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植物学做什么了什么贡献
在生物学刚兴起的时候,植物科学的研究曾为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许多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都是以植物学研究为基础。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主要立足于对大量植物的考察和研究,细胞的发现也是从植物研究开始,孟德尔则是在对豌豆进行遗传性状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遗传定律。可以说,没有植物学的大量基础研究,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这样迅速的发展。
进入20世纪后,微生物学和动物科学的研究成为更前沿的领域,曾经辉煌的植物学研究似乎失去了光彩。原因可能在于微生物的研究较为简单,便于研究,而且其研究成果易于在工业上或医疗业中应用,而动物研究更与医学研究关系密切,商业利益的推动也是植物科学研究备受冷落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未来对植物的研究,将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形成热门:微观方面的分子生物学,将把细胞和细胞器的研究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而宏观方面,植物生态学将把植物个体与群落乃至更广大的范围间的植物相互作用机理联系起来,因而微观与宏观将彼此延伸接近,使植物各个层次的研究得以深化。
❷ 植物学在科研上的应用
园艺方向如果想走植物方向的话,一般选择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专业概况:该专业主要是以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观赏植物栽培养护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这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学校主要侧重于观赏植物的育种和栽培,有的学校侧重于园林植物的应用配置。
就业前景: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在林学中是一个热门学科。现代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花卉不仅是美化环境的装饰物,同时也是一种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商品。该专业毕业去向为各园林绿化局、植物园、公园、城市规划设计院、园林公司和花卉生产企业及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
研究方向: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主要是对栽培园林植物和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研究,对观赏植物进行品种分类亲缘关系的研究;2.园林植物应用研究:包括植物配置,以园林植物为主的设计及造景、盆景、干花等;3.园林植物遗传与育种:包括传统与现代园林植物遗传与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新品种的培育与开发;4.园林植物栽培、繁殖、养护、管理:包括切花及盆花现代化生产技术研究、花卉产业化的研究;5.园林植物生理研究:包括花期调控、抗性生理、花卉采后生理及贮运保鲜的研究;6.园林植物生态及环境学研究:包括生态旅游及森林旅游研究。
要求知识背景:各学校要求不同,有的考查花卉学、树木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有的学校考查景观生态学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校推荐: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始建于1951年,是我国最早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该校陈俊愉院士还是我国植物界第一位获得园艺植物栽培品种国际登录权的专家。
另外,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该专业实力都比较强。
导师推荐:陈俊愉,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园林植物与育种研究,在梅花、菊花、月季、金花茶等中国名花的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
包志毅,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园林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植物资源和产业。
❸ 植物学的历史上,有哪些为它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有重大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
曾士迈
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
周宗璜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
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
林亮东
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
黄齐望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
吴友三
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❹ 中外10个植物学家及其他们的主要成就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
曾士迈
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
周宗璜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
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
林亮东
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
黄齐望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
吴友三
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❺ 植物学的最新研究方向
通俗的讲,就是植物基因破译,功能基因发现,转基因造个你所需要的新物种。
❻ 植物学的历史上,有哪些为它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有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
曾士迈
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
周宗璜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
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
林亮东
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
黄齐望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
吴友三
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❼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2010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14项(包括新增项目94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3项(新增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21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5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99项(新增3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8项(新增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主持(或承担)重要方向项目27项(新增7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6项(新增8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9项(新增15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13项(新增4项)。发表论文408篇,其中SCI论文217篇,有136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9.0以上的8篇,5.0以上的35篇,2.0以上的148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16项。
2011年,植物所争取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共计78项。其中,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科技基础工作专项1项,973课题1项,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面上项目44项、青年科学基金15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创新研究群体延续资助1项;中科院项目百人1项,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2项,先导性专项课题4项。2011年植物所到位经费2.12亿元,实际留所经费1.62亿元。发表论文366篇,其中SCI论文231篇,有152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在9.0以上的11篇,5.0以上的32篇,2.0以上的154篇;出版专著17部;授权专利22项。
2012年,植物所在研项目(课题)共320项(新增160项)。其中包括,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课题15项(新增1项),863课题1项(新增1项),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新增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新增1项)、重点项目7项(新增2项)、面上项目122项(新增44项)、青年项目45项(新增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增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3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19项(新增8项);院地合作项目4项,其它横向项目32项(新增15项)。到位经费1.95亿元,实际留所经费1.58亿元。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论文280篇,有184篇发表在学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响因子9.0以上的7篇,5.0以上的45篇,3.0以上的118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专利48项。
2013年,植物所在研项目(课题)共471项(新增220项)。其中,承担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19项(新增5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123项(新增44项)、青年项目45项(新增1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新增1项)、重大项目1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23项(新增12项);院地合作项目8项(新增4项),其它横向项目116项(新增96项)。2013年,植物所到位经费2.38亿元,实际留所经费1.87亿元。发表论文457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28篇,有285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8.0以上的20篇,5.0以上的58篇,3.0以上的150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56项。
2014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77项(包括新增项目213项)。其中,承担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新增1项)、课题18项(新增5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新增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新增4项)、面上项目128项(新增46项)、青年项目62项(新增3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基金3项(新增2项)、特殊学科点建设项目1项(新增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创新群体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新增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1项、其他基金项目12项(新增5项);承担其他部委项目10项(新增4项);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1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主持院STS项目1项(新增1项);中科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4项(新增2项),其它国际合作项目18项(新增8项);院地合作项目8项(新增4项),其它横向项目116项(新增96项)。2014年,植物所到位经费2.56亿元,实际留所经费1.88亿元。发表论文562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65篇,有230篇发表在领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8.0以上的15篇,5.0-8.0的22篇,3.0以上的135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专利4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国际英文学术期刊。2012年SCI影响因子为3.75,排在国际植物生物学非综述类期刊的第12名,位居国际该领域期刊的前11%,在所有 SCI收录的151种中国科技期刊中位于第7名。JIPB被SCI,BA和PubMed等67个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拥有14,300余家订阅机构,订户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文下载量接近20万次。
2013年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全国百强科技期刊”;2012年获中国科协 “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 二等奖,被CNKI等三个机构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06年—2011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A类资助;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2001—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 2009年获 “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称号;2006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4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3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植物分类学报》是中国生物学科历史最悠久的核心期刊,代表了中国植物分类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2003年被世界著名检索机构ISI数据库收录,入编其产品SCIE和CC/AB&ES。2008年原拉丁刊名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改为英文名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自2009年始改为英文刊,并与国际出版机构Wiley-Blackwell合作出版,采用ScholarOne的Manuscript Central在线投稿、审稿系统。
自2010年至2013年的影响因子分别 为0.880、1.295、1.596、1.851。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是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反映植物生态学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全英文期刊,双月刊,创刊于2008年。
以发表符合当前国际生态学研究前沿的原始创新性论文为主,同时发表有新观点的代表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动态的综述。
被SCI、BA等17个国际知名数据库所收录,2013年JCR最新发布的JPE影响因子为1.355,在SCI收录的195种植物学期刊中位列第93位;在SCI收录的136种生态学期刊中位列第89位;在中国大陆被SCI收录的151种期刊中位列第30位。
2012年获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三等奖。 《植物生态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中文生态学期刊。月刊,大16开本(A4幅),全铜版纸印刷。刊登内容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地理学、土壤学及气象学等多个学科,主要发表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创新性原始研究论文,包括以植物与环境关系为内核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发表有新观点的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综述文章、新的方法与技术、植物生态学相关基础资料,并设有论坛栏目,对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科技问题开展学术讨论。
被BIOSIS、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Ecological Abstracts、Advances in Ecology、AGRIS International、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中国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生物多样性》 反映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展水平的、中国国内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学术刊物。 《植物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
反映中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包括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
是全国优秀中文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中国国内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网络资源系统(网络版)、CSCD、CSTPCD、CNKI和CAJCED;中国之外数据库包括::《英联邦农业文摘》(CABABSTRACTS)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情报系统《国际农业引文索引》(AGRIS INTERNATIONAL)。
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1年)和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8年)。2009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期刊示范项目。2012年,本刊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生命世界》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高等教育出版主办,传递与生命相关的科学信息,普及与生命相关的科学知识,报道与生命相关的科学事件。主要栏目有封面故事、生命科学、生命自然、生命健康。
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科研成果
中国暗色分生孢子真菌及蠕形分生孢子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2009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孙广宇
参加
苹果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农业推广三等奖
时春喜
主持
小麦赤霉病防治基础与应用研究
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康振生
主持
关中灌区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11种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张兴等
参加
枸杞红瘿蚊、蚜虫覆盖隔离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仵均祥等
参加
多羟基双萘醛等植物源病毒抑制剂的筛选与研制
200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吴云锋
主持
小麦吸浆虫成灾规律与防治技术
200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袁 锋
主持
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素的发现与应用研究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文君
胡兆农等
主持
多羟基双萘醛等植物源病毒抑制剂的筛选与研制
2006年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吴云锋
主持
小麦吸浆虫成灾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
2006年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袁 锋
主持
苹果黑星病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
200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农技推广二等奖
黄丽丽
康振生
参加
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200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
李振岐
主持
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示范与推广
2006年陕西省农技推广二等奖
时春喜
参加
小麦新型杀雄剂SQ-1杀雄技术及配套制种技术的研究
2006年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赵惠燕
参加
小麦抗条锈性丧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2005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一等奖
李振歧
主持
渭北苹果园病虫防治技术推广
2005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李 鑫
主持
麦田主要杂草化学防除新技术示范与推广
2005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时春喜
参加
陕西省苹果主要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推广
2005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胡小平
参加
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与推广
2005宝鸡市人民政府二等奖
时春喜
参加
植物病原真菌与寄生互作关系的超微结构
200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壹等奖
康振生
主持
陕西主要作物蚜传病毒病传播途径与机制及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200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吴云锋
主持
自流式树干注药技术研究
200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张 兴
主持
农业技术家教模式研究
200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贰等奖
李 鑫
主持
麦田主要杂草化学防除新技术示范与推广
2004年宝鸡市人民政府一等奖
时春喜
参加
❾ 植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植物学》(滕崇德 上)P7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方法、生命活动、发育规律、遗传特性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
依据研究内容侧重的不同,植物学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主要有以下几类: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
P11
形形色色的植物世界,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各种现象不是孤立静止的,只有全面掌握,抓住本质,才能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植物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对立统一的规律来看待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植物的过去和现在。
认识植物,应从观察、比较和实验的方法入手。观察是学习植物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是认识植物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比较才能鉴别它们的异同,从而才能深入地识别和理解,尤其是学习植物分类学更为重要。实验比一般的观察更能揭示植物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形式的实质。
在系统理论学习上,应采用各个击破,系统总结的方法,所谓各个击破,即一个问题问题搞清楚;所谓系统总结,即将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消化、使之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