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代柘枝舞
柘枝舞,石国亦名柘枝,亦名柘羯。薛能《柘枝词》之二云:
悬军征柘羯,内地隔萧关。
日色昆仑上,风声朔漠间。
何当千万骑,飒飒贰师还。
此首所咏,指天宝九载高仙芝征石国一役而言。盖以柘枝舞出于石国,故云尔也。兹略考柘枝舞舞人服饰、舞容之属如次。《乐苑》云: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御览》五七四引帽上尚有鲜衣帽三字)施金铃,抃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御览》引无舞相占实四字)舞中雅妙者也。
陈旸《乐书》云: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案唐杂说,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角调有《五天柘枝》。用二童舞,衣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始为二莲花,童藏其中,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之雅妙者也。然与今制不同,岂亦因时损益耶?唐明皇时那胡柘枝,众人莫及也。
柘枝舞舞人衣五色罗衫,胡帽银带,唐人诗中亦多言之:张祜《观杭州柘枝》诗“红罨画衫缠腕出”,《周员外席上观柘枝诗》“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又《观杨瑗柘枝》诗:“促叠蛮鼍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白居易《柘枝词》:“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又《柘枝妓》诗:“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窄袖缠腕与胡腾舞同;用长带,着红锦靴;“卷檐虚帽”,亦即刘言史诗中之“织成蕃帽虚顶尖”:此俱胡服也。就唐人诗考之,柘枝舞大约以鼓声为节,起舞鼓声三击为变,故白居易《柘枝妓》诗云: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张祜《观杭州柘枝》诗: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娥暂起来。又刘禹锡《和乐天柘枝诗》亦云: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皆可见柘枝舞以鼓声为节奏之概。柘枝舞至曲终,例须半袒其衣,故沈亚之《柘枝舞赋》云:差重锦之华衣,俟终歌而薄袒。薛能《柘枝词》之“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即指此也。柘枝舞又重目部表情,此与胡腾不同。刘禹锡《观舞柘枝》云: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沈亚之《柘枝舞赋》云:鹜游思之情香兮,注光波于?睇。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云:善睐睢盱,偃师之招周妓;詟齐公。既多妙以多能,亦再羞而再顾,鼓绝而曲既终,倏云朝而雨暮。
唐宋两代柘枝舞之不同,陈旸《乐书》已言之。唐代柘枝舞大约有一人单舞与二人对舞之别;二人对舞则曰双柘枝。是双人对舞应名双柘枝舞,其流传之盛当有过于单舞。宋代柘枝舞为乐府十小儿队之一,属于队舞。据史浩《真隐漫录》,大曲中之柘枝舞凡用五人,舞人有竹竿子有花心;其口号致词,入队起舞吹唱遣队,与其他大曲无异,疑唐代之柘枝舞尚无如是之繁复与整齐也。
史浩《柘枝舞》 :
五人对厅一直立竹竿子勾念:伏以瑞日重光,清风应候。金石丝竹,闲六律以皆调;佅兜离,贺四夷之率伏。请翻妙舞,采奉多欢。鼓吹连催,柘枝入队。
念了复行吹引子半段入场连吹柘枝令分作五方舞舞了竹竿子又念:适见金铃错落,锦帽蹁跹。芳年玉貌之英童,翠袂红绡之丽服;雅擅西戎之舞,似非中国之人。宜到阶前,分明祗对。
念了花心出念:但儿等名参乐府,幼习舞容。当芳宴以宏开,属雅音而合奏。敢呈末技,用赞清歌,未敢自专,伏候处分。
念了竹竿子问念:既有清歌妙舞,何不献呈?
花心答念:旧乐何在?
竹竿问念:一部俨然。
花心答念:再韵前来。
念了后行吹三台一遍五人舞拜起舞后行再吹射雕遍连歌头舞了众唱歌头:
□人奉圣□□朝□□□□主□□□□□留伊得荷云戏幸遇文明尧阶上太平时□□□□何不罢岁□征舞柘枝。
唱了后行吹朵肩遍吹了又吹扑胡蝶遍又吹画眉遍舞转谢酒了众唱柘枝令:
我是柘枝娇女□,□多风措□。□□□,住深□□,妙学得柘枝舞。□□□头戴凤冠,□□纤腰束素。□□遍体锦衣装,来献呈歌舞。
又唱:回头却望尘寰去,喧画堂箫鼓。整云鬟,摇曳青绡,爱一曲柘枝舞。好趁华封盛祝笑,共指南山烟雾。蟠桃仙酒醉升平,望凤楼归路。
唱了后行吹柘枝令众舞了竹竿子念遣队。
雅音震作,既呈仪凤之吟;妙舞回翔,巧着飞鸾之态。已洽欢娱绮席,暂归缥缈仙都。再拜阶前,相将好出。
念了后行吹柘枝令出队。
此种柘枝舞用五人。据日本今村鞆氏《日鲜支那古代打球考》,则高丽打球乐中实有一人手持竹竿,得筹与否,由竹竿以为指挥。大约竹竿子即因其持竹竿而得名也。至于花心不知果作何解释?《真隐漫录》除柘枝舞而外,尚有采莲舞、太清舞、花舞、剑舞及渔夫舞,体制与柘枝舞约略相同。竹竿子在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剑舞中俱有之。花心则见于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为由五人组成之舞队。花心大约即舞队本身之领袖;而起舞遣队之责,则由竹竿子任之,如今日乐队之指挥然也。起舞之前或念诗一首,或骈语数联,继由竹竿子与花心设为问答之词,然后正式起舞,"舞者入场,投节制容",是为入破。入破以后,由竹竿子念七言诗一首或骈语数联遣队,于是乐止舞停。日本所传唐代舞乐,分为序、破、急三段(参看源光圀《大日本史·礼乐志》)疑宋代大曲中之柘枝诸舞,其节奏仍如是也。
柘枝舞在唐代本属教坊,柘枝词因舞而起;至宋犹存于乐府之中,其佚当在元宋之际;自是以后,唯于词曲中存柘枝令之牌名而已。词兴而大曲亡,诸宫调院本兴而词亦衰。较近于民间艺术之剧曲一盛,则烦重之乐舞归于消沉,终至灭绝亦固其所也。
柘枝舞小考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当时教坊乐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之别。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教坊记》作阿辽)、柘枝、剑器、胡旋、胡腾;疑俱属胡舞。日本石田干之助《胡旋舞小考》(见《史林》十五卷三号)谓胡旋舞来自康国;又以胡腾为石国舞;其说甚确,无烦辞费。唯健舞中之柘枝舞亦屡见于唐人书,或谓为胡舞,而未能确指所出。余意以为柘枝舞与胡腾同出石国。因举所知,敷陈如次,以为言唐代与西域文明关系者之谈助。
❷ 唐代《柘枝舞》有着怎样的舞蹈特征
《柘枝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舞”。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
唐柘枝舞佣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
❸ 关于“成果”的古诗有哪些
《塞下曲》
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舞曲歌辞·柘枝词》
唐·薛能
意气成功日,春风起絮天。
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
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
唐·岑参
诏出未央宫,登坛近总戎。
上公周太保,副相汉司空。
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
弟兄皆许国,天地荷成功。
《予尝有雪景一绝为人所讽吟段赞善小》
唐·郑谷
赞善贤相后,家藏名画多。
留心于绘素,得事在烟波。
属兴同吟咏,成功更琢磨。
爱予风雪句,幽绝写渔蓑。
《山中送进士刘蟾赴举》
唐·章孝标
去住迹虽异,爱憎情不同。
因君向帝里,使我厌山中。
故友多朝客,新文尽国风。
艺精心更苦,何患不成功。
《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後,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後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❹ 柘枝什么意思
柘枝 [zhè zhī]
基本释义
1.柘枝舞的省称。 唐 章孝标 《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清 吴伟业 《赠妓朗圆》诗:“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胡腾、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
2.荔枝的一种。 宋 黄庭坚 《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之二:“五月照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 任渊 注:“ 山谷 《与王观复书》云:‘今年 戎州 荔子盛登,一种柘枝头出於 遏腊平 ,大如鸡卵,味极美。’”
❺ 《柘枝词》是什么意思
柘枝词
本词的基本意思是:
1.跳柘枝舞时所唱之词。唐王建有《柘枝词》。
分词解释:
柘枝 : 1.柘枝舞的省称。
2.荔枝的一种。
词 : 词(?)cí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言辞,话语?
❻ 柘木的药用价值
【药 材 名】柘木
【拉 丁 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别名】原植物柘树,又名:柘,柘桑,文章树,灰桑树,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黄桑,黄了刺,刺钉,黄疸树,山荔枝,痄腮树,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名称考证】柘木 (《本草拾遗》),柘树(《救荒本草》),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录》)、灰桑树(《湖阴县志》)
【科目来源】桑科植物
【药用部位】柘树的木材。
【性味归经】《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入肝、脾二经。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治崩漏,飞丝入目,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l-2两。外用:煎水洗。
【资源分布】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微、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①《本草衍义》: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叶饲蚕曰柘蚕。叶硬,然不及桑叶。 ②《纲目》:杨,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厚,团而有尖。……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
【相关选方】
①治月经过多:柘树、马鞭草、榆树。水煎兑红糖服。(《湖南药物志》)
②洗目令明:拓木煎汤,按日温洗。(《海上方》)
③治飞丝入目:柘树浆点(目)了,绵裹箸头,蘸水于眼上缴拭涎毒。(《医学纲目》)
【原生形态】柘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以上。小枝黑绿褐色,光滑无毛,具坚硬棘刺,刺长5~35毫米。单叶互生,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厘米,基部楔形或圆形,先端钝或渐尖,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放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除下面主脉略有毛外,余均光滑无毛;基部3出脉,侧脉4~5对;叶柄长约1厘米,略有毛;托叶小,分离,侧。花单性,雌雄异株;皆成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一或成对腋生;雄花被4裂,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4裂,花柱。花期6月。果期9~10月。喜生在阳光充足的荒山、坡地、丘陵及溪旁。
【参考出处】《本草纲目拾遗》、《本草衍义》、《纲目》
【相关药材】柘木白皮
【关 键 词】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崩漏飞丝入目疟疾
❼ 关于柘木
“柘木”又名桑柘木,为桑科植物,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大多历史文献都有记载,柘木一般不作为家具用材,因其名桑柘,桑与伤或丧谐音。很多地方忌讳。
按生长环境分为“山柘”“本地柘”; 山柘指山上生长的料,如山东一带的料。“本地柘”特指苏北平原地带,柘木油性大,生长较快,特别是当年的枝条,生长特别快。柘木叶在很多地方用于养幼蚕,所以称桑柘木。另具中药价值,有化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在我国多省都有分布。
(7)柘枝引成果扩展阅读:
药用价值
【药 材 名】柘木
【性味归经】《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入肝、脾二经。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治崩漏,飞丝入目,疟疾。
【古籍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①《本草衍义》:"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叶饲蚕曰柘蚕。叶硬,然不及桑叶。" ②《纲目》:"杨,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厚,团而有尖。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
【别名】原植物柘树,原产河南省柘城县,又名:柘,柘桑,桑木,伤脱木,黄桑,文章树,灰桑树,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黄了刺,刺钉,黄疸树,山荔枝,痄腮树,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名称考证】柘木 (《本草拾遗》),柘树(《救荒本草》),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录》)、灰桑树(《湖阴县志》)
【资源分布】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柘木乡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柘木乡,东濒洪湖,南靠长江,与岳阳市仅一江之隔,随岳高速公路、省道二级公路纵贯全境,是南方沿海城市到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中枢。基本农田10万亩,养殖水面2万亩,现辖46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乡政府驻柘木桥。
❽ 柘枝舞是从哪里传入的
《柘枝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舞”。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章孝标《柘枝》诗有:“柘枝初出鼓声招”,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
❾ 关于成果的古诗
1、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全诗: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2、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唐·李白《东武吟》
全诗: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白日在高天,回光烛微躬。恭承凤凰诏,欻起云萝中。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3、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唐·高适《塞下曲》
全诗: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4、意气成功日,春风起絮天。——唐·薛能《舞曲歌辞·柘枝词》
全诗:意气成功日,春风起絮天。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
5、大君毕能事,端扆乐成功。——唐·张九龄《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
全诗:大君毕能事,端扆乐成功。运与千龄合,欢将万国同。汉酺歌圣酒,韶乐舞薰风。河洛荣光遍,云烟喜气通。春华顿觉早,天泽倍知崇。草木毕沾被,犹言不在躬。
6、弟兄皆许国,天地荷成功。——唐·岑参《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
全诗:诏出未央宫,登坛近总戎。上公周太保,副相汉司空。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弟兄皆许国,天地荷成功。
7、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唐·李隆基《过晋阳宫》
全诗: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8、属兴同吟咏,成功更琢磨。——唐·郑谷《予尝有雪景一绝为人所讽吟段赞善小》
全诗:赞善贤相后,家藏名画多。留心于绘素,得事在烟波。属兴同吟咏,成功更琢磨。爱予风雪句,幽绝写渔蓑。
9、报国有长策,成功羞执圭。——唐·李白《赠从弟冽》
全诗: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傅说降霖雨,公输造云梯。羌戎事未息,君子悲涂泥。报国有长策,成功羞执圭。无由谒明主,杖策还蓬藜。他年尔相访,知我在磻溪。
10、毕竟成功何处是?五湖云月一帆开。——唐·杜牧《闻开江相国宋下世》
全诗:权门阴进夺移才,驿骑如星堕峡来。晁氏有恩忠作祸,贾生无罪直为灾。贞魂误向崇山没,冤气疑从湘水回。毕竟成功何处是?五湖云月一帆开。
11、艺精心更苦,何患不成功。——唐·章孝标《山中送进士刘蟾赴举》
全诗:去住迹虽异,爱憎情不同。因君向帝里,使我厌山中。故友多朝客,新文尽国风。艺精心更苦,何患不成功。
12、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唐·罗隐《东归别常修》
全诗: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箸红。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唯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
13、豪华尽出成功後,逸乐安知与祸双。——宋·王安石《金陵怀古》
全诗: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後,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後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14、塞月未落成功回,腰鼓横笛如春雷。——宋·陆游《秋月曲》
全诗:旧时家住长安城,万户千门秋月明,紫陌朱楼歌吹海,酣宴不觉银河倾。受降城头更奇绝,莽莽平沙千里月,选兵夜出打番营,铁马蹴冰冰欲裂。塞月未落成功回,腰鼓横笛如春雷。长安高楼岂不乐,与此相去何辽哉!丈夫志在垂不朽,漆胡骷髅持饮酒,举头云表飞金盘,痛饮不用思长安。
15、垂死成功亦未晚,安知无人叹微管!——宋·陆游《读书》
全诗: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後之视今犹视古,吾书未泯要有取。贾生痛哭汉文时,至今读之有余悲。魏徵嘻笑封德彝,生亦岂责绛灌知。穷秋风雨卧孤馆,万世悠悠百年短。垂死成功亦未晚,安知无人叹微管!
16、成功由积累,中休犹不可,况本无基址。——宋·陆游《感遇》
全诗:我以善勉汝,汝谓出訾毁;置之不复言,意又不能已。为善如筑台。成功由积累,中休犹不可,况本无基址。未言破万卷,日且读十纸,学虽在力行,要是从此始。
❿ 柘果有什么用处
具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
柘树果实的功效介绍
【异名】佳子(《纲目》)。
【来源】桑科植物柘树,详柘木条。
【采集】9~10月采。
【性味】性平,味苦。
【功用主治-柘树果实的功效】清热凉血,舒筋活络。
(10)柘枝引成果扩展阅读:
柘果外形:
1、柘树春天开花,花儿像一个个黏了糯米的小狮子头,挂满枝头。
2、柘树结果的时候满树红果,果实表皮凹凸不平,乍一看像是满树荔枝。其实不是荔枝,荔枝有壳,柘树的红果子是聚花果,一瓣瓣,中间没有核。
3、未成熟的青果掐了有白色乳汁:是桑树科的典型特征。
柘树作用:
1、极为稀有,尤其百年以上大树更加稀有。凡树龄五十年以上都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柘树也是园林绿化树种,具有耐寒,耐旱。防风固沙作用。
3、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4、根皮入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淤止痛;
5、木材为黄色染料;叶饲蚕;果食用和酿酒。我国古时桑拓并称,可见它的用途不次于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