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鞠躬

成果鞠躬

发布时间:2021-08-04 11:49:49

⑴ 鞠躬的主要成果

鞠躬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束路追踪、神经内分泌学、大脑边缘系统及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在脊髓与脑干的联系、终纹床核以及脑下垂体前叶、后叶的神经支配等方面研究中有许多重要发现,尤其是发现哺乳动物可受神经直接调节,从而提出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学说,具有突破性意义,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此学说可能将对内分泌的正常及病理功能,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此学说已逐渐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曾应邀赴13个国家(地区)31所院校作33次报告,邀请人中有诺贝尔生理学获医学奖委员会副主席,匈牙利科学院副院长、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通讯院士等。在国内组织的国际性学术大会上作大会报告(Plenary Lecture)3次,1998年9月将应邀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亚大生理学联合会、第二届亚大神经科学联合会、澳大利亚生理学学会年会及新西兰胜利学会联合举办的大会上作大会报告。格氏解剖学及“Autonomic-Endocrine Interaction”一书中均引用了此发现。1992年在法国尼斯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内分泌大会上B.Halasz 作的G.Harris纪念报告中,指名介绍了此发现曾先后三次接受国际杂志的邀请撰写有关综述,鞠躬教授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中,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国外杂志上发表71篇,国内杂志第一作者40篇。参加专著编写了3部,其中主编1部,作者2部。据SCI不完全统计,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600次以上。完成和承担各类基金12项,其中主持8项,参加4项,获经费125万元。鞠躬教授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奖6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除两项为第二作者外,其它均为第一。其中一等奖为:⑴哺乳动物垂体前叶肽能神经支配的发现和神经调节假说的提出;⑵神经损伤后背根节神经元神经调质和受体与慢性痛;二等奖为:⑴显示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生物凝集素技术;⑵脊神经和脊髓免疫组化的研究;⑶终纹床核的研究;⑷大鼠垂体后叶多种神经纤维的起源及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技术。目前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7项。1995年获“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同年获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⑵ 陈景润有哪些重大的成果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2]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 1981年12月生)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3]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婚姻故事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级的大数学家。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夫人由昆在爱抚陈的雕像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陈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4]
生活趣闻
陈景润不爱走公园,也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

⑶ wow影踪禅院致敬成就怎么做

做个宏比较简单,做个宏输入
/鞠躬
然后在触发情节的时候——也就是许多熊猫新兵出现,被击败的那里,对每个被打空血敬礼的熊猫新兵使用这个宏就可以了。据说他们坐到四周后依然可以对他们使用这个宏并完成成就,不过我没有这么试过。
这个成就是全队总计,所以一起做的话会更简单。

⑷ 形容工作效果完成比较好的成语!

面面俱到、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成绩斐然。
一、面面俱到
【解释】: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这位单道台办事一向是面面俱到,不肯落一点褒贬的。”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二、行之有效

【解释】: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出自】:现代毛泽东《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整风是在我们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办法。”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桌有成效、卓有成效、立竿见影
三、事半功倍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自】:现代邹韬奋《经历·前途》:“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四、卓有成效

【解释】: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出处】:现代蒋子龙《拜年》五:“他相信自己那套办法是卓有成效的,过去曾被无数事实证明过。"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五、成绩斐然

【拼音】[ chéng jì fěi rán ]
【解释】形容人很有成就,成绩突出。

⑸ 陈仁鉴的主要成就

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
一九五三年,陈仁鉴正式投身戏曲的改革与剧本创作。他是仙游县鲤声剧团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五四年夏天,陈仁鉴先生与人合作整理的《琴挑》一剧。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得了大奖。同年又赴华东地区参加调演并获奖,选入《华东戏曲剧本选》。古老的莆仙戏首次与专家学者和上海观众见面,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倍受赞赏。
一九五五年,陈仁鉴先生被调进了仙游县编剧小组集中精力搞剧本创作。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刻苦写作。他编的戏,演到哪里,红到哪里,上座率极高。许多剧团争着要他的剧本,他都有求必应。一九五六年,他写的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在福建省现代剧会演中获大奖,夺双魁。
整理改编《团圆之后》
一九五七年,他整理改编的《团圆之后》(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莆仙戏这个小剧种,引起了全国剧坛的注目。一九五九年,《团团之后》作为进京献礼剧目,誉满京华。途经上海公演时,出现了满城争说《团圆之后》的盛况,《文汇报》全文刊登了该剧;在京演出期间,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们盛赞它“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鲤声剧团载誉归来时,先后到济南、南京、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九江等地演出,受到隆重接待,到处佳评如潮。这次席卷半个中国的演出,使莆仙戏“雷响天下知”。一九六0年,该剧赴长春拍摄成舞台艺术片。之后,香港影视界改编成《同命鸳鸯》(夏梦主演)上映,影响海外;几十年来,被改变成电视剧、各种舞台剧,盛演不衰、百看不厌。
《春草闯堂》饮誉九州
此后,陈仁鉴先生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与人合作,由他主笔)、《嵩口令》等名剧。一九七九年,《春草闯堂》进京献演,再次饮誉九州戏苑,获得创作与演出一等奖。专家撰文指出:“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抬轿”一场戏的表演,更是博得了高度的评价,许多表演团体,都上门拜师学艺;全国各地有六百多个剧团上演该剧;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拍摄为故事片《假婿乘龙》,广东潮剧院移植后赴泰演出,公主、总理都到场看戏,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香港《大成》月刊载了剧本;台湾首批开放大陆的五个剧目,其中就有《春草闯堂》;香港昭英社在国际青年节上演的《春草闯堂》剧,被列为精彩节目之一。1998年,鲤声剧团赴台湾演出《团圆之后》受到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为戏曲事业鞠躬尽瘁
陈仁鉴先生为戏曲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但对莆仙戏走向全国有特殊的贡献,而且其作品在全国剧坛也享有崇高地位。他对传统剧目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注入强烈的当代意识,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雅于俗的完美结合,震撼我国剧坛,风靡港台及东南亚,到处常演常新,保持永久的艺术魅力。他的《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分别被选入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全国入选两部作品的,唯有他一人。《春草闯堂》还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卷。他的作品被列为艺术院校教材。他晚年针对戏曲的殿堂化和贵族化,大力呼吁通俗化和大众化。引起重视和争论。因而更受到普遍尊重和敬仰。上海艺术研究所对他的作品的评价是“高山仰止”。中国协会认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剧坛的闪光之作”,“但福建乃至全国的剧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剧协副主席郭汉城认为,他的剧目作“光照曲苑”,他本人“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陈仁鉴先生用毕生心血创作的戏剧精品,他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以及高尚的人品道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与精神财富;他为戏曲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

⑹ 对待成就和名利谦虚例子

我国著名政治家毛泽东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 相传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 相对而言,骄傲不仅使人落后,还会招致不良后果。比如自满亡国的故事 : 五代时,晋王李克用带着对梁、燕、契丹的遗恨而死。临终前,李克用留给儿子李存勖3支箭,嘱其复仇。李存勖不忘父亲的遗志,出征时将3支箭装入锦囊,凯旋后则祭祀在祖庙,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在此强大的推动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灭燕破梁,又败契丹,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可是当后来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时,李存勖却变得骄傲自满起来,纵情声色,终日与美女在一起。致使上下离心,国运日衰,三五年后就祸端骤起,自己也被乱箭射死。 这个故事充分的表明:人不可骄傲,一旦骄傲,若不收拾,将会祸端骤起,不利于己。 综上所述,“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取得成就,赢得别人的称颂,而骄傲却令人不思进取,招致不良的后果。这充分说明,虚心是取得成就的第一步。 但谦虚并不等于谦卑,也不等于虚伪。在荣誉面前,谦虚是一种美德。为了赢得谦虚的名声而“谦虚”,就是虚伪;为了讨好他人而谦虚,就是谦卑。我们不需要谦卑的谦虚,也不需要虚伪的谦虚,只需要真实的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让我们养成谦虚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吧!

成功来自谦逊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镇此,我们要谦虚好学。

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还要不要谦逊呢?要!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尤其不能骄傲,格言曰:“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不自满,才会更上一层楼。

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从实际上说,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虚怀若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永不自满。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但他又何等不谦虚谨慎,表现出比一般人更谦逊更成熟。我们要学习周恩来,那么谦逊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学习的方面。

⑺ 关于鞠躬礼的句子和名言

1.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莫泊桑)

2.立法者三句修正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度。——孟德斯鸠

4.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陶渊明

5.民众对权益和审讯的漠然置之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6.法律研讨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利经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7.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温暖的。—— 萧楚女

8.旬月里来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旧事。—— 林徽因

9.在世界各主要文化中,中国是间隔法治最为悠远的一种,以至与欧洲构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10.第一种用法是用于群体。哪群人?遇到什么阻力?目标是什么?

11.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聪慧遵照人类经历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12.由于有法律才干保证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干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13.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在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反动法制和审讯》

14.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益的纸。——列宁

15.法律就像游览一样,必需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需具备生长的准绳。——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7.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陶杰)

18.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王鼎钧

19.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20.为 主题 孤注一掷,让努力苦尽甘来。

⑻ 向xx鞠躬作文。补充题目写作

向真理鞠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科学大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的时候,冯·卡门就是他的导师。
有一天,钱学森苦心孤诣的一项科学研究终于成功了,他兴高采烈地找到导师冯·卡门,向他汇报这一科学成果。
谁知冯·卡门听了许久也没有听明白,他不耐烦地打断了钱学森的汇报:“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是你弄错了!”
钱学森怏怏而归,他的内心十分矛盾:自己的科研成果明显是正确的,可老师又是德高望重的世界科学权威,要不要和他据理力争呢?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他的寓所便传来一阵焦急的敲门声。钱学森开门一看,来客正是导师冯·卡门教授。
钱学森急忙请老师进来落座,可是冯·卡门却坚决地站在门外,身子挺得笔直,随即无比郑重地向钱学森鞠了一躬,满脸诚意地说:“昨天晚上,你走了以后,我整整地思考了一夜,终于得出结论:你的科研成果是正确的。是我弄错了,我向你道歉!”
钱学森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地握住老师的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后来,有人对冯·卡门教授说:“钱学森毕竟是您的学生啊,您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向他道歉,更没有必要向他鞠躬!”
冯·卡门一脸严肃地说:“不!你知道吗?我是在向真理鞠躬,向科学鞠躬,这是一个科学家最起码的道德!”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他们心灵的天平上,真知始终高于权威。

阅读全文

与成果鞠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