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当代中国诚信建设的的成果有哪些
《诚信中国行动》第一集初始就以“时代呼
唤”的名义向人们描绘了社会生活中与诚信缺失相关的各类现象和问题,“近年来,在生产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在流通领域,拖欠银
行贷款、逃废债务、合同失信等现象并存;在消费领域,价格欺骗、服务欺骗、虚假广告、促销陷阱、形形色色的商业欺诈令人防不胜防;在证券市场,虚增利润、
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一些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致使许多股民损失惨重;在发展迅猛的网络世界,盗版侵权、网络水军、钓鱼网站、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严重阻
碍着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凡此种种现象归结为一点,就是信用的缺失。”
该片的总制片人郑富权在谈到影片的创作源起时说:“从改革开放、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国社会已经从一个"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经济活动也日趋信用化,银
行信贷、股市和债券融资、消费信贷、信用卡消费等各种信用交易蓬勃发展。但是,与此适应的现代信用制度和信用文化,却没有随之确立起来。另一方面,由于人
们缺乏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道德约束的弱化也是造成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原因之一。”他还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王海打假产品,到今天方舟子打假学
术,诚信缺失如同瘟疫一般,逐渐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严重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着东方大国的国际形象,荼毒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侵蚀着和谐
社会的构建根基,这迫使他思考和行动。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直言说,当下中国社会诚信流失严重,一些部门和地区陷入了“塔西佗困境”,即无论政府做什么,甚至做得很好,民众也不信任。其次是社会信任严重缺失,典型的是“仇富”现象。由此可见,加强当代中国的诚信道德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精心筹备,以信用制度建设和诚信道德建设为主旨的电视系列纪录片《诚信中国行动》得以问世。伴随着影片中精美的画面和翔实的资料,从信用的独特视角,
② 2004年7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六部委下发《关于联合举办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系列活动的通知》,引起各地区
(1)官场上: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虚报产量); 商场上:假冒伪劣、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假种子、假奶粉); 考场上:作弊(夹带、偷看别人、抄袭、代考)。 (2)①在人与人的交往方面,要以真诚换取友谊,坦诚相见,言而有信;②诚实信用,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③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国家要求个人或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者,共同富裕;④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3)例:在当今社会,确有一些缺乏道德修养,受不劳而获思想影响的人,钻了社会主义法律不太健全、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太完善的空子,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在官场上显赫一时,但这并非社会主流。广大人民群众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素质的提高,制假、售假将失去生存的土壤。随着法制的健全,打击力度的加大,坑蒙拐骗将没有藏身之地。诚信既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也是社会发展的挡热。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故不拟定参考答案,只要在三个方面作出“诚信”方面的承诺即可。 |
③ 什么是信用建设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号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05年11月25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整规办”)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商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整改办[2005]29号),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商会协会工作作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自律性服务组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开展行业信用建设,是商会协会履行自身职责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强行业管理,增加行业诚信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维护行业利益和促进行业发展;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更好的掌握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便于加强市场监管和实施宏观调控。”2006年3月15日,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④ 征信系统应用有哪些成效
征信系统已经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立足金融,服务社会,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为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信贷市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征信系统已经在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中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信贷审批效率,提升了社会公众融资的便利性,为社会公众创造了更多的融资机会,推动了经济金融发展。
第二,为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职提供信息支持,为促进行业、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和执法管理创造了条件。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评先评优、金融监管中依法查询信用报告,查询量不断增长。征信信息还服务于公共部门从事民事活动,包括集中采购、项目招投标、招商引资等。
第三,提高了社会信用意识和公众遵纪守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激励约束机制。征信系统的应用,使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个人和企业在融资、商业交易等方面获得了公平、便利的发展环境,使拥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和企业在享受金融服务等方面受到限制或付出更高的成本而受到约束,充分发挥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作用。政府部门关于企业和个人的遵纪守法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后,不但有利于促进行业信用管理,还将影响到银行对有违法记录的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促使公众重视在非银行领域的信用记录,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征信系统的建成提升了我国的信用信息指数。由于征信系统的建成运行,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2007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我国的信用信息指数由3升到4;由于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出台,《2014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我国的信用信息指数由4升到5。这一国际化指数的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信用体系日益健全、授信决策更为便利以及我国信用信息环境不断改善。