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不均,缺水村庄往往处在地表缺水、地下水贫乏的地区,且为农户提供生活用水的供水井不能离村庄太远,可供找水布井的范围有限。因此,红层地下水勘查首先应明确目标,由面到点,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重点是查明构造的形态、含水层的空间展布、厚度、边界条件、有利于补给汇流的地貌特征等,圈定富水块段,研究富水块段地下水的富集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需水量大小确定适宜的开采目的层和井位。
2)钻探是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耗资最大的勘查手段,应充分发挥物探快速、经济的优点,在地质和物探成果基础上合理布孔,以减少钻探工作量,经济合理地完成勘查工作;钻孔深度以揭露含水层、满足开采量要求为原则,避免因限制孔深而导致达不到目的的情况发生。
3)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工作是一项追索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工作,观测效果的好坏对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影响较大。对农村分散供水勘查来说,地下水动态观测一是要合理布点,除利用开采孔外,在重要区段还应设适量的专门监测孔,并尽可能采用自动监测装置进行监测;二是要责任到人,并定期督促检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云南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为红层地下水勘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勘查总体方案布置合理、成效显著,可在红层地下水勘查与开发中推广。鉴于红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勘查示范点的局限性,在推广利用时尚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