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什么叫“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8-24 发表评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一、计划的性质和宗旨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是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计划。其宗旨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的力量将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广大农村和工矿企业范围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培育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作出贡献。
二、计划的主要目标
以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为依托,通过技术推广,重点解决工、农业生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规模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九五”期间,筛选发布推广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新增1500项,到“九五”末期,累计滚动到2000项重大技术成果,并带动20000项科技成果进入地方、部门和各层次的推广计划。
三、计划的主要内容
1.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不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探索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科技成果推广的运行机制,研究和制定促进科技成果推广的政策、法规;制定科技成果推广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和健全一支具有较高政策水平的管理队伍和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科技成果推广服务队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广泛疏通科技成果推广的融资渠道,开辟社会集资和吸收各方投资的新途径。
2.筛选、发布指南项目
科技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市场需求,向全国各部门、各省市广泛征集科技成果,在组织专家筛选评审的基础上,每年度向全社会发布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引导企业的技术选择。
(1)计划指南项目的筛选重点
农业技术项目重点围绕提高土地、水面、滩涂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粮、棉、油、糖、菜、畜禽、水产等产量及品质;提高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和应用效果的科技成果。
工业项目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相应的新设备为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对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有重要作用,对节能降耗、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以及改造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
(2)计划指南项目的选项原则
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行业技术进步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技术先进、成熟、适用,已通过中试验收或鉴定,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证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③投资效益好;
④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能跨行业、跨地区应用,能形成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3)计划指南项目的评审与筛选程序
申请列入指南项目的单位,可按隶属关系向莫主管部门逐级申报,或向其所在地的地方科委申报。有关部门科技司(局)和地方科委按照指南项目的选项原则对申报的技术项目组织审查后,上报科技部;
科技部根据指南项目选项原则和评审标准,聘请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技术项目分专业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技术项目,经科技部综合平衡、审批后公布。
3.实施年度计划项目
指南项目中对于技术使用单位与技术持有单位按《技术合同法》签定有关协议的实施项目,科技部根据行业技术发展政策、发展重点、资金规模及上一年度“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计划”,下达贷款建议项目。并由地方科委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贷款的落实和项目的组织实施。
4.建立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是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将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集中、配套推广实施,以及将某项先进技术跨地区、跨行业的推广应用,探索和培育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机制。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科技体制改革,形成规模效益,充分发挥两者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的示范作用。
四、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分级管理和组织实施。形成不同层次的推广计划,并各有侧重。
科技部归口管理全国的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研究、制定科技成果推广的政策、法规;负责计划指南项目的征集、评审、发布和组织实施;制定年度计划;确定投资方向,安排中央银行贷款指标;监督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组织项目的验收、奖励和国际合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归口管理本地区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组织实施本地区推广计划;负责向科技部推荐指南项目;结合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会同地方行业(局)组织实施指南项目;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本地区开展各项推广工作;探索和培育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科技成果推广运行机制。
国务院有关部门归口管理本部门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组织实施本部门的推广计划;负责向科技部推荐指南项目;协助科技部对推荐的指南项目进行评审和本行业技术依托单位的管理,配合地方科委综合实施《年度计划》项目,组织行业性重要推广活动;探索和培育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科技成果推广运行机制。
五、计划实施的政策措施与支撑条件
1.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将计划推动与高层机制有机地结合,发挥计划对市场的导向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加速技术的传播;
2.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协同,将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纳入规范、规程、标准中,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淘汰和限制落后技术的使用和落后产品的生产,促进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3.实施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必须按照《技术合同法》,签署技术转让、服务合同,坚持技术有偿转让与服务;
4.科技成果推广的经费以商业银行的科技开发贷款为主,采取国家引导,地方和实施单位匹配,多渠道筹集的办法;
5.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撑条件方面,努力开辟渠道;
6.国家对从事推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给予表彰。科技成果推广作为科技进步奖的一个重要内容给予重视;
7.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引进、消化、吸收的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适时组织大面积推广应用,积极开拓技术出口市场,大力促进推广项目向国外的转移,进入国际市场。
文章来源: 教育部网站 责任编辑: 叶子
② 于健的研究项目介绍
从2001年以来,于健先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各类生产项目200多项,累计完成产值4000多万元。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内蒙古阿左旗荒漠区滴灌示范区建设与研究”,国家农业转化资金重大项目《利用土壤结构调理剂(PAM)形成高效保水集成技术,提高节水农业综合效益》,国家“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项课题“新型多功能保水剂系列产品研制与开发”,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土壤结构改良剂(PAM)高效用水、固土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土壤结构调理剂综合技术研究及在内蒙古可持续旱作农业中的应用”等国家科研项目16项,完成自治区科研与生产各类项目近100多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一项,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一项,内蒙古农牧业技术体系节水专项、内蒙古重点推广项目各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6篇。
于健将最新的科技成果拓展延伸到新的领域。通过技术引进,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地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科技之路,2001年回国后,将以色列PAM技术引进,进行再创新,提出了在我国不同类型旱作区的使用技术,首次直接应用干粉PAM,有效地解决了旱作农业区PAM应用的难题,该项研究的两篇论文在《美国土壤学会杂志》发表,与胜利油田长安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出了国产PAM产品,经测试:比进口产品(以色列A110)的技术性能提高了20%。通过大量的室内模拟试验,发现了湿润速度对波涌灌的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该项研究的两篇论文在美国《土壤科学》上发表。在《国家“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项课题―“新型多功能保水剂系列产品研制与开发”》课题中,提出了保水剂与土壤结构调理剂应用的复配技术,由于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土壤容易板结,造成地面径流加大,此外,土壤蒸发量大,保水性比较差。采用土壤结构调理剂与保水剂复配技术,可以同时解决土壤板结与保水两个问题,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提高水利用率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化学节水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北方渠道防渗主要采用混凝土板衬砌,由于内蒙古河套灌区处于季节冻土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混凝土板衬砌最大的难题就是冻胀问题,为防冻胀,目前普遍采用在混凝土板下面铺设8 - 10CM厚的聚酯保温板,但存在衬砌结构较复杂、成本高,施工难度大;施工工序复杂,导致施工紧张,管理维护费用高等缺点。
将膨润土防渗毯(GCL)作为渠道衬砌的新材料引入到河套灌区,并针对膨润土防渗毯新材料在渠道衬砌上存在的新技术难点,系统地研究了高温与低温、高低温循环、紫外线、湿度等因素对膨润土防水毯外护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浓度、离子组成、冻融循环及干湿循环等因素对膨润土防水毯渗透系数的影响,对膨润土防水毯抗冻胀性、稳定性、外护材料性能及抗老化配套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我国北方渠道防渗材料与技术研究的重要突破。
专家对该项目给予的评价:“该项目在国内首次系统地将膨润土防水毯(GCL)作为渠道节水的新材料进行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项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系统地研究了离子、浓度、冻融循环及干湿循环等因素对膨润土防水毯渗透系数的影响,为GCL在北方渠道防渗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所得结论对引黄灌区渠道防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项目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GCL用于渠道衬砌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被评为内蒙古2007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由于降雨量较少(300-450mm)且比较集中,而且耕地大部分在坡地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土流失严重,保水性差,施用土壤结构调理剂与保水剂,可减低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性,估计保水剂与土壤结构调理剂的潜在用量每年应在90万吨以上,此外,还可应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园林园艺等领域。因此有巨大潜在的市场,另外,可提高作物的产量,每亩地农民可增加收入200--500元。采用GCL与混凝土板衬砌相比,每平米可节省投资36元,灌区每年可节省近10亿元渠道衬砌投资,GCL企业每年可增加产值近3亿元,施工工期可缩短一倍,降低维修与管理费用。
③ 彭苏萍的研究成果
彭苏萍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工程物探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作为负责人承担了12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出版专著三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拥有国家软件版权2项和发明专利5项,1项科研成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为全国瓦斯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培养了37名博士和27名硕士。
截止2009年,承担了国家“973”专题(100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400万)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4200万)等30余项科研项目。
彭苏萍教授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以下主要成就和贡献:
(1)建立了煤矿采区小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
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当遇到断距3-5m的断层时,便要停工搬家,一次损失超过3000万元,因此查明断距≥3米的断层十分重要。以钻探为主的勘察技术只能查明断距≥30米的断层,精度远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支持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开展煤炭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达到查明断距≥15米断层的水平。1995年中国矿大张爱敏教授等与安徽煤炭物测队、淮南矿务局合作在谢桥煤矿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研究,达到查明500米深度断距≥5-7米断层的水平。彭苏萍等针对煤矿埋深浅(多1000米以浅),地震探测中各种因素干扰大,为实现高精度探测,借鉴石油地震勘探先进技术,结合煤矿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兼顾接收纵波和转换波的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及评价软件、地表一致性振幅、频率、相位补偿、面波压制和静校正软件,研究发展了煤矿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和反演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地震解释软件(见附件),提高了地震技术解决小构造的能力,在淮南等条件好的地区达到查明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勘探精度,在条件较差的矿区达到查明断距≥5米断层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国际上煤炭三维地震勘探精度只能查清500米深度断距≥8米断层的技术记录,为煤炭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这一技术在全国47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在淮南、永夏等矿区查明断层一万多条,经验证吻合率>80%。《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2)探索出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与地质预测方法
煤矿顶板事故发生与对煤矿顶板灾害源分布掌握不清有密切关系。彭苏萍等采用采矿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矿井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研究。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冒落灾害易发区,建立了以钻探资料与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为基础的煤层顶板岩性综合反演解释技术,准确预测了老顶砂岩的变薄尖灭带、冲刷带和复合顶板分布区,实现了煤矿巷道和采场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预报的信息化、科学化。这一成果被科技部列为1999年国家科研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全国31个煤矿推广,14年来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因此,《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成果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同时,彭苏萍等以瓦斯和矿井水灾害源探测为目标,探索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及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对瓦斯突出煤体结构、煤层裂隙与瓦斯富集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煤矿瓦斯突出部位高分辨探测技术及其应用》成果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煤矿瓦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利用三维地震探测确定矿井突水构造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研究,在淮南、淮北等矿区多次发现陷落柱等突水构造,为保障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3)研制开发出矿井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技术
煤矿生产对地质构造的预测精度要求高,地面探测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必须在矿井内进一步探测。由于矿井环境复杂,探测装备除地面探测装备要求的技术指标外,还必须防爆、屏蔽、抗干扰强,因此适合矿井探测的装备研制难度大。彭苏萍等为解决这一难题,又开展了矿井探测装备的研究。研制出了以前端信号调理电路、网络分布式控制和全数字、三分量检波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体积小、重量轻(主机≤3Kg)的便携式矿井防爆多波地震仪装备,可在井下探测出150米范围内断距≥1.5米的断层和地质异常体。为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和实时判别预警能力,他们又在国外地面地质雷达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时处理、精度高的矿井地质雷达,并在高功率天线防爆技术、地质雷达快速采集技术和矿井环境下天线屏蔽技术上取得突破,使研制装备具探测距离远(≥35米,以前的<20米)、精度高(0.5米,以前的为1.5米)和方向性强的特点。上述两套探测装备在全国30多个煤矿和隧道工程中推广,在导弹基地围岩探测中得到应用,并获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版权和2005年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4)组建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针对煤炭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学校部署下,牵头组织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共同规划,成功申报和组建了以煤炭资源勘查评价、煤炭开采地质保障、开采中地应力场变异规律、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为煤炭工业的科技创新建立了一个基础平台。
永葆激情 不懈追求
“激情是一种生活态度,激情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要激情地面对事业,激情地面对工作,激情地面对人生……”这是彭苏萍院士在中国矿业大学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与学生们分享的一段人生感悟,更是他言行的宗旨。
正是源于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彭院士在科学的领域里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较完善地建立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并结合岩石力学特征,采矿工程学和相似模拟实验的研究,建立了沉积不连续介质地质力学模式,用来预测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顶板冒落事故;他提出了顶板灾害沉积控制论观点,在此基础提出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综合地质评价方法,并将该研究成果在十余个煤炭企业推广应用。他还在复杂矿区精细构造地震探测技术与理论研究中,引入路径积分和广义射线理论,并编制新的处理模块,使探测水平在淮南等地达到能识别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精度,超过英国500米深度识别断层能力≥8米的技术水准。
彭苏萍院士研究方向是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同时他也是我国进行矿井工程物探研究的第一批一线人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煤炭行业却是危险性较高的一个行业,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很强。彭院士表示:“我现在只掌握了一点点,还有很多问题不了解,院士只是个符号,今后还要拓宽方向,要跟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
身居高处 不忘师恩
把彭苏萍领进工程这扇门的是我国矿井地质的老前辈柴登榜教授。“柴先生提出矿井地质工作要工程化、物探化,鼓励我们把技术研究和煤矿需求结合在一起,让我往工程物探方面发展,所以我从地质理论到工程物探就是这么开始的”,彭苏萍说。彭苏萍是地球与环境学院煤田地质78级学子。树高不忘千尺恩,尽管工作繁忙,彭院士仍一有机会便拜访母校,感谢师恩。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的博士生导师是韩德馨院士。彭苏萍说:“我最感谢韩老师的是他没有‘门户之见’,虽然他自己的方向是煤田地质,但非常支持我在矿井地质方面继续发展。正是煤炭系统内外的很多专家的关心和帮助,我才能坚持下来。我自己现在也是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要向这些老先生学习。”
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及其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已结题。该项目已作为《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几种滨岸沉积模式及聚煤规律》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地层控制。已结题。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已与煤炭部重点科研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一起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气开发后煤炭开采模型的研究,已结题。负责人:彭苏萍。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防爆地质雷达的研究与开发,即将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5. 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煤层气藏高分辨率探测的地球物理响应,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6.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硫富集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7.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有害重金属赋存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8.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负责人:彭苏萍。
9.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该项目重点是研究一套探测复杂矿区采煤工作面前方50米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完整技术与与相关仪器设备。2003年2月已通过安徽省计委组织的验收。总负责人:彭苏萍。
10.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煤矿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1.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三软不稳定特厚煤层煤厚探测技术与仪器研究》,专题已初步完成,即将组织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2.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煤层气开发后对煤炭开采影响及防治措施》,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东部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4.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煤矿深部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及预测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人: 彭苏萍。
15. 煤炭工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煤矿顶板灾害事故的地质预测技术研究,负责人:彭苏萍。
代表性学术专著:
1. 彭苏萍 孟召平,《矿井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2002 地质出版社,
2. 彭苏萍 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安全采煤》,2001 煤炭工业出版社
3. 彭苏萍、邵龙义,《塔里木盆地巴楚-阿瓦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2001 地质出版社
4. 彭苏萍 张建华,《乌达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1995 煤炭工业出版社
5. 彭苏萍、程桦主编,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体系,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代表性论文:
6. 彭苏萍、王世瑞、勾精为,淮南煤田东2孔VSP测井及其应用,煤炭学报,2002,NO。6
7. 彭苏萍、杨峰、苏红旗,高速采集地质雷达的研制及应用,地质与勘探,2002,NO。5
8. 彭苏萍、罗立平、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对拉工作面开采合理错距的确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NO。1
9. Peng Supping. Funder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stomosing Fluvial System On Complex Delta Plain. 199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35, no.10,835:839
10.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基本特征,1989,科学通报, Vol.34, no.17, 1326: 1328
11.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网状河系的沉积建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编,428:433
12.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中花斑状泥岩的特征及成因,1990,地质论评,Vol.36,№3, 326:332
13. 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三、四含煤段的古水系特征,1991,沉积学报,Vol.9,№3,1:9
14. 《英汉沉积学解释词典》,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委
15. 彭苏萍, Strata Control of Roof Stability in Mining Workings. 1993, Proc.for the Inter. Congr. on Mining Sci., Applied Geology & Tech. St. Petersburg
16.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沉积建造,1993,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特邀发言稿),科学技术出版社
17. 彭苏萍.我国煤田地质学十年(1993-2003)来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1993,青年学术文集, 煤炭工业出版社
18. 彭苏萍.中国东部某些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学,1994,见:《中国沉积学》(冯增昭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19.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1994,煤炭学报,Vol.19,№1,89:98
20. 《中国沉积学》,1994 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之一
21.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arl River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1994 The Proceedings of TSOP annualmeeting, 1994,Jackson., Wyoming,
22. 彭苏萍、凌标灿等,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地震CT探测技术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NO.12
23. 彭苏萍、凌标灿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煤炭学报,2002,NO。1
24. 彭苏萍、霍全明、勾精为,基于模型的3D3C采集设计与评价,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2,NO.5
25. Suping Peng & Yuzhao Zhang,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Longwall Mining Roof Stability: A Case Study. 1995,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 Eng., Beijing,26. Suping Peng & Yangbin Li, Wedge-shaped sandstone roof strata and Roof Stability, Examples From Seam 13-1 i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1996 The 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Xi’an
27. Suping Peng & Guoling Yang, Longwall Chain Pillars Design For Weak Floor Conditions,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28. 《煤炭网络全书》(地质卷),1996,煤炭工业出版社, 撰稿人,
29. Suping Peng & Pengfei Zhang, Lake Sedimentatoin of the Shitouhezi Formation,Upper Jurassic, He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1988, Beijing.
30.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ral River Delta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1996,《Organic Geochem》 ,Vol.24, No.2: 159-179.
31. Suping Peng, Mining-inced Stress Redistrubution and Roof Hazard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Channel-Filled Sandstone Roof: A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1995
32.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1996,中国科协第十四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3. 彭苏萍,中国深部煤炭开发诱发的工程灾害调查报告,1997年,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岛
34. 彭苏萍,建立与完善我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几个问题,1998,《中国科协第3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独立
35. 彭苏萍,碎屑岩力学与微结构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1998,《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6. Suping Peng & Yi Liao, A high resolution 3D-seismic technique for distinguish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complex coalfield, 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 Balkema,
37. Suping Peng ,Influence of stratigraphic facies variations on the roof stability by physical modeling study,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99>, Balkema
38. Suping Peng ,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ular concrete curied in autoclared and natural condition,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39. Suping Peng , The gathering mechanism of associated elements in coal and their partition trend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40. 彭苏萍、孟召平,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岩性-结构分类方案,1999,《中国科协第4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
41. 彭苏萍,矿区生态环境控制及改善的几个基本问题,全国生态会议论文集,1999,北京
42. 彭苏萍、唐修义等,中国东部深部安全高效开发中的地质难题及研究方向。〈全国采矿会议论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43. 彭苏萍,张鹏飞等.潮下砂坪上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1999,煤炭学报, Vol.24,No.4
44. 彭苏萍,孟召平.长壁工作面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1999,《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28,No.1,41:45
45. 彭苏萍等,中国煤炭深部开发中的工程灾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工程与灾害学术讨论会》,1999,九华山庄
46.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体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届全国煤矿总工程师研究会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3,柳州47. 彭苏萍,中国煤矿复杂地质构造探测技术与仪器的现有水平及今后的主攻方向,第四届中国矿井地质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西安
48.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河北省科技周特约发言),1999,〈河北煤炭〉,增刊(ISSN 1007-1083),1:4
49. 彭苏萍,屈洪亮,罗立平,王磊,段延娥.沉积岩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性试验研究,2000,煤炭学报, Vol.25,No.2,113:116
50. 彭苏萍,淮北矿务局杨庄煤矿263采区承压水体上开采方法研究,2000,研究报告
51. 彭苏萍,王希良,刘咸卫,赵森林.“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2001,煤炭学报, Vol.26,No.2 149:152
52. 彭苏萍,孟召平,李玉林. 断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研究,2001,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29,No.3, 1:4
53. 彭苏萍,王立刚.承重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料相界形貌分析,1999,煤炭学报, Vol.24,No.3,284:288
54. 彭苏萍,王希良,肖建华,王磊,杜木民. 软岩巷道围岩损伤破坏范围的地震探测研究,2001,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30,NO.1,23:26
55. 彭苏萍,凌标灿,郑高升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2002,煤炭学报, Vol.27,No.1 21:25
56. 彭苏萍,孙连英,张德政.基于XML的设计模式描述和复用系统的研究,2002,《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38,No.1 58:61
57. 彭苏萍,孙连英,马春丽.地下开采岩体变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J],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ol.33,No.1 80:83
58. 彭苏萍,王磊,孟召平,段延娥,卞建玲,王英坡. 遥感技术在煤矿区积水塌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淮南矿区为例,2002, 煤炭学报, Vol.27,No.4 374:378
59. 彭苏萍,何宏,邵龙义,时宗波,高云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岩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 31,No. 4 353:357
60彭苏萍,王宏伟,杜文凤, 勾精为.HTI煤层AVO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煤炭学报,2013年第10期
61彭苏萍,杨峰,许献磊.GPR城市道路病害检测应用技术研究综述,办公自动化,2014(S 1)
62冀瑞君,彭苏萍,范立民,赵雅楠,李成. 神府矿区采煤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以窟野河中下游流域为例[J]. 煤炭学报, 2015, 40(04): 938-943.
63杜文凤,彭苏萍,师素珍.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5, 40(03): 640-645.
64杜文凤,彭苏萍,勾精为,何登科,卢勇旭. 煤田地震勘探转换波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价[J]. 煤炭学报, 2015, 40(06): 1428-1434.
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是真是假
中央来台专门报道过,
国家中医药管源理局,是监察管理机构,中立的地位
从来不推广\推荐任何项目.网站看了,不可信
我告诉你个:终极看病的医院, 北京中科院肿瘤医院,(亚洲最大,国家办的)
医院的大夫就拥有世界级别的科学技术交流机会,关注世界最新发展动态,
重要的是花费不多 .
现在的药,万金油比较多,效果夸大,不管用,
⑤ 如何申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一般来讲,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审视自身基本条件是否满足
项目申报主体应该首先仔细阅读指南。审视自己是否符合项目申报条件。
在“指南”中明确提出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者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的资格。
首先,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按指南要求具备申报资格。如要求具备注册登记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与所申报项目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而且是项目的直接研制者或产权拥有者。
要注意,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是直接从事项目研制的中介机构不在项目申报之列。
其次,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讲,则要求其是实际主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发展动态,具有本领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优势。有些地方科技计划允许退休人员等可以参加项目,但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讲,项目参与人员不得在两个以上的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或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如果有人已在以前的科技计划项目中参与两项以上的项目,这一次就不得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员申报新的项目。
二、所申报项目的应满足几方面的要求
一旦项目申报主体具备了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资格,就可以根据“指南”的要求,进行项目选择。通常情况下,一个单位会有多个技术在研发或应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通过申报项目获得政府的资助呢?当然应该是最重要而且成功把握最大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或以上;
二要符合当地有关“重点发展技术领域或鼓励发展”等所列技术领域范围;
三是项目成果具有可以预期的应用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并可以实现应用和产业化;
四是项目应无知识产权纠纷,专利也好,软件也好,都应有相应有知识产权证明,而多个单位共同拥有有知识产权也需要提供清晰的证明。
一般来讲,根据“指南”,以下四种项目属于优先支持的项目:
(1)以企业为申报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通过研究开发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
(3)研究开发过程中结合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项目;
(4)企业申报的创名牌产品科技项目等。
因此,项目申报主体在自己的项目群中找出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项目进行申报,成功的可能性无疑就大多了
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科技计划种类
在项目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项目申报单位就可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研发条件、项目所处进度、项目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拟申报项目所属计划类别。
举例来讲,国家和地方等征集的计划项目一般有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等类别。
(1)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针对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瞄准前沿,以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为目标,加强技术储备,推进优势学科建设。
搞清楚当年度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领域?如:新材料、纳米技术、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
科技攻关计划以解决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为目标,推动重点产业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和创名牌活动。
如申报科技攻关计划的项目应有明确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前景,有比较扎实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已有实验室或小试工作成果。申报单位拥有必要的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基础和条件,或者有明确的成果转化计划与措施。
如果高等院校想申报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最好与企业联合申报,并由企业承诺提供部分项目经费,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针对国家或地方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促进成熟的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具有潜在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一些地方的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具体包括: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和火炬计划项目。必须指出的是,申报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的单位须提供相当一部分自筹资金,项目实施地一般象地方其要求在该地区实施。
各类科技计划都有自己的优先支持方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优先扶持项目执行期内预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或进入发明专利实审的项目,科技攻关计划优先扶持项目执行期内预期取得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优先支持各级科技攻关计划取得的科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优秀专利项目以及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科技成果。申报单位可根据自已的优势进行选择。
⑥ 李思发的科研项目
1.长江、珠江、黑龙江鲢、鳙、草鱼考种研究 国家六五 - 七五攻关项目,,1982-19
2. 通江型天鹅洲故道四大家鱼天然种质资源生态库研究 国家八五攻关子专题,1991-1995
3. 主要养殖鱼类种质标准参数 国家八五攻关子专题,1991-1995
4. 水产养殖对象良种选育技术研究 国家九五攻关专题,,1996-20
5. 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技术 国家九五攻关子专题,,1996-200
6. 淡水鱼类种质标准研究 国家九五攻关子专题, 1996-2000
7. 罗非鱼选育 国家九五攻关子专题, 1996-2000
8. 罗非鱼选育技术 国家十五攻关子专题, 2001-2005
9. 团头鲂生物选育技术 国家十五攻关子专题, 2001-2005
10.萨罗罗非鱼的引进 农业部 948 国际引进合作项目, 2000-2002
11. 团头鲂浦江 1 号大规模制种与推广…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02-2003
12. 国家标准-中毕绒螫蟹,中华绒蟹蟹--亲蟹、仔幼蟹 2001-2002 1. 长江、黑龙江、珠江鲢、鳙、草鱼考种瑞典 IFS 国际资助项目(共四期), 1981-1990
2. 草食性鱼类选育加拿大 IDRC 国际合作项目, 1986-1991
3. 长江鱼类生物多样性可行性研究加拿大 IDRC 国际合作项目, 1992-1994
4. 团头鲂选育和开发利用 ICLARM 国际合作项目, 1997-2000
5. 罗非鱼零排放养殖生态系统欧共体国际合作项目, 2002-2005
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养生保健项目)专家委员会的介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养生保健项目)的评选、推广,与对渴望养生的普罗大众的养生指导工作。
⑧ 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有哪些
太多了,每年都有,网络上找吧。
⑨ 我国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刘玉华
刘玉华,女,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的研究,具体包括:网络管理与控制、网络优化、无线通信网络、多网合一、智能交通、复杂网络理论等方向。近年来,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武汉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并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 973 子项目的研究,还有多项横向课题基金的研究与开发,近三年刘玉华名下分解的横向课题基金达到 80 余万元。近三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 20 余篇,其中有数篇论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数据库收录。
高春芳,男,汉族,河南卢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将军。现任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济南军区医学专业高职评委外科组长,是国家和军队10余种医学杂志编委。
入伍38年来,高春芳置身于医学事业,潜心钻研业务技术,一门心思谋创新,锐意进取求发展,在本职专业和推进医院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开创了医院全面建设新局面。他是国内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潜心与肛肠外科疾病诊治和肿瘤基础医学研究,创建了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其首创的直肠癌根治术中重建“直肠角”式人工肛门新方法,被国内外医学届誉为“高氏术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对大肠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恶性肿瘤进行研究,通过一滴血检测有无肿瘤;最早进行蝎毒素治疗大肠癌研究,首创了骨髓免疫组织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癌的新方法,为大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肠黏连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为临床诊疗创新了多种诊治方法,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他围绕战场搞科研,研制的三氧电子消毒仪、谷氨酰胺二肽全肠外营养对肠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全军科技大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8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济南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军区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并连续两次获得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01年担任院长后,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首届“全军先进医院”;被济南军区评为“五优医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等,连续6年被济南军区联勤部和所属分部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团单位”。2006年济南军区联勤部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高春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勇于挑战医学难题,把自主创新作为攀登医学高峰的内在动力。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高春芳终于探索出了利用结肠残端设计“新直肠角”和人工内括约肌重建在会阴部设置人工肛门手术成功,从此结束了直肠癌患者术后在腹部挂“粪袋”的历史。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为5000余例病人成功施行手术,病人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评价肛门控制排便功能,他潜心钻研,自学了力学、机械原理和计算机新知识,跑北京、上济南,到科研院所请教有关专家,终于研制成功了“CY-1型医用压力监测仪”,解决了肛门压力测定问题,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研究大肠癌防治新方法,他潜心研究蝎毒对大肠癌的作用,利用蝎毒提取物纯化进行大肠癌细胞体外仰杀各种毒理作用研究,动物移植瘤实验,明确了蝎毒对大肠癌防治作用机理,解开了蝎毒治疗大肠癌的奥秘,发表相关论文26篇,获得了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我国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后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的原因是早期发现的检查方法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又瞄准国际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开了蛋白指纹图谱诊断大肠癌的研究。他筛选了正常人大肠息肉,各种大肠炎症等各种疾病的蛋白指纹图谱,进行各种动物实验和人体各种肿瘤特异性蛋白指纹图谱筛选,寻求出了大肠癌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诊断大肠癌准确性达96%以上,此研究比美国早一年半。该研究成果2007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医德医风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高春芳从踏上从医之路开始,就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名气怎么增大、职务怎样改变,他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医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毕生追求,坚持用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的爱心为部队服务、为患者服务。他恪守“医本仁术”的医道真谛,三十多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诊治每一位病人。由于军内外许多人了解他的医术医德,慕名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经常有人到办公室请他诊病情、看片子、问药方,他从不摆专家的“架子”,对病人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有时他坐诊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为着急发一些牢骚,遇到这种情况,高春芳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劝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体贴入微,深夜查房从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诊总是把听诊器捂热后再检查。在他做住院医生时,一名病人胃癌术后出现“胃瘘”,需24小时床旁持续吸引,情况比较复杂,高春芳连续十多天坚守在病房,不停地为患者吸出外溢胃内容物,清理创面。由于措施及时得当,患者很快康复出院。许多经他看过病的患者都深有体会地说:“高春芳是用心为病人看病,以情为患者服务”。从医三十多年,他对每名患者不仅从生理上尽最大努力解除病痛,还从多方面给予热心帮助,为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他就替他们问医取药;有的病人住院时间长,闲得无聊,他就买一些报纸和杂志给他们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属住宿有困难,他就帮助联系住所;有的病人经济拮据,他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肃省一位农村妇女患肠癌晚期,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来到医院,最后结算时还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区老百姓生活困难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发动科室为她捐款补上了医疗费。
注重人才培养,把打造名医群体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高春芳担任院长后,面对竞争激励的医疗市场,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培养人才,抢占制高点。他亲自制定了《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发展十年规划》、《特色专科人才建设规划》,前瞻性地构建人才队伍的框架;先后出台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确定20多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实现了人才队伍由“规模化发展”向“质量化建设”的转变;他还对干出成绩的人才实行重奖,对那些人才培养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进取的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抓好在职培训、建立硕博培养点、网上招揽人才、实行专家带教、创造优越环境、推行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以“双百人才工程”建设(百名高学历、百名高职)为主体,不断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夯实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目前,医院拥有2个博士、14个硕士培养点,硕博以上高学历人员143人,高级职称112人。近几年,医院有176项科技创新成果填补军队和驻地医疗技术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军队和省级二等奖19项,发表学术论文1413篇,中华级223篇。
瞄准军事斗争需求,把提高卫勤保障能力作为军队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春芳常说:“没有军队就没有军队医院的存在”,“姓军为兵’是医院大法”。医院专门建立了军人就诊绿色通道。作为战士成长起来的专家,他对基层官兵格外亲切,一遇到战士就诊,总是问寒问暖。当院长后,事务多、工作忙,每次医疗队下基层巡诊,只要他有时间,就亲自带队去。5年来,他个人为基层官兵接诊上千次、主刀手术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赖。面对变幻莫测的军事斗争,他又瞄准训练场,建立了唯一的全军军事训练研究所,实现了集预防、医疗、保健、教学“一体化”的为军服务新模式,创造了具有我军特点的训练医学体系。结合卫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担了多项全军“十五”重点课题和全军“十五”计划课题;他与训练伤研究所的同志一起,关注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坚持着眼军队需求选定科研课题。针对部队外出训练、演习用水难的问题,他运用臭氧消毒原理研制出了携带、使用方便的三氧电子消毒仪,仅半小时就能达到消毒要求。在“铁拳-2004军事演习”,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灾中,该消毒仪在重灾区汶川映秀镇、都江堰分别用于帐篷消毒和饮水消毒,受到灾区群众和抗震救灾部队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现场给予了报道。此项发明成果被总后卫生部列为全军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近年来,三氧电子消毒仪、高氧液体治疗仪等5项与未来战场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并投入临床,全部获得国家和军队科研成果奖。在今年抗震救灾中,高春芳接到上级抽组命令后,迅速调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特点,合理搭配专业,挑选思想好、身体健、业务精、经验足的专家组成医疗队。按照上级要求携带手术、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资,并根据所担负任务,制订出超前预案,紧急协调地方医药公司,加大携带了价值20余万元的防疫、急救药品,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铁路输送装载,于5月16日凌晨3时到达都江堰市玉堂镇,成为所属部队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医疗队。在救灾一线药品告急时,他紧急从医院调拨并配制一批用于治疗官兵皮肤病的药品,使患病官兵及时用药,保证了配属部队的战斗力未受影响。6月底,他亲临灾区一线,和抗震救灾官兵同吃同住,始终把灾区群众当亲人,把官兵当兄弟,冒着余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险,始终冲在最前面。在重灾区映秀镇,他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为400余名“铁军”官兵巡诊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镇、中兴镇等灾区,为200余名灾区群众诊治疾病,深受官兵爱戴和灾区群众好评。
⑩ 刘敏珊的研究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多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横向协作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其成果“新型高效纵流壳程换热设备现代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高效组合式换热器”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2项等20余项奖励。 “新型高效换热器系列”被列入“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获国家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多年来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长期担任FM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HMSME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国际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